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上的三个空城计(图)

 空婵 2013-02-27

《空城计》是京剧舞台上一个著名的摺子戏,它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它的来历很古。但是作为小说,但也不妨。小说本来就是虚构,其中的描写,不可能尽都合情合理。人们既不是拿它作为历史的真实对待,大可以作为民间传说,加以欣赏。所以《空城计》这个戏还是可以继续演下去的。

如今却要向读者讲一个《三国演义》所不载,而在《三国志》裴注所引的《魏略》里实实在在登载着的故事。这是三国时代另一个“空城计”,它的可信程度,似乎比诸葛孔明的“空城计”还要多些。

《魏略》说,曹丕在位的时候,大将文聘镇守在江夏一带地区。有一回,孙权以五万兵马,亲自包围文聘于石阳(今湖北孝感县西南)。石阳由文聘据守已久,孙权突然来攻,刚好在连绵大雨之后,防御工事受到破坏,还未修补;壮丁也在田间劳动,未及返回。文聘认为,出城应战固不可能,闭城坚守也难拒敌。他苦思之下,忽得奇计,就吩咐城里人都藏起来,让城中死寂一片,他自己又躲在宫衙里,不再露面。孙权仔细量度了一番,觉得非常可疑,就对部将说:“此人是曹操信赖的将领,自然非比等闲之辈。如今知我来攻,却毫不防备,必然其中大有狡诈,否则便是外面埋伏奇兵了。还是撤退为好。”于是引兵退走了。

这段记载,固然出自传闻,真假亦不可知;不过,《魏略》是魏国的郎中鱼所撰的,他记载同时人的事迹,应该比较可信。

然而即使可信些,小说家也弃而不取,自然有他的见解。因为同样是“空城计”,放在文聘身上,把文聘歌颂一番,从整本书的结构来说,实在意义不大,反而成为蛇足;而放在诸葛孔明身上,却能显出孔明的智慧过人,和司马懿的“畏蜀如虎”。对于勾勒人物,渲染情节,便大有作用了。所以作为文艺作品,我也认为宁可牺牲文聘,而保留孔明的“空城计”的。

再说南北朝时代,也还有一个空城计。那是宋文帝刘义隆在位的元嘉七年(西元430年)。那时,占据北方的是北魏拓拔氏贵族,在南方的是刘裕建立的宋朝。在如今山东省北部,沿着黄河,便是北魏和宋的边界。黄河南岸的济南郡则是边境的要地。这一年,北魏出兵突然进攻济南,济南太守萧承之手下只有几百士兵,因为敌人来得意外,召请救兵已来不及。萧承之忽生一计,便叫打开城门,藏匿士兵,故意装出一片神秘的气氛。城中人说:“贼人势众,我军兵少,怎能如此轻敌?”萧承之说:“如今孤城一座,兵微将寡,势难抵敌。假如再向敌人示弱,后祸不堪设想;只有使敌人疑我埋伏,不敢进迫,才是上策。”果然魏兵大至,看见城外这般模样,十分疑惑,于是撤走了。这事记载于《资治通鉴.宋纪》。有人说,也许这个萧承之是看过郭冲写的空城计,也未可料呢。不过,萧承之从《三国志》文聘的故事中得到启发,也未始没有可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