分享

人生道路之修身篇

 hushua 2013-02-26
人生道路之修身篇
来源:武艺原创  访问次数:418  发布时间:2012-11-28 8:41:57
 

人们对于修身,历来有很大的误解,认为修身就是怎么样饮食,怎么样锻炼。其实,怎么样饮食,怎么样锻炼,是“养身”,即对身体的养育。“养生”则又是另一个概念,即对生命的养育。“修身”,按照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研究,是指修正自身的行为。

《荀子·修身》:“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然必以自恶也。”这个意思是说,见到善良的,遵循着并保存在自身;见到不善良的,严肃地对待并审视自身;善良的品质在自身,凭借着它就洁身自好;不善良的品质在自身,就象受到灾祸一样自己要厌恶它。

按照荀子的说法,所谓修身,其实就是保持一个善良的心态,修正自己不善良的行为,而善良的心态其实就是要建立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时刻用善良的行为善意地对待别人。

然后荀子又说:“凡用血气、志意、知虑,由礼则治通,不由礼则勃乱提;食饮、衣服、居处、动静,由礼则和节,不由礼则触陷生疾;容貌、态度、进退、趋行,由礼则雅,不由礼则夷固僻违,庸众而野。故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这个意思是说:凡是用血气、志气、意识、知识和忧虑来为人处世的,遵从社会行为规范则能通达,不遵从社会行为规范就会荒谬错乱、松懈怠慢;在饮食、衣服、居处、言行、举止方面,遵从社会行为规范就能协调和谐,不遵从社会行为规范就会碰钉子落陷阱生疾病;在容貌、态度、进退、趋行方面,遵从社会行为规范就显得高雅尊贵,不遵从社会行为规范就显得傲慢固执,象野人一样粗野。所以,做人没有社会行为规范就不能生存,做事没有社会行为规范就不会成功,国家没有社会行为规范就会不安宁。

荀子紧接着讲的修身的另一方面,即是遵从社会行为规范。之所以举了彭祖的例子,并不是要人们效法彭祖只求得到长寿,而是要人们效法尧、禹、彭祖,遵从社会行为规范,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君子、贤人、圣人。因为人们的社会行为不趋同,别的人就不认可你的特立独行的行为方式。每一个人,在生活和工作中,要做事,必然要有所行为,行为方式就是人在具体的生活中、工作中必需有所行为时所选择不同的方式问题。选择什么样的行为方式,往往困惑了许多人。人们对待同样的事情往往有不同的行为方式,采取哪一种行为方式更好呢?经过几千年生活与生产中的经验教训,人们在人类社会中约定俗成地认同了许多可以共同使用的行为方式,这就逐渐形成为行为规范(礼)——即人的行为准则,人人都依照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行为,人们的社会行为就会趋同。而人们的社会行为趋同,就会减少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社会行为规范使人类的社会行为有了一个价值取向标准,人人都按这个标准行为,就没有谁能够只凭自己的好恶和凭自己的实力、势力、武力行事,那么,社会的矛盾冲突就会减少,社会也就趋向于安定。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约束,不成社会。因此,没有任何一个社会会放纵人们的所作所为,总会制定某些对人有约束力的规则。规则本来只是要人们放弃那些可能危害社会的冲动和行为,其理由还是基于个人的;只有这样,个人才活得更好。因此,规则的制定就有了两个彼此矛盾的目标,一是尽量满足人们的自由天性,因为规则是人们制订出来为自己服务的;二是通过束缚人的某种天性来满足社会秩序的需要,因为实行范围宽泛的自由需要以牺牲部分个人自由为代价。因此,一种合理的文化的基本标志就是:以最低限度的规则来保证上述双重目标的实现。所以,国家没有社会行为规范就会不安宁。“西方个性自由的观念产生的背景是欧洲中世纪宗教道德严厉管制后的道德幻灭,因此,这个自由观念就有点特殊。欧洲中世纪在上帝的名义下,对人们的世俗生活制定了很多道德规范的约束,例如,性生活只能是为了繁殖后代,不能为了享乐;因此,夫妻间性生活,连衣服也不能全脱。诸如此类的很多。可以说,在欧洲中世纪,有一个极为严厉的道德权威,或者说,存在一个很不以人为本的普世道德。欧洲近代史上自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开始,出现的各种关于个人权利、个人自由的理论,都是在这个背景下产生的。由于极为严厉的宗教道德权威的存在,因此,反对这一道德权威的自由主义不免也用力过大,通俗点说,宗教道德权威加上社会等级制度对个人自由控制得太严,自由主义的反抗也就超级强大,出于矫枉过正、物极必反的规律,反抗中世纪道德权威的个人自由,在很多方面确实走得太远了。在需要革命、需要变革的年代,以极端对付极端,是一个常见的规律。因此,由于欧洲中世纪道德权威过于严厉,自由主义的极端反弹就变成不要任何道德约束的‘自然人’的天然自由。中国近百年来批判传统道德的自由主义完全照搬了西方批判宗教道德权威的思路和手段。他们实际上把中国古代的道德传统等同于欧洲中世纪的宗教道德权威了。在今天来看,如果说欧洲老式自由主义是用锤子在砸房子,中国的自由主义就是用同一把锤子在砸鸡蛋。他们没有区分,中国的道德系统与欧洲中世纪的宗教道德权威是有很大不同的。简单来说,中国古代的道德系统没有欧洲的宗教道德那么严厉,没有那么非人性。因此,如果说欧洲几百年前的老式自由把宗教道德打得半死不活,那么,这把破坏性过于巨大的武器,则将中国的道德毁灭到奄奄一息的地步。但是,这种毁灭道德的行为并没有让中国人真正获得自由,也就很难让中国人通过实践,对于这种老式的西方自由获得应有的反思。再说,没有一个人是真正摆脱文化、社会的‘自然人’。因此,所谓的‘自然人’的权利,最多只能做一个参考,不能做标准,从没有社会关系,没有文化背景的‘自然人’,推导出理论上的天然权利,很多时候,与动物的本能差不多。在一个正常人的社会里,这种动物性还是少一点好。”(宋晓军语)

《诗经》上说的终止于尺度和终止于适宜,就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比如穿衣,光着膀子进入正规或比较正规的场合,那就是超过了尺度;说笑话过分了,就会有人生气甚至恼羞成怒,所以要适宜,不能太过火。因此,修身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要懂得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并遵守之,凡事适宜,“过犹不及”都不对。

以善良的心性走在人们前面的就称为有教养,以善良的心性来和同于人们的就称为和顺;以不善良的心性走在人们前面的就称为巴结,以不善良的心性和同于人们的就称为奉承。以是为是,以非为非就称为有知,以是为非,以非为是就称为愚蠢。伤害良好的叫做谗言,陷害良好的叫做贼。是就说是是,非就说是非,叫做正直。偷窃财物的叫做强盗,隐匿行为的叫做伪诈,轻易改变言论的叫做荒诞。一会儿催促一会儿放弃没有一定,就称为无常;保住利益而非难最佳行为方式,就称为是最大的奸贼。听闻多叫做渊博,听闻少叫做浅薄;见得多叫做广大,见得少叫做浅陋。很难进步的叫做缓慢,容易遗忘的叫做遗漏。知道得不多但有条理的叫做有治,知道得很多但很混乱的叫做混乱。

理气、养心的方法:血气方刚,就用心平气和来柔化调和;知识和忧虑日渐加深,就用专一来改变;勇猛乖戾,就用人生的道路来理顺;平等地都给予便利,就用节制来制止;知识气量狭隘,就用广大来开导;自卑低下着重迟缓又贪图利益,就用高远的志向来激励;需要大众之力而又散漫,就用良师益友来威逼;怠慢轻狂而弃忘,就用灾祸来昭示;愚蠢空虚而又端正恭谨,就用礼乐来调和,又用思索来疏通。一般来说,理气养心的办法,莫不走向社会行为规范,莫不要得到良师,莫不神化于专一。这就称之为理气养心的办法了。

荀子举出了几种修身的办法,所谓血气方刚,就是孔子说的:“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孔子之所以提出这三戒,也就是人的一生必然要经过的三个阶段中必须要警惕的事情。少年人血气尚未稳定,身体发育还没有成熟,但青春期已经萌发,性激素的分泌影响了脑垂体功能,并使性器官发育,使兴奋与抑制过程重新变得不平衡,对异性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朦朦胧胧的渴望。此时精力充沛,对生活的各方面都喜欢探索,抽象逻辑思维占主导地位,反省思维出现;想象力更加丰富,思想带有较多的片面性和主观性,会出现自我中心主义,看问题易钻牛角尖,易激动,带有较强的冲动性,不善于自制等。此时若是不能很好地克制自己,将异性的喜好与友情误解成爱情的话,或是贪恋异性的肉欲的感觉的话,对身体的发育将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及其壮也”是指刚步入成熟不久的年轻人,血气方刚,又刚学了一些知识,自我意识更加强烈,对自我在社会中肩负的使命的认识加深,对人生观的考虑愈益自觉和迫切。但这种认识和考虑往往缺乏感性经验,如果说少年是带着好奇心安然地观察着周围世界的话,那么“及其壮也”的成熟后的年轻人会因其反省思维能力的出现,逻辑思维能力的增长而带着警惕和怀疑的眼光评价周围的一切。这种迅速发展的思维能力与其贫乏的社会经验和书本知识的矛盾,造成了认识上极大的片面性和武断性以及狭隘性,再加上由性激素分泌造成的情绪的不稳定性,使这些原来就较片面、武断的认识以冲动的方式表达出来,即是与所有看不惯的人和事作斗争,因此常常给自己,也给别人带来痛苦和不安。所以孔子强调“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人到了老年,——古代的划分与现代不一样,人上了五十岁即是老年人,——随着年岁的增长,人们会面对身体精力的衰退,家庭、事业上的种种挫折,常常会感叹青春短暂,人生艰难。身体的老化在人的成年期已经开始,细胞和组织的结构与功能逐渐衰退,内分泌腺的减退加速了某些器官、某些功能的老化过程。而身体的衰退影响心智的衰退,记忆力下降,学习能力下降,组合能力下降,推理能力下降,认知能力下降等等,都使一个老年人逐渐与前进的社会、与年轻的人们拉开距离。他们一方面要为自己的晚年着想,一方面又要为后代考虑,不由自主地便想获得更多的财富,更高的地位,以此来维持自己在年轻人心目中的形象和权威,并能保证自己晚年生活的安定与幸福。但如果此时还在是贪钱、贪财、贪物贪得无厌的话,就会常常容易激动、争吵,也会对现实社会产生偏见,恐惧、忧虑、失望和错觉等消极情绪。而这种消极情绪也会长久地滞留在焦虑和抑郁之中,从而导致生命过程的缩短。所以孔子告诫:“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荀子则提出,要用心平气和来柔化调和这种血气方刚,即不冲动。而所谓知识和忧虑日渐加深,就用专一来改变;这也是针对青少年时期的一种修身方法,成熟后的年轻人会因其反省思维能力的出现,逻辑思维能力的增长而带着警惕和怀疑的眼光评价周围的一切。这种迅速发展的思维能力与其贫乏的社会经验和书本知识的矛盾,造成了认识上的一种忧虑。社会是整体性的,人一旦踏入社会,就是一个社会人,接触的就是方方面面、变幻莫测的各种各样的东西。而人的学习,不可能学得全面,尤其是现代青少年,面对着知识爆炸、信息爆炸,凭着片面化、碎片化的知识和信息,更加不知所措,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因此就会产生忧虑。怎么样解决这个问题呢?荀子提出用专一来改变。这个意思就是说,要想将社会知识全面地学到是不可能的,那么就专一的学一样,比如务农,比如当木匠,当泥水匠,当铁匠,从政从商,等等。在一个行业里求得地位与财富,以度过自己的一生。

至于勇猛乖戾,就用人生的道路来理顺;这个意思是说,要让这种人懂得人生的道路问题,因为很多事情光靠勇猛是解决不了的,在战场上勇猛,可能会获得勋章,可是在家庭里勇猛,那就会家破人亡,妻离子散了。

而所谓平等地都给予便利,就用节制来制止;这是针对很多所谓有善心的人而言的。如果一昧地行善,就不可能有决断,所以对行“善”要有节制。因为善良的行为也必须要遵守社会行为规范。

而所谓知识气量狭隘,就用广大来开导;这个广大,就是多学。多学并不是不要专一,而是在专一的基础上博学多闻。

至于自卑低下着重迟缓又贪图利益,就用高远的志向来激励;这个高远的志向是什么呢?就是爱国爱民,为了更多的人民不再自卑低下着重迟缓又贪图利益,所以要暂时牺牲自己的个人利益。

而所谓需要大众之力而又散漫,就用良师益友来威逼;一个人的改变需要环境,如果身边的人也是散漫的,那大家就一起散漫了。而身边大多是良师益友,都在劝说和威逼,那散漫的缺点也就可以改变过来了。

而所谓怠慢轻狂而弃忘,就用灾祸来昭示;这种人其实就是不知天高地厚的人,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对这种人,当然只有叙说天地间的灾祸,以说明个人的力量相对于大自然的力量是何等的渺小。

至于愚蠢空虚而又端正恭谨,就用礼乐来调和,又用思索来疏通。对这种愚蠢的人,当然只有让其多学,并学会思考和辨别。

所以,荀子最后下结论说,理气养心的办法,莫不走向社会行为规范,莫不要得到良师,莫不神化于专一。因此,修身其实就是要学习社会行为规范,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与大多数人的社会行为趋同,这样才能得到大多数人的承认。然而社会行为规范却没有一定的教材,因为每个国家、每个地区、每个民族、每个阶层、每个行业,乃至到每个家庭,都有不同的社会行为规范。这其间,虽然有小异,但却有大同,这就需要良师,以能懂得和识别,求大同存小异。因为,只有懂得了社会行为规范的作用,才不会感到社会行为规范对人的压抑作用,才会调节自己适应于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从古至今,带兵的将帅都懂得要利用地形来取得战争的胜利,那么,一个人也应该懂得要利用环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因为环境就如同地形,它不会因某个人的愿望而改变,只有调节自己去适应它,才能达到人生的目的。这就是修身的决窍。后来许多人大谈修身养性,只求自己修得心平气和,但面对社会上种种不公平、不合理的现象而愤世嫉俗,而破口大骂,或者躲到深山老林里去当隐士。他们就是没有弄懂社会环境就是这样的。因此,只有有智慧的人才能利用这些规则来为自己服务,从而使自己生活得更好。愚蠢的人则是躲开或破坏这些规则,以达到自己的目的,然而最后却是身败名裂,遗臭万年了。

懂得并遵守了社会行为规范,就会瞧不起那些违背社会行为规范而获得财富的人,比如一个平民,他也会瞧不起因为盗窃而日渐富裕的邻居。因为盗窃的行为终是违反法律的,总有一天他会去蹲监狱的。而对于某些偷税漏税而富裕的人,人们普遍也瞧不起,因为这种行为终是违背了社会行为规范。所以,人生的道路和最佳行为方式得到重视就可以藐视王公;因为王公贵族们普遍不重视人生的道路和选择最佳行为方式。他们总是高高在上,自以为是,为了自己的私有利益而不惜破坏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所以,注重内心的自我省视就会看轻身外之物。这句话就很严重了,很多人根本就不会自我省视,他们闭上眼睛向内心看一看,什么都没有呀,平静得很,可是有一点点挫折他们就会喊承受不了,比如口袋里的刚发的一个月的工资被小偷偷窃了,他们就会痛苦得很,痛不欲生。他们把钱、财富看得比生命还重要。这就是不会内省。

所以,修身的关键不在于外表的荣华富贵和显达,而在于遵循社会行为规范和选择最佳行为方式。

荀子所提出的是,在修身过程中必须要选择最佳行为方式,才能谈得上是真正的修身。如果一边在修身,一边是走路时昂首阔步,趾高气扬,或者是傲视对方,或者是恃才傲物,自以为是,瞧不起世俗之人,那么也就不是真正的修身了。因为社会行为规范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人人平等,尊重别人。

除了在修身过程中必须要选择最佳行为方式外,修身还有毅力和恒心这一条。荀子用跛足的鳖和六匹马拉的车作为对比,半步半步地走而不休息,跛足的鳖也可以行千里,一会儿前进一会儿后退,一会儿往左一会儿往右,六匹马拉的车也到不了目的地。人们的才能与本性再悬殊,也不会有跛足的鳖与六匹马之间的悬殊那样大!然而跛足的鳖能够到达目的地,六匹马拉的车到不了,没有别的缘故,或者去做或者不去做罢了。因此,荀子指出,道路虽然很近,不行走就到不了;事情虽然很小,不去做就不会成功。做人整天都有闲暇,其进出都不会太远的。这个所谓的“进出”,是荀子那个时代的用语,古代交通不发达,进出百里均要一整天的时间,整天都有闲暇,那进出当然超不出十里之外。而用现代的话来说,做人整天都有闲暇,其知识水平就不会很高的。

所以,学习如果迟缓,如果有别人停下来等我,我就努力赶上去,那也就是或迟、或快、或先、或后的问题,怎么能说不可以达到同样的目标呢?人生的目标既然是解除饥饿和获得爱欲,成就于快乐,那就有成千上万的道路,谨慎地修养自身也就是了。

修身就要依照一定的法度,这是每一个读书人都懂的。不依照法度而修身,那是谁也办不到的。所以,不读书就不懂得法度,不懂得法度也就伥伥然无所适从而不能修身了。但仅仅是依照法度而行为就行了吗?不行,还要忠实于自己的意志。这个忠实于自己的意志也只有君子能做到,因为仅仅是依照法度还是不行的,还必须要有自己的主观努力,树立起自己的志向,有坚韧不拔的毅力,才能走向人生目标。那么仅仅是自己走向人生的目标就行了吗?还不行,还要象圣人一样,象太阳一样,将光明普遍地、平等地给予人民,帮助大家一起走向人生的目标,才能算是达到修身的最好境界。所以,修身既要依法,又要有志气,而且还能深入其类,才能算是真正的修身。

所谓的社会行为规范,就是用来端正身心的;所谓的老师,就是端正社会行为规范的。没有社会行为规范,用什么来端正身心?没有老师,我们怎么知道社会行为规范是些什么?社会行为规范是怎样我们便怎样,就是人之情理服从社会行为规范;老师怎样说便怎样去做,那就是理智上跟从老师了。情感服从于社会行为规范,理智上跟从老师,那就是圣人了。所以,非难社会行为规范,就等于是没有法度;非难老师,就等于是没有老师。不是老师所教授的法度,而喜欢自行其事,就好比是要瞎子去辨别颜色,要聋子去辨别声音一样,除了思想混乱外是不会有什么作为的。所以,所谓的学,就是学社会行为规范和法度,老师以自身为正确的表率,就是贵在自己服从于社会行为规范。《诗经》上说:“不去识别不去知,顺从上天来效仿。”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也就是说,并不是有了特立独行的行为就是修身了。所谓修身,就是要使自己的行为方式与社会大众趋同,是人类社会中的一分子。每一个人,在生活和工作中,要做事,必然要有所行为,行为方式就是人在具体的生活中、工作中必需有所行为时所选择的不同方式问题。这就是人之常情!这个人之常情就是社会行为规范!这并不是要抹杀人的个性,人的个性有各种各样,梗直、刚强、温柔、忠厚、热情、冷漠、喜沉默、好争辩等等,尽可以保持各人的个性,但不要非难社会行为规范。也就是说,一个人再梗直,也要遵从社会行为规范;一个人再刚强,也是要遵从社会行为规范的。因此,老师教导给我们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后,我们才能辨别自己的行为方式是否符合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如果没有老师的教导,就好比是要瞎子去辨别颜色,要聋子去辨别声音一样,除了思想混乱外是不会有什么作为的。比如刚强的个性性格,寸步不让,寸言不让,寸土不让,符不符合社会行为规范呢?肯定不符合!所以,听从老师的教导,也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也是修身。

之所以修身,并不是要摆脱病灾凶祸,而是在病灾凶祸来临时,可以从容应对。而能从容应对一切病灾凶祸,也就是修身修好了。

而我们现代许多人大谈修身,只是注重健康长寿,整天讲吃什么穿什么,整天讲什么吐纳导引功夫,一碰到问题,他们就不懂得按照社会行为规范行事,只想依照自己的想法和思维,以及自己那一点点智慧行事,结果要么大碰钉子,要么事情虽然成功而弄得天怒人怨,给自己带来无穷尽的恶果,自己也因此而心理不平衡或怒气冲天,这样的人身体会好吗?怒伤肝,郁伤脾,哀伤心等等,整个内分泌系统紊乱,整个植物神经系统紊乱,怎么还会有好身体呢?所以,修身不是仅仅锻炼身体,而是调节心态,遵守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选择最佳行为方式,与周围人亲戚、朋友、同学、同事等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一生平安,尽享快乐与幸福。

修身说到此处也就结束了,修身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其实就是保持一个善良的心态,遵守社会行为规范,修正自身的行为,而善良的心态其实就是要建立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善意地对待别人。人们要效法尧、禹,遵从社会行为规范,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君子、贤人、圣人。

2012112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