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瑶山琅洞为九都 光天夏中为十都

 书生把卷偏多感 2013-02-26

瑶山琅洞为九都

瑶山乡俗称九都源,宋元明清均属长乐乡。明代置都一直称九都。民国10年实行村里制,归临岐区。民国19年改村里制为乡镇制,瑶山曾有琅琊、琅川、瑶冈、湛溪四个小乡。民国23年撤区,改为县与乡镇两级制,翌年5月,并全县284乡为66乡镇。第一次出现九都乡,即将原来4乡合1乡。全县以都命名乡就只有九都、十都。民国256月,改并66乡镇为25乡镇,九都乡归临岐镇。民国29年,实施新县制,分东西两区,并将25乡镇调整为31乡镇。临岐镇一分为三,即临岐镇、瑶山乡、屏源乡。当时瑶山辖10个保,九都源的吴峰、仰韩、驮岭三个村和原昌化县的桐坑为瑶山乡所辖。后来以境内溪流命名云溪乡政府。瑶山乡何家村,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共淳(淳安)、分(分水)、昌(昌化)、工作委员会所在地,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19495月,云溪乡改称瑶山乡,次年7月,分瑶山、琅洞2乡。19562月,合并为瑶山乡。195810月,建立瑶山公社,年底并入临岐大公社。19618月,恢复瑶山公社建制。1984年分为瑶山、琅洞两个乡。1992年并为瑶山乡,驻地何家村。2008年,全乡辖11个行政村,90个村民小组,2796户,9421人,地域面积222平方公里。

九都瑶山位于淳安县西北边沿,地处浙皖交界处。东接临岐镇,南邻屏门乡,西靠千亩田,北连临安市所辖湍口、石瑞、顺溪。

瑶山乡没有瑶山行政村名,乡名何以“瑶山”称之?原来,乡政府驻地何家村为何氏居住,先祖何铨,号瑶山,先以铨公号为村名,后以姓氏易名何家。《何氏宗谱》中的《里居考》记:“明永乐年间(1403-1425),友谅公长子铨,号瑶山,自云峰转迁之。”瑶山,何家两名并存,不远一座山也称“瑶山尖”,有962米高。这样瑶山乡名,就名副其实了,瑶山乡除了何家,还有黄金坪村姓何。该村四面石壁环绕,好似一口井,原名叫环井、清雍正年间,何氏在此挖屋基发现一些金子,乃易名为黄金坪,亦称红金坪。寺口村,据《何氏宗谱》记载:“九都云峰,为寺口居。”“寺”即清泉寺,旧名清泉院,原系唐代长兴三年(932)建,毁于1958年,该村坐落在清泉寺东侧口,故名“寺口”。寺口村里面为富岩村,村口溪畔两山对峙,状若“狮象把门”,为当地一景。

瑶山乡姓吴也较多,宋川村位于宋坑溪两侧,三面环山。《琅玡吴氏宗谱》记:“吴氏祖庶公,次子汀公,字惟积,元季探山水之奇,自琅圃徙居。”这位汀公,很有雅兴,他描述此地“试看烟村朦胧,恍入武陵之记;川源缭绕,如临辋墅之图。”因其琅玡始祖,曾为宋安府判遂名宋川。这个“琅玡”就是琅洞村,《琅玡吴氏宗谱》记:先祖览其“山青水秀,柳暗花明”故名“琅玡”,后以境内的仙人洞易名为琅洞。里畈村吴姓与宋川先祖皆兄弟,据《琅玡吴氏宗谱》卷二记载:“瑛公第三子洛公,字惟馨,元季卜居于沈溪。”时派分里、中、外三村,里村名白佛殿后,外村名杜丰坪,中村当时为里、外两畈,因祠堂肇基里畈,故名为里畈。

瑶山还有一个大村叫郎坑,姓方,据《方氏宗谱》载:浪川在常乐乡仪凤里之间,两溪川流清且涟漪,澜纹似琅,因名“琅川”。故名郎坑。贡川村也有100多户,姓方,据《贡坑方氏宗谱》记载,此地平旷,泉石清美,故叫“贡川”,川者,水也;坑者,俗称也。故叫做贡坑。据考,瑶山方氏为琅玡派,先祖是方储次子方觌(音笛)后裔。

位于贡坑、琅坑两溪汇合处的龙村,先祖曾任新安郡太守。据《顾氏宗谱》记载:“顾氏祖诚公,当时任新安郡太守。于晋建兴元年(223)挂冠不任,挈其家人泛游新安江,入青溪东源龙川居住,姓名龙川。”后人易为“龙村”。

瑶山乡驻地北面4公里处有一童姓里庄村,南临沈溪,北靠后山岭与临安昌化毗邻。据《童氏宗谱》记载:“吾里庄童氏祖岩锡公、桂支公、云尚公、原置庄沈溪。因遭山崩之危,徙居之地名为名,称沈溪里庄。”村庄位于沈溪以里,故名里庄。还有仰韩村、吴峰村现虽归临岐镇,历史上都属九都源。仰韩村在南宋时为“上寒里”,以姓童为主,据《童氏宗谱》记载:东晋末年,河南洛阳大乱,文起公为避乱从河南韩城徙此,为了仰祖思亲,恋念故里,故名“仰韩”。该村为九都名村,村后有五座山头延伸而下,称之“五马下槽。仰韩村是迁淳童氏始祖地攴厂。童姓人在历史上有过辉煌。故村中有恢宏的童氏宗祠,并有高大牌坊。1958年,淳安县农业高中就设立在此。仰韩村出外里许是鲁村,据传,唐贞观元年,鲁氏先祖迁此,村以姓氏得名,因村东北侧有吴山,故又名“吴峰”。上有仙姑洞,子胥祠,三宝石,五莲峰,仿佛武林之吴山,有旅游开发价值。

石城庄村,位于沈溪西南,别名“石鸭里”。这里则为胡姓。据《胡氏宗谱》记载:清乾隆三十九年,任淳邑海公,临斯丈量建“石城水口鼎财神庙亭”时,见四山环拱,石壁岩巉,碧玉奇峰,有天然之图画,故取名“石城庄”。又因村东一石山,形似鸭子,俗名称“石鸭里”。赦送村、胡村亦为安定义胡姓居住。

位于最西北与临安昌化交界的牵牛岗东南麓的天坪村,有8个自然村,散落在高山峡谷中,最大的村的老庵基。据传,此村徐祖徙此,当时有尼姑庵。清咸丰年间,太平天国时被毁,留下庵基。故称村为“老庵基”。

昌化县的桐坑,历史上属淳安县。此地为山界纠纷,明代嘉靖元年(1522),淳安知县姚鸣鸾体察民情,关心民瘼,亲自到现场调查处理。他曾写了《淳昌二县界石记》:“桐坑源头有田数百亩(即今千亩田)、山数千亩,淳、昌之民兼而理之……昌化之民朱淳与章延寿谋山争利,侵越淳界,互相争讼未决。淳民方信礼得知之,昌之民欲执山税,而争吾淳之田,淳之民欲执田税,而侵彼昌之疆”。官司打到县衙、严州府、直至司、于巡“迟回数载,争讼未已。”姚知县通过实地踏勘查实,闻巡按御史欧公来县,姚即要求会同昌化知县黄升抵山川,按图籍之经界,自桐源山垅而下至独石为界。左侧由昌化县民经理,右侧为淳安县民经理,彼此均一,各复其业,二邑之民心悦诚服。姚知县即写《淳昌二县界石记》刻碑竖界。多年纠纷自此而决。当地乡民还为姚知县立了《乡民感德碑》,由吉南贵镇远府致仕的邑人邵逵书了碑文:“鸣鸾……名进士出宰吾邑,廉介有守,明决有为,爱民如子。……里安其业,环青溪而聚处者,莫不感侯之德!……”这两块石碑,是历史文化活化石,如能面世幸甚!由于石碑湮没,时代久远,后千亩田域界仍长期与昌化县(今归临安)存在争议,直至2000年,浙江省政府以50号文件下达:“千亩田归属淳安县。”方彻底解决这一历史悬案。瑶山至今尚有明代建筑的“石墩古树板面木柱播瓦避风雨廊桥。”人文历史底蕴是深厚的。

九都瑶山地势高耸起伏,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呈乳燕形。西北以千牛岗为最高,海拔1498米,巍峨挺拔,蜿蜒西沉,即是芳草萋萋、杂树生花、广袤的千亩田。云溪河发源于千亩田大塔东麓,流经天坪断桥坳、双共、黄金坪、富岩、寺口、何家、湛村、琅洞、龙村、张家注入临岐镇富强溪,流程30公里。一路净澈潺湲,陶琴无弦,涵养精粹。郎坑小溪发源于南川村南岭脚源头,流经南川、郎坑,注入琅口桥云溪主河道,流程9公里。岭后源小溪又称沈溪,发源于千亩田北麓,流经天坪老庵基,流泉飞瀑,叮当作响。直流至临安昌北的桐坑,折回流入九都石城庄、客岭脚、里畈、杜峰坪。又向北海卜桥注入昌化湍口境,流程20公里,可谓是“九曲廻澜连两县,一湾碧溪系九村”。境内还有西平塘、九龄脚、课上、宋川、新光、贡坑、朱坑坞等小溪流,山呼泉唱,一派千峰竞翠,万壑争流的壮丽图景。全乡山林面积159048亩,占总面积88%,耕地3965仅占2.5%。山林大部为用材林,其中生态公盖林34497亩,经济林51221亩,经过多年的封山育林,全乡木材蓄积量达218620立方米。2008年采伐木材3933立方米。

九都源山多林密,特产丰富。过去,淳安流传这样的民谚:“金港口,银茶园,八大将军在东源。”其意是港口凭新安江与遂安武强溪交汇的港口,商贸发达谓金港口;茶园凭借开采茶园石也还可以;八大将军在东源,即农村特产八大类全在东源港。一为金将军即山核桃,成熟时,山核桃金黄色的蒲,是九都最主要的特产;二为红将军即红枣皮;三为黑将军即桐子,油桐脱壳后皮呈黑色子白;四为白将军即乌桕籽雪白如珠;五为绿将军即茶叶;六为青将军即青枣;七为箭将军即笋干;八为乌将军即乌芦粉(蕨根粉)。

瑶山为淳安最早被省令名为“山核桃之乡”。山核桃栽培历史最长。传说瑶山山棚有户人家开苞芦山,一年山苞芦长得很好,苞芦棒又粗又壮。可是都被猴子掰光了。气得那山农借了把鸟铳要把猴子打死,装上火药铁弹,瞄准猴子,正在扣动扳机,忽然枪被向上一托,向天放了一枪,吓得猴子惊慌而逃,而一只小猴子却吓昏躺在地上。山农的儿子连忙跑去把猴子抱在怀里,原来就是这位善良的小孩,把枪向上一托,救了这些猴子。不一会小猴醒过来,小孩就给它喂食喝水,他们亲密地生活在一起。后来猴子的家族一大群来找小猴,小猴跟他们说小孩一家人怎么救它,待它怎么好,众猴子齐刷刷跪在这家人面前,表示要报答他们。于是他们带来了山核桃种子在房前屋后,山坡、山湾都种上。没几年,山上长成一片一片山核树林,开花结果,山农门把果子打下来,去掉外皮硬壳,又香又脆,十分可口,还可打成油,用油炒菜,更香更鲜。自此,这里的山农再也不过“辣椒当盐炒,火炉当棉袄”的苦日子了,这就是民间流传山核桃的来历。

瑶山人民经过长期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积极性空前高涨,采取科学种植、管理,改造山核桃。当今,山核桃发展为全县前矛,2008年全乡山核桃面积53010亩,产量1180吨;还举办2008首届杭州淳安瑶山山核桃文化节、“瑶山风情杯”摄影大赛,并开展首届“淳安瑶山山核桃之王”评选活动。还成立瑶山乡第一支山核桃病虫专业防治队。山核桃脱粒还采取机械化。通过山核桃文化展示、挖掘山核桃文化内涵,提升山核桃品质,打响瑶山山核桃品牌,转山核桃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发展依托山核桃文化的乡村旅游产业,如采打山核桃必须上高树,有惊有险,而民间自小就练习上秋千,锻炼胆量,当今,瑶山秋千,美名传扬。小小山核桃推动了瑶山乡经济新一轮发展。

除了山核桃,瑶山还盛产红枣皮,红枣皮是俗名,学名为山茱萸,原为野生落叶乔木,转为人工栽培当在明代。据瑶山赦送村《定安胡氏宗谱》载:“胡昞(1464-1555),字耀南,尤耽情山水,游于沈溪之石城(岭后新干),山环如城廓,爱不能舍,因迁此地。秋时,岩穴间红艳满树,目之不知何物。有客自武林(杭州)来者,询之,曰:“此湘襄山萸肉也。”公因遍地栽培,财源独辟,盈仓箱而惠子孙,自后,遍源中无不种者,今四方百里悉有之,皆公之所惠也。原来红枣皮是明代赦送先祖胡昞首次栽培而给淳安人民带来实惠。瑶山人民更应特别感激他。通过几百年的发展,现全乡有红枣皮7155亩,2008年,生产455吨。

瑶山的天坪石笋干名闻遐迩,天坪村北靠千亩田,位于海拔800米以上的高山顶坪里,似乎是脱离俗尘污染的净地,盛产野生细竹,以其嫩笋制作笋干,亦称“直尖”。制作天坪笋干以石笋为主,其制作方法不同于“扁尖”,不需拷扁、盘卷,以原形和盐煮熟,木炭火文烤,待半干时,手工搓揉,然而烈日暴晒至干,耐贮藏,久放不霉。笋干烧汤,汤汁澄清,香味扑鼻;笋干炖肉,柔软可口,实为山中珍品。2008年已发展为6000余亩。产笋干178吨。瑶山乡被省政府命名为“浙江省森林食品基地”。

瑶山的山珍野味俱多。如石衣,十分珍贵。据《新安志》载:“石衣又称石耳,生大山之崖,山羊所不能缘,重绠以取之。”清代《续纂淳安县志》记:“石衣生峭险石崖间,受山风吹处始生如苔,久则黑色,土人取腰素缘险始能得之,往往遭索断以致命。”县境千亩田等高山水涧岩壁的石缝、石罅间尚有生长。石衣含有高蛋白及微量元素,为高级菜肴,也可药用。山农系绳索,攀岩取之,珍贵至极。

瑶山高崖冷泉溪坑磊石间,还盛产竹叶鱼、石蛙、金鳅、娃娃鱼等名类山珍特产。正是:

嘉珍特产遍瑶山,山核桃香传四方。

改革春风描秀景,九都境妙胜仙乡。


光天夏中是十都

从临岐镇驱车至梅口以上右转弯即十都。古代八、九、十、十一都同为长乐乡。民国19年,淳安县改里村制为乡镇制,十都曾有光天、审昌、敕村、叉口四个乡。民国255月,合并为十都乡。翌年属临岐镇。1949年属梅源、新溪二乡,1956年改属梅口、瑶山二乡,1958年并入临岐公社,设夏中管理区,1961年成立夏中公社,以原驻地夏中命名。同年迁址至上光天,沿用夏中原名。1984年恢复乡行政建制为夏中乡。1992年撤销夏中乡并入临岐镇。

十都由外至里,第一个村庄是里冲湾,在两条水溪坑即深溪和熟川汇合的山湾里。清代同治九年(1870)郑祖迁居建村,依据地形特征,名为“里冲湾”。里冲湾左进是上、下新溪村,上新溪村西南面有三座耸入云霄的山峰,形似旌旗,故名“锦旗”。又因该村三面临水,又名“深溪”。1950年改为“新溪”。因人口发展,分居两地,故有上下新溪称之。而新溪东面,由里熟坑、外熟坑两个村。据传,此村丰熟有望,溪坑故名“熟川”,后人丁繁衍,向里许之内迁居者,称里熟坑,原村称外熟坑。

昌(昌化)文(文昌)公路经外熟坑、新溪、墙头凹、里口等村到原乡政府座在地——光天村。光天还分上下两个村,合作化时曾和里口、墙头凹合并为“四合”农业社。光天原名“官田”。传说唐五代,后周柴荣做皇帝时,里口村上下各有一畈田,由鲁偆公之弟俛公看管,并将田作为他的俸禄。此田既不纳粮,也不交税,故以“官田里”称之。明朝时,章氏乔迁于此,即名上官田、下官田。民国九年(1920)五四新文化渗入山区,一位叫王孔安的私塾先生在此任教,嫌官田之名含奴性、俗气,遂撰联:“光明灿烂山河美,天气清和世界新。”此联新潮雅致,后人故取上下联第一字“光天”代称“官田”。一直至今。

光天左进即去昌化,一路有菖蒲、审峰、先丰等村。菖蒲村位于审岭与慈坞两源汇合处。据《岐山鲁氏宗谱》记载,从岐山东行三十里许,有名菖蒲者。明嘉靖年间,二十六世祖耀公偕弟粴公,由岐山徙此,因名。菖蒲村,至今传承文明,还有春芳越剧团。进去的审峰,地处与昌化交界的审岭,故叫审岭脚。据《童氏宗谱》载:“汉伏虎将军恢公出守丹阳,几经迁徙,至元朝灵释公由睦之敦福迁淳安合浦,为一世祖。而里宅、外宅、梅源、审峰、下庄、酱坑、桐川、林坞各派皆朝宗于此。”审峰村在辛亥革命时(1911)有位私塾先生名叫毛长发,在此任教,撰写一联:“审问深思研主义,峰高壁峭唤人民。”故取上下联第一字得名“审峰”。审峰重视文化,现有审峰徽剧团、竹马班到处演出。审岭脚上岭,有个半审岭村,正处在审岭半山腰中,此村先祖方尚仁徙居,合作化时被评为瑶山乡的“先锋”社,后以此光荣称号为村名,后改“先丰村”。

由光天右行即是夏中村,位于光天东面2公里的勇岭脚。据传,鲁氏先祖鲁昌公孙俛公迁此。夏中直行是麦田村、敕村。敕村位于瑶岭脚,鲁氏球公长子十二、次子十九公迁居敕村。元末时,汪氏一名越国官公,奉敕在平阳任官,由此因名敕村。敕村翻过瑶岭有査坑、刘家、下坞口、阳上童家、赤岭脚五个自然村,合为遥源行政村。据《鲁氏宗谱》记:迨唐贞元间,鲁馍公十六世孙昌公从洪郡迁青溪,为迁淳始祖。昌公与父迪公至青溪后,循源而东百有余里,喜见源远而居,故曰遥源(今瑶源村)。

夏中翻勇岭有新岭脚村、方家、童家、苦竹坑、梅岭头五个自然村,合为同心村。方家位于曹畈东面,方氏迁居得名,童家村为童姓居住。梅岭头村,系梅源溪流发源地。民国初年,一位文人童全荣撰联云:“梅源不让桃源胜,洪坞何殊媚坞高”。以示梅源胜景。此岭低倾,气温较高,有“向阳花木早逢春”之誉。“梅”百花之首,故名“梅岭头”。

梅源坞进去有岔口村,位于上半夏、下半夏两坑汇合处,此地形成“三岔”,故名丫叉路口。简称岔口。还包括王坑口、长田头两个自然村。岔口溯上即是珠塔村,包含下半夏村,白鹤岭脚村。珠塔之名起于1956年,时有珠山、灯塔两个农业社(下半夏称“珠山”;白鹤岭称“灯塔”),1958年合并为珠塔。下半夏因地势较高,气候较凉,与邻地比较,仿佛半个夏天,故名下半夏。白鹤岭就有来头了,岭上有仙鹤泉。元末至正十七年(1357),朱元璋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在淳遂与皖歙交界边境活动。当时严州府建德万户吴纳率部分与朱元璋部将胡大海交战,曾在白鹤岭激战,吴纳所部被歼,最后吴纳自杀身亡。

十都至今虽不设乡行政区划,归属临岐镇,但十都人文历史不应淹没,而且要发掘、传承、弘扬!

十都地理位置处于淳安县东北,东接桐庐县;南邻临岐镇;西靠屏门乡;北连临安市昌化。原夏中乡范围75.31平方公里。群山连绵,苍翠郁然,整个地势由北向南倾斜,北面与临安交界较大的山有紫槽岭,海拔508米;树高林密,青葱遮天。东侧就是审岭,高588米,面积约2平方公里。古为淳安与昌化交通要道。上有古庙、石亭各一座。清末鸦片流入,官方在亭、庙均设关卡,查禁行人携带鸦片,故名审岭。还有支审岭头,名为军头山,海拔874米。气势雄伟,挺拔苍穹。境内有遥岭,海拔550米;敕岭,海拔425米,勇岭,421米,赤岭,白鹤岭等。可谓“五岭逶迤腾翠浪,三山拥攒似飞来!”十都山的面积达10.05万亩,丛林浓密,茂竹修篁。

十都境内的溪流有四条,总长约30公里。其中瑶溪、同心两溪水自西至东流向桐庐县;敕村和审岭两溪自北向南经夏中流至梅口经入富强溪。十都因山高林密,气候凉爽,年平均湿度大约17°左右,年降水量1545毫米,雨量充沛,十分有利于林木特产生长。

十都山林特产主要木材、毛竹、山核桃、红枣皮、茶叶、油茶、松脂,先前的油桐、乌桕等。林木种类繁多,以松、杉、柏为主,均为大面积栽培。80年代,夏中乡建制时,年采伐木材1229立方米。开采松脂3512担。

十都产竹,竹,高风亮节,青莹秀削,细叶纷披,婆娑动舞。密密的竹林,阴翳幽森;茫茫的竹海,波光掠影。竹最早见于禹贡,魏晋最赞赏竹,曾有竹林七贤美名。80年代年采伐351.61万支,据《避暑录话》载:“淳安木竹杖,六节,密而实,略如天坛藤,间有突起如鹤藤者,非峭劲敌,风霜不能尔也。”竹以他独特的风格,引入注目,留名于世。

十都山核桃享有盛名,山核桃,异名山蟹。适应气候温和、土质深厚而排水良好的钙质土壤。属落叶乔木,高达10~20米,髓部实心。树皮灰白、光滑。裸芽表面密,单数羽状复叶互生,顶端渐尖,基部偏斜,上面绿色,下面具有锈黄色腺鳞,边缘具锯齿,小叶近天柄。山核桃树枝脆燥,树髓易朽,树枝易断,采打山核桃有危险隐患。以前,每年白露打山核,总有人出危险,从树上摔下,有的丧命,有的受伤。有民谚说:“白露白露,烧香点烛,上天赐福,山核个个都辛苦!”十都在80年代据乡里统计产山核桃千余担,现在更多了。

山茱萸,俗称红枣皮,是十都主要经济特产。据明代《嘉靖淳安县志》载:“山萸肉产邑北九都,十都,审岭者为地道。”审岭,即今审峰村,传说,审岭上古时住着一位姓山人家,有一女儿名珠玉,心地善良。一天见一只小鸟飞在她家,原来是只流血受腿伤的漂亮小百灵,珠玉姑娘细心给百灵鸟擦干血包好伤,放在箩里养伤。原来,审岭有一山魔对山珠玉姑娘垂涎三尺,欲来施暴,被百灵鸟发现,啄瞎了山魔眼睛。而它却被山魔咬伤了腿。百灵伤养好,天天卫护着珠玉姑娘。山魔气得放出毒气熏坏珠玉,山珠玉中毒染病,卧床不起。百灵鸟四处求药,飞啊飞,飞到东海蓬莱瀛洲,求观音施了一粒红仙丹,它含着飞了七天七夜到审岭。不幸珠玉姑娘已气绝身亡,安葬在审岭上,百灵一头撞向坟头,嘴里的红仙丹掉在珠玉坟前。不久竟长出一棵树,后来竟结满红红的、密密的小红珠似的果实。人们采回家、晒干。有病吃几颗,病竟痊愈精神爽,而且百病百灵。因树长在珠玉坟前,人们就叫“山珠玉”,因果红像小枣也叫红枣皮。而且遍种审岭山坡,所以县志载“茱萸肉审岭者为地道”。当今,十都红枣皮果大肉厚,富有弹性,中药行业素有“淳萸肉”之称,曾列为全国农业展览会展品。

十都粮食生产以苞芦、小麦、番薯为主,饮食以苞芦馃、苞芦饭、苞芦糊、苞芦汤等为主。腐乳、辣椒酱、腌菜等为主要菜肴。十都地处深山区,民间有狩猎习俗。有的村自发组织狩猎队,推选一位狩猎能手担任头首。上山前,打猎人都先打拼伙,吃利市酒,提高士气。结队上山都不准大声说话,先由割手(能辨认野猪脚印的人)去侦察。队员听头首分配,谁是头靶,谁是二靶,听到割手一声口哨,靶位上的铳手全神贯注,观察动静,选好角度,一俟野猪上靶马上发铳,如未中,二靶立即发射,一直把野猪打倒。野猪倒山后抬回村,分肉有规矩:先把野猪的二只脚和一块野猪肉分给第一铳击中的猎手,再把二只脚和一块肉给割手,其余凡是上山的队员平均分肉。野猪肉炖在火炉上,香气飘满全村。打猎还有在野兽出没地装弓设夹,挖陷坑、放诱食,经常能收获野麂、野兔等,为山里人增添格外有意义的美食。有的还拿到城里出卖。

    十都人非常热情好客,一句“吃清茶”成了十都最有特色的方言土语。这里家家户户柴足炭满,每家都有地塘火炉,即在房内陆面上挖一个园洞砸实,填上满满的毛柴炭,只要盖上烧饭后的余火,炭红火暖,满屋满地都热起来,比北方的坑暖多了。为调节炭火干燥的空气,火炉上面家家吊挂一把铜茶壶装上水,文火烘烤得茶壶咝咝作响,缕缕的白水蒸汽搅得满屋舒坦。当有客人来,必先请到火炉房间。房间因闭门大暖火,一般房门常开,只挂上有绣花图案的布门帘,家庭主妇将客人让座在火炉上,随即从铜壶倒出滚汤开水,泡一杯香茶,双手捧到客人面前,口里温柔地道:“吃清茶,吃清茶”,茶未到口,暖先到心口。平常日子,火炉四周总围着一圈人,有的是同村邻居,火炉虽固定,烤火的人却流动,可谓“铁打火炉流动的人”有的跑这家跑那家,传播乡土新闻、谈天说地、讲古论今、讲笑话、说故事,丰富有趣,火炉载满欢声笑语。有的人家为节省灯油,就黑灯瞎火围着火炉的红红余光。相互依偎、相互靠拢。有意思的青年男女肢体碰撞出火花来,火炉上体暖心舒,口里又有新的谈资了。火炉上有时还炖着野麂、野猪、野兔肉、香气扑鼻,沁人心脾,好客人家还留火炉上人吃饭。火炉,有着特有的亲和力、凝聚力。更是山区传播文化的主要载体,一代一代的故事奇闻,就这样薪火相传传下来,火炉最能体现淳安山区乡土文化的特色。

淳安特产十都丰,竹海山林尽翠峰。

审岭茱萸最地道,热情好客清茶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