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召心里与恩宠之九 |
真正的实现 三种圣愿(其前还有圣洗誓愿),给人实现的需要,指出了一个很明确的方向。它们对人说,人生唯一有意义的目的,并不是保护自我,提高自己的地位,而是把一些超越性的价值,如与天主结合和师法基督,实行在生活上。 福音的道路,就是一条使人超越自我的道路,因为它是一条叫人弃绝自己,为了别人而牺牲自己的道路。 做人就是超越自我。人之为人,只因为他能够舍弃自己,为实现某一个理想。修会圣愿就是一种工具,为能疏导“天赋的能力”,为那些超然的天国服务。人越能超越自我,放弃自己,也越能重新找到自己,觉得实现了自我。 这样眼光是人的光荣,尤其是会士的光荣;因为会士发现圣愿是一种不断的策励,叫他超越自我:“你不可实现一个不那么好的理想。如果你能发挥一百度的功能,你不可停留在只发挥六十度的功能上。你必须达到最高的程度,不可安于小成,以任何一个理想为满足;因为,如果你只达到那个底于你的所能达到的程度,你就不会快乐的。”因此,实现的意思就是说:利用精神的能力---这是每个人与生具有的---给圣召的价值提供服务。谁若这样去做,不仅是超越自我,而且也实现自己所有的潜能。 自我实现是超越自我的一个附属效果。我越是把圣召的价值,自由地和客观地实行在的生活上,我也越发现实现了自我,因为我不仅成为一个的会士,也成为更成熟的人。因为我给这些需要实现的心理一个正确合理的方向。 由此可见,福音的讯息,并不是好像一张邮票,贴在人背上那样的附加物,福音是给那已在人本性内存在着的精神组织,与以声息及内容。 不过,不要忘了,在人的心理构造与天主的召叫之间的一致性,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不是一件自动自发的事。卢拉神父的研究,告诉我们说:虽然蒙召者怀有好的意愿,可是在他们中间,仍有百分之六十至八十的人,无法达到这样的一致性,或者遭遇重大的困难……百分之六十至八十的蒙召者,虽然在理智方面接受福音的价值,可是无法使它们化为一致的行动;因此,这些价值要看个人是否有能力把它们活生生地生活出来。使它们成为活的价值。 每一个人,在响应天主的召叫时,不仅是受着超然理想的推动,而且也不断地有样的倾向,在不知不觉中,把超越自己和道路,改成一条更平易的---但后来会变成虚幻的---自我实现的道路,而以自我实现为最高的价值。这时,“天赋的能力”,不再把它用来超越自己,却只用来为确立自我。这样,实现的需要,流为自我实现的需要了。 虚幻的实现 由于现在也流行着几种心理学说,这种自我实现的需要,可能含有三种不同的意义。不幸的是在我们的修会环境里,很多次也会发现它们的踪迹: (一)凡是人所“感觉到”的,就应该随从它;因为它已是一个足以推动人去行动的动机。为此,生命唯一的价值,就是实现、维护和提高自己:我应该成为那已在我内的一切。 (二)实现自己,就是以内在自动的行动来成长。每一个人,在自己内,已经具有这种成长的能力;所以,不需要别人的干预。别人没有权力提示什么,也不能自称知道得比我们所知道的多。每一个人应该可以自由地寻找自己的道路,求得自己的经验。 这种主张很易实行。凡是在多年前结束了初学的人,认为自己早已受训完毕,因此不易接受会院内长上的帮助,为使自己的内心成长,尤其是如果长上自己年轻,就更不易接受这样的帮助了……。 (三)既然人应该实现自己的一切潜能,所以凡是对这目的有用的,便是好的;反之,凡是阻碍他实现自己的,便是坏的。 的确,多少次可以听到有人这样说:“既然我感觉到这个,既然这为我是自然的,为什么它是不好的呢? 只有他一个人决定什么为他是好,什么为他是坏。可是,按照基督徒的人类学,却有不同的善恶观念:凡能实现一个客观价值的,才是好的;凡能损害或贬抑这种价值的,便是坏的。 由于这三种演说,事实上只把“天赋的”精神能力,用来提高自己,所以它们都成为以自我为足以的能力。只为一种价值服务,即追求自己的利益。 为了实现自己,人们采取各种不同的态度,可是都为了同样的目的,即寻求最大的满足,把挫折降至最低限度。 举例来说,下面都是常常发生的事。如有一个会士,从事一项使徒工作,往往期待从自己的使徒工作上,可以等到一些个人的满足;如果得不到满足的话,就放弃它。 又如一个想夸耀自己的人,口头上一味说,他做一切都是为了光荣天主,其实却是为了贪图自己的虚荣。 又如一个汲汲图名的人,想做一件事时,一切都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如果发现有人干预他的生活时,立即变得犯忌多欵。 又如一个墨守成规的人,口中常说,一切都是为了服从的精神;其实他这样做,完全是为了想过安逸的生活, 在这种以自我为足以的行动上,并不牵涉到个人用意不正或居心不良。这是一个先于偷道德的问题:天赋实现的需要,往往被曲解为自我实现的需要,而把这自我实现作为终向来看待。 这种反向的行动,不但能给人带来幸福,反而给人带来幻想、失望。这样的人,受了自己天赋能力的迷惑,不愿别人来帮助他成长,因而他独自探索自己的道路,冒着孤立自己的危险,连自己的自由有什么用处也不知道。这种失望和沮丧的情形,在我们蹭并不少见,就是在青年们中间,也屡见不鲜。 撒罗满的榜样足以教训我们:人受造不是为实现自己的;自我实现是超越自我的附属效果。觉得自己是人,并非就是要提高自己,或满足自己;一个人只有把那些在他以上的价值,实行在自己生活上的,才能实现自己。人生的法则,与射箭的法则相同:若原意射中箭靶,应该雇,要瞄得高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