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室风雅满庭香

 苏迷 2013-03-03
   蔡铣蔡梅岭合作花卉成扇
  收藏,是一种兴趣,更是一种爱好,明代张岱说过:“人无癖不可以交,以其无深情也。”笔者自幼爱好金石书画,成年后,离乡从戎廿五载,工作之余,悉心搜罗散失于民间的近现代江南乡贤的书画珍品,虽有时囊中羞涩,只要力所能及,无不节衣缩食,广为购求,每当收藏到心仪之物时,必视为拱璧,难以割舍。
  画家蔡铣的名字早已如雷贯耳,蔡铣(1898-1960),字震渊,别署脂粉溪人,玉蝉研斋主,室名玉蝉研斋,江苏苏州人,综观蔡铣的作品,以花鸟画为最多,流传也最广。其花鸟画取法宋人之外,以师法恽寿平尤多,兼取明人陆治、周之冕、清人王武诸家。写意花卉师明人徐谓、陈淳,淡墨浅色,得疏爽松秀之致。由于取法多端,故而他的花鸟画技法全面,用笔精到,设色艳丽,构图妥帖,形神兼致,作品清新自然,雅俗共赏,有其自己的特色和风貌,长期以来深受笔者的喜爱,但居高不下的价格却总让我望而却步,一次偶然的“机缘”,友人处恰好有一件蔡铣女儿蔡梅岭的花卉成扇要出让,我抱着“吃不到樱桃尝一尝葡萄”的心态收入了囊中,万万没想到的是“机会”就这样悄悄地垂青于我,原来成扇的画面右下侧还盖有一方小章,上面刻着“震渊”二字,那可是蔡铣先生的字号啊,但因为默默地藏身于一丛蓝菊花下面,不引人注意罢了,这是一把父女合作的书画精品成扇,从画中看得出蔡梅岭女士的绘画也是功底扎实、功力非凡,所作秋葵和夹竹桃,花蕾相衬、高洁完美,点缀的丛草绿叶,扶疏摇曳、一叶知秋,蔡铣先生当仁不让、倾力相助,在女儿的画下方悄悄地添了几枝蓝菊,与整个画面融为了一体,足见其对女儿的器重和喜爱。谈到这对父女画家,还不能忘了蔡先生的女婿,即蔡梅岭的丈夫陈英泉先生,他也是一位赫赫有名的老画家,陈英泉(1925-2003)名心炎,浙江鄞县人,17岁拜蔡震渊为师学画花卉、山水。他的山水从“四王”入手,上宗元人赵孟、黄公望、王蒙诸大家,尤于王石谷研习最深,因此他这幅“双骏图”成扇上的衬景,无不布置妥帖,山水明净,气秀韵高。他在随蔡铣学画期间,与比他小四岁的师妹蔡梅岭同窗习艺,由于志趣相投,情意相合,遂由师兄妹成了情侣,并于1948年在上海结为伉俪。建国初(1952年),陈英泉夫妇为响应“支援大西北建设”的号召,告别艺坛,同往甘肃省临夏市工作,成为第一批支援大西北建设的志愿者,夫妇俩在艰苦的工作、生活环境中,仍不辍艺事,1956年“全国青年美展”举行,他俩的《志在千里骏马图》、《梅雀图》由甘肃省美协选送参展,并分别获奖,同年,陈英泉先生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们为大西北的建设整整工作了三十余年,直至退休后寓居苏州。从此,陈英泉先生以丹青自娱,所作山水、鞍马深受书画收藏者的青睐,并为古吴轩收藏、出版,他们夫妇俩待人接物,忠厚坦诚,于名于利,不乐趋竞,2003年1月,陈英泉先生因病去世。
  “众芳摇落独喧妍,一室风雅满庭香”,吴门画坛的子承父业、夫唱妇随,得天独厚,薪火相传,由来已久。沉浸期间,可谓精神享受、文化娱乐,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艺术品爱好者加入了收藏者队伍,收藏是件快乐的事情,玩物明志,利国、利己、利人。(季海跃/文 春生/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