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聊谈中国印泥

 聽雨軒sjh 2013-02-27

聊谈中国印泥 

 印泥是我国特有的文房之宝,无论是文件签署,还是历史文物以及金石书画之钤记,都需要使用印泥。根据史书上记载,印泥的发展已有二千年的历史,早在春秋秦汉时期就已使用印沁泥,那时的印泥是用粘土制的,临用时用水浸湿,这就是当时称封泥。到了隋唐以后,社会的进步有人研制出纸张,人们又改用水调组朱砂于印面,印在纸上,这就是印泥的雏形,到了元代,人们开始用油调和朱砂,之后便渐发展成我们现代的印泥了。 
 
 
印泥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品,是传达印章艺术的媒介物。它的质量优劣,直接影响到印章艺术所表达的效果。好的印泥,红而不躁,沉静雅致,细腻厚重。钤在书画上则色彩鲜美而沉着,有立体感。时间愈久,色泽愈艳。质地差的印泥,钤印出来则显得色泽灰暗或浅薄,有的油迹浸出,使印文模糊。
制作书画印泥的主要原料来自于矿物、植物油、植物纤维、天然香料,精工检验,合理配方,手工捣揉制作而成。常见有朱砂、朱镖、八宝等,印泥其配方各有所特点,色泽也有明显之分。
聊谈中国印泥    篆刻钤印或书画上用的印泥,并非是一般文具店所售之印泥。切记书画印泥其特点是色泽沉着、稳定细腻、干湿适宜、落纸沾而不渗,印迹富有立体感。这是一般印泥根本达不到的艺术效果。反之只能称之为印色,不可用作用金石书画。 
 
  我买今年11月买的上海西泠印社有限公司出产的潜泉印泥 
聊谈中国印泥
 
 
中国印泥的发展演变
   张喜全 /编辑整理 
   印泥是我国特有的文房之宝,无论是文件签署,还是历史文物以及金石书画之钤记,都需要使用印泥。它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品,是传达印章艺术的媒介物。其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印章艺术所表达的效果。 
聊谈中国印泥(二) 
聊谈中国印泥(二) 乾隆年间的印泥盒

 据考古和史书的记载,印泥的发展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早在春秋秦汉时代就已使用印泥。那时的印泥和现在的印泥不同。它是用粘土做的,平时搓成泥丸子,临用时用水湿透。当时的公文和书信是用漆书写在竹简木牍上的。为了防止泄密或传递过程中的私拆,在写好了的简牍外面加上一块挖有方槽的木块,再用绳子把它们捆在一起,然后把绳结放入方槽内,加上一丸湿泥封上,再用印章钤上印记,作为封检的标记发出去。这种泥丸称为封泥,也称为泥封。用泥丸封的方法一直沿用到魏晋南北朝。聊谈中国印泥(二) 
 到了隋唐以后,有了很好的纸张,公私书信一律改用纸,简牍也就废止了。用泥封信的陈旧做法也不再适用。于是,人们又改用水调朱砂涂于印面,在印在纸上。这就是印泥的雏形。由于水干后朱砂容易脱落,到了元代,人们开始用油调朱砂,之后便逐渐发展成我们现用的印泥了。制作印泥的主要原料是朱砂、朱磦、艾绒、蓖麻友、麝香、冰片等调和而成。它的品种很多,主要有朱砂印,其色深紫红,有人称为紫红砂。它是用漂制朱砂时沉淀在乳钵最下层的一种朱砂制成的印泥,鲜红带紫,厚重沉着,最为美观。其次是朱磦印泥,它是由漂制时较上层的朱砂细末与艾丝、油等调制而成,略现红黄色,比较清雅。朱砂或朱磦中加入不同的原料,制作成印泥,其名称很多,如有八宝、魁红、镜面、美丽等名称。现代还有仿古印泥和黑色、蓝色、绿色、白色、银色等印泥。当代最著名的印泥是上海西泠社的印泥和漳州的八宝印泥 

 
 
翻调印泥 
   张喜全/整理 
好的印泥不仅要具有好的质量,同时也需要用好的方法使用,才能获得最佳的效果。要经常翻调印泥。一般印泥颜料分轻质的有机颜料和质的有机颜料。而同一有机颜料或同一无机颜料的材质,轻重有时候也有所不同。颜料与油脂的比重更不一样。 
聊谈中国印泥(三)
油脂,颜料和纤维的调和仅仅是一种物理反应,所以搁置日久会发生分层现象。轻的颜料会随着油脂缓缓上浮,重质的颜料就会缓缓下沉。随着时间的延长,分层现象会越来越严重,久而久之印泥表层会出现油状的色浆,该色浆会发生酸败,变得又粘又稠。下沉的重质色浆逐渐结块变硬。这种变化不同程度的挫伤着纤维,最后造成纤维腐烂,而印泥变成硬块或者是十分粘稠的有色浆,无法使用。为使印泥始终处于最佳状态,必须经常正确翻调之。至少半年翻调一次。 
正确的翻调,即指翻调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翻调工具:光滑的牛角片,光滑的竹片或者光滑的塑条。翻调手势:顺着一个方向上下翻动,不宜切割、打转式的翻调。冬天翻调印泥可将印泥(连缸)放在蒸汽上或者直接用热风加热后再聊谈中国印泥(三)行。  
翻调的作用:使不同比重的颜料,油脂和纤维充分混合,且交织成一体。在使用过程中进行翻调可改善色浆表层被占用而导致的比例失调的状况。冬天多次翻调可改善印泥的软硬度,使印泥上章易,落纸易,且均匀。 
 
印泥的使用方法 
1. 纸下宜垫平整的薄卡纸一张,或硬性的橡胶块一片。垫物之厚薄,软硬度要根据印面的平整程度而定。如果印面呈球面或者弧形,垫物宜略厚略软些。反之,如印面平整,则可直接放在玻璃台板上盖印。总之,必须努力使印文清晰的表示在纸上。 
聊谈中国印泥(四)2. 蘸泥上章的程度章面蘸泥以遍而匀为最佳。 
视章料结构的紧、疏、软、硬不同而定。紧硬章料蘸泥时宜略重,多蘸几次,落纸时要轻,慢,防止硬压。 
视纸质而定。书画纸类,略带毛性,较粗,甚至较厚,吸印泥量较大,所以要用湿润度大一些的印泥。上浆略厚一些,盖印时宜轻,慢,时间长一点。图书纸类,略为细洁,光滑,纸质较薄,吸印泥量较少,所以要用干一些的印泥。上浆不宜太厚,盖印时宜轻,慢,时间不宜长,见色透底即起印。 
3. 持章要正、直,可借用印规。不宜摇晃,移动印章。聊谈中国印泥(四)

4. 盖章下印时,用力要尽量均匀,如纸的密度过紧,油的渗透力差,则用力不宜太大,时间适当延长,待色浆缓缓渗透纸面。总之,如能使印文效果达到白文红色块均匀不露白点,细朱文线条不断;朱、白文皆不变形,且能真实反映作者的构思,刀功,印文清晰有神,这样的效果使用就是最佳状态。 
5. 附加注意点: 
若遇纸张面积不大,而且印文红底面积较大(例如细白文类),可在该印后将纸面翻转,用指甲轻轻磨,直至浆色透纸为止。 
图章用毕后即用软性纸或者布擦干净,免得积垢影响印泥和印文的色泽,质量。如积垢日久,可用小刷加肥皂水轻轻洗刷 
 
 相关文章:  

聊谈中国印泥(三) 聊谈中国印泥(三)

聊谈中国印泥(二) 聊谈中国印泥(三)

聊谈中国印泥 聊谈中国印泥(三)

宿 聊谈中国印泥(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