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所谓“师承”

 江边风 2013-02-27
所谓“师承”
本月22日—24日,“师承——经典与当代”曾维华、潘罗敏师生油画作品展在温州市图书馆举行,共展出两人60幅油画代表作。
卷发画家Y 曾维华 作
俄罗斯少妇 曾维华 作
玩木偶的老外 曾维华 作
母与子 潘罗敏 作
艺术家 潘罗敏 作

曾维华

上海是南方的艺术中心,位于上海M50艺术区的523艺术中心在上海画廊界名声赫赫,我的学生潘罗敏被该中心网罗麾下,是主推签约画家。潘罗敏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后又赴德国柏林艺术大学美术学院深造,获得德国柏林艺术大学硕士学位。要知道在德国能取得硕士学位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罗敏学成回国后,以全新的目光看待世界,并以独树一帜的绘画表达方式诠释着他所触及的世界。他近几年已举办过多次画展,是上海艺术圈中80后温籍画家的优秀代表,我为他高兴,也为他骄傲。作为教师,总是希望遇上自己满意的学生,潘罗敏就是这样的学生。

去年523艺术中心邀请我和潘罗敏在温州举办一个联展,题目就是“师承”。说实话,开始我是有些犹豫,我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师从过杨立光、刘依闻等老一辈教育家与画家,后来进修于首都师范大学,又有幸师从中国油画界领军人物刘秉江。我一辈子教书画画,自问艺术修为不弱,只是还没有想过要举办个人画展。然而,当我看过罗敏的作品听过罗敏的想法后,我欣然答应了。何故?一者罗敏的画让我看到了年轻人的思想,看到了当代艺术的魅力;二者从师承这个角度去诠释现代与当代的逻辑发展内在联系,是一件有意义且发人深省的事情。的确,从具象写实演变到当代前卫,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过程,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过程,这里面就体现了一种深层的“师承”关系。

所谓“师承”,并不是单纯指我与罗敏为师生,其中有着广泛的意义。罗敏的启蒙老师、我、西安美院的导师、德国柏林艺术大学的导师等等构成了一个罗敏绘画从艺之阶梯,这就是“师”;而罗敏(包括我自己和所有学生)从前辈从老师那里学到了理论知识、技法技巧和艺术修养甚或为人之道,这就是“承”。从这一点出发,我们应该理解“师承”是一个泛指。

关于“经典与当代”,我想要说的是,“当代”,我们深知不同时代的艺术家有着不同的使命,当代画家背负着传统的同时面对当下境遇,以寻找绘画风格语言来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已不足以表达他们的观念。罗敏心目中的艺术具有一种宗教使命感。至于“经典”,我的理解是指那些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优秀作品,而不是某一种在某一时期甚为流行的东西。我绝对不敢说自己的作品是经典,但我认为,现实主义风格的艺术永远都是经得起推敲、永远不会过时的艺术,我愿意始终朝着这一方面努力。

关于我的作品,我自己不做分析,留与观众们去评价。我想引用我的恩师刘秉江的几句话来佐证我的为人及我的作品:“曾维华是我见过的踏踏实实画画的人中的一位,他的画力求严格、深入。他深知真实就会形成一种力度。他所画的人体含蓄、细腻、优美,没有为了炫耀而显出的浮躁。他明白美是蕴含在自然之中的……曾维华深知通过写生联系生活的重要,他的风景画作品竟然是用莫奈对自然与艺术的科学式的态度完成的……这样严肃、严谨的学风是值得赞许的。”

最后我想说:我与罗敏的师承关系实际上是一种绿叶与红花的关系,作为教师,我永远乐意甘当学生的绿叶。 (本文作者为温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硕士生导师、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教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