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培庭治疗胆道癌经验

 学中医书馆 2013-03-04

近年来, 笔者有幸随朱培庭教授临证, 受益匪浅,现将朱师治疗胆道癌经验介绍如下。中医人网站转载全文如下。

1 病机特点

胆道癌, 根据其临床表现及体征多可归属于中医学“ 胁痛” 、“ 腹痛” 、“ 黄疽” 、“ 积聚” 、“ 症痕”等范围。朱师认为, 胆道癌病机较为复杂, 临床上实难见到单一的发病病机, 临床上多表现为寒热混杂、虚实夹杂。正虚邪陷正虚为主是其主要病理特点。大凡肿瘤的形成都是在人体正虚的条件下, 邪毒因虚而人积聚, 导致气血运行失常, 气滞血痕旧久气血痰湿交结成块, 致使癌瘤的发生, 亦即“ 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 素问· 评热病沦》, “ 正气虚则成岩” 《外证医编》之理。事实上, 迄今为止, 胆道癌的早期诊断仍然很困难, 这是因为它往往早期无特殊的症状, 并被一些良性胆道疾病如胆道炎症、结石的症状所掩盖, 而且目前临床仍缺乏特异的检查手段, 无论超、还是或等影像学检查都难以明确鉴别早期胆道癌与胆道良性疾病, 致使临床发现胆道癌时已是中、晚期阶段, 此时正气早已衰败。

2 治疗经验

2.1从肝立论, 治其本中医认为, 胆附于肝, 胆与肝通过经脉络属构成表里关系, 胆为“ 中精之腑” 主要贮藏和排泄胆汁, 而胆汁由肝之余气所化生。肝的疏泄功能可直接控制和调节胆汁的排泄。胆的生理功能有赖于肝的正常功能的发挥。胆道癌的发生也是基于肝失疏泄等生理功能的失调。可见, 中医药治疗胆道癌的关键, 不仅仅消除癌肿的本身, 重要的是在整体观念指导下恢复肝脏正常的生理功能, 才能阻止胆道癌的发生、发展。治病必求其本, 胆道癌只有从肝论治, 才能正本清源。因此, 朱师始终把治肝之法作为具体指导原则贯串于胆道癌治疗的全过程。

2.2体用结合, 养肝疏肝两相宜肝藏血, 主疏泄, 体阴用阳。肝阴即肝之营血和阴液, 具有滋养肝体、涵敛肝阳、化生胆汁等作用。肝用是指肝之功能而言, 是以肝阴为物质基础的。朱师于长期临床中发现, 不仅慢性胆道病症多有肝阴不足之征, 而且胆道癌患者也常出现胁肋隐痛、消瘦、低热、头晕甩眩、舌红少苔、脉弦细数等肝体不足之症状。朱师认为, 此乃胆道癌中、晚期疲毒阻滞, 耗伤肝体所致, 临床朱师习以白芍、构祀子、乌梅、山茱英、何首乌、生地黄、南沙参、北沙参、天冬、女贞子、石解等酸甘养阴之品, 滋养肝体。泻肝之余, 也是胆道癌常用之法, 肝的疏泄有度才能保证胆的正常功能的发挥, 胆腑不畅多缘于肝气郁滞, 肝胆气滞是胆道癌发病的重要机制。因此, 朱师在胆道癌治疗过程中始终重视疏肝利胆之法。在遣方用药时, 所选理气药宜以不损胃, 不耗气, 不伤阴为度, 尤擅用青皮、陈皮、八月札、绿警梅、玫瑰花、白残花、佛手等果皮及花类药物, 取其轻清之性, 于平淡中显神奇。

2.3泻腑利胆, 通为用在胆道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 因肿瘤生长使胆道梗阻, 导致胆汁排泄障碍, 出现阻塞性黄疽。中医则认为, 胆为“ 中精之腑” , 为六腑之一, “ 传化物而不藏, 满而不能实” , 性喜条达疏泄畅通,只受纳五脏之精气, 不容邪气所停滞, “ 以通为顺” 。若癖热湿毒结聚胁下, 势必影响肝胆疏泄, 致使阻滞胆道, 胆汁不循常道。朱师宗“ 六腑以通为用”之论, 在治疗胆道癌时不管该病处何阶段, 始终贯彻通腑利湿基本法则, 临床用药喜以大黄、茵陈、虎杖、郁金、莱放子、厚朴、沉香曲等通腑降逆、利湿退黄之药, 开启塞闭, 用之临床收效甚佳。

2.4益肾健脾, 先天后天不可忘胆病从肝论治。肝与肾、肝与脾均关系甚密。肾为先天之本, 肝肾精血互生,阴阳息息相通, 相互制约, 协调平衡。脾为后天之本, 肝的疏泄功能与脾的运化功能之间相互影响, 并且肝与脾在血的生成、贮藏、运行及防止出血等方面关系密切。因此, 朱师在治疗之中始终不忘“ 肝肾同源” 、“ 知肝传脾” , 时时顾护先后之天。其用药时, 补肾滋阴多用熟地黄、山茱英、山药, 助阳常选仙茅、淫羊霍、巴戟天、肉从蓉、葫芦巴等温润之品, 以防过燥劫阴。朱师尤重补益后天, 常嘱后天为人之本, 最为关紧, 药食得进, 病体康健, 全赖脾胃之运化, 不可妄伐, 应时刻顾护, 治疗胆病“ 当先实脾” 。临证之时朱师善用黄茂、太子参、白术、获荃、慧该仁、砂仁等甘缓辛补之品, 以建立中气尤于疏利、滋阴之际, 更不忘兼以运脾, 以防理气伤脾及滋腻碍脾。

2.5软坚消肿, 治其标朱师认为, 肿瘤的发生, 其本卜固然在于正气, 然肿瘤的形成必有邪毒蕴结、气滞血癖、痰湿凝聚等一系列标实的病理变化。就其胆道癌而言, 邪毒、疲血、湿热、痰湿交结阻滞胆道, 是其标实一面。在治疗过程中, 仅靠扶正培本实难奏效, 非攻不叮中病。有鉴于此, 朱师临证施药尤喜选用如白花蛇舌草、蛇葛、蛇六谷、红藤、菠莫、白英、野葡萄藤、龙葵等一些临床具有抗癌作用的清热解毒、破积化疲类中草药, 用之临床对缩小肿块, 确有效验。

3 典型病例

陆某某, 女, 71岁, 1999年8月12日初诊。患者因反复右腹隐痛半年, 先后于外院及我院诊治, 行超和检查均示“ 胆总管占位” , 随后手术探查与病理证实为“ 胆总管中土段癌” , 因肿块与周围组织赫连严重无法切除, 衍放弃手术治疗。刻诊体瘦, 神疲, 右中上腹胀病连及后背, 纳少, 睡眠差, 烦躁易怒, 双下肢浮肿, 小便黄, 大便日一行, 舌边有齿痕、舌红少苔,脉弦细数。证属气阴两虚, 血液癖滞。治宜益气养阴,佐以理气化窟, 清热解毒。药用太子参、生地黄、构祀子、何首乌、白术、白芍各12g, 黄芪30g, 青皮、陈皮各9g, 玫瑰花、白残花各3g, 白花蛇舌草30g, 蛇莓12g,蛇六谷12g, 红藤15g, 援契10g, 龙葵15g, 生大黄10g, 茵陈15g, 虎杖10g, 郁金10g, 莱蔽子10g, 生山碴12g,延胡索10g, 甘草6g, 每日1剂, 水煎服, 分3次服。服药后患者感腹痛缓解, 纳增, 乏力、口于减轻, 效不更方, 于原方略施化裁, 嘱坚持服药治疗。2000年3月行超复查示, 胆管肿瘤较半年前未见明显增大, 但患者已腹痛大减, 眠可, 唯乏力、纳差未除, 仍续前方出人。年月再行超和检查示, 胆道肿块较年前发病时明显缩小, 腹痛亦除, 全身已无明显不适。治疗迄今存活已逾4年, 获显著疗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