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梁思成《中国的佛教建筑》佛塔(中)

 青木森森 2019-12-07

来源: 北京交大

本文节选自梁思成先生所著《中国的佛教建筑》一文,于1961年12月发表于《清华大学学报》第8卷第2期,后收录入《梁思成全集·第5卷》。原文是为信仰佛教的外国读者写的一篇简要历史叙述,将佛教建筑在中国发展的全部过程做了概括性的介绍。本号在编辑时增加了配图。图片主要来源于梁先生所撰其它文章中的插图和古建爱好者网友所摄照片。音频引起喜马拉雅,朗读“大豆佛”。

梁思成《中国的佛教建筑》佛塔(中)

▲历代佛塔类型演变图(梁思成《图像中国建筑史》)

在黄河、淮河流域,当时属于汉族的宋朝统治的地区,主要的是八角形的多层塔。这些塔一般地都没有模仿木结构的雕饰,仅有少数砌出斗栱模样。例如山东长清灵岩寺辟支塔,位置在泰山北部的风景区。虽然用斗栱承托塔檐,也用斗栱承托平座,但总的说起来,模仿木结构的部分仅此而已。这座塔的准确年代无可考,从形式上判断应当是十世纪末或是十一世纪初的建筑。

梁思成《中国的佛教建筑》佛塔(中)

▲左:山东长清灵岩寺辟支塔 11世纪晚期,中:河北定县开元寺料敌塔 1001年,右:料敌塔东北侧(梁思成《图像中国建筑史》)

梁思成《中国的佛教建筑》佛塔(中)

▲左:河北定县开元寺料敌塔 1001年(锦阳轩主 摄),右:料敌塔剖面(《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

另一个例子是河北定县开元寺的砖塔,平面也是八角形,高十一层。它的内部如同灵岩寺塔一样,都是用筒形券把楼梯、走廊、龛室砌出来的。这座塔建于公元1055年,是这时期华北广大地区最典型的塔型。这座佛塔建造的动机是很有趣的。当时的定县正是汉人的宋地区和契丹人的辽地区的分界线上,多年来宋辽都在进行着继续不断或断而复起的战争。因此宋朝的汉族军官就利用开元寺建造了这样一座国境线上的佛塔,作为了望敌军形势的了望台。因此到今天当地的居民还叫这座塔叫“料敌塔”。

梁思成《中国的佛教建筑》佛塔(中)

▲河南开封祐国寺铁塔(左及右上:梁思成《图像中国建筑史》,右下:锦阳轩主 摄)

与料敌塔约略同时(1041—1048年)的河南开封祐国寺塔,从建筑材料的发展上说,具有一定的历史地位。在这座瘦而高的十三层砖塔上,全部使用琉璃面砖。这些面砖一共有二十八种标准块。运用这些标准面砖可以砌出墙面、门窗、柱梁斗栱等等。这在材料技术方面在当时是一个伟大的创造。这些面砖是深赭色的,呈现铁锈的颜色,因此这座塔一般被叫做“铁塔”。当然,这种面砖不是突然出现的,在这样运用以前,必然曾经经过相当的发展过程。

梁思成《中国的佛教建筑》佛塔(中)

▲河南开封繁塔(锦阳轩主 摄)

开封的繁塔上(977年)我们已经看到一座用标准面砖处理塔面装饰的砖塔,不过在这里只用了一种模子压出佛像的面砖和做“花边”用的面砖。然而在这里,我们已经看到用标准面砖来处理砖塔外形的开始了。在这里应该附带指出,繁塔的平面是六角形的,是在八角形平面发展的同时一种派生的类型。河南济源延庆寺塔(1036年)也属于这一类型。

梁思成《中国的佛教建筑》佛塔(中)

▲河南济源延庆寺舍利塔(一七叶一 摄)

与此同时,在长江流域,虽然同样在汉族统治之下,虽然佛塔的平面也都已经改用八角形,并且也是多层塔的形式,但是风格却迥然不同。在这一地区,特别是在长江下游一带,砖石塔在材料和结构方法的许可下,尽量地模仿木结构的形式。最早的例子,我们可以举杭州灵隐寺大雄宝殿前的所谓双塔。这对塔事实上是用石料雕出来的塔的模型,高九层,实际高度不过十米左右。这一对塔是公元960年建造的。塔身的八个角上都刻出圆柱,上面刻出梁、斗栱、檐、瓦等等,完全和木结构的形式一样,这是这个地区这一塔型最早的例子。

梁思成《中国的佛教建筑》佛塔(中)

▲杭州灵隐寺双塔及细部(梁思成《图像中国建筑史》)

梁思成《中国的佛教建筑》佛塔(中)

▲杭州灵隐寺塔斗栱细部(锦阳轩主 摄)

这一类型的塔,在长江下游还保存着不少。它们都是用砖砌成的,内部也用砖砌出楼梯、走廊、龛室等。无论外部内部墙面的处理,都用砖砌出木结构的形式;不过屋檐椽和平座部分往往也渗杂用些木料。砖砌部分全部抹灰,用彩色粉刷,给人的印象几乎同木结构没有差别。但是由于檐椽是木结构的,因此后代大多损坏。这种塔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苏州虎丘云岩寺塔。它的损坏后的形象也是最典型的。

梁思成《中国的佛教建筑》佛塔(中)

▲苏州云岩寺塔(碧山云叟 摄)

梁思成《中国的佛教建筑》佛塔(中)

▲苏州云岩寺塔剖面(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

梁思成《中国的佛教建筑》佛塔(中)

▲苏州报恩寺塔剖面及照片(左:郭黛姮《中国古代建筑史·第3卷》,右:锦阳轩主 摄)

梁思成《中国的佛教建筑》佛塔(中)

▲杭州六和塔(二叶舞鹤草 摄)

梁思成《中国的佛教建筑》佛塔(中)

▲杭州六和塔复原图(梁思成 《杭州六和塔复原状计划》)

梁思成《中国的佛教建筑》佛塔(中)

▲杭州保俶塔(二叶舞鹤草 摄)

苏州报恩寺塔杭州六和塔和保俶塔都属于这一类型。但由于后代修理方法不同,就呈现了完全不同的三种形象。报恩寺塔是用后代(清朝)造檐的方式把檐补上的。因此可以说它最接近塔的原型,但是檐角飞翘比十世纪的制度翘得更高,所以乍看的形象是十七、八世纪的风格多于十世纪的风格。六和塔本来是一座七层塔,在十九世纪末年,当时的善男信女,在原塔身之外给它造上了一层木结构的外衣,便做成十三层的模样。因此它就呈现一种肥而矮,但处理上又很纤弱的不和谐的形象。保俶塔连斗栱部分都损坏掉了。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修理的时候,就把一个类似八角柱型的塔身略加修补保存下来。因此这三个塔虽然原来本是同一类型的,现在却变成三种完全不同的样子。

梁思成《中国的佛教建筑》佛塔(中)

▲苏州罗汉院双塔(锦阳轩主 摄)

这一类型的塔保存得比较完整的是苏州罗汉院的双塔。这一对塔规模不大,高度由地到刹顶也不过二十米,斗栱和檐瓦都比较完整地保存下来,给我们留下了这类塔型比较完整的形象。罗汉院双塔是公元982年建成的。

梁思成《中国的佛教建筑》佛塔(中)

▲苏州罗汉院双塔渲染图(梁思成《图像中国建筑史》)

梁思成《中国的佛教建筑》佛塔(中)

▲苏州罗汉院双塔平断面及详图(梁思成《图像中国建筑史》)

从第十世纪开始,北方的契丹族就逐步向南侵入,后来女真族又灭了契丹的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辽、金两朝,继续向南方扩展。到了十二世纪二十年代,这两个北方民族就已经占有了长江以北的半个中国,和汉族统治的宋朝把中国分成南北两半。在这些北方民族统治的地区,佛塔虽然也都采用了八角形平面,但风格又和南方的塔很不相同。

梁思成《中国的佛教建筑》佛塔(中)

▲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原文配图)

梁思成《中国的佛教建筑》佛塔(中)

▲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梁思成 绘)

梁思成《中国的佛教建筑》佛塔(中)

▲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剖视图(李乾朗《穿墙透壁-剖视中国经典古建筑》)

在这里有必要特别叙述一下中国现存的一座唯一的木塔。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是1056年建造的,由地面到刹尖高66公尺。塔高五层,加上上面四层每层下面的平座暗层,实际上是一座九层累架的木框架结构,全部用传统的柱、梁、斗栱层层叠上而建成的。除了塔基和第一层的墙壁是用砖石以及顶上的刹是锻铁之外,全部都是木材。每一层的檐和平座,都由斗栱承托。由下而上,由于每层的高度逐减,每层的宽度也逐渐收缩,特别是由于八角形的平面,为内部梁尾的交叉点造成相当复杂的结构问题。但是十一世纪中叶的伟大的不知名建筑师却运用了五十多种不同的斗栱圆满地解决了这一复杂问题。后代的香客献给这座塔的一块匾上写着“鬼斧神工”四个字来歌颂这座神妙的结构是丝毫没有夸大的。

梁思成《中国的佛教建筑》佛塔(中)

▲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剖视图(锦阳轩主 摄)

在九百年的长期间,这座金属刹木结构的佛塔竟得幸免于雷电的破坏,一直保存到今天。它的木结构的稳固性是经过长时间考验的。在国民党反动统治时期的一次内战中,和在抗日期间,这座塔曾经受到一些轻微的损害。但在人民政府成立以后,这座塔立即受到保护。除了加固修缮外,并设置了避雷设施。它将作为中国匠师在木结构上辉煌成就的典范,在今后若干世纪内,屹立在这个山西北部的平原上。

梁思成《中国的佛教建筑》佛塔(中)

▲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塔刹(梁思成 摄)

除了这个唯一的木塔之外,这时期中国北方保存到今天的佛塔也全部是砖造的。1090年前后建造的河北涿县双塔,就是模仿应县木塔的形式的砖塔。这两座塔外表的处理上全部用砖砌出柱梁斗栱檐椽,但是由于材料本身的限制,出檐就比较短促,整个轮廓线就是一个砖结构形式。此外,塔上每层八面中的四面所开的门是券门,因此,尽管它们是模仿木结构的,但是没有失去砖结构的特征。从应县木塔和涿县双塔的对比来看,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建筑材料对于建筑形式的影响。但另一方面也看到,材料的影响却没有影响到木塔和砖塔的共同风格。

梁思成《中国的佛教建筑》佛塔(中)

▲河北涿州双塔(江河湖海四方客 摄)

在这时期,从现在河北省中部以北一直到辽宁、热河等地区出现了一个新的塔型,那就是平面八角形,忠实地模仿木结构的密檐塔。上面已经提到,中国现存最古的砖塔就是嵩山嵩岳寺第六世纪前半的密檐塔。在唐代,密檐塔采用了四方形的平面,它们都是用叠涩出檐的。并且在唐代塔身上也没有砌出木结构的形式。但到了第十世纪,在这个契丹族统治的地区,匠师们却在八角平面上用木结构的柱梁和斗栱处理了塔身的外表;上面一层层的密檐,也全部用砖砌的斗栱承托,创造了一个崭新的塔型。

梁思成《中国的佛教建筑》佛塔(中)

▲北京天宁寺塔,建于1083年(左:梁思成《图像中国建筑史》,右:郭黛姮《中国古代建筑史·第3卷》)

1083年建造的北京天宁寺塔就是其中一个最杰出的典范。令人注意的事实是,在河北省中部以南,在这时期,在广大的中国土地上,在汉族统治的地区,并没有这种塔型。而在北方在契丹族统治地区却为数甚多。我们从这一现象可以得出结论说,这一塔型是契丹族对于中国建筑的一个伟大贡献。同样地,像涿县双塔那种形式的仿木结构多层塔也应该说是在契丹族统治下的匠师们的重要贡献。

梁思成《中国的佛教建筑》佛塔(中)

▲北京天宁寺塔的节奏韵律分析(梁思成 摄)

涿县双塔的类型在后代建造不多,但是天宁寺塔的类型却成为后代中国北部塔型中一个最常见的样式。


此外,我们还有必要转回到更南方在汉族统治下的福建和四川看几个比较少见的例子。在福建泉州市的一双石塔,是在公元十三世纪第二个四分之一建造的。它们都是八角五层的塔,全部用石料构成,但是在石料的使用上不是传统的运用压砌的方法,而是把石料完全当做木材处理,用石头的柱、梁、斗栱、檐、椽等构成一座塔。按照近代技术科学对于材料力学的理解,这种结构是极不合理的。值得我们惊讶的是七百年来,这两座塔依然屹立无恙,这是工程界一个罕见的现象。

梁思成《中国的佛教建筑》佛塔(中)

▲泉州开元寺双塔:西塔立面及东塔(左:郭黛姮《中国古代建筑史·第3卷》,右:锦阳轩主 摄)

此外,在四川宜宾县的白塔(公元1102—1109年)和洛阳的白马寺塔(公元十二世纪后半),是两座保存了唐朝风格的正方形密檐砖塔。

梁思成《中国的佛教建筑》佛塔(中)

▲四川宜宾旧州坝白塔立面图及平面图(梁思成《图像中国建筑史》)

梁思成《中国的佛教建筑》佛塔(中)

▲四川宜宾旧州坝白塔(锦阳轩主 摄)

梁思成《中国的佛教建筑》佛塔(中)

▲洛阳白马寺齐云塔(锦阳轩主 摄)

从第十到十三世纪末年之间,中国的佛塔已经演变、发展、创造出许许多多的类型。虽然基本上还是属于多层和密檐这两类,但是整体和细节的处理却是十分多样化的,不可能在这里详细介绍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