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十五史名句欣賞

 爱雅阁 2013-03-02

精美边框 - 碧波 - 碧波的家园

爱雅阁书馆欢迎您边框(2) - 汉林书缘 - 人生在世共如此,何异浮云与流水。

 

 二十五史名句欣賞

 

一《史記》

          1。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也。《秦始皇本紀》。

          2。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項羽本紀》。

          3。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項羽本紀》。

          4。項莊舞劍,意在沛公。《項羽本紀》。

          5。外舉不隱仇,內舉不隱子。《晉世家》。

          6。家貧思良妻,國亂思良相。《魏世家》。

          7。壹沐三捉發,壹飯三吐哺。《齊太公世家》。

          8。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管晏列傳》。

          9。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陳涉世家》。

        10。積羽沈舟,群輕折軸,衆口铄金,積毀銷骨。《張儀列傳》。

        11。當斷不斷,反受其亂,《春申君列傳》。

        12。日中則移,月滿則虧。《範雎蔡澤列傳》。

        13。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屈原賈生列傳》。

        14 。士爲知己者死,女爲說己者容。《刺客列傳》。

        15。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衆庶,故能明其德。《李斯列傳》。16。智者千慮必有壹失,愚者千慮必有壹得。《淮陰侯列傳》。

        17。骐骥之跼躅,不如驽馬之安步。《淮陰侯列傳》。

        18。千金之裘,非壹狐之腋;台榭之榱,非壹木之支也;三代之際,非壹士之智也。《劉敬叔孫通列傳》。

        19。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李將軍列傳》。

        20。匈奴未平,無以爲家。《衛將軍表骠騎列傳》。

        21。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遊俠列傳》。

        22。飛鳥盡,良弓藏。《越王勾踐世家》。

        23。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滑稽列傳..》

        24。女無美惡,入宮見妒;士無賢不肖,入朝見疑。《扁鵲倉公列傳》。

        25。千羊之皮,不如壹狐之腋;千人之諾諾,不如壹士之谔谔。《商君列傳》。

        26。不飛則已,壹飛沖天;不鳴則已,壹鳴驚人。《滑稽列傳》

        27。天下熙熙,皆爲利來;天下攘攘,皆爲利往。《貨殖列傳》。

   

        二。漢書

        1。順德者昌,逆德者亡。《高帝記上》。2。農,天下之大本,民所恃以生也。《文帝紀》。

        3。過而不改,是謂過也。《成帝紀》。

        4。寒之于衣,不待輕暖;饑之于食,不待甘旨;饑寒至身,不顧廉恥。《食貨志》。

        5。先發制人,後發制于人。《項籍傳》。6。狡兔死,良狗烹。《韓信傳》。

        7。人生壹世間,如白駒過隙。《魏豹傳》。8。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藥苦口利于病。《張良傳》。

        9。禮者禁于將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後。《賈誼傳》。

 10。禮義廉恥,是謂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賈誼傳》。11。少成如天性,習慣如自然。《賈誼傳》。

        12。言者不狂,而擇者不明,國之大患,故于在此。《晁錯傳》。

 13。畫地爲獄,議不入;刻木爲吏,期不對。《路溫舒傳》。14。臨淵慕魚,不如退而結網。《董仲舒傳》。

  15。屈節辱命,雖生,何面目以歸漢。《李廣蘇建傳》。 16。遺子黃金滿籯,不如壹經。《韋賢傳》。

        三。後漢書

        1。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光武帝紀上》

        2。天地之性人爲貴。《光武帝記下》

        3。宜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戰戰兢兢,日慎壹日。《光武帝紀上》

        4。博學而笃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也。《肅宗孝章帝紀》

        5。車如流水,馬似遊龍。《馬皇後紀》

        6。物之興衰,情之起伏,理有固然也。《郭皇後紀》

        7。舍近謀遠者,勞而無功;設遠謀近者,逸而有終。《臧宮傳》

        8。疾風知勁草。《王霸傳》

        9。丈夫爲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馬援傳》

       10。男兒要當死于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馬援傳。

       11。貧賤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宋弘傳》

       12。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馬衍傳》

       13。天網恢恢,疏而不失。《郎觊傳》

       14。濁其源而望清流,曲其形而欲景直,不可得也。《劉般傳》

        15。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楊震傳》

       16。死者不可複生,來者猶可救也。《和帝紀》

       17。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班超傳》

       18。志士不飲盜泉之水,廉者不受嗟來之食。《列女傳》

       19。安貧樂道,恬于進趣。《韋彪傳》

       20。智者棄短取長,以致其功。《王苻傳》

    四。三國志

        1。有行之士未必能進取,進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武帝紀》

        2。世之質文,隨教而變。《明帝紀》

        3。仁義豈有常,蹈之則君子,背之則小人。《陳容傳》

        4,。孝治天下者不絕人之親,仁施四海者不乏人之祀。《陳容傳》

        5。爲國者以民爲基,民意意識爲本,《華歆傳》

        6。良將不怯死以苟免,烈士不毀節以求生。《龐德傳》

        7。萬目不振舉其綱,衆毛不整振其領。《崔林傳》

        8。治定之化,以禮爲首;撥亂之政,以刑爲先。《高柔傳》

        9。救寒莫如重裘,止謗莫如自修。《徐胡二王傳》

       10。明者見危于無形,智者見禍于未萌。《鍾會傳》

       11。患人知進而不知退,知欲而不知足,故有困辱之累,悔吝之咎。《王昶傳》

       13。文爲士範,行爲士則。《鄧艾傳》

       14。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諸葛亮傳》

       15。海以合流爲大,君子以博識爲弘。《秦宓傳》

       16。爵高者憂深,祿厚者責重。《許靖傳》

       17。志行萬裏者,不中道而辍足;圖四海者,匪懷細而害大。,《魯迅傳》

       18。以天地長久,而人居其間,有白駒過隙之喻。《孫和傳》

       19。良藥可口,惟疾者能甘之;忠言逆耳,惟達者能受之。《吳主五子傳》

       20。有道之君,以樂樂民;無道之君,以樂樂身。樂民者,其樂彌長;樂身者,不樂而亡。《陸凱傳》

        五。晉書

        1。荊山之璞,不琢不成其寶。《景帝紀》

        2。人有不及,可以情恕;非意相幹,可以理遣。《衛謹傳》

        3。靜聽不聞雷霆之聲,熟視不睹泰山之形。《劉伶傳》

        4。寒暑漸于春秋,隆替起于得失。《郤詵傳》

        5。人道之始,莫先于孝悌。《潘尼傳》

        6。思危以求安,慮退以能進。《潘尼傳》

        7。安身存正,在于無私寡欲。《潘尼傳》

        8。道邊樹而多子,必苦李也。《王戎傳》

        9。枕戈待旦,志枭逆虜。《劉琨傳》

       10。飛龍在天,故資雲雨之勢;帝王興運,必俟股肱之力。《王導傳》

       11。太剛則折,至察無徒。《周顗傳》

       12。義感君子,利動小人。《符登傳》

        六。宋書

        1。法網之用,期勢而行;寬惠之道,因時而布。《明帝紀》

        2。爲國之道,食不如信;立人之要,先質後文。《江夷傳》

        3。選賢于野,則治身業弘;求士于朝,則飾智風起。《傅隆傳》

        4。酒雖會性,亦所以傷生。《範泰傳》

        5。器要有用,則貴賤同資;物有適宜,則家國共急。《範泰傳》

        6。喜過則不重,怒過則不威。《顔延之傳》

        七。南齊書

        1,。英睿當亂而不移,忠賢臨危而盡節。《齊高帝本紀》

  2。民傷則離散,農傷則國貧。《劉悛傳》

  八。梁書

  1。以言取士,士飾其言;以行取人,人竭其行。《梁武帝本紀》

  2。屋漏在上,知之在下。《梁武帝本紀》

  3。圓行方止,器之異也;金剛水柔,性之別也。善禦性者,不違金水之質;善爲器者,不易方圓之用。《張充傳》

  4。士無賢不肖,在朝見嫉;女無美惡,入宮見妒。《王僧孺傳》

  5。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反震轉》

  6。振葉以尋根,觀瀾而索源。《劉勰傳》

九。陳書

        1。舉善從谏,在上之明規;進賢竭言,爲臣之令範。《宣帝紀》

        2。難使儉而合禮,勿得奢而乖度。《宣帝紀》

        十。魏書

        1。量己者,令終而義全;昧利者,身陷而名滅。《太祖紀》

        2。虛己以求過,明恕以思咎。《高祖紀》

        3。谏鼓置于堯世,謗木立于舜庭。《高祖紀.》

        4。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爲戒。《高祖紀》

        5。理有壹准,民無觊觎;法啓二門,則吏多威福。《廢黜三帝紀》

        6。無私之澤,乃播均與兆庶;如阜如山,可有積于比戶矣。《李安世傳》

      十壹。北齊書

        1。憂國如家,以天下爲己任。《崔暹傳》

        2。沈靜自居,必不遭物議。《元海傳》

        3。若社稷顛覆,當背城死戰,安能區區偷生苟活。《季式傳》

        4。瓜田李下,古人所慎;多言可畏,譬之防川。《袁聿修傳》

        5。大丈夫甯可玉碎,不能瓦全。《元景安列傳》

      十二。周書

        1。男兒當提劍汗馬以取公侯,何能如先生爲博士邪!《楊仲達奚武傳》

        2,。古人能以寡治衆者,皆由預睹成敗,決必然之策耳。《楊仲達奚武傳》

       3。人生富貴,左右鹹言盡節,及遭厄難,乃知歲寒也。《馬惠達傳》

        4。窮兵黩武,仁者不爲。《赫連達李威梁台傳.》

        5。清者莅職之本,儉者持身之基。《鄭孝穆薛瑞傳.》

        6。惡木之陰,不可暫息;盜泉之水,無容誤飲。《李彥傳》

      十三。隋書

        1。君子立身,雖雲百行,唯誠與孝,最爲其首。《文帝紀》

        2。知臣莫若于君,知子莫若于父。《文帝紀》

        3,。處貴則戒至于奢,持滿則守之于約。《梁毗傳》

        4。川澤納汙所以成其深,山嶽藏疾所以就其大。《長孫平傳》

        5。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賀若弼傳》

      十四。南史

        1。成敗相因,理不常泰。《宋本紀》

        2。忠烈斷金,精貫白日;荷戈俟奮,志在畢命。《宋本紀》

        3。聖人順于人情而爲之度。《後妃列傳》

        4。理貴有中,不必過厚。《臧焘傳》

        5。據宏圖而輕天下,吝寸陰而賤尺壁。《李延壽傳》

        6。以清白遺子孫,不亦厚乎?《徐勉傳》

      十五。北史

        1。居高而必危,處滿而防溢。《後妃列傳》

        2。恭儉福之輿,傲侈禍之機。《崔炯傳》

        3。經師易求,人師難得。《盧誕傳》

        4。天應人和,時會並集。《崔浩傳》

十六。舊唐書

        1。以銅爲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爲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爲鏡,可以明得失。《魏征傳》

        2。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魏征傳》

        3。貴不與驕期而驕自至,富不與侈期而侈自來。《魏征傳》

        4。能思其所以危,則安矣;能思其所以亂,則治矣;能思其所以亡,則存矣。《魏征傳》

        5。君子小過,蓋白玉之微瑕;小人小善,乃鉛刀之壹割。鉛刀壹割,良工之所不重,小善不足于掩衆惡矣;白玉微瑕,善賈之所不棄,小疵不足以防大美矣。《魏征傳》

        6。若憎而不知其善,則爲善者必懼;愛而不知其惡,則爲惡者實繁。《魏征傳》

        7。負薪救火,揚湯止沸,以暴易暴,與亂同道,莫可測也,後嗣何觀!《魏征傳》

        8。儉,德之恭;侈,惡之大。《宋璟傳》

        9。兵在主將善用,不在衆也!《薛仁貴傳》

       10。以逸待勞,則戰士力倍;以主禦客,則我得其便;堅壁清野,則寇無所得。《狄仁傑傳》

       11。自古以來,國之興亡,不在積蓄多少,唯在百姓苦樂。《馬周轉》

       12。罄南山之竹,書罪無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李密傳》

       13。爲令者由近而及遠,行罰者先親而後疏。《李傑傳》

        十七。新唐書

        1。不設規矩,無以順人;不切刑罰,無以息暴。《朱敬則傳》

        2。君子小人以類聚,未有無徒者,君子之徒同德,小人之徒同惡,外甚類,中實遠。《裴度傳》

        十八。舊五代史

        1。卑躬侍士,屈己求賢。《後梁太祖紀》

        2。物不極則不反,惡不極則不亡。《後唐莊宗紀》

        3。人而無禮,罪莫大焉。《後唐莊宗紀》

        4。嘗膽履水,廢飨辍寐。《後漢隱帝紀》

        十八。新五代史

        1。凡蹈危者慮深而獲全,居安者患生于所忽。《馮道傳》

        2。自古女禍,大者亡天下,其次亡家,其次亡身。《梁家人傳》

        3。豹死留皮,人死留名。《王彥章傳》

        4。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伶官傳序》

        十九。宋史

        1。佞言似忠,奸言似信。《李沆傳》

        2。小人巧言令色,先意希旨。《王禹偁傳》

        3。惟儉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範純仁傳》

        4。發號施令,在乎必行;賞德罰罪,在乎不濫。《包拯傳》

        5。得人之道,在于知人;知人之法,在于責實。《蘇轼傳》

        6。開誠心以布公道。《洪咨夔傳》

        7。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傳》

         8。 義勝者謀立,人衆者功濟。《文天祥傳》

        二十。遼史

        1。軍國之務,愛民爲本。民富則兵足,兵足則國強。《食貨志》

        2。善谏者不谏于已然。蓋必先得于心術之微,如察脈者,先其病而治之,則易爲功。《列傳第八》

        二十壹。金史

        1。僧,道以佛,老營利,故務在莊嚴闳侈,起人施利自多,所以爲觀美也。《章宗二》

        2。軍務之速,動關機會。悉從中覆,則或稽緩。自今有當亟行者,先行後聞。《宣宗中》

        二十二。元史

        1。欲治身,先治心;欲責人,先責己。《裕宗傳》

        2。當言而不言,爾之責也;言之不聽,我之咎也。《博爾術傳》

        3。錢谷,民之膏血,多取則民困而國危,薄斂則民足而國安。《拜住傳》

        4。聚如丘山,散如風雨,迅如雷電,捷如鷹鹘。《郝經傳》

         5。足于學而不求知,豐于功而不自炫。《劉敏中傳》

        6。前車已覆,後當改轍。《相威傳》

        7。居官當廉正自守,毋黩貨以喪身敗家。《劉斌傳》

        二十三。明史

        1。治天下者,正家爲先;正家之道,始于謹夫婦。《後妃列傳》

        2。朋友之言,有從有違;夫婦之言,婉順易人。《後妃列傳》

        3。成遠算者不恤近怨,任大事者不顧細謹。《湯和傳》

        4。養心莫善于寡欲。《宋濂傳》

        5。君子立身,和而不同。《余懋學傳》

        6。罪己不如正己,格事不如格心。《張養蒙專》

        7。寵極則驕,恩多成怨。《楊漣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