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瞻仰应县木塔

 泉源阁 2013-03-02
      [转载]晋蒙七日行之四鈥斺敶┬忻间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浮屠者,佛陀之异译。佛教为佛所创,古人因称佛教徒为浮屠,佛教为浮屠道,后并称佛塔为浮屠。把人至高的生命与造佛塔相提并论,可见佛塔在佛教徒心中无与伦比的地位。
    缘起于古代印度的佛塔,是佛教高僧的埋骨建筑。随着佛教在东方的传播,这种建筑形式也在东方广泛扩散,发展出了塔这种极具东方特色的传统建筑形式。塔的意义已不仅仅局限于建筑学层面,它承载了东方的历史、宗教、美学、哲学等诸多文化元素,成了探索和了解东方文明的重要媒介。
    中国人是喜欢造塔的,古今皆然。
    这些年来,行走在大地间,已经见识过无数各式各样的塔了。能够留存在记忆中,曾经为之震撼过的塔也不算少了!譬如西安大雁塔、杭州六和塔、大理千寻塔、登封嵩岳寺塔、开封铁塔等等,当然也见过不是中国人造的,那些不是“塔”的塔,如艾菲尔铁塔、比萨斜塔等。而这一次,我要说的是不久前见到的应县木塔。

    都说“要看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去山西”;“在山西随便捡块砖,可能就有千年的历史”。本来因为山西从南到北都走过的缘故,以为这次故地重游不会再有惊奇地发现,却不料为了导游的利益,在我们穿越雁门关,过恒山悬空寺,往云岗石窟的途中,绕道去了应县,而这一去,让我有了这次山西行的最大收获,见识了又一座中国名塔——应县木塔,并为这千年名塔的历史风华所深深吸引。
    车到应县,映入眼帘的,就是矗立在古色古香县城中的这座“天下第一塔”。它以挺拔的身躯,端庄的造型和悠久的历史被国内外建筑学界称之为建筑瑰宝。有流传于晋、冀两省的民谣说:“沧州狮子应州塔,正定府里的大菩萨”,说的都是历史遗存中的珍品,应州塔即指此塔。
    应县木塔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年),距今已有95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最高的木构建筑。全塔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外观九层,可用空间五层,谓“明五暗四”。各明层外柱均立在下层外柱的梁架上,并向塔心收进半柱径,使塔的外观轮廓构成一条优美的逐层收分的曲线。整座塔比例适当,巍巍耸立,蔚为壮观。
    中国早期的塔大都为木塔。有中国第一座塔之称的洛阳白马寺塔就是木塔,可惜这座九层宏大建筑建成几十年后即被焚毁。有中国古代摩天楼之称的洛阳永宁寺塔,高达49丈,登上塔顶犹如置身云霄,但此塔仅存15年,便被雷击中,毁于火灾。书载当时“……悲哀之声,震动京邑。大火三日不灭。” 而经历过无数次地震、兵灾、雷击不倒的应县木塔无疑是个奇迹。
    古往今来,观瞻木塔成一大乐事,历史上不少帝王将相、官员缙绅、文人墨客、佛门弟子为木塔挥毫泼墨,留下不少赞美佳句。塔上现存五十四面珍贵的匾联,其中明成祖朱棣题的“竣极神工”、明武宗朱厚照题的“天下奇观”笔划苍劲凝重、神韵连贯,是难得的珍品。
   “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经过千年岁月的洗礼,木塔已垂垂老矣。望着那
已经明显倾斜的塔身,我们实在不忍心登楼眺望。只好昂首看那绕着木塔满天飞翔的燕子,任由思绪飘飞!
    历史上的应县,曾经是北方游牧民族向中原进犯的据点,这里发生了无数次的战争。汉人赖为屏障的长城也会有跨塌的一天,而天险雁门关也经常沦入北方游牧民族的手里。幸运的是文化无形的力量,让游牧民族一旦在长城内取得据点,就开始无可避免的汉化,最终融入了中华大家庭之中。粗犷豪放但文化单薄的游牧民族,他们仰慕南朝的文明,倾心学习,于是,从辽代开始,山西这块神奇大地上,产生了云岗石窟,恒山悬空寺,应县木塔等等举世惊叹的杰作,他们是如此的独一无二。但那马背上的民族总归有自己倔强的性格,在云岗石窟的斧凿之间,在悬空寺的险峻之间,在应县木塔的高大精巧之间都不经意的流露了出来。他们跟南朝的俊雅不同,这是更加伟岸的遗迹,更加慷慨的壮阔。
    凝望这苍老的木塔,不由你不想起陈子昂的悲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