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放弃工业时代思维吧,用户要的不是功能,是兴奋!

 看见就非常 2013-03-04

放弃工业时代思维吧,用户要的不是功能,是兴奋。

——说出这句牛逼的话的不是哪位产品大师,而是我的一个发小,做鞋的。

这小子从小就学习不好,小时候我们两家是邻居,每次考完试,总能听见他妈的咆哮穿过墙壁:“你看看人家XXX,你再看看你!”,十几岁就跑到浙江倒腾鞋,发了,名片拿出来是XX鞋业集团董事长,公司地址是XX镇XX大道,路的名字就是他公司名字。

如今发了,倒是不忘兄弟情谊,隔三差五总跑我这里来看看,请吃请喝,老送我书,还顺道送个球鞋。

话说新年的时候,他又晃荡过来了,那个时候正是我们的产品开发进入瓶颈期,前前后后已经做了5版了,总不对,PM夜夜通宵研究各种的产品哲学,什么 功能极简、响应式设计,可最终完成的产品总觉得不对,看功能吧,功能完美,看设计吧,美轮美奂,优雅无比,可总是觉得不对,到底哪里不对,谁都说不出来。

他来了,我就给他看我现在做的产品,他拿过去玩了三分钟,我还正给他嘚吧嘚吧讲这个功能有多好,那个功能有多好的时候,他自顾自给我撂下一句话:“你这个玩意儿,缺个气垫?”

“气垫?……日用型还是夜用型?等等哥们,我干的不是生理卫生应用啊?我被他说懵住了。

他没搭理我的茬儿,随手指了指自己脚上的球鞋,问我:“你说说看,什么样的球鞋算是双好球鞋?”

“嗯…….穿着舒服,耐磨”,

“那你买球鞋的时候为啥就一定要买带气垫的呢?”

我让他给问住了。

他抽了口烟,给我开始讲道理了:

“你说鞋这个东西,100年前就基本是这样了,如果我做鞋,天天想的还是怎么从功能上满足客户,舒服不舒服,耐磨不耐磨,我没得做,我们想的是怎么给鞋里做个‘气垫’。

气垫是什么?是个兴奋点,是个满足消费者心理需求的兴奋点。

你说’气垫’这个东西有什么实际功能,其实一点都没有,它既不能让鞋耐磨,也不会让你感觉出来舒服,更不能让你跳的更高,这点其实消费者也明白,可他们就是要买带气垫的,为什么,因为这个东西让他觉得兴奋。

我再举个例子,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一个QQ和一个法拉利对他的功能其实是一样的,可为啥人人都想买个时速300公里的跑车,那个时速300公里他能用上么,绝对用不上,就是因为这个300公里这个东西让他兴奋。

我研究你们高科技,其实也是一样的!”

说着,他就打开了自己的手机,逐个给我讲起来了:

“你看这个微信,摇一摇,摇一摇有啥实际功能啊,是能让我摇出来妞更漂亮,还是更容易勾搭?你再看这个啪啪,照片上加个语音有个啥鸡毛用啊?但为啥这么多人用,就是因为他们抓住了用户的兴奋点。”

“所以,放弃工业时代思维吧,用户要的不是功能,是兴奋。”

我顺着他的话仔仔细细的想了想,还真是,回头看这几年流行的应用产品,每个都能很清楚的看到那个“兴奋点”,再仔细想想用户口口相传时说的话,还真都是些这个兴奋点。

现在,我终于明白为啥人家能当上董事长了,也很庆幸这哥们没来搞互联网,要不,我们真没饭吃了。

(文/惠轶)

“等位宝”这款产品,从团队组建到这个产品完成,我们用了6个月时间,总共做了6版产品,可以说,从最初的想法到最终呈现出来的产品,已经差了十万八千里,借着这次产品发布的机会,我们也把在创业过程中,遇到曾经掉进去的坑,陆陆续续总结了一些,没有成功经验,只有失败教训,希望这些教训能够给希望、或者正在投身创业领域的兄弟姐妹们带去一点小小的价值,在创业的路上少栽一点跟头。

和很多创业团队一样,刚开始选择美食领域做为出发点,想法很朴素,第一,中国人这么爱吃,市场这么大,第二,总能听到用户诟病市场老大,点评大哥的产品,在这方面或者那方面做的不好,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所以,我们一定就有机会,抱着这样一个朴素而又盲目的出发点,我们就扎到了美食这个领域。

第一版产品,名字叫做“品品美食”,走的是媒体化路线,也就是点评内容的精细化,我们开发了一项技术,能够把用户普通的点评内容转化成如杂志般精美的“食评”,主打精品内容的路线,内部上线了一个月,就发现这个方向不对,原因是尽管中国人几乎人人号称自己是吃货,但是在实践过程中,是相对于新闻、娱乐、数码、时尚,甚至是汽车,用户对于美食的媒体化需求非常弱,差了好几个数量级(大家可以回顾一下纸媒时代,有可以叫得出名的美食类杂志或者报纸么),所以,很快,我们就放弃这个路线。(3个月后,爱乐活传出大调整的消息,也再次印证了这个论断是对的)

坑一:在美食领域,用户的工具化需求要远远高于媒体化需求,走媒体化路线需要投入的资源非常大,可能对于一般的小团队不合适。

于是,我们又做出了第二版产品,主打是发现美食的工具,叫做“美食雷达”,这个产品,可以告诉你周边有哪些餐厅被哪个电视节目推荐过,被哪个报纸报道过,哪个餐厅最近在微博上比较红,拿给用户测试,反响非常好,无论是功能还是用户体验,基本上可以秒杀市场上各种同类产品了,但是最终,我们还是放弃了,原因是,在美食发现这个点上,无论我们怎么改进,都无法摆脱用户心目中“改良版大众点评”这样的印象,而在互联网领域内,几乎没有一家创业小公司能够靠“改良”大公司的产品获得最后的成功,在团队内部,我们经历了将近两个星期的痛苦激辩,开发团队甚至都开始绝食抗议了,但最后,大家还是选择尊重规律,推倒再来。

坑二:美食工具确实有需求,但需要找到更加有破坏性的产品形态,否则很容易被用户扣上“XX版大众点评”的帽子,而在互联网领域内,几乎没有一家创业小公司能够靠“改良”大公司的产品获得最后的成功。

可能很多同学看到这里要骂娘了,你妹啊,媒体也不行,工具也不行,那搞什么啊,说实在的,这个问题确实也困扰了我们很长时间,有大约2个月时间,大家就是很盲目的这里试一下,那里试一下,找不到突破点,直到有一个做传统行业的朋友过来拜访,说了一句很牛逼的话:“放弃工业时代思维吧,用户需要的不是功能,是兴奋”,顺着这个思路,我们重新梳理在美食这个领域,用户可能的兴奋点在哪里,才最终诞生出等位宝这个产品,关于这个故事,大家可以参考我的另一篇文章《放弃工业时代思维吧,用户需要的不是功能,是兴奋》。

另外对于美食这个行业,还有几个小坑的经验和大家分享一下:

前两天李开复老师称移动产品不要总盯着入口,我深以为然,特别是在美食领域,从目前的市场格局来看,做“入口导流量到线下”模式,市场竞争非常激烈,而且,这个模式挣钱很难,即使市场老大,点评大哥,导流型产品(竞价排名+优惠券)在一线城市的销售到达率不到2%,二线城市就更少,也就是说100个餐厅老板,目前99个不会为网上营销买单,但是在其他环节,比如订餐、比如提升服务方面,他们的付费意愿要高的多,(很多餐厅在送等待顾客免费水果上花的钱,都比在网上打广告花的钱多)。

并且,正有很多精通流量模式的公司,在进入这个市场,现在可以看的很清楚的趋势是,百度地图会争抢点评流量产品的生意,点评会在预订领域发力,抢订餐类产品的生意,至于优惠券嘛~~目前来看,纯优惠券类型的产品还是个废柴,会员卡太复杂,看不清楚,也不适合小公司做。

吐槽就到这里,谢谢观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