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升麻善治乙型肝炎

 学中医书馆 2013-03-01

升麻,味辛甘而性寒凉,主入肺、脾、胃、大肠经,功能散肌表风邪,善升脾胃阳气,兼清热解毒。近些年来,笔者活用升麻,用治急、慢性乙型肝炎,取得较为满意疗效。

例1:张某,男,38岁,2000年3月10日初诊。患者为乙肝病毒携带者(ASC),已10年,近1个月来,由于工作劳累,心情郁闷,出现周身疲倦乏力,腹胀,纳差,厌油,巩膜黄染,肝功能检查:ALT1024IU/L,AST860IU/L,TBil25umol/L,DBil10umol/L,HBeAg(+)、HBeAg(+)、抗-HBc(+),抗-HBcIgM(+)。诊为急性乙型肝炎。经住院给予降酶、保肝等治疗20余天,病情未见好转,故邀请中医诊治。诊见患者面色晦暗,巩膜黄染,食欲不振,呕恶腹胀,小便发黄,大便不爽,体温38度,舌质暗红苔腻微黄,脉沉滑有力,诊为湿热疫毒,阏阻气分,予升麻化阏消毒饮:升麻、滑石、丹参、白花蛇舌草各30g,茵陈15g,郁金、栀子、大黄各10g,水煎服。服药5剂,烧退纳增,腹胀均减,自我感觉良好。上方升麻加至45g,并配服化浊保肝散(冬虫夏草、升麻、黑豆、猪肝汁等),继服5剂,诸症均减。效不更方,继服30余剂,诸症消失。复查上述指标,包括HBV-DNA均在正常范围内。

 

例2:王某,31岁,2001年10月5日初诊。患者3年前因患乙型肝炎,经住院给予保肝、抗病毒、调节免疫等多方治疗,ALT始终波动在150-350IU/L之间。改投中医治疗,分别给予解毒祛湿及疏肝理气、活血解毒方,均无效。诊见患者腹部胀满时作,四肢倦怠乏力,纳差,厌油,大便溏,肝功能检查:ALT245IU/L,AST192IU/L,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sAg(+),HBsAg(+),抗-HBe(+),舌淡胖边有齿印、苔滑润微黄,脉沉细缓,诊为慢性迁延性肝炎,证属脾虚肝郁,湿浊余毒,结于血分,经、予升麻益气消毒饮:升麻、苍术、白术各15g,滑石、黄芪各30g,柴胡、枳壳、赤芍、白芍、当归各10g,白花蛇舌草30g,炙甘草5g,水煎服。服药5剂,感觉尚可,连服20剂,复查肝功能:ALT87IU/L,AST63IU/L,上方继服,并配以化浊保肝散内服。1个月后复查,肝功能正常,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sAg(+),抗-HBe(+),抗-HBc(+).上方化裁,继服1个月,除抗-HBe(+),抗-HBc(+)外,余皆正常。遂嘱常服化浊保肝散,并配以逍遥丸和参苓白术丸以资巩固。

例3:唐某,男,15岁,学生,2002年1月2日初诊。患者2年前检查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sAg(+),HBeAg(+),抗-HBc(+),但自身并无任何不适。2年来,曾注射干扰素,口服贺普丁治疗,短期内HBsAg阴转,但停药后旋即复发如故。经中药抗病毒、保肝等治疗年余未见效果。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无变化,仍阳性,肝功能正常。诊见患者面色萎黄,形体较瘦,纳可眠安,二便调,舌淡苔薄润,脉沉滑。证属湿浊余毒,隐于血分,予升麻化浊清肝饮:升麻、藿香、佩兰各6g,滑石、杏仁、白豆蔻各10g,薏苡仁、白花蛇舌草各15g,并配服化浊保肝散。服药7剂,无任何不适。继服30余剂,复查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sAg(+),抗-HBe(+),抗-HBc(+)。上方适当化裁,继服30剂,复查时除抗-HBe(+)、抗-HBc(+)外,余皆正常。又服30剂,诸症消失。

乙型肝炎,属疫毒稽留血分为患,其在急性期多为湿热疫毒,故需重用升麻30-60g,以清热解毒为主,正如《本经》所云:升麻可“解百毒,......辟温疫瘴气,邪气蛊毒”。在缓解期,多为湿浊疫毒,故升麻取中等量10-15g并配扶正之品,既可解毒辟秽以治标,又可升阳扶正以治本。在HBV携带阶段,多为浊气疫毒,此时HBV以浊邪为主,其气厚而滞气碍血,或热化或寒化而上蒸下流,内阻外溢,症状多端。浊属阳而呈无形之态,湿属阴而现有形之势。故治疗ASC,当遵“轻可去实”、“芳香化浊”及“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之理,升麻取小量3-6g,配以“滑可去著”之滑石,加以芳化、淡渗之品,俾清升浊降,病自向愈。

总之,升麻虽为解毒之品,但灵活运用,适当配伍,治疗乙型肝炎,确是一味不可或缺的有效良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