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865年林肯遇刺前4个月的国家片段,人生片段《林肯》

 关注博客 2013-03-02
       也许世界上最难的不是斗争,不是决裂,而是妥协或拒绝妥协的诱惑。斗争是锋利的,你死我活,而妥协是纠结的通途,必须牺牲些原则,放弃些理想,把“绝对论”改成“相对论”。这可能是痛苦的,泥泞的,但是是“好活的”。
  从去年的《胡佛传》、《铁娘子》开始,影坛政治风劲吹。身为最高级别导演,斯皮尔伯格为自己挑选了对等的重量——第16任美国总统,亚伯拉罕·林肯。老美总统虽多,但真正能深沁美国文化的,是开国的华盛顿,南北战争废奴的林肯,二战的罗斯福。
  1865年,林肯已获连任。此时,南方盟军开始谋求和谈,旷日持久的内战微露曙光。而林肯必须抢在战争结束前,推动宪法第13修正案在议会获得通过,以国家宪法的高度和名义,从此彻底废除奴隶制度。
  这里必须讲一下美国的政治文化基础:宪法。在当时,南方即将要求休战,休战后本着宪法中“个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总原则,以及联邦和州之间平等的原则,南方各州仍有权自己审判决定黑人是否可以买卖、“持有”。而美国联邦政府尚无一部明确的法律,能永赋黑奴自由之身。
  这显然是个矛盾抉择的十字路口:不惹这一摊,战争将很快结束,国家一统,但黑奴问题作为烫手山芋继续传递下去;硬推,议会支持率太低,和谈使者将至,一切都需要和时间赛跑。
  作为“美国史上最伟大的总统”,林肯的精神法度可堪细描处太多,但导演只选择了他死前的4个月时光,只刻画了一件事:推动宪法修正案,将废奴通过法律的层面坚持到底。
  影片开场,林肯和黑人士兵深夜偶遇,士兵那隐忍的屈辱,压抑的自尊,无声控诉着民间的真实观念取向。在今天,“人生而平等”是理念而不是理想,但在1865年的美国,即使是“北方”也绝非普世真理。议会中支持法案的议员寥寥,在斗兽场般的议院,在19世纪的苍黑暗赭中,议员的叫阵谩骂可比如今热闹,民主党的声音其实更代表那个时代的大众想法:谁能想象将来有黑人议员?!谁能想象将来黑白可以通婚?!——不要惊奇,美国南北战争的起因绝非单为“解放黑奴”这么光明正确。
  从真实历史来说,林肯并非废奴的激进派,但作为领导者,他清楚什么是对的,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必须坚持的。4周内通过一个不太可能的法案,其间充满了摆不上台面的手段和交易。但斯皮尔伯格又绝不满足于拍摄一种智慧,一种技术操作层面——他更需要的是精神和情怀。除了众所周知的伟业,故事的凝结点,最终是一种迷雾中的坚持,一种对程序正义的坚持,一种在斗争中妥协,在妥协中坚持的现实主义理想。在某种意义上,林肯静谧的悲悯,铿锵的坚持,弹性的手段,成为美国史上真正做到“知行合一”的王阳明。120分钟鸿篇,议会斗嘴、党内斗智、桌下交易……全片“话唠”,台词之丰厚,远超斯氏所有作品。这些宏大的演说、内心的幽微,让困难壁立,让牺牲森然,而主人公的价值观和情怀跃如黑夜白驹。
  讲故事的高手,须是一个性灵派和技术派的完美合体。斯皮尔伯格是典型的“导演作者”,演员无非是他讲故事的工具。这也是为何斯氏电影获奖无数,却从未染指奥斯卡表演类奖项。此番斯导终于将故事的宏大连绵,让位于演员的掌控,人的风骨,放手让大量台词、细节次第渗透,水尽石出,以人照亮历史,以史注解人。
  影片开拍前,斯皮尔伯格在博物馆录下当年林肯所用怀表的声响。这种机械声如细碎的金属砂粒,以轻却空旷的声音,滴入全片。影帝丹尼尔·戴·刘易斯以画骨入魂的细腻,演绎了阴郁和光明同在的林肯。那种踏碎自己铺路前进的殚精竭虑、忧思百转,很可能将为他再拿一尊小金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