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華文獻概述作者:玄鹿吟社

 啸海楼 2013-03-04
金華文獻概述作者:玄鹿吟社
金華文獻概述
黃靈庚
金華者,婺州別稱也。觀其山川形勢:精貫鬥牛,天連婺女之星;野分吳越,地鄰三江之揚。郡屬于越會稽,縣本太末烏傷。郡府巋然居中,八縣拱衛周旁,左領義烏浦江、盤安東陽,右轄蘭溪武義、湯溪永康。雙溪浩渺以委迤,環抱萦帶;北山崔巍以綿延,周匝屏障。控南國之樞杻,是兵家必爭之險;壓山城以樓觀,且儒者講學之堂。
  是以自宋、元以來,鴻儒輩出,俊?群聚;人文荟萃,名家輻湊;發言訇然有聲,著文炳乎爭光。清吳偉業喟然而歎,稱“浙水東文獻,婺稱極盛矣”。【1】若此感受,非率意溢譽之言,有充足文獻作依據。清胡鳳丹編纂《金華叢書》,咨嗟久之,稱“吾郡以金華山得名,山周數百裏,崱嵂蟠郁,雄秀之氣上與婺女爭輝。其最勝處,道書稱‘第三十六洞天’者是也。夫地靈所炳,人傑斯興,吾郡人文荟萃,曩有‘小鄒魯’之目。曆考自來著作,其目錄載在郡邑志者不下千余種,而書阙有間”。【2】觀夫八婺之地,無湖無海,非都非鄙,居于浙水之東,雖無優勢可言,而冠以“小鄒魯”,庸非有數量可觀、影向巨大之婺州曆史文獻著作支撐?金華“東南文獻之邦”之美譽,自非空穴來風。
  然則曆代婺籍學者留存各種學術著作,何止“千余種”!僅東陽縣志所載,遂有壹千六百種之多,而蘭溪籍作者又倍徒之。月樵氏“千余種”雲,似未嘗詳考,顯屬低估。據各種文獻目錄記載,自宋代至晚清,婺籍文獻著作蓋在六、七千種以上。惟以“書阙有間”,多數著作業已散佚,可以查到婺籍著作收藏確切出處者,蓋近千種左右而已。號稱“地方叢書之冠”之胡鳳丹《金華叢書》、胡宗楙《續金華叢書》兩部書,合爲壹編,祇有壹百三十六種,婺籍文獻多不見輯錄。婺人每念及此,莫不扼腕太息,惋惜不已。
  現存婺州文獻,不論是內容抑或形態,極爲豐贍,不乏堪稱永世不刊的經典巨制。婺州文獻承傳“四部”分類傳統,即經、史、子、集四大類,色色齊全。清全祖望總結南宋以後浙東學術基本面貌,列數婺學基本特色:“幹、淳之際,婺學最盛。東萊兄弟以性命之學起,同甫以事功之學起,而說齋則爲經制之學。考當時之爲經制者無若永嘉諸子,其余東萊、同甫互相討論,臭味契合,東萊尤能並包壹切,而說齋不與諸子接,孤行其教。”【3】所謂“性命之學”,闡發儒學經典的南宋理學;所謂“經制之學”,是以研討曆代典章制度沿革變化爲主的史學;所謂“事功之學”,即以史爲鑒,切于時世利弊,大概也在史學或者諸子學的範疇之內。這三大類文獻在不同曆史時期都會有有所調整、側重,雖然婺籍學者向來以傳道爲業,但是並未以文章之事爲“害道”、或者斥之以“玩物喪志”,所以于經、史、子三部之外,大有“文集”【文學】傳于後世。金華傳統學術之特征,于現存婺州文獻,可以折射其光焰也。
壹 、 婺州經學文獻
  自南宋孝宗幹道以來,以解釋、闡發儒家經典著作爲形態的經學,向來成爲婺州文獻的主流學術,收入《重修金華叢書》三編之中,即有六十八種之多,庶幾與胡刻《金華叢書》相當。
  首先值得壹提的是呂祖謙《古周易》。《周易》是儒家經典首部著作,“易經”【指六十四卦】、“易傳”【指《十翼》】本來是分離的。自漢“費直、鄭玄以至【三國】王弼,遞有移掇”,即將《十翼》拆分而置于經文之中,唐孔穎達因弼本作《正義》,“行于唐代,古《易》遂不複存”。【4】呂祖謙的《古周易》分上《經》、下《經》、《彖上傳》、《彖下傳》、《象上傳》、《象下傳》、《繋辭上傳》、《繋辭下傳》、《文言傳》、《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凡十二篇【卷】,恢複經、傳分離、各自獨立的《周易》原貌。這是《易》學史上壹大貢獻。之後,呂祖謙又有《易說》二卷、《周易繋辭精義》二卷等,于《易》學不遺余力。朱熹作《周易本義》,即取呂氏《古周易》爲底本。【5】呂氏之後,《易》學著作較爲厚重者,宋代有徐淵【蘭溪】《周易繋辭解》、何基【蘭溪】《易啓蒙發揮》二卷、王柏【金華】《讀易記》十卷《涵古易說》壹卷《大象衍義》壹卷等。元代有吳師道【蘭溪】《讀易雜志》二卷、呂洙【永康】《易圖說》壹卷、石壹鳌【義烏】《周易互言總論》十卷、陳樵【東陽】《易象數新說》壹卷等。明代有葉儀【金華】《周易集解》、張衡【義烏)《周易講義》、童品(蘭溪)《周易羽義》十二卷等。清代有樓上層【東陽】《周易觀象》十卷、陳果【浦江】《周易拾遺》不分卷、《易圖蒙求》五卷等。師門相傳,代不乏人,婺州《易》學蔚爲大觀。以上著作對于《周易》文獻整理、文句訓估及探究《易》義奧秘,均極有參考價值。
  其次是《書經》。始則有宋代傅寅【義烏】《禹貢說斷》四卷、《五诰解》四卷、《尚書詳解》二十六卷,後有馬之純【東陽】《尚書說》、呂祖謙【金華】《東萊書說》、時瀾【蘭溪】《增定東萊書說》三十五卷,元代黃景昌【浦江】《尚書蔡氏傳正誤》、胡之純【永康】《尚書或問》、馬道貫【金華】《尚書疏義》六卷、吳萊【浦江)《尚書標說》六卷,明代範祖幹【金華)《讀書記》、應璋【永康】《尚書要略》、徐可期【永康】《書經貫言》等。其中《禹貢說斷》、《尚書詳解》、《東萊書說》爲曆代所公認的“書學”經典鴻制,爲治《書》者必讀文獻,不得繞而行之。
  第三是《詩經》。呂祖謙《呂氏家墊讀詩記》三十五卷,融彙衆家,若出壹己,是《詩經》學術史上不可替代的碩著。宋範處義【蘭溪】《詩補傳》三十卷,以尊舊序著稱,《毛傳》功臣也。元許謙【東陽】《詩集傳名物鈔》八卷、《詩集傳音釋》二十卷及吳師道《詩雜說》二卷等,以考據見長,功力之深,堪列經典,爲研治《詩經》者所必備。此外,又有王萬【金華】《詩說》、王柏【金華】《詩疑》二卷等,不拘舊解,別開新面,于《詩經》學史亦自得壹席之地。
  第四是《禮》經。金華是崇尚儀禮之邦,禮學是實踐之學,學者身體力行,師門授受,自宋至清,代有著述。其重要者有:宋馬之純【金華】《周禮隨釋類編》、徐畸【蘭溪】《周禮發微》、呂祖謙《禮記詳節》、應镛【金華)《禮記纂義》二十卷、王柏《飨禮補亡》壹卷、金履祥《深衣小傳外傳》壹卷《考定樂記》壹卷《夏小正注》壹卷、趙溥【金華】《蘭江考工記解》、薛衡【金華】《周禮序官考》、元吳萊《古職方錄》八卷、明宋濂【浦江】《周禮集說》、許弘綱【東陽】《禮記纂要》、應有廷【永康】《禮記類編》、清張壹儒【浦江】《禮榷》六卷等,惜乎多已散佚,沒能承傳下來。
  第五是《春秋經》。這是婺州經學文獻的重鎮,著述最爲豐富。宋有陳琰【東陽】《左氏世系本末》四十卷《春秋傳解》十卷、朱臨【浦江】《春秋統例》二十卷《春秋私記》壹卷《餍秋外傳》十卷、于正封【浦江】《春秋三傳是非說》二十卷、馬之純《春秋左氏傳記事編年》、呂祖謙《春秋左氏類編》《東萊左氏博議》二十五卷《春秋左氏傳說》三十卷《春秋左氏傳續說》十二卷、趙彥秬【東陽】《春秋左氏發微》十卷、鄭绮【浦江】《谷梁合經論》、時瀾《左氏春秋講義》十卷、陳亮【永康】《春秋屬辭》三卷等。呂祖謙系列之作尤以“史”入“經”,開啓壹代“春秋學”風氣,影向極大。元有黃景昌《春秋公谷舉傳》《周正如傳考》《春秋經傳紀要》、戚崇僧【永康】《春秋學講》《春秋纂例原旨》、許謙《春秋溫故管窺》《春秋三傳義疏》、《春秋傳授譜壹卷》《春秋世變圖》二卷、戴良【浦江】《春秋三傳纂玄》三十二卷等。明有胡翰《春秋集義》、傅藻【義烏】《春秋本末》三十卷、童品《春秋經傳辨疑》壹卷、王世德【永康】《左氏兵法纂》等。清代有吳鳳來【浦江】《春秋集義》六十卷、王祖綽【浦江】《春秋三例》。婺州《春秋》學,宋、元最盛,明、清以後漸趨衰落。
  第六是“四書”學。“四書”學因朱熹編纂《四書集注》起,而真正成爲壹門學問,則歸功于宋末元初之金華“北山四先生”,“朱學”因此得以廣泛流傳,而成元、明、清三代朝廷官方之學。“四先生”者,宋何基、王柏、金履祥及元許謙四人是也。“四先生”關于“四書學”的文獻,是元明以後舉子必讀教科書。若何基《大學發揮》《中庸發揮》《論孟發揮》、王柏《論語衍義》七卷《論語通旨》二十卷《魯經章句》三十卷《標注四書》二卷《孟子通旨》七卷《訂古中庸》二卷、金履祥《大學章句疏義》壹卷《大學指義》壹卷《論語集注考證》十卷《孟子集注考證》七卷、許謙《讀四書叢說》四卷《讀中庸叢說》二卷等。之後,承傳“四先生”者紛然蜂起,著述更是相繼叠出,其佼佼者則有:徐淵【蘭溪】《大學直解》、吳萊《孟子弟子列傳》、蔣玄【東陽】《中庸注》《四書箋惑》、呂溥【永康】《四書辨疑》《大學疑問》《大學辨疑》、戚崇僧《四書像對》二卷、李序【東陽】《四書新說》、張衍【金華】《四書講章》、王侗【金華】《四書箋注評點》、陳樵《四書本旨》、葉儀【金華】《四書直說》、範祖斡《大學中庸發微》壹卷、應璋【永康】《四書索微》、高惠【金華】《四書問答》二卷、金大材【永康】《四書事類通考》、朱檀【浦江】《四書注》《鄉黨注》、童品《四書旁訓》《四書精義》《學庸大義辨證》《孟子篇類》、應廷育【永康】《中庸本義》《四書說約》、章壹陽【金華】《四書正學淵源》十卷、虞守愚【義烏】《四書壹得錄》、郭應夏【金華】《四書徹底言》、應錦郁【永康】《四書微旨》、余啓魁【金華】《四書辨正》、應國華【永康】《四書輯要》、柳秉禮【蘭溪】《孟子講義》、應正祿【永康】《學庸章句或問》、陳鳳巢【永康】《中庸脈絡圖說》、費楙烈【浦江】《四書講義》等,這是婺州經學史上壹道亮麗、璀璨的“風景線”。
  婺州經學文獻最後爲“小學”之書。“小學”是治經工具、利器,不能獨立爲壹門學問,往往作爲經學附庸而繋之于末。由于婺州“小學”文獻曆史悠久,數量較多,恐怕已不再是經學附庸地位。若倪公武【金華】《六書本義》、王柏《六書字原》《大爾雅》《字堤》、許謙《假借論》、吳師道《六書淵源字旁辨誤》、宋濂《洪武正韻》《篇海類編》、吳沈【蘭溪】《正字千家姓》、樓有成【義烏】《學童識字》、柳貫【浦江】《字繋》、徐袍【蘭溪】《字典考略》、應廷育《字類釋義》、徐與參【蘭溪】《字學原始》、徐與稽(蘭溪)《字學類辨》、趙之燡【蘭溪】《十三經辨字》、胡鳳丹《識字壹隅》、胡宗楙《段注說文正字》《說文隽言》等。這些“小學”文獻,足以表明“婺學”解經,重視基礎,持之有故,言必有據,力戒虛空,務實切用,具有良好的學術風氣。
二 、 婺州史學文獻
  南宋“浙學”,或稱“浙東學派”,是以呂祖謙所開創的“呂學”爲主幹,兼包永康陳亮與永嘉陳傅良、葉適“事功”之學,均屬于闡發心性的理學範疇,達到天人合壹、心物相融的境界。但是,不論“呂學”還是“事功”之學,所以有別于朱熹“閩學”或陸九淵“心學”,在于分外注重史學。朱熹批評說:“伯恭無恙時,愛說史學,身後爲後生輩胡塗說出。壹般惡口小家議論,賤王尊霸,謀利計功,更不可聽。”又說:“伯恭于史分外子細,于經卻不甚理會。”【6】朱熹的批評,反倒是顯現“浙學”經、史並重、講究實效的學術風貌。這個傳統後來得到很好繼承、發揚,往下延申、拓展,是宋末王應麟的“深甯史學”以及明、清之際甯、紹間黃宗羲、萬斯同等“姚江史學”。婺州的史學文獻無論在質量上抑或數量上,頗爲引人矚目,增收于《重修金華叢書》三編之中即有二百五十種。
  首先,在纂修正史、別史方面。明初以宋濂爲首的婺籍學者若王袆【義烏】、蘇伯衡【金華】、胡翰【東陽】、張孟謙【浦江】等參與纂修《元史》二百十卷,成爲研究元代曆史的經典。宋徐無黨【永康】《舊五代史注》、徐次铎【東陽】《徐氏唐書》二百卷《唐書釋糾辨謬》十卷、元張樞【東陽】《刊定三國志》六十五卷《續後漢書》七十三卷、明趙志臯【蘭溪】《史記三注評林》六卷、清朱壹新【義烏】《漢書管見》四卷等,皆爲煌煌巨著,曆世不磨之史學文獻。
  第二,是“編年史”類文獻。列入經典者,有宋呂祖謙《大事記》十二卷《解題》十二卷《通釋》三卷《音注唐鑒》二十四卷、王益之【金華】《西漢年紀》三十卷、陳亮《通鑒綱目》二十三卷、王介【金華】《通鑒解標》十五卷、孫德之【東陽】《續大事記》、金履祥《通鑒前編》十八卷《舉要》三卷、元戚崇僧《曆代指掌圖》二卷、許謙《治忽幾微》、明王袆《大事記續編》七十七卷《通鑒綱目書法》五十七卷、趙時齊【蘭溪】《綱鑒統宗》百卷等。
  第三是“雜史”類。其較爲厚重者,有宋鄭剛中【金華】《西征裏道記》、呂祖謙《左氏國語類編》二卷、方勺【金華】《青溪寇軌》、王柏《續國語》四十卷、徐淵《宋默書》十二卷、元吳師道【蘭溪】《戰國策校注》、明宋濂《洪武聖政記》二卷《皇明寶訓》五卷《大明日曆》壹百卷《平漢錄》壹卷、劉辰【金華】《國初事迹》壹卷《奉天靖難記》壹卷《洪武紀夢》、郭時鬥【蘭溪】《樵史》、徐袍【蘭溪】《事典考略》六卷、《楓山實紀》、清李漁《古今史略》十二卷《資治新書》二十卷、應國華【永康】《左國要語》、朱之錫【義烏】《春秋紀傳》五十壹卷、程夔初【永康】《戰國策集注》等。
  第四是“記言”類。有宋呂祖謙《曆代奏議》十卷《國朝名臣奏議》十卷、徐良能【蘭溪】《龍圖閣待制奏議》、鄭良嗣【金華】《可軒奏議》、李大同【金華】《李從仲奏議》十卷、徐邦憲【武義】《徐文肅奏議》、王埜【金華】《王子文奏議》、明唐龍【蘭溪】《江西奏議》二卷、龔永吉【義烏】《龔永吉疏稿》、潘希曾【金華】《竹澗奏議》四卷、吳百朋【義烏】《南贛督撫奏議》五卷、《閱視三鎮奏議》壹卷、趙志臯【蘭溪】《內閣奏題稿》十卷《趙懿公奏議》十六卷《平台召見紀事》壹卷、許弘綱【東陽】《群玉山房疏草》二卷、徐學聚【蘭溪】《撫閩疏章》三卷《公移》十三卷、金世俊【義烏】《金世俊疏稿》、龔壹清【義烏】《龔壹清奏議》等。
  第五是“傳記”類,最爲富贍。有宋胡漢【東陽】《東陽人物表》、呂祖謙《歐公本末》四卷、朱元龍【義烏】《徐文清公家傳》壹卷、時榮【金華】《洙泗源流》八卷、王柏《石筍清風錄》十卷、宗如珪【義烏】《宗忠簡公行實》十卷、喻良能【義烏】《忠義傳》二十卷、元吳師道《敬鄉錄》二十三卷、張樞《宋季逸事》、鄭濤【浦江】《旌義編》三卷、《鄭氏家範》壹卷、王迪【金華】《王氏遺芳錄》、鄭喜【武義】《群忠事略》、明宋濂《浦陽人物志》二卷《唐仲友補傳》壹卷、杜儲【東陽】《東陽人物記》十卷、徐與參【蘭溪】《本朝生氣錄》十六卷、淩翰【蘭溪】《金華正祠錄》《續敬鄉錄》、鄭柏《金華賢達傳》十二卷、章接【蘭溪】《楓山章先生實紀》二卷、章懋【蘭溪】《婺鄉賢志》二卷、楊璥【義烏】《補金華賢達傳》、劉征【義烏】《金華名賢傳》、戚雄《曆代君臣紀略》四卷、唐龍《康山群忠錄》二卷、《二忠錄》壹卷、《楓山行實》、《循吏私錄》、應廷育【永康】《金華先民傳》十卷《皇明文武名臣錄》、金江【義烏】《義烏人物記》二卷、胡應麟【蘭溪】《交遊紀略》二卷、徐學聚【蘭溪】《曆朝珰鑒》四卷、張應槐【浦江】《浦陽人物續記》、張德行【浦江】《浦陽人物補遺》壹卷、徐師旦【蘭溪】《景賢祠錄》、趙鳳翀【蘭溪】《辨隱錄》四卷、徐與參《金華征獻錄》、吳之器【義烏】《婺書》八卷《婺書別錄》四卷、徐明勳【金華】《孤臣錄》、陳時芳【東陽】《鄒魯遺芳》、王世德【永康】《崇祯遺錄》、清張祖年【湯溪】《婺學志》二卷、《學校志》二卷、王崇炳【東陽】《金華征獻略》二十卷、盧標【東陽】《婺志粹》、鄭楙《希忠錄》四卷、張壹炜【浦江】《浦陽人物列傳》、方舒【浦江】《浦陽儒學淵源錄》、張燧【浦江】《浦陽人物志補》、徐騰【蘭溪】《婺鄉言行略》四十八卷、費崇朱《孔子門人考》等。
  第六是“史評”類。宋代多煌煌巨作,若唐仲友【金華】《諸史精義》壹百卷《唐史精義》十五卷《續唐史精義》十卷《西漢精義》若幹卷、王師古【金華】《資治通鑒集義》八十卷、呂祖謙《十七史詳節》二百七十三卷《通鑒詳節》壹百卷《兩漢精華》二十八卷《諸史類編》六卷《史說》十卷、葛洪【東陽】《涉史隨筆》壹卷、陳亮《三國紀年》壹卷、喻良能《唐論》四卷、王益之《西漢鑒論》八卷、李大同【東陽】《通鑒隨錄》六卷、《唐事類編》二卷、張志行【東陽】《涉史略詞》、呂殊【永康】《續通鑒節編》《西漢律令》《讀晉史鈔評》、徐邦憲【武義】《史記評》《漢評》、郭熏【東陽】《曆代史評》五卷等,元代以後至晚清,則達三百七十八種之多。其著名者有胡應麟《史評》十二卷《史叢》十卷《駱侍禦忠孝辨》壹卷《甲乙剩言》壹卷、徐明勳【永康】《史衡》等。
  此外,別有“政書”類文獻,五十四種,若徐學聚【蘭溪】《國朝典彙》二百卷,煌煌巨制,集明代壹朝之三百年大典,巨細無遺,留存今人稽參者夥頤。“官職”類文獻,九十壹種,若王象之【東陽】《職源》五十卷,迄今依然是稽考曆代官職沿革變化重要典籍。“地志類”文獻,壹百十七種;“方志類”文獻,九十七種;“遊記類”文獻,二十二種;“水利類”文獻,十八種;“年譜類”文獻,三十七種;“書目類”文獻,十二種。“家乘類”文獻,則多得無法統計,據金華地方志辦公室提供,約三千種以上。由于受篇幅制約,蓋未能壹壹列舉,于此略言之。
三 、 婺州諸子文獻
  據宋抱慈《兩浙著作考》,【7】婺州“諸子”類文獻大約有三百六十八種,用清代《四庫全書》“子部”分類體系,來審視婺州“諸子”文獻,則種類大體上齊全:包括“儒說”類五十六種,“武備”類十三種,“農工類”九種,“醫學”類六十八種,“天文”類十壹種,“藝術”類十七種,“小說”類三十七種,“釋教”類十七種,“道教”類十八種,“術數”類九種,“諸子考”壹百十壹種,“類書”四種。其中遺漏書名,自然很多。收入《重修金華叢書》三編之中,有二百十種左右。
  “儒說”類文獻,從內容上看,是對儒家經典闡述、發揮或補充,均屬南宋“理學”範疇。王袆稱,“近時言理學者,婺爲最盛”。【8】南宋、元、明初之時,全國的理學中心在婺州,婺籍的理學家爲後世留下豐富著作。有宋陳亮《類次文中子中說》、唐仲友《帝王經世圖譜》十卷《愚書》壹卷、呂祖謙《近思錄》十四卷《少儀外傳》二卷《呂氏讀書記》七卷《阃範》十卷《麗澤論說集錄》十卷、時少章【蘭溪】《日記》十卷、何基《太極通書》《西銘發揮》三卷、王柏《研幾圖》壹卷《太極衍義》壹卷《伊洛指南》八卷《上蔡講義》壹卷《伊洛精義》壹卷《朱子指要》十卷《江左淵源》五卷、金履祥《私淑編》、元柳貫《近思錄廣輯》三卷、陳樵《太極圖解》《通書解》《聖賢大意》《性理大明》、許謙《自省編》、明宋濂《潛溪邃言》壹卷、吳沈《精誠錄》三卷、章懋《楓山語錄》二卷《荊園小語》壹卷《何博士備論》壹卷、董遵【蘭溪】《諸儒講說》二卷《洙泗言道錄》《金華淵源錄》二卷、鄭绮【浦江】《鄭氏家範》二卷、鄭欽《家規》、清葛銘【東陽】《河洛正宗》四卷、戴殿泗【浦江】《金華理學粹編》、陳寶珊【浦江】《程朱正宗錄》四卷《自省編》、朱壹新《論學》等,其中《近思錄》、《麗澤論說集錄》、《洙泗言道錄》、《金華理學粹編》等,奉爲“理學”入門之圭臬。
  尤可稱道者爲“醫學”類文獻。由于在元代,婺州曾出現過朱丹溪【義烏】這樣的醫學大師,留下豐富的醫學文獻。若《丹溪先生醫案》壹卷、《醫學發明》壹卷、《活法機要》壹卷、《丹溪纂要》壹卷、《活要便覽》二卷、《平治荟萃方》三卷、《傷寒辨疑》、《本草衍義補遺》、《外科精要》壹卷、《新論》壹卷、《局方發揮》壹卷、《金匮鈎玄》三卷、《丹溪心法》三卷、《丹溪語錄》壹卷、《丹溪醫案》壹卷、《格致余論》壹卷、《丹溪朱氏脈因辨證》四卷、《醫學發明》壹卷、《新刊校定脈訣指掌病式圖說》壹卷、《東垣先生此事難知集》二卷、《丹溪手鏡》三卷、《傷寒摘疑》壹卷、《新刊丹溪心法》五卷、《産寶百問》五卷、《怪疴單》壹卷等,近三十種。丹溪的同道及後學承其衣缽,也著有不少醫經。元代有戴元禮【浦江】《證治要訣》十二卷、《證治類方》四卷、《推求師意》二卷、《類證用藥》壹卷,王開【蘭溪】《重注標幽賦》壹卷、《增注醫鏡密語》壹卷;明代有童文【蘭溪】《拾遺方》、倪有美【金華】《痊疹解疑》二卷、盧和【東陽】《丹溪纂要》四卷《食物本草》二卷、虞專【義烏】《醫學正傳》八卷《方脈發蒙》六卷、王之英【蘭溪】《王氏醫案》、張柏【蘭溪】《張氏醫案》、吳渙【蘭溪】《古簡方》十二卷《諸集方》四十余卷、王師文【蘭溪】《醫學薪傳》、王章祖【蘭溪】《橘井元珠》、高大辂【金華】《金華藥物鏡》三卷、趙賢意【東陽】《醫藥須知》、孫橹【東陽】《醫藥大成》、《活命秘訣》、《脈經采要》;清代有徐大振【蘭溪】《金匮辨誤》、閻廷瑛【蘭溪】《玉環集》、《證治要訣》等。
  現存婺籍的四種“類書”,悉出宋代。呂祖謙《詩律武庫》三十卷、章如愚【金華】《群書考索》二百十二卷、潘自牧【金華】《記纂淵海》壹百卷、金華無名氏《群書會元截江網》三十五卷,部帙巨大,內容完整,在我國“類書”文獻中有很高的學術價值。
  金華山川秀麗,名刹、寺觀周幣遍布,是曆代高僧、道士行遊傳道的理想之區,故“釋家”類典籍、“道家”類典籍由此應運而起,數量相當可觀。如與義烏雙林禅寺相關者,則有傅翕《傅大士金剛經贊》壹卷、《心玉傳語》壹卷、《行動難歌》壹卷,唐樓穎【義烏】《傅翕小錄要集》壹卷、《婺州雙林禅寺善慧傅大士傳錄》八卷等。與浦江東臯心越大師相關者,則有《心越琴譜》、《韻府古韻彙選》、《東臯禅師印記》等。元代石門和尚【蘭溪】著有《石門語錄》,明代僧普仁【蘭溪】著有《三會語錄》、《山居詩》等。“道教”類文獻比“釋家”類要更多壹些,恐怕是與金華北山的“金華觀”不無關系,然著述者多非道士。如在唐代,張志和【金華】著《太易》十五卷《玄真子》十二卷、《漁歌記》壹卷最爲著名,其它則如宋呂皓【永康】《老子支離解》、戴景魏【金華】《陰符經注》、明宋濂《龍門凝道記》三卷、《五牙元精經》、蘇伯衡《空同子瞽說》壹卷、鄭瓘【蘭溪】《道德經正解》、《陰符經正解》、鄭源【浦江】《非非懸解篇》、童品《增注黃庭經》、戴于盤【金華】《玄言》二卷、清王元敬【金華】《參同契注》等。
  婺州“諸子”類文獻中,又有大量析辨學術源流、考證名物制度之作,煞費考據功夫,頗見功力,是婺學崇尚實學的重要左證,甚有學術價值。舉其荦荦可觀者:宋有唐仲友《經子難答》壹卷、鞏豐【武義】《後耳目志》壹卷、傅寅【義烏】《群書百考》、李大同《群書就正》、俞成【東陽】《螢地叢說》二卷、喻侃【義烏】《隨見類詠》二百卷、鄭剛中【金華】《圃中雜論》《拓碎編》《觀如編》《集芳編》《達賞編》、王萬《時習編》、喻南強【義烏】《梅隱筆談》十四卷、樓大年【義烏】《銘心偶錄》、呂祖謙《臥遊錄》壹卷、倪樸【浦江】《鑒轍錄》五卷、蘇籀【金華】《颍濱遺言》壹卷、方鳳【浦江】《野服考》《物異考》壹卷《夷俗考》壹卷等。元有陳樵《負暄野錄》《答客問》《石室新語》、黃溍【義烏】《日損齋筆記》壹卷,明有戴良【浦江】《齊曾子遺書》《中說辨妄》、王袆《青岩叢錄》壹卷《華川卮詞》壹卷、盧格【東陽】《荷亭辨論》十卷、胡應麟【蘭溪】《少室山房稿》三十四卷、《少室山房正集》三十二卷、《續集》十六卷、《少室山房類稿》壹百二十卷、《少室山房續稿》十五卷、《石羊生詩稿》六卷,淩瀚【蘭溪】《群書類考》二十二卷《太平策略》無卷數、戚雄《經子要略》、方兆麟【金華】《經史洞微》八卷、陳時芳【東陽】《宗傳廣錄》三十四卷《自考錄》《五朝聞見錄》《麗澤會規》《學余偶筆》《瑣筆》無卷數、傅岩【義烏】《花巢記事》二十四卷《乘檻草》四卷《事物考》《護國寺元人諸天畫像贊》壹卷,清有祝文彪【蘭溪】《古學偶存》四卷、倪懋庸【蘭溪】《雞脅編雜著》、朱壹新《無邪堂答問》五卷、陳無咎【義烏】《墨經懸解》二卷等。尤以胡應麟氏無書不覽,貫穿百氏,學識淹博,得與利瓦伊桢,屠隆,魏元中,趙用賢並駕齊驅,致列“五子”之號,不愧婺州俊傑也。
四 、 婺州集部文獻
  宋濂稱,“吾婺素號文獻之邦,振黃锺之铿鍧,剪毛羽之紛蕤者,比比有之。”【9】宋濂“素號”二字,明其曆史悠久,蓋可以追溯到自南朝。劉宋無疑著有《齊諧記》,梁劉峻居金華紫岩山中講學,著有《辨命論》、《廣絕交論》等作,後人輯爲《劉司戶集》,皆爲婺州“文學”先聲也。現存唐代有駱賓王【義烏】《駱丞集》四卷、張志和【金華】《漁歌記》壹卷、樊宗師【金華】《绛守居園池注》壹卷、貫休【蘭溪】《禅月集》二十五卷等,數量寥寥,不成規模。及至宋鼎南移,婺籍文人輩出,著作繁富。婺州文學的掘起、興盛,蓋萃天地之精華,锺山川之靈氣,壹發而不可遏,掘然爲東南文獻奧區。綜而言之,婺籍文學與性命之學相爲表裏,互爲倚重,著者多修身得道君子,其蓄德發文,本乎六經,參乎史漢以及諸子,循軌蹈矩,未爲無益之空文。其收入《重修金華叢書》三編之中,蓋有三百種左右。
  《全宋文》【10】所收錄宋代婺籍文集爲四十七種,陳亮之“雄邁”,呂祖謙之“精純”,唐仲友之“精警”,素爲後人稱道不置,作者多爲理學宗師,以文爲“載道”之器。然器利方得其用,文因非小道。其磔然聞于後者:若胡則【永康】《胡正惠公集》,宗澤【義烏】《宗澤集》八卷,呂祖謙《東萊集》四十卷、《標注三蘇文集》五十七卷、《皇朝文鑒》壹百五十卷、《古文關鍵》二卷,陳亮《龍川文集》三十二卷、《歐陽先生文粹》三十卷,鄭剛中《北山集》三十卷,範浚【蘭溪】《香溪集》二十二卷,倪樸【浦江】《倪石陵書》壹卷,鄭與曾【蘭溪】《醒泉集》,潘良貴【金華】《默成文集》四卷,鞏豐【武義】《栗齋詩集》壹卷,何基《何北山先生遺集》,喻良能《香山集》十七卷,王同祖【金華】《學詩初稿》壹卷,徐釣【金華】《史詠詩集》二卷,王柏《魯齋集》二十卷,于石《紫岩詩選》三卷,徐僑《毅齋詩集別錄》壹卷,呂殊《敏齋稿》壹卷,金履祥《仁山集》四卷、《濂洛風雅》六卷,邵浩《坡門酬唱集》二十三卷,陳岩肖《庚溪詩話》二卷,方鳳《存雅堂遺稿》五卷、《方韶卿集》壹卷,吳思齊【永康】《歸全集》,黃機《竹齋詩余》二卷、吳渭【浦江】《月泉吟社詩》二卷等。
  《全元文》【11】收錄元代婺籍文集爲三十壹種,而其時浦陽柳貫、義烏黃溍與臨川虞集、豫章揭傒斯並稱“儒林四傑”,婺籍作者占其半壁江山,足見氣象非凡。傳于今者有黃溍《金華黃先生文集》四十三卷,柳貫《柳文肅公集》四十卷、《柳初陽詩集》、《金石竹帛遺文》十卷,吳萊《南海古迹記》壹卷、《三朝野史》三卷、《遊甬東山水古迹記》、《雁蕩山十記》壹卷、《淵穎集》十二卷,吳師道《禮部集》二十卷,胡助《純白齋類稿》二十卷,吳景奎【蘭溪】《藥房樵唱》三卷,陳樵《鹿皮子集》四卷,葉容【蘭溪】《樵雲獨唱》六卷,李序【東陽】《姻缊集》,唐懷德【金華】《存齋雜稿》、《破萬總錄》、《鈎玄集》,張樞《林下竊議》、《敝帚編》,鄭喜【武義】《春夢錄》,戴良《九靈山房集》三十卷,曹志【金華】《拱和詩集》等。元代黃溍、柳貫、吳萊、吳師道等上承傳呂祖謙、陳亮婺學道統,雖倡言“文以載道”,然不廢時文,其成就標示蒙元正統文學之水平。
  婺州文學,至明最盛。宋濂傳婺州文獻爲最,卓有成績,又稱“開國文臣之首”,著作宏富,無人可及。其有《潛溪前集》、《潛溪後集》各十卷,《銮坡前集》、《銮坡後集》各十卷,《翰苑續集》、《翰苑後集》各十卷,《芝園前集》、《芝園後集》、《芝園續集》各十卷,《朝京稿》五卷。而王袆、蘇伯衡、張孟兼、胡翰等並相颉颃,著有《王忠文公文集》二十四卷、《蘇平仲文集》十六卷、《胡仲子集》十卷、《胡仲子先生信安集》二卷、張丁【浦江】《白石山房逸稿》五卷。此外,有鄭棠【浦江】《道山集》六卷,鄭楷【浦江】《鳳鳴後集》十卷,鄭太和【浦江】《麟溪集》二十二卷,吳沈《瀫溪集》八卷、《應酬稿》無卷數,童冀【金華】《尚絅齋集》五卷,唐龍【蘭溪】《漁石唐先生詩集》八卷、《唐石漁集》四卷、《關中稿》二卷及《寒溪子集》,唐汝楫【蘭溪】《小漁先生遣稿》十二卷,戚雄【金華】《雪崖文集》,章懋【蘭溪】《楓山章先生文集》九卷,張國維【東陽】《忠敏公遺文》二卷,孫揚【東陽】《孫石台先生遺集》二卷,盧格【東陽】《荷亭文集》十卷、《後錄》六卷,程文德【永康】《程文恭公遺稿》三十二卷,潘希曾【金華】《竹澗先生文集》八卷,趙志臯【蘭溪】《趙文懿公文集》四卷、《附錄》壹卷、《四遊稿》六卷、《靈洞山房集》二卷、《瀫陽詩集》五卷,陸可教【蘭溪】《陸學士先生遺稿》十六卷,鄭瓘【蘭溪】《北園蛙鳴集》十二卷,胡應麟《詩數》十六卷,張國維【東陽】《忠敏公遺文》二卷、《張玉笥詩》壹卷、阮元聲《金華詩粹》十二卷、《金華文征》二十卷、黃彬朱琰【金華】《金華詩錄》六十卷《外集》六卷《別集》四卷等,皆爲明代重要詩文集。然自明中後葉,婺州文學日趨衰落,不複有明初“烝烝皇皇,跻跻跄跄”景象。根本原因是朱明王朝無情摧殘、打撃,婺籍文人或殺或放,多無善終。從此壹蹶不振,是很值得深味的。
  與明代相比,清代婺州文獻顯得大遜其色,名家寥寥,名著碩作,屈指可數。其時浙東學術中心已移甯、紹之間,北山之麓、雙溪之畔已無宋、元時期之輝煌。但是,金華數百年婺學道統,深深劄根于八婺大地,讀書種子大有人在,故清代三百年間還是留存下頗具特色、蔚爲可觀的文學著作。如張祖年【湯溪】《道驿集》四卷、《笏峙樓集》五卷,鄭爾垣【浦江】《義門鄭氏奕葉吟集》七卷,樓上層【東陽】《平江集》十四卷,曹開泰《宜弦堂詩鈔》十二卷,朱興悌【浦江】《西崖文鈔》八卷、《詩鈔》四卷,戴殿泗【浦江】《風希堂詩集》六卷、《文鈔》十卷,戴聰【浦江】《建溪集前編》四卷、《後編》二卷、王崇炳【東陽】《金華文略》二十卷、王夢庚【金華】《冰壸山館詩鈔》壹百卷等。其可稱道者蓋有三人:壹是清初李漁,號笠翁,蘭溪人,著有《李笠翁壹家言全集》十六卷、《閑情偶寄》十六卷、《笠翁十種曲》、《風筝誤傳奇》、《笠翁偶集摘錄》、《笠翁劇論》、《窺詞管見》、《尺牍初征》等,是清初小說戲劇大師,理論素養亦高。二是清幹嘉時期張作楠,字丹邨,自號丹邨子,金華人。精算學,貫通中西。在官以工匠自隨,制儀器,刊算書。所著書彙刻曰《翠微山房叢書》以行于世,學者奉爲圭臬。徐世昌《清儒學案》爲列“丹邨學案”。三是清末朱壹新,字鼎甫,號蓉生,義烏人,與康有爲、梁啓超齊名,著《拙盫叢稿》八種,包括《佩弦齋集》六卷、《佩弦齋文存》二卷、《佩弦齋律賦存》壹卷、《佩弦齋骈文存詩存》二卷、《佩弦齋雜存》二卷、《無邪堂答問》五卷、《京師坊巷志稿》二卷等多種。三人于清代三百年,巋然各自成家,標榜學林。三人而外,若胡鳳丹、胡宗楙父子,既是編輯金華文獻的出版家,又是富于著述的文學家,著有《退補齋文存》、《退補齋詩存》、《退補齋詩存》二編十卷、《文存》二編五卷、《夢選樓文鈔》二卷、《詩鈔》二卷,措于清代文獻大家之列,則當之無愧也。
  自東萊呂氏開婺學之淵,近千年來,金華遂以文獻名城著稱。緬懷先賢興學之盛,恍若章縫之會,嗣響東南,而麗澤波光?豔于後。婺州文獻是金華曆史文化的載體,審視壹方地域傳統文化的價值及其知名度,不僅是有多少有形之古建築、古文物,其流傳存世的文獻則是極爲重要的參考依據。遺憾的是,由于曆史因素或者人爲破壞,許多甚有價值的婺州文獻慘遭回祿之災,沒能流傳下來。
  于今乘國家文化建設的強勁春風,中共金華市委與浙江師範大學通力合作,組織人力物力,啓動編輯、出版《重修金華叢書》重大項目,既以搶救佚散之書,又是弘揚文化之舉。此乃國家強盛之征,文明昌熾之象,利在當世,功垂千秋也。余等同仁何幸,躬逢盛世,得以親與其事,而刀此榮光。乃因枝振葉,緣波討源,發凡例,第甲乙,制懿憲,訪遺存。網羅散失,雖零簡而不棄;校訂叢編,縱壹字以盯饾。載勤載力,東奔以西走,覃思極慮,苦盡而甘來。彙千種古籍,蔚爲遺文博綜之典;積三載劬勞,終成金匮石室之藏。婺人之書,幸此以自存;婺學之統,賴此以得傳。伊茲文之爲用,流管弦以日新。百年之後,後人當所共寶,余等之所大願也。
注釋:
【1】《潛溪錄》,見《宋濂全集》【第四冊】,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頁2801。
【2】胡鳳丹:《金華叢書序》,清同治十壹年退補齋刻本。
【3】黃宗羲:《宋元學案》【第三冊】,中華書局2007年版,頁1954。
【4】《四庫全書提要》,清文淵閣《四庫》本。
【5】《四庫全書提要》,清文淵閣《四庫》本。
【6】黃宗羲:《宋元學案》【第二冊】,中華書局2007年版,1676-1677頁。
【7】宋抱慈:《兩浙著作考》,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8】王褘:《宋景濂文集序》,見《王忠文公集》卷五,清文淵閣《四庫》本。
【9】宋濂:《朱氏家慶圖記》,見《宋濂全集》【第二冊】,第1248頁。
【10】曾棗莊等主編:《全宋文》,上海辭書出版社2005年版。
【11】李修生主編:《全元文》,江蘇鳳凰出版社200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