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典】梁思成:《中国的佛教建筑 | 塔》

 Kath2633 2022-10-22 发布于北京

在佛教传进中国近两千年的历史中,凡是规模较大的寺院群之中,往往包含若干座塔,经过长期的发展,中国历代的匠师创作出许多不同的塔型,大量佛塔遍布全国,成为一份极其丰富的遗产。

“塔”是由梵文Stupa音译为窣堵坡,后来简化为“塔婆”,再简下来的一个字。窣堵坡在印度语的原义是坟墓,是埋葬佛或僧尼的纪念性建筑。

Image

印度桑奇大塔(公元前3世纪)

据《后汉书 · 陶谦传》记载,早在公元200年前后,长江下游的丹阳郡(今南京),有一个官吏笮融曾经“大起浮图,上累金盘,下为重楼,又堂阁周回,可容三千许人,作黄金涂像,衣以锦采〞。所谓“上累金盘”,是用金属做刹,也就是印度窣堵坡的缩小模型。所谓“下为重楼”,大概是类似《史记》中所提到的汉武帝建造来迎接神仙的那种多层木楼。(东汉墓葬中多有出土陶仿木楼)

Image

在原来中国的一种方士用的高楼之上,根据当时人们对于窣堵坡的理解,加上一个刹,就诞生了最早的中国式的佛塔。经过长期的发展,中国历代的匠师创作出许多不同的塔型,大量佛塔遍布全国,像一颗颗灿烂宝石一样,点缀着祖国的锦绣河山。今天,无论在铁路上、公路上、水路上,都可以不时地看见远处突出的一个塔尖,或是近处高耸入云的塔影。佛塔早已成为我国风景轮廓线上一个突出的特征。

Image

高铁上远观辽宁八棱观塔

我国初期的佛塔都是木材建造的。相传北魏时洛阳永宁寺塔,是一座巨大的木构建筑。据说从地面到刹尖高达千尺,在百里以外就可以看见。虽然这种尺寸定是夸大了,不过它的高度也必然惊人。可以说,像永宁寺塔这样的木塔,就是笮融的“上累金盘,下为重楼”那一种塔所发展到的一个极高的阶段。

Image

想象复原的永宁寺塔

可惜的是木材本身容易腐蛀焚毁,特别是塔的高度,加上顶上金属塔刹,极容易诱导落雷;再加上香火失慎,或战争的破坏,唐及以前的木塔今天已经没有存在了。如今只能在日本现存的一些飞鸟、白凤时代的木塔上,以及敦煌的壁画、云冈石窟的浮雕,和云冈少数支提窟里,多少可以看到我国初期佛塔的结构和形象。如何取得佛塔的永久性问题,早已受到古代的高僧信士和工匠们的注意了。

Image

Image

自公元5世纪到11世纪是一个木塔和砖塔并存的时期。例如北魏的洛阳、唐的长安,所有数量众多的塔,绝大部分是木材建造的,但砖塔的数量的比重在这五六百年间,逐渐增加。到了11世纪以后,木塔就成为极其希罕的东西了。

Image

在公元520年,终于看到了工匠对塔的永久性问题给出的答案。那就是河南嵩山嵩岳寺塔,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砖塔。在它同时期或以前的木塔,平面都是正方形的,并且是一层层地加叠上去的。这座塔却一反传统形式,平面作十二角形,在一座很高的塔基上,加上一座很高的塔身,再上去就是十四层很密的檐。这种形式是和过去三百年来传统的木结构形式毫无相似之处的。虽然没有文献可证,但是我们可以大胆肯定地说它是模仿印度的一些塔型的。从这座塔上的许多雕饰部分看,例如以莲瓣为柱头和柱础的八角柱,以狮子为题做成的佛龛,火焰形的券面等,印度的装饰母题是非常明显的。

Image

但是更重要的是它创道了一座不怕雷火的永久性的佛塔。虽然在这以前五百年间,砖已经被相当普遍地用在建筑上,但是像这座塔这样全部用砖结构而且达到将近40米的高度,它所反映的不仅仅是古代匠师在用砖的技术上极大的提高,而且反映砖的生产极大的发展。从这座塔上我们看到现实需求向建筑师提出课题,当技术达到时,就会产生新方法来满足需求

Image

在结构上,这座佛塔由顶到底内部是空的,是像今天我们砌一座烟囱那样砌上去的。内部的楼板和扶梯都是用木头建造的。从这一现象看,说明当时的匠师在技术上还受到了一定的局限。从艺术方面看,这座砖塔的轮廓线是异常优美流畅的。这条轮廓线正是几何学上的抛物线形。这不仅说明当时的匠师已经掌握了高水平的几何知识,而且在建造过程中能够准确地把它彻出来。

Image

唐朝给后代留下了相当数量的砖塔。主要是两个类型:是像古代的木塔那样一层一层垒上去的,叫做“多层塔”或“楼阁式塔另一种是像嵩岳寺塔那样,在一个高大的塔身上承托着多层密檐的,叫“密檐塔”。此外还有一种次要的塔型,是作为和尚坟墓的单层的墓塔。绝大部分唐代的塔,除了极少数例外,其余平面全部是正方形的。嵩岳寺塔那种十二角形的平面,在以后一千多年间没有再出现了。

Image

明代修后大雁塔外形已经不是唐代当时的样子

我推测:这种四方形的平面是佛塔由诞生到成熟型的发展过程中,广大的善男信女在概念上已经接受了四方形的多层木塔作为塔的标准形式,因此佛塔的平面必须是四方的,否则它就不像一个塔了。而且在塔的表面处理上也必须把木结构的柱梁、斗栱表现出来,因此唐朝的楼阁式砖塔例如西安的大雁塔、香积寺塔、兴教寺塔等都属于这个类型。显然,由于砖的材料本身以及用砖技术的限制,斗栱和檐椽部分比木构是大大地简化了。

Image

兴教寺玄奘墓塔

密檐塔在唐代也采用正方形平面。这类塔一般不用斗栱等表面装饰,完全以它们的轮廊线取得艺术效果。其中杰出的例子是盛唐的嵩山永泰寺塔和法王寺塔。

Image

永泰寺塔

Image

法王寺塔

这一塔型在中国相当普遍,远到云南昆明、大理也有这类密檐砖塔。如昆明慧光寺塔,大理崇圣寺塔

Image

崇圣寺塔

但最重要的应该是西安小雁塔它和大雁塔都成为西安城市轮廓线所不可缺少元素。唐代诸塔应特别提一下大雁塔。它是玄奘法师从印度回国后,翻译经卷建造起来为保存印度带来的梵文原本用的。因此它在中国的佛教史中意义非凡。

Image

小雁塔

在这些唐塔中,内部的楼板、扶梯也同早期一样是用木材建造的。显然这个问题到了十世纪以后才得到了解决。在唐代还有众多的高僧墓塔,除了极个别如玄奘塔那样是多层塔以外,其余都是单层正方形的小塔,其中许多还是用石料建造的。例如山东长清灵岩寺的慧崇塔(初唐)是典型。

Image

这种塔一般有两层重檐,顶上有砖或石制的刹,整体高度一般不超过4、5米。但也有例外,嵩山会善寺的净藏禅师塔(745年)的平面是八角形的,表面上用砖砌出柱梁斗栱和门窗等。这座单层的小小的八角形砖塔,被认为是后来八角塔的始祖

Image

十世纪中叶以后,砖塔已成主流,木塔寥若晨星。从这时候起,在佛塔的形式上和结构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二百年前偶尔出现的净藏塔八角形平面,此时突然变成了通常的平面形式了。这种平面形式突变的原因,佛教建筑史家还没有找着令人满意的解释。

在技术上,五百年来木楼板、木扶梯的问题已经解决。宋朝以后的塔再不是像烟囱那样砌上去了,而是在塔的内部用各种角度和相互交错的筒形券的方法,把内部的楼梯、楼板,塔内的龛室等同时砌成一个整体,消除了五百年来外部用砖,内部用木的缺点。塔身更加坚固了。

Image

嵩岳寺塔内部空腔

从十一世纪开始,佛塔类型更为丰富,虽然基本上还是楼阁式和密檐塔两个主要类型,但不同的地区还是创造出很多地方风格,各民族对于塔的类型都有很多贡献。在黄河、淮河流城,佛塔一般没有模仿木结构的雕饰,仅有少数砌出斗栱模样。如山东长清灵岩寺辟支塔,坐落在泰山北部的风景区。虽然用斗栱承托塔檐,也用斗栱承托平座,但总的说来,模仿木结构的部分仅此而已。

Image

另一个例子是河北定县开元寺的砖塔1055),平面地是八的形,高十一层,是华北宋代最典型的塔。这座佛塔建造的动机是很有趣的。当时的定县处在宋辽战争的分界线上,因此宋朝军官就利用开元寺建造了这样一座国境线上的佛塔,瞭望敌军形势,因此至今当地的还叫它“料敌塔”。

Image

同时期的开封祐国寺塔(1048 年),从建筑材料的发展上说,具有一定的历史地位。这座瘦高的十三层砖塔上,全部使用琉璃面砖覆盖。这些琉璃砖一共有28种,运用这些标准砖,砌出墙面、门窗、梁柱、斗栱等。这在材料技术方面是当时的一共伟大创举。由于琉璃呈深褐色,像铁锈的颜色,因此远看很容易认为是“铁塔”。

Image

这种琉璃面砖不会是突然出现的,在这样大规模应用以前,经过相当的发展过程。在开封的繁塔(977年)上可以看到用标准面砖处理塔面装饰的方法

Image

虽然在这里只用了一种模子压出佛像的面砖和做“花边”用的面砖,而我们已经看到用标准面砖来处理砖塔外形的开始这里应该附带指出,繁塔的平面是六角形的,是在八角形平面发展的同时一种派生的类型。河南济源延庆寺塔(1036年)也属于这一类型。

Image

繁(po)塔

Image

济源延庆寺塔

同时代的长江流域塔平面已改用八角形,但风格迥然不同。砖塔在材料和结构方法的许可下,尽量地模仿木结构的形式。最早的例子是杭州灵隐寺大雄宝殿前的双石塔,高11米左右。公元 960年建造的,塔身的八个角上都刻出圆柱,上面刻出梁、斗栱、檐、瓦等等,完全和木结构的形式一样。

Image

这一类塔,在长江下游还保存着不少。它们都用砖砌而成,内部用砖砌出楼梯、走廊、龛室等。无论外部内部墙面的处理,都用砖砌出木构的形式;不过屋檐椽和平座部分往往也摻杂用些木料。砖砌部分全部抹灰,用彩色粉刷,给人的印象几乎同木结构没有差别。但是由于檐椽是木结构的,因此后代大多损坏。这种塔最典型的例子是苏州虎丘云岩寺塔

Image

苏州报恩寺塔、杭州六和塔和保俶塔也同属于这一类型。但由于后代修理方法各不相同,就呈现出完全不同的三种样子。报恩寺塔是用清代造檐的方式把檐补上的。因此可以说它最接近塔的原型,但是檐角飞翘比十世纪的要翘得更高,所以乍看的形象是十七、八世纪的风格多于十世纪的风格。

Image

六和塔本来是一座七层塔,清末的善男信女,在原塔身之外给它罩上了一层本结构的外衣,便做成十三层的模样。因此它就呈现一种肥而矮,但处理上又很纤弱的样子,很不和谐。

Image

保俶塔连斗栱部分都损坏掉了。在民国初年修理的时候,就把一个类似八角柱型的塔身略加修补保存下来。因此,这三个塔虽然原来本是向一类型的,现在却变成三种完全不同的样子。

Image

这一类型的塔保存得比较完整的是苏州罗汉院的双塔(982 年)。这一对塔规模不大,高度由地到刹顶也不过二十米,斗栱和檐瓦都比较完整地保存下来,给我们留下了这类塔型比较完整的形象。


从十世纪开始,黄河以北方佛塔也都采取了八角形平面,但风格与南方的塔很不相同。在这里有必要特别叙述一下中国现存的一座唯一的本塔——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它是辽统和二年(1056年)建成的。塔由地面到刹尖高六十六米,高五层,加上上面四层每层下面的平座暗层,实际上是一座九层累架的木框架结构,全部用传统的柱、梁、斗栱层层叠上而建成;除了塔基和第一层的墙壁是用砖石以及顶上的利是锻铁之外,全部都是木材。

每一层的檐和平坐都由斗棋承托。由下而上,由于每层的高度递减,每层的宽度也逐渐收缩。由于八角形的平面,给内部梁尾的交叉点造成相当复杂的结构问题。但是十一世纪中叶的伟大的不知名建筑师却运用了五十多种不同的斗栱圆满地解决了这一复杂问题。后代的香客献给这座塔的一块匾,用“鬼斧神工”四个字来歌颂这座神妙的结构,是丝毫没有夸大的。
Image
在九百年的岁月中,应县木塔的金属塔竟然幸免于雷电的破坏,一直保存到今天。它的木结构的稳固性是经过长时间考验的。在国民党反动派统治时期的一次内战中,和在抗日期间,这座塔曾经受到一些轻微的损害。
Image
除此之外,中国北方保存到今天的辽金佛塔全部都是砖造的。1090 年前后建造的河北涿县双塔,是模仿应县木塔的形式的砖塔。这两座塔外表的处理上全部用砖砌出柱、梁、斗栱、檐、椽,但是由于材料本身的限制,出檐就比较短促,整个轮廓线就是一个砖结构形式。

Image

此外,塔上每层八面中的四面所开的门是券门,因此,尽管它们是模仿木结构的,但是没有失去砖结构的特征。从应县木塔和涿县双塔的对比来看,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建筑材料对于建筑形式的影响。但另一方面也看到,材料的影响却没有影响到木塔和砖塔的共同风格。

Image

在这时期,从现在河北省中部以北一直到辽宁、内蒙等地区出现了一个新的塔型那就是平面八角形,忠实地模仿木结构的密檐塔。北魏嵩岳寺塔及唐代众多的密檐塔,都是用叠涩出檐的。并且在唐代塔身上也没有砌出木结构的形式。

但到了辽代匠师们却在八角平面上用木结构的柱梁和斗栱处理了塔身的外表;上面一层层的密檐,也全部用砖砌的斗栱承托,创造了一个崭新的塔型。1083年建造的北京天宁寺塔就是其中一个最杰出的典范。同期的北宋没有这种塔型。辽朝为数甚多。们从这一现象可以得出结论:这一塔型是契丹族对于中国建筑的一个伟大贡献。

Image

宋代的福建、四川的塔则有呈现出另外的样貌。在福建泉州开元寺一对石塔,是南宋末期建造的。它们都是八角五层的塔,用石料构成。但是在石料的使用上不是传统的压砌方法,而是把石料完全当做木材处理,用石头的柱梁、斗栱搭建起一座塔。按照近代技术科学对于材料力学的理解,这种结构是极不合理的。另我惊讶的是,七百年来这两座塔依然屹立无恙,这是工程界一个罕见的现象。

此外,在四川宜宾县的旧州白塔(公元1102 ~1109年)和洛阳的白马寺齐云塔(公元十二世纪后半),是两座保存了唐朝风格的正方形密檐砖塔。

Image

宜宾旧州塔

Image
洛阳齐云塔
从第十到十三世纪末年之问,中国的佛塔已经演变、发展、创造出许许多多的类型。虽然基本上还是属于多层和密檐这两类,但是整体和细节的处理却是十分多样化的,不在这里详细介绍了。

Image

十三世纪中叶以后,在汉族居往的地区出现了西藏式的瓶形塔(又称覆钵式塔)。在这里我们再一次看见了边疆民族对于中国文化的贡献。特别值得指出的是西藏塔型是由蒙古族介绍到汉族地区来的。忽必烈在征服中原的过程中迁回战路,通过了藏族地区,也就带来了藏族的文化和匠师,带来了藏传佛教。因此在 1271年在北京城里,在一座辽塔的旧基上出现了一座高度在50米以上的西藏瓶形塔妙应寺白塔。一直到今天,它还是北京城市轮廓线上一个极其突出的标志。
Image
之后各地都出现了这类塔。如山西五台山塔院寺塔(1577 年建),北海白塔(1651 年建),可以说都是妙应寺白塔的子孙。这类塔型到了清朝出现的更多。明清两代全国各地新建了无数的佛寺和佛塔。中国现存的佛塔大部分是属于这个时期的。在传统的塔型方面,一般地说来没有什么特殊地创造,绝大部分的塔都属于多层这一类型,在这五百多年之间,木结构建筑的斗栱比例和屋檐的深度都相对的缩小了,木结构的这种倾向也在砖塔上反映出米。
Image
因此,在这个时期从比例上说,塔身的每一层和斗栱塔檐对比就显得高些;反过来斗栱塔檐就显得像塔身上一圈纤细的环带,在总的轮廓线上和十四世纪以前的塔,有很大的区别。例如山西太原永祚寺的双塔(十六世纪末期)就是典型的例子。此外,北京玉泉山塔(十八世纪)也是一个典范。

Image

太原双塔

Image
玉泉山塔
在八角密檐塔方面,虽然这个期间也建造了不少,但都是不太大的高僧墓塔。比较突出的是北京八里庄的慈寿寺塔。它是明神宗母亲慈圣皇太后出资兴建正德年间太监谷大用墓塔。此塔为公元1578建成,在外形上完全模仿辽代天宁寺塔,但建筑细节看得出,完全用的是明代的制式。
Image
山西洪洞广胜寺飞虹塔值得讲讲。前面提到开封的宋代褐色琉璃砖建的所谓铁塔,在山西,我们第一次看见了一座砖塔上大量镶砌彩色琉璃面砖作为建筑装饰的佛塔。这座塔八角十三层,高40多米,每层塔身都用琉璃的砖瓦嵌砌,不但覆盖了梁柱斗栱而且还有大量的佛像和装饰,外观至为华丽。
Image
但此塔的轮廓线不是像唐代那样每向上一层,收缩的尺度就最大,这样就出现一种曲线型,而不是直线的。明代塔之直线,呈现一种八角椎体,显得很生硬。塔的第一层供奉巨大的佛像,以上内部为实心只留有一条砖梯可以登到上部。此塔于1417年始建,琉璃砖上有很多1515年的标志,很可能建造了近100年。
Image
现在北京颐和园、玉泉山和香山一带还有几座清朝(大约属于十八世纪)的琉璃塔。在使用琉璃方面就不是和砖壁并用,而是全部用琉璃的。其中颐和园和玉泉山的塔,都是很小的,只能说是一座大塔的模型。
Image
颐和园琉璃塔
1473 年,皇帝下诏按照印度的样本建一座金刚宝座塔,就是俗称的五塔寺。在一个长方形的高台上,建立五座塔。这五座塔是正方形平面的密檐塔。我们推测,这座塔是模仿佛陀伽耶的部署而设计的。
Image
在云南昆明妙湛寺也有一座金刚宝座塔,比北京的这一座略早十年,从年代上说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座金刚宝座塔。昆明的这座塔比北京的这一座规模小得多,上面的五个塔都是西藏式的瓶形塔。从昆明这座塔上也可以看到这一塔型传入中国的来龙去脉了。
Image
现存最大的一座金刚宝座塔在北京西山碧云寺,此塔上有七座塔,其中五座是密檐塔,两座是喇嘛武的瓶形塔,1747年建成。
Image
北京西黄寺的清净化城塔,是班禅三世的墓塔 (1779 年入寂),全部是用白色大理石布成的。雕刻异常精美。由于金色宝顶和它下面垂下两片巨大的塔耳,因此呈现了非常特殊的形象,形成了它独有的风格。值得指出的是,在这一宝座上,正中主塔是一座喇嘛式瓶形塔,而四角的小塔却采用汉族传统的八角塔的形式,在比例上也相对地显得很小,从而更突出了主塔的重要性。
Image
明清还有一种“文峰塔”,在形式上和佛塔没有区别,但它是一种非宗教的塔。在过去科举时代为了祈求本地的文人能够在国家考试中及第,作为一种能够发生巫术力量而建造的。虽不是佛教塔,但是以佛塔为蓝本建造的。可以看出佛教建筑对于人民生活的影响。
Image
——梁思成发表于《清华大学学报》1961年12月
相关好课 扫码了解
Image
Image
Imag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