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长们莫把激励变“交易”

 天涯路长 2013-03-01
家长们莫把激励变“交易”
                                        

    “如果期末考试排名班级前十,带你去游乐园玩一天!”“如果语、数、外三门功课都考满分,爸爸奖励200元!”……2013年寒假即将来临,全市中小学生都要进入期末考试阶段。为了激励孩子好好复习,在期末考试中取得理想的成绩,家长们千方百计想尽办法,有很多就采取了“利诱”的政策———给予物质奖励。期末考试虽未开始,但类似的承诺已在各个家庭中出现,奖励的办法也是五花八门。孩子考试考得好,该不该给物质奖励?该给什么奖励?用什么方式给?物质奖励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得当,可以激励孩子;把握不好,则容易变成“交换”。对此,老师、专家各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孩子普遍欢迎奖励,家长看法不一
  对于即将到来的期末考试,全市的中小学生都已进入紧张的备考阶段。在督促孩子们专心复习的同时,家长们也不忘和孩子们“有个约定”:考到班级前多少名,或者语文、数学、英语各达到多少分,父母会给予一定程度的物质奖励。这种情况已经在家长和孩子们中屡见不鲜。


  记者随机对金阊实小二年级学生们进行了调查,一个年级近三百名学生,几乎有百分之八十的学生认同:只要期末成绩考得好,父母就会给予奖励。而且无论成绩处于班级的什么层次,家长都会提出相应的要求和或多或少的奖励办法。不少学生在进入小学后,几乎只要碰到考试,家长就会提出奖励政策,奖品还会根据成绩高低分成书籍、玩具、旅游等。孩子们对物质褒奖的做法,无一例外地都说“好”,“拿到期待已久的小礼物让我心情愉悦!这样的奖励会让我争取下次考得更好。”四年级的张逸凡兴奋地说。


  四(4)班的陈宇轩小朋友告诉记者,如果今年的期末考试依旧保持在全年级第一名,爸爸妈妈就答应给他买2本文学书作为奖品。以往,把书本作为奖励也很“灵验”,他一直以此为动力,努力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奖励文学书也是鼓励我好好学习,这样的奖励办法也许会持续到我小学毕业。”


  “爸妈主动跟我提出,如果这次期末考两门都在95分以上,就给我买动物或者植物的科普书,或者买小玩具,如果没达到,他们也不会怪我,下次继续努力。”二年级的刘宇骋小朋友也直言,实施了一年多的奖励办法“让自己复习起来更有动力”。


  记者了解到,多数金阊实小的学生获得的期末奖励的“份额”都不太大,无非是书籍、文具或者到游乐场游玩。学生们也能明白奖励只是学习好的附属品,不是最终目的。


  对孩子该不该用物质奖励?家长们众说纷纭:有人认为,这种物质奖励较有效果。给孩子提供一些物质奖励,能激励孩子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是对孩子取得好成绩的充分肯定和鼓励,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关怀和期望,有利于提高孩子学习的积极性。


  也有人提出,家长应该让孩子知道,学习是自己应该做的事,不能让孩子的行为习惯全依赖外部奖励,聪明的家长应该在如何激发和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上下工夫,而不应简单地用物质奖励的办法。否则,可能会引起孩子的攀比和一味追求物质奖励的心理,这对孩子今后的发展不利。


  就读于金阊实小一(2)班董晨希的妈妈,就不太赞同物质嘉奖的方法。“我希望培养孩子这样的意识:好好学习是自己自愿的事,学习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得到物质嘉奖。”在董妈妈看来,物质刺激对孩子短期内提高成绩也许有效果,但不利于长远发展,长此以往会让孩子误认为成绩就是和物质奖励挂钩的,把分数当做奖品的交换条件。不过董妈妈也担心,自己只给予精神奖励的做法,对于正在读一年级的孩子是否有些理想化,不知道精神奖励的方式能持续多久。如果小晨希提出的要求合理的话,她也会考虑同意。

  家长更应关注孩子生命成长的历程
  物质奖励是一把双刃剑, 最好和精神奖励并举
  孩子考试成绩优异,父母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也无可厚非,但是这奖励怎么给,却是值得考虑的问题。但要注意的是,要使孩子明白他们做的事情,只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了,才能给予奖励,不能让其形成“你要我做事,你就得满足我的要求,否则我就不干”的“交易”,这样,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


  给小学生一点物质奖励挺合适,对小学生适当引导,可以激发其学习热情。初中生和高中生对钱物都有了一定的支配力,把握不当,很容易使奖励变成“诱惑”,还会造成同学间的不良攀比风。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今年初二的女生小杨因不满足于父母给的五元、十元,“要价”越来越高,甚至班上的同学得到了ipad也非要父母答应,不承诺给钱就不肯用功学习。这样反而“本末倒置”,让孩子在金钱奖励中迷失,分不清为什么而学,效果适得其反。此外,物质奖励还涉及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喜好问题。低年龄段的孩子还没有太多的物质需求,或许口头表扬就能起作用。上了学之后,可以适当给予他们一些物质奖励,但应以学习用品为主(例如原先就打算买的铅笔或者橡皮等);对于小学三年级以上的孩子,口头表扬可能听腻了,他们想的是玩具、游戏光盘,可以在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适度奖赏,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到了中学时期,可以奖励孩子购买课外阅读的世界名著等有助于孩子学习的书籍。


  随着孩子年龄继续增长,他们不断增强自己的社会性,精神、情感等方面的需求有所提升。他们会通过对大人的模仿,追求在精神世界里的满足。


  物质奖励的内容,也要细细掂量。奖励的内容最好是能满足孩子的一个小心愿,而且是有益于学习或健康的。比如几本好书,让孩子培养起阅读习惯;一块表,让孩子增强时间观念;一个篮球,让孩子加强锻炼;一次旅行,让孩子拓宽眼界……


  给孩子的奖励不同,孩子无形中养成的兴趣和追求也会有差别。如果每次考得好,父母都给买新书,他的阅读量较同龄人更多,这样的孩子往往对文学会产生兴趣。如果父母经常奖励出门旅游,这样的孩子在走过很多风景之后,视野会比同龄人更加开阔。


  金钱奖励也许不合适学生的学习成长。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小强,每次大小考试,父母都会给点“红包”,而且金额一次比一次大。手头钱多了以后,他频频出入游戏厅,成绩迅速滑坡。初中生小博的压力则更大:爸妈直接按照考试成绩给现金,80元给80分,90元给90分,而这些钱就是他的生活费,小博就是靠分数来“挣钱”。

  其实家长的鼓励也是孩子努力的一个标尺,如果只鼓励考得好的,会让孩子觉得家长只看重成绩,其他方面都不重要,从而不知不觉忽略其他能力的锻炼。父母要让孩子知道除了分数,还有很多值得骄傲的东西,避免孩子长大后,成为只会读书只在乎考试,唯“分”是图的学生。


  事实上,家长给的很多鼓励都难以避开物质的形式,各式各样的物质鼓励会给孩子什么样的影响,终究还是要看家长怎么给鼓励、给什么样的鼓励、在给鼓励的过程中传递给孩子怎样的信息。


  物质奖励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得当,可以激励孩子; 把握不好,则容易变成“交换”,不仅危害孩子们价值观的建立,还让家长的一片苦心付诸东流。激励孩子也是一门艺术,物质奖励也许因人而异可以采纳,但也不能单纯靠物质来鞭策,精神上的鼓励同样重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