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沂蒙山姥姥--(原创)

 吟月白鸽 2013-03-05
 

这是一个尘封了四十多年的真实故事,在铁道兵成立60周年之际,谨以之献给我的沂蒙山姥姥,一位老铁道兵的母亲;朱叔叔,一位老铁道兵第"八师"的老战士;我的妈妈和三位阿姨.几位普通的铁道兵第“八师”随军家属。

1970年,成昆铁路全线贯通,部队开赴襄渝线。我家由“夹皮沟”云南省禄丰县敦仁搬到了美丽的山城---重庆。依傍着丘陵和山峦而建的重庆,有着一种与生俱来、高低错落的层次;凭借着嘉陵江和长江在这里交汇流淌,又给这山城注入了源源不竭的灵动。雾是重庆一大特色,阳光由如“犹抱琵琶半遮面”,每天的12点后才能见到,朦胧间依稀可见现代化的高楼大厦林立江边,远近高低、错落有致;从杨家坪坐车到黄桷坪下车,然后拾阶而下50多个台阶便来到“三角道”,这个“三角道”被一条小溪弯弯曲曲的隔成二岸,部队家属宿舍紧挨着铁路局家属宿舍。山城的路就是那样怪,虽然看上去近在咫尺,真走起来就得爬半天坡。

搬到了重庆,八师师部确在远隔几百里地的川东宣汉县,我只能转到了重庆铁路中学,从此离开了我的老师、同学,离开了让我日夜思念的八师子弟小学...... 秋天,雨特别的多,雨很细也很密,缠绵柔润地在天空里飘舞着,漫天都是轻幔的雾,山城笼罩在烟雾里,毛毛雨一下就是半个月,衣服、被子总是潮湿的......

一天我放学归来看到了久别的的朱叔叔全家,只见妈妈和宋阿姨在落泪,朱叔叔眼圈噙着泪花,宋阿姨是妈妈在杭州时最要好的姐妹之一,分别数载再见面应该高兴才对,怎么?...妈妈说:“还记得你山东的姥姥吗”?“姥姥”?“噢,就是儿时在杭州,叫我“妮”的姥姥吗”?妈妈:“嗯,你姥姥过世了”.杭州的一切依稀摇远......离开杭州时我才7岁,26个拼音字母还没学全,就跟随部队去了云南,看我似懂非懂的样子,妈妈流着泪对宋阿姨说:“孩子们大了,应该让他们知道了”。于是宋阿姨深情的为我们讲述了一段令人振憾的往事......

铁道兵修鹰厦线时,八师的修理营、给水发电营、仓库等几个单位家属留守在杭州市的半山区,在我的记忆中(2岁至7岁、59年到64年间),院里有二十几栋平房,住的全是部队家属,虽说是随军家属,可爸爸在江西,每年要探亲才能回家......

与我家相隔一栋房的,是朱叔叔和宋阿姨家,朱叔叔家有位老奶奶每年都要来部队探亲,会给我们带来大红枣、花生、地瓜干等土特产,“在那个年代能吃上这些土特产实属不易了”。

奶奶中等个,浓浓的山东口音,花白的头发上梳着髻,穿着自己织的粗布蓝色图案的大襟衣服,一看就是干净利落人,奶奶是热心肠人,胸前上总别着个穿上线的针,看到谁的扣子掉了,衣服开线了就给缝上两针,还记得奶奶做的虎头小鞋、小红肚蔸上绣着各色的小花,绣花的小枕头......从幼儿园放学回来,会听到奶奶:“妮”快到奶奶这来,奶奶给你洗洗小花脸......每年奶奶来部队是我们最快活的事,回到家有奶奶照应着,奶奶烙的千层饼、葱花饼......家里有个大事小情的,奶奶都要帮忙,奶奶人缘极好,阿姨们都称奶奶:“大娘”。

常听到妈妈念叨:“你朱叔叔和宋阿姨是河南人,可奶奶怎么会是山东人,”,“你朱叔叔跟宋阿姨真孝顺”,“像你宋阿姨这么孝敬老人的儿媳妇可不多”,“这娘俩看着真让人羡慕,跟亲娘俩拟的,一点不隔心”自然灾害时,物质匮乏,有点好吃的,宋阿姨全敬着奶奶吃,别人谁也不让动,妈妈实在是不解,孝顺老人是应该的,但也不能不让孩子们吃呀?直到一天妈妈跟几位要好的姐妹逼着宋阿姨,非让她说出实情,宋阿姨无奈,在征得奶奶同意时说:“老朱不让张扬,请大家保密”。几位妈妈发誓:保守机密。

 原来“朱叔叔"不姓朱,跟奶奶没有血缘关系,1951年随志愿军铁道兵团开赴朝鲜战场,在朝鲜前线与奶奶的三儿子“朱叔叔”分到铁道兵部队的一个班;战争爆发以后,朝鲜的铁路桥成了美军飞机轰炸、封锁的重点目标,也成了志愿军铁道兵维护和抢修的重点地段,修好不久敌人又来轰炸,炸坏了再去抢修,牺牲随时都可能发生,两位叔叔私下约定,不论是谁“光荣”了,另一位要承担义务抚养老人,时隔不久,朱叔叔在一次执行抢修中糟遇美军飞机轰炸牺牲了。

朝鲜战争期间,志愿军铁道兵抢修、抢建铁路、桥梁,使铁路运力比战争初期提高了7.5倍,保障了“钢铁运输线”的畅通无阻。铁道兵战士英勇顽强在朝鲜创建了“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在抗美援朝战争的史册上写下光辉的一页。

姥姥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山东农村妇女,没有文化,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姥姥就是妇救会主任,带领老区乡亲们支援前线,姥姥养育了三个儿子,大儿子、二儿子先后牺牲在解放全中国的战场上,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姥姥又送上了三儿子......

 抗美援朝凯旋归来,叔叔回到原籍河南老家,跪在父母面前:“爹、娘,儿子以改姓朱,从此要为另一位母亲尽孝了,您们二老还有数位兄弟姐妹尽孝,而我的母亲只有我这一个儿子了,二位老人流着泪拉起了朱叔叔:“儿呀,你放心去吧,好好孝敬你娘”,朱叔叔跪拜了各位兄弟姐妹后,来到了沂蒙山见到了思念已久的娘......从此年年探亲假去看娘,按月邮钱,朱叔叔跟宋阿姨结婚后,年年接姥姥来部队。听宋阿姨讲到这儿,几位妈妈早以泣不成声,相拥着跪到了姥姥面前深情的“娘!您还有我们呢,我们都是您的女儿”。姥姥流着泪扶起四个女儿,从此我有了一位沂蒙山姥姥,四姐妹中我母亲最大,是大女儿,二女儿是秦宝春阿姨,三女儿是秦宝珍阿姨,二女儿与三女儿是亲姐妹都嫁到了八师修理营,姐姐嫁的是山东人,妹妹则嫁给了贵州人,四女儿就是宋阿姨,宋阿姨原是县豫剧团的演员,后随军,宋阿姨是唱青衣的,如今还依稀记得,宋阿姨的“花木兰、穆桂英挂帅”,每年女儿们都掂念着给姥姥做里外三新的衣服,织毛衣、手套、毛袜子、邮寄生活费。姥姥每次来部队只住二、三个月,谁也留不住,姥姥说:“离不开生、养她的沂蒙山”,妈妈默默的孝敬姥姥的事,父亲也是很多年后才知道的。

离别杭州后,几位姐妹天隔一方,姥姥病重朱叔叔宋阿姨一直守在身边,几次想通知在天涯海角的众姐妹,被姥姥阻止了,“不要通知了,女儿们全都孝敬,知道了都会来,我这辈子有你们这些儿女知足了,不要再添麻烦了”姥姥走了......姥姥普普通通的一农家妇女,为共和国奉献了三个儿子,朱叔叔为战友的母亲养老送终,四位普通的随军家属默默的奉献,就是这些普通的人,以他们朴素感恩的情怀尽义务,折射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他们不为名不为利的默默地奉献着。

如今因为“沂蒙山姥姥”而结成姊妹的大姐——我的母亲和二姐已仙逝、三姐在深圳,四妹宋阿姨全家回了原籍河南后也断了消息,只记得宋阿姨的大女儿名叫“宋晓燕”。

虽然,共和国三山五岳的交通大道上再也看不到“亥”的汽车奔驶;但铁道兵战士志在四方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永存!一代代战友用汗水、鲜血、青春谱写的铁道兵的辉煌历史永存!共和国的版图上纵横交错的钢铁运输大动脉无字镌刻着建设者的英名:铁道兵!铁道兵英名永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