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修身与立身

 空林子竹 2011-01-10

修身与立身

自修 2006-09-09 19:21:29 阅读46 评论0   字号: 订阅

修身与立身是因果关系,修身为因,立身是果。人生一世,若想立身,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修身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其实,修身与立身是一个古老话题。曾参的“吾日三省吾身”;孟子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欧阳修的“不修其身,虽君子而为小人;能修其身,虽小人而为君子”等等,讲的都是修身与立身的关系。现在再来谈论这个话题,是因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各种关系在调整,修身和立身的内涵与外延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每个人都面临着选择什么样的道德价值取向、如何立身处世的问题。另一方面,从目前的社会风气和人们的精神面貌来看,各式各样的诱惑与利益驱动,诱发了社会的浮躁情绪,使一些人产生了只求目的、忽视过程,只求急功近利、不讲道德修养的错误认识。因此,今天人们加强道德修养,同样离不开对修身与立身二者关系的正确把握。

    一个人立身的重要标志,就是其人生价值得以实现,但人的这种价值不是孤立的个体行为效应,而是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既表现在人的行为及其后果中,更表现在对社会、对他人的贡献上,具有利他、利社会的鲜明特点。爱因斯坦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一个人的真正价值,首先决定于他在什么程度上和什么意义上从自我解放出来。一个人对社会的价值首先取决于他的感情、思想和行为对增进人类利益有多大作用。”也就是说,衡量一个人立身与否,不能用狭隘、片面、功利的标准,有了钱、成了名仍不能算是立身,还要看他是否注意了修身养德,是否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格,因为这些看似抽象的东西,不但支配着人们对社会、对他人的态度,也影响着人们社会活动的进展与效果。正确认识和处理修身与立身的关系,把建功立业与加强道德修养统一起来,才是完善健全的人生,立身才能立得住,立得久。否则,一个人如果只立功不立德,或者靠地位、关系、金钱达到成名的目的,即使事业有成,在某一方面做出了一点成绩,也会因道德上的缺陷和人格上的污点而为世人所蔑视,谈不上是真正的立身。

    修身,是人的道德情操、意志品质不断充实和完善的过程,是人格力量不断积聚的过程,是内心世界不断升华的过程。它不是一时一地的短期行为,而是相伴人的一生;它需要点点滴滴的积累,千锤百炼,不可能一蹴而就。但这并不是说修身就成了可望不可及的事情。修身虽无捷径可走,但有规律可循。首要的一条,就是应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打好修身的基础。修身的目的是立身,是通过道德修养和自我完善,来正确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而“三观”则正是帮助我们分析社会、观察世界、充实人生、创造财富的金钥匙。没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作基础,修身就会落空,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甚至会步入相反的方向。其次,应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人的道德品质的养成固然要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但修身毕竟是强调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完善的一种精神活动。光看社会上的消极现象,只能使自己变得消极,放松修身的要求;不注意从一点一滴的平常小事做起,“大善”难成而“大恶”将至。一句话,修身需要的是主动性、自觉性,是“见贤思齐”的强烈的内心驱动。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转不习乎?”可见,早在远古,曾夫子就强调自我修身反省的重要性。只有不断的反省自己,才能不断的认识自我,超越自我,完善自我。所以,荀子在《劝学》里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矣,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修养自身的道德,要做到以仁礼存心。孟子说:“君子之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礼者敬人。爱人则,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荀子也指出,修养自身的道德,要做到“忠信以为质,礼义以为文,伦类以为理”个人的行为,无论大小轻重,都要以忠诚乐信为原则,以正直诚实为准则,以礼仪为规范,以自身的社会关系为依据。
由此,得到敬重,就要恭敬而谦逊;得到信爱,就要谨慎而谦让;得到信任,就要忠于职守做事周详,得到亲近,就要以德顺从而不谄媚;自己地位高大,不可以独断专行,得到财力奖赏,应当认为自己的功绩远远比不上应受奖赏。福事来临,就要适当地对待他,祸事到来,就要冷静的处理他。身处富裕之境,就要广泛施行恩惠;身处贫穷之境,就要守俭节约财用。无论是富贵还是贫穷,都要作到宁可杀身而不为奸诈之事。
      孔子也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克制自己不舍于礼的 言行和欲望,自觉遵守礼的道德规范。修身首先要学礼,就要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使自己视,听,言,行都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要求,并且笃守“己所不欲,勿施其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忠恕之道,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孟子也说过:“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但是,仅仅完善自身的道德是远远不够的,这还必须强调身体力行,躬行践履,主张通过实践过程,在严酷的环境中去完善自己的道德人格。无论是《论语》的“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还是《易经》的“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又便是《老子》的“天降大任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胫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都说明力行修身,就要守善要笃,改过要务,“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同时,修身不应该因外界环境而改变自身持守道义的志向,荀子说:“志意修而娇富贵,道义重而轻五令,内省而外物轻矣......故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良贾不为折阅不市,士君子不为贫穷失乎道”。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关于自我修身,即便是孔子的好仁守义,孟子的尽心知性;又是荀子的化性起伪,隆礼贵义;还是《大学》的正心诚意,格物致知。都是“事在人为”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