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趣联谈艺:(七)神童巧对展才思

 解连环 2013-03-01



在古代,习对是少年儿童必修课之一。有些聪明的小孩,在对联很有心得,一旦有妙对,便被称为神童。这里收录一些神童巧对。因故事类多附会,故对联作者未必是实。博友只看对联的巧妙吧。

于谦,明代时著名的民族英雄。有一年清明节,他和家里大大小小一家人去祭扫祖坟。当他们路过一个叫凤凰台的地方时,他的叔父想考一考他,便出了一个上联要他对:

今朝同上凤凰台

于谦略一思索,应声答道:

他年独占麒麟阁

此联一出,大人们惊喜万分。因为于谦不仅对句速度快,而且表现出了崇高的志向。后来,他们又路过一个石牌坊,上面写着三个字:“癸辛街”。他的叔父又对他说:“这三个字的地名,倒有两个字属于干支的,要用一个地名来对,恐怕不易吧?”不料于谦回答说:“易是不易,但是也能对的。”并回答说,可以用《三国演义》中写的“子午谷”三字来对。此地名也是三字中有两字是属于干支的。此对让一行人都惊叹不已,都夸他才思敏捷,将来必成大器。

有一次,于谦出门玩耍时,一个和尚看他生得五官端正,眉清目秀,有一股自然的灵气,便格外喜欢。于是,他一边抚弄着他的两个小小的发髻,一边逗着他玩,念出了一句:

牛头且喜生龙角

于谦见和尚有意戏谑他,心中不高兴,反击了他一句:

狗嘴何曾吐象牙

和尚无言以对。于谦回家把此事告诉了母亲,母亲说他对答得好,不过,回答得不够礼貌。第二天,母亲就把他的发髻改为三个扎在头上的小发辫。和尚又看到了,又念出了一句:

三丫成鼓架

于谦见和尚又来取笑他,心中更不高兴,又反击道:

一秃似擂槌

和尚见这小孩子对答如流,也格外喜欢,对他回答的骂人的话也不生气,还直夸他有出息。

有一次,于谦穿着一套红衣服,骑马去走亲戚,不料,在桥上与巡按老爷的仪仗在桥上相遇。巡按老爷责怪他不知回避,并要他以对句作为赦免的条件,于是出了一句:

红孩儿骑马过桥

于谦等他话音刚落,就应声对道:

赤帝子斩蛇当道

巡按见他对答如流,才思敏捷,非常喜欢,也就不再责怪他了。

于谦十四岁时去杭州应试,主考官杭州知府的名字叫虞谦,与他名相同,姓同音。考前要点名,当点到于谦时,于谦躬身站起来却不答应,主考官问他为何不答应?于谦说:“我与大人同名,所以不敢答应 。”主考官看到这个小学童聪明可爱,又懂礼貌,便想试试他的才学,便出了一句上联:

何无忌,魏无忌,长孙无忌,彼无忌,尔亦无忌

虞知府一连道出了五个“无忌”。何无忌是晋朝大臣,魏无忌是战国时魏公子信陵君,长孙无忌是唐朝功臣。后两个“无忌”是说,这三个人都同名,他们没有忌讳,你又何必忌讳呢?于谦一听,解除了顾虑,从容地对主考说:“我给您对个下联吧!”

张相如,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

于谦的回对,也相应地用了五个“相如”。前三个分别是:汉初东阳武乡侯张相如,战国时“完璧归赵”的名相蔺相如,汉代大文学家司马相如。后两个“相如”是说,这三个人名字都一样,但实际上各有高下,水平并不是都一样。于谦的对句既表示了自己在主考官面前的谦虚有礼,又暗示了自己将来一定要超过他们的抱负。

于谦被选为“博士弟子员”后,一天众博士弟子员随巡按三司游西湖南山净慈寺,一位好显示自己的人指着大雄宝殿里的佛像说:

三尊大佛,坐狮坐象坐莲花

并问谁能对出下联。有人说,就令小秀才来对,于谦提高嗓音应声对道:

一介书生,攀龙攀凤攀桂子

众人听了,同声称妙。

明代的爱国者杨继盛 ,从小勤奋好学,在学馆里上对课时,每次对句,都很巧妙。有一次,学馆里的老师外出,学生们在教室里趁机玩起了游戏,正玩在兴头儿上,不料老师突然回来了,大家慌忙四处躲藏。老师生气极了,罚他们挨个儿站好,排成一排跪下。同时,出个对子,谁答上来谁就可以免罚;答不上来继续跪着。老师拿学生们刚才的神态出对道:

藏形匿影

别的学生都答不出来,只见杨继盛微微一笑,答道:

显姓扬名

老师满脸的怒气一扫而光,赶快让杨继盛起来,并让大家向他学习。

有一次,他父亲出了一句给他对:

仙女吹箫,枯竹节边生玉笋

他对的下联特别精妙:

佳人撑伞,新荷叶底露金莲

其思维敏捷、想象丰富,可见一斑。

蔡锷,辛亥革命中著名的领导人,中国近代军事家,护国讨袁运动的主要发起者。蔡锷幼时家贫,在湖南邵东农村,虽无钱请私塾老师,却刻苦地在家里读书。因此,他的精神感动了很多人,他的名声也越传越远。当地有一名士叫做樊雉,仰慕他的才学和人品,经常与小蔡锷交流,也经常来拜访他。有一次,蔡锷下河洗澡,把衣服挂在河边的柳树枝上。樊先生看到后,即以此为题,出了一句上联:

千年老柳为衣架

蔡锷在河中应声而对道:

万里长江当澡盆

樊先生对他的博大胸襟赞叹不已。

有一次,唐伯虎跟父亲一道去游春,见一和尚敲着木鱼走来,父亲信口念了一上句要他对:

木鱼口内含珠,吞不入,吐不出

他见不少乡下孩子正在放风筝,便随口对出了下联:

纸鹞腰间系线,放得去,收得来

明代杰出的剧作家高则诚,也是一个善对的人。有一次,高则诚的父亲在家里招待客人。四岁的高则诚当然没有陪客的资格,只有在旁边羡慕地看着。满桌的好酒好菜实在是诱人。年幼的他忍不住从桌下悄悄地伸手在菜碗里偷了一片肉吃。客人无意中发现了,想取笑一下他,也想考一考他的文才,便随口说出了一上联:

小儿不识道理,桌边偷食

高则诚听了,心里不服气,马上对出了下联:

大人有甚文章,场中出对

客人一听大惊,果然出口不凡,于是再出一上联考一考他:

细颈壶儿,敢向腰间出嘴

意思是说,这小小年纪的孩儿,居然也敢对句。高则诚听了,马上又对出了下联:

平头锁子,却从肚里生牙

无独有偶,明代著名的编修戴大宾,少年时也才华横溢,以善对著称。他八岁应童子试时,主考官指着厅堂中的虎皮椅出一上联:

虎皮褥盖学士椅

戴大宾略一思索,对出下联:

兔毫笔写状元坊

表现出少年时即有远大志向,与众不同。

相传,明末清初时,有个长工的儿子,名叫林大茂。林大茂十一岁那年,县里科举考试,那些大户人家的公子哥儿都骑着高头大马,带得书僮到县里去考试。他呢,只好在放养的马中偷偷地拣了一匹沙灰色的花马,也奔县衙门去考试。才到县衙门口,他的破衣衫和沙灰马,以及只有十一岁的身材和满身的泥沙,就被看门的土官看不起了,被喝下马来。当土官听说他也是来应试的,不由得一笑:“你也来考试?如果想进考场,先过我这一关。”说着,念出了一句上联要他对:

沙人骑沙马,沙头沙尾沙屁股

很明显,这是一句讽刺他的话。林大茂想了想,针锋相对地对出了下联:

土官坐土城,土头土脑土王法

土官被这副对联弄得瞠目结舌,开不了口,只好让他进了考场。监考官一看进来这么一个小孩子,还以为他是来捣乱的。当听说他是来参加考试的,又知道他的名字叫林大茂时,就对他说,如果能对出他的对子,就可以让他参加考试。说着,就念出了上联:

嫩竹书生,几时等到林大茂

此上联把林大茂的名字嵌入了对联,并且用了谐音的修辞手法。意思是说,你这个象嫩竹子一样的小小书生,要哪个时候才能成才,才能长成茂盛的竹林呢?林大茂一听,就知道监考官是在讥讽他。他知道这名监考官名叫叶梅开,就马上回敬了他一句下联:

梅花开放,何日见过叶先生

此下联也是把叶梅开的名字嵌入了对联,下联的字面意思是,梅花开放的时候,总是先开花,哪里见过叶子比花先长出来的呢?言下之意,我还没见过象你这样的先生呢!

有一次,少年郭沫若和小伙伴们一起钻过狗洞,到隔壁的庙子里去偷桃子吃。事被庙子里的老和尚知道了,便来告诉先生。先生便叫孩子们来问,并且出了一个上联:

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

告诉孩子们,如果哪个坦白交待并对出了下联,可以免打。其它孩子都没办法对出下联,也不敢去承认偷了桃子。只见郭沫若走上前去,向先生对出了下联:

他年攀桂步蟾宫,必定有我。

对联不仅与上联对仗工整,还回答了老师的问题,又表明了自己有“蟾宫折桂”的志向,可谓一举三得。“蟾宫折桂”用的是典故,指的是科举及第,金榜题名。小小郭沫若竟有如此大志,难怪先生不仅高声赞叹,还免了所有孩子的打,可想而知了。

有一年过年时,家长给了他送给先生的礼钱,可是他却把这钱拿去花了。先生很奇怪,今年的郭沫若为什么不送礼呢?便出了一个上联要他对:

竹本无心,遇节岂能空过?

郭沫若一听,不好了,先生怪罪下来了。但他只好如实交待,对出了下联:

松原有籽,过时尽是干包!

先生责怪他为什么过节不送礼,他告诉先生,礼本来是有的,只不过过时了,没有了。言下之意是说,礼钱被我用了。先生见他对答如流,非常喜欢,也就不再追究那两个礼钱了。

明代的万安,小时候是个聪明伶俐的孩子。他不但勤学好问,而且特别擅长对对子。一天清晨,住在他家的一位远方来的客人起床后,在院子里散步。客人看见红日从东方升起,彩霞万缕,映照着西方的像银色镰刀一样的残月,不禁触景生情,感慨地对着天空吟哦:

日在东,月在西,天上生成明字

客人一联出口,还想接着往下对,但是由于他的学识还不行,怎么也续不下去,坐在门前的石阶上发呆。这时,万安正在书房里读书,从窗子里看见客人这副模样,一问,才知道是为了下联。万安笑着对客人说:这有什么可难的,等我为您续联吧。万安抬头向四面一看,见书僮和丫环去井边提水,两人翩翩而行,便随口念道:

子在右,女在左,世间配定好人

客人听了,连声夸赞对得好。

明代弘治年间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顾鼎臣,是一个才华出众的人。年幼的顾鼎臣在学馆里读书时,老师看出这孩子不但勤奋好学,而且聪明机敏,这天,特意出了一个联句让他对:

花坞春晴,鸟韵吹成无孔笛

顾鼎臣听了,对答如流:

树庭日暮,蝉声弹出不弦琴

出句是鸟韵,并被比喻成无孔笛吹,很形象和生动地把小鸟啼鸣描绘出来,而对句呢,蝉声比喻成不弦琴弹,更是生动而形象。师生的对句把一幅春景有声有色地描绘出来了,对仗既工稳,又有趣。老师听罢,放声大笑,从此,就更加器重这孩子了。

明朝廷中的一个大臣来到汤鼐的家乡安徽寿州,他听说这个孩子特别聪明,便把汤鼐叫来,试试对。他出的上联是:

室内焚香,烟绕画堂蟠白蟒

汤鼐听了稍为思索了一下,便答道:

池边洗砚,墨随流水化乌龙

大臣听了很高兴,他觉得对句不仅快,而且内容想象丰富,所形容的池里洗砚台的情景,有动有静,如诗如画,句子很优美。这个大臣被这个瘦弱的孩子的聪明才智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他亲自出钱资助这个穷孩子读书。后来,汤鼐果然很用功,考中进士,升为御史。

明朝,湖广巡抚顾应璘听说荆州府出了个江陵神童,他很爱才,特地前来荆州古城察访。正是六月天气,顾应璘等人风尘仆仆地来到江陵县岑河口附近的东司庙。庙前有一棵大树,枝繁叶茂,如同华盖,正好乘凉。

庙里的和尚听说巡抚大人驾临庙门,连忙从庙后西瓜地里,摘了几个大西瓜,送给巡抚和官差们解渴去暑。忽然,巡抚顾应璘见景生情,随口念出一副对联:

东司和尚送西瓜,些小礼物

恰巧,在庙里教书的老先生前来参见巡抚大人,打断了巡抚的诗兴,下面一联对不上来了。他怕漏了底子,佯装考查说:“请先生与我对出下联。”可是,这位老先生是个村学究,他想破了脑壳也对不出来,急得满头大汗。顾应璘十分扫兴,只好到庙前大树下乘凉吃西瓜。这时,有个十来岁的学童上前问老先生道:“先生,你为什么事着急呀?”老先生说:“刚才巡抚大人出了一副对联,要我对出下联,我实在对不出来哟!”学童又问:上联怎讲?老先生说:东司和尚送西瓜,些小礼物。学童笑道:此联好对!

南极仙翁拜北斗,天大人情

老先生如获至宝,连忙跑到庙前大树下,禀道:抚台大人,我对上了……”顾应璘放下手中西瓜,拍手叫绝:妙哇!真妙……”顾应璘略一沉吟,转而问道:此联是何人所对?老先生只好如实回答:是门下的一个小学童张居正。

王尔烈念完四年私塾,父亲就叫他到辽阳城南千山龙泉寺谋生。王尔烈来到龙泉寺当杂工,一有闲空就去向有学问的和尚请教诗文之道。有一年冬天下大雪,寺里的小和尚和打杂的都来扫雪,他们连扫带玩,用雪塑了个观世音菩萨像。这时,方丈元空和尚来到跟前,就以雪人为题,出了个对儿的上联:

雪积观音,日出化身归南海

让小和尚们对出下联。小和尚们一听,你瞅瞅我,我瞅瞅你,摇头搔脑对答不上。这时,王尔烈在一旁说了声我来对,便随口念道:

云成罗汉,风吹漫步到西天

王尔烈从联想到,便以云成罗汉雪积观音。日出雪化,风吹云变,故以风吹漫步到西天日出化身归南海 。神思驰骋,意象生动,对得委实工巧。打那以后,元空和尚就收王尔烈为身边茶童。

明朝有个知府叫冯驯,有一天,他在家里请客。客人里边有个10 来岁的孩子,跟他父亲一块儿来赴宴,这孩子生得眉清目秀,很机灵。有人说,这孩子顶会对对子了。一个客人听了,就提出让这孩子对对子,他指着知府冯驯说:

冯二马,驯三马,冯驯五马

是由两点和组成 ,就是冯二马 ;由三个竖(字)和组成,就是驯三马 ;冯驯合到一块儿,不就成了五马了吗?古时候,五马又是知府的别称,冯驯五马就是冯驯知府。这个对联表面上倒很简单,实际上还真不好应对。许多大人都在苦思冥想。可是谁也没想到,这孩子对出下联:

伊有人,尹无人,伊尹一人

这里说,字有个可以看成是字去掉了立人),当然无人了,伊尹两字合到一块儿,是一个人伊尹正好也是个人名,是商朝一个有名的宰相(一人之下)。这么难的对子,一个孩子对得这么好,在座的客人们都很惊奇,宴会的气氛由此热烈起来,大家兴高采烈地谈诗对句高兴极了。

有一天,老师教完课领着周渔璜在学校外面闲逛,一边走一边聊。忽然,老师的诗兴大发,他要和渔璜对对子。这时,正好学校外面有一个农民家的母鸡下蛋,谷多谷多地叫个不停。老师便以此为题出了一句像声对,即以母鸡的叫声入联。出的联是:

母鸡下蛋,谷多谷多,只有一个

老师要求周渔璜也以像声对应,道出下联。周渔璜不慌不忙地看看四周围,他忽然听到路旁的树上,几只小鸟在欢快地叫着,叫的声音特别好听。周渔璜高兴极了,他仔细地听,发现小鸟的叫声极像酒醉酒醉,便马上有了下联的联句。他看着老师,指着小鸟说:

小鸟上枝,酒醉酒醉,并无半杯

老师点着头,一阵欣喜,连声夸赞他答得好。

传说一年春节前夕,乾隆皇帝穿着平民百姓的衣服下来私访。他走到一个小村子里,偶然见到一户人家的门上贴着一副对联,这副对联的内容口气很大,可是看这户人家却是贫寒之家,这副对联是:

数一数二门第

惊天惊地人家

横批是:先斩后奏

这副对联的主人胆子真大,乾隆回到宫里,让人下去查访是谁敢出此狂言。很快查出来,是出自一个十岁孩童之手。于是,乾隆皇帝便叫这个孩子来审问。这个孩子被推到皇帝面前,他还只是个十来岁的小孩,长得眉清目秀,十分机灵,皇帝问他:你为什么要写这样的对子呀,你犯了王法知道吗?小孩眨眨眼睛,从容地说:我这春联写的是这家的事儿,上联是写我大哥,他是个在集市上量斗过秤的,当然要‘数一数二了。我二哥是个为婚丧事放炮的,这炮引一点,当然要‘惊天惊地 ,这是下联。再说横批,那是说的我三哥,他是个杀猪的,写他宰刀一握,‘先斩后奏,这怎么是犯了王法呢? 乾隆听了很高兴,赶忙让人放了孩子,并让人送他去县学读书。

魏源是中国近代史上热心研究中国实际问题,成绩卓著的爱国思想家。他从小很聪明,性情豪放,胆识过人,有一番抱负。魏源八岁时去县里参加童子试。县令见他年幼,便先考他,县令指着画着太极图的茶杯,出上句道:

杯中含太极

魏源听了,想想后,马上答道:

腹内孕乾坤

县令很惊奇:这个孩子这么小的年纪,竟有如此的抱负,而且答得这么快,真是难得,可是,他又担心这是他事先背好的句子,正好碰上了,于是便又追问了一句什么叫乾坤?魏源回答说:天地是乾坤呀,这是《易经》上说的。说着,他从怀里拿出两块麦饼,又接着说:这一块好比是天,这一块好比是地,如今我把它们吃下去,不就是天地在胸,腹孕乾坤了吗?既然胸怀天地,从今以后就得想想天地间的大事了。这一席话,说得在场的人都忍俊不禁,哈哈大笑,不住地夸赞他。

魏源家乡还有一个小神童,年纪不大,学问不小。当地有一个举人,狂妄自大,目中无人,当然,更不把这小孩子放在眼里了。这位举人有些事办得真不漂亮,他抄袭别人的诗,当作自己的作品向人炫耀。有一次,小孩当众揭了他的老底,这位举人恼羞成怒,指着灯笼里的蜡烛出了个上联:

油蘸蜡烛,烛内一心,心中有火

以此来表示对小孩子非常恼火,小孩却随口应道:

纸糊灯笼,笼边多眼,眼里无珠

意思是,你眼里无珠,有火冲我发干什么,干吗不想想你抄袭人家诗的丢人事儿?举人挨了骂,不再含蓄了,而是气冲冲地说:

屑小欺大乃谓尖

小孩听见他骂自己是屑小,立刻回敬道:

愚犬称王便是狂

前一副对联,是比喻联,用蜡烛和灯笼作比;后一副是合字联:小、大合为字,犬、王合为字。

清代的陶澍 ,小时候是个聪明伶俐的孩子,他勤学好问,而且胸怀大志,人们都很喜欢他。九岁那年,在除夕之夜,他看见祖父在屋里屋外点了好多盏灯,便问祖父为啥要点这么多灯。他的祖父特别疼爱这个聪明的小孙子,便出了一个联句来回答他的提问。这个联句是:

除夕月无光,点数盏灯,替乾坤增色

本来,聪明的陶澍知道点灯是敬神祭祀祖先的,可往年点没有今年多,所以才故意问爷爷是怎么回事,没想到祖父却用联句来回答他,而且答得还这么妙。于是,他就动开了脑筋。猛然,他跑走了。他的祖父很奇怪:孙子为什么跑了呢?正在琢磨时,只见陶澍搬来了一面鼓。猛擂猛打起来,声音好大呀!全家人都被鼓声惊动了,人人都感到纳闷,祖父问他:好好的,你怎么敲起鼓来了?陶澍答道:

新春雷未动,擂三通鼓,代天地扬威

祖父听了孙子的联句,高兴地大笑道:好句子呀 ,‘代天地扬威陶澍也笑着说:那是因为先有爷爷的‘替乾坤增色呀!

张之洞的儿子也是个智力开发较早的孩子。张公子八岁那年,家里来了一个客人,客人想试试这个孩子的才学,就以明清两代科举制度为题,出了一个联句:

鼎甲一二三

旧时科举,殿试所取一甲之前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为鼎甲。张公子听了,怎么对下联呢?他猛然间看见书案上放着古书《尚书》,他想起了对句,便答道:

盘庚上中下

《盘庚》是收在《尚书》中的,分上、中、下三篇,是商代国君盘庚的一份告同胞书 ,内容是动员臣下渡河南迁,去殷这个地方建都的。只有8岁的孩子,对答如此迅速,而且字字稳切,真是了不起的孩子。客人听了,连连叫好。仔细想来,这个对子词语对仗上非常严谨却又别有一番趣味,上中下一二三,是一种机敏的变化,以(食具)对(重器),都是器皿,以都属十天干之一。

梁启超是我国著名的学者。十岁那年,跟随他的父亲到城里去考试,在父亲的好朋友李兆镜家里借住下来。一天早上,梁启超在院里正玩呢,他看见盛开的桃花鲜艳夺目,便顺手摘了一小枝,坐在石凳上拿着桃花欣赏,正巧父亲和李兆镜这时走过来,他怕受到责备,赶忙把桃花藏在袖子里,但还是让父亲看到了,父亲便出了一联让他对,如果对不出就要受罚。他父亲的出联是:

袖里笼花,小子暗藏春色

梁启超听了稍稍思索了一下说:

堂前悬镜,大人明察秋毫

父亲和李兆镜听了,又是惊奇又是高兴,这个孩子反应这么灵敏,从小看大,将来一定是个很有才气的人。

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广东花县人。他家世世代代受地主剥削,生活贫困,少年时代得到亲友资助,读了几年私塾。

在一个星光灿烂的夏夜,他和几个小伙伴到池塘游泳,看到明亮的繁星倒映在池塘里,经大伙一搅动,顿时波光翻滚,满池生辉。洪秀全即兴口吟一联:

夜浴鱼池,摇动满天星斗;

早登麟阁,力挽三代乾坤。

可谓风华少年,有气吞万里如虎之志。随着年龄的增长,洪秀全看清了自己处于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动荡的时代。由于少年时代的理想,一直激荡在心胸,他迅速走上革命道路,率领农民兄弟进行太平军起义,坚决推翻清朝的反动统治。

清朝时候,江苏镇江的金山寺里有个小和尚,他对对联很有研究,对对子挺有水平,在附近一带是出了名的。知府大人听了,就把小和尚请了来,打算试一试他的学问。知府便给小和尚出了个上联:

使君子花,朝白、午红、暮紫

使君子,是一种中草药,夏天开花,花瓣儿起初是白色的,慢慢地变了颜色。上联是说,使君子花早晨是白的,中午变成红的,晚上就变成紫的了。小和尚一听,马上就答道:

虞美人草,春青,夏绿,秋黄

虞美人 ,又叫丽春花 ,是一种很好看的草花。下联是说,虞美人这种草花,春天是青色的,夏天变绿,到了秋天,就变成黄的了。知府说了一种花,一天里头的早、中、晚,颜色有三次变化,小和尚对的也是一种花,一年里头春、夏、秋季,颜色三变。这里,对句不但对得好,而且说明这两位对植物学还挺有研究。瞧他们观察得多仔细呀。

明太祖朱元璋在率军包围集庆的路上,见到一个小孩看守马驿。朱元璋很惊奇,问他年龄多大了,孩子说十岁。又问孩子:会对对联吗?孩子答:会!朱元璋望着手执马鞭的孩子,笑着说出上联:

十岁儿童当马驿

那孩子左顾右盼,又仔细打量了朱元璋,立即对道:

万年天子坐龙亭

朱元璋听了大喜,双手抱起孩子,忙说:好样的,叫我干爹!

从前有个学生,来到村外塘边看老翁放鸭子。老翁看他闲着没事,就说:你是读书人,会作文,会对句,我出个对子,你对一对吧?学生一想,在私塾里上过对课,对对子没有什么难的,便满口答应下来。老翁指着塘里的鸭子,说出上联:

鸭婆无鞋勤洗脚

学生看看鸭子,看看老翁,什么鞋呀、脚呀……半天也没对上。老翁让他回家慢慢对。学生回家闷闷不乐。母亲问明了原因,启发他说:对对子得从日常事里去想。他说‘鸭婆 ,你可以对‘鸡公呀;他说‘脚,你可以对‘头嘛!

学生望着院子里的鸡群,苦想一阵,突然,喊道:对上了!对上了!边说边跑到老翁家中,说出自己的下联:

鸡公有髻懒梳头

老翁很高兴,捉了一只鸭子,说送你一只鸭婆!学生行个礼,接过来,说:明天我给爷爷送只鸡公过来!说得老翁哈哈大笑。


(新浪博客提示:此博文已经过自动调整,以便在移动设备上查看)

阅读:31 转载:0 喜欢:0 收藏: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