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十世纪发生的全球严重环境污染事件

 zjhzjzc 2013-03-06

 zjhzjzc收集整理

修改说明:这次修改,增加了两篇材料,一篇是2013年第5期《中国企业家》发表的周恒星写的《洛杉矶雾霾之战》,另一篇是新浪财经上郝倩写的《欧盟空气质量标准过低被吐槽》。这两篇文章提出了两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一是这两篇文章里都提到了造成洛杉矶和伦敦空气污染的“罪魁祸首”是“汽车尾气”。二是,不论是洛杉矶还是伦敦,治理空气污染的时间都长达半个世纪以上,且伦敦在出现“花园城市”之后30年又再现雾霾,这表明了治理空气污染这件事确实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这确实值得人们深思。(2014年1月4日)

 

二十世纪的“世界八大公害事件”广为人知,实际上二十世纪发生的环境污染事件远不止八件,下面介绍的十五件案例,都来自公开报道的资料,可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当今世界环境污染的严重程度,增强对保护环境的必要性的了解。

1、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 

 
 

193012月15日发生在比利时的马斯河谷烟雾事件是世界有名的公害事件之一。

马斯河谷是比利时境内沿马斯河旁一段长24公里的河谷地段。这一地区中部低洼,两侧有百米的高山对峙,使河谷地带处于狭长的盆地之中。马斯河谷地区是一个重要的工业区,建有3个炼油厂、3个金属冶炼厂、4个玻璃厂和3个炼锌厂,还有电力、硫酸、化肥厂和石灰窑炉。

1930年12月1~15日,整个比利时大雾笼罩,气候反常。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马斯河谷上空出现了很强的逆温层,雾层尤其浓厚。通常,气流上升越高,气温越低。但当气候反常时,低层空气温度就会比高层空气温度还低,发生“气温的逆转”现象,这种逆转的大气层叫做“逆转层”。逆转层会抑制烟雾的升腾,使大气中烟尘积存不散,在逆转层下积蓄起来,无法对流交换,造成大气污染现象。

在这种逆温层和大雾的作用下,马斯河谷工业区内13个工厂排放的大量烟雾弥漫在河谷上空无法扩散,有害气体在大气层中越积越厚,其积存量接近危害健康的极限。第三天开始,在二氧化硫和其他几种有害气体以及粉尘污染的综合作用下,河谷工业区有上千人发生呼吸道疾病,发病者包括不同年龄的男女,症状是:流泪、喉痛、声嘶、咳嗽、呼吸短促、胸口窒闷、恶心、呕吐。咳嗽与呼吸短促是主要发病症状。一个星期内就有63人死亡,是同期正常死亡人数的十多倍。死者大多是年老和有慢性心脏病与肺病的患者。许多家畜也未能幸免于难,纷纷死去。尸体解剖结果证实:刺激性化学物质损害呼吸道内壁是致死的原因。其他组织与器官没有毒物效应。

事件发生以后,虽然有关部门立即进行了调查,但一时不能确证致害物质。有人认为是氟化物,有人认为是硫的氧化物,其说不一。以后,又对当地排入大气的各种气体和烟雾进行了研究分析,排除了氟化物致毒的可能性,认为硫的氧化物——二氧化硫气体和三氧化硫烟雾的混合物是主要致害的物质。据推测,事件发生时工厂排出有害气体在近地表层积累。据费克特博士在1931年对这一事件所写的报告,推测大气中二氧化硫的浓度约为25~100 mg/m3(9~37 μg)。空气中存在的氧化氮和金属氧化物微粒等污染物会加速二氧化硫向三氧化硫转化,加剧对人体的刺激作用。而且一般认为是具有生理惰性的烟雾,通过把刺激性气体带进肺部深处,也起了一定的致病作用。

在马斯河谷烟雾事件中,地形和气候扮演了重要角色。从地形上看,该地区是一狭窄的盆地;气候反常出现的持续逆温和大雾,使得工业排放的污染物在河谷地区的大气中积累到有毒级的浓度。

在马斯河谷烟雾事件中,二氧化硫气体和三氧化硫烟雾的混合物是主要致害的物质。SO2常温下为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密度比空气大,易液化,溶于水、乙醇和乙醚,是还原剂。其主要是由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燃烧和生产工艺过程中采用含硫原料所产生的。SO2能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其浓度在0.5 ppm以上,对人体已有潜在影响;在l~3 ppm时, 多数人开始感到刺激;;在10~15 ppm时,呼吸道纤毛运动和粘膜的分泌功能均能受到抑制;达到20 ppm 时,引起咳嗽并刺激眼睛;吸入100 ppm8小时,支气管和肺部出现明显的刺激症状,使肺组织受损。;浓度达400 ppm时,可使人产生呼吸困难;二氧化硫还可以加强致癌物苯并(a)芘的致癌作用。同时,SO2与大气中的烟尘有协同作用,二氧化硫与飘尘一起被吸入,飘尘气溶胶微粒可把二氧化硫带到肺部使毒性增加3~4倍。若飘尘表面吸附金属微粒,在其催化作用下,使二氧化硫氧化为硫酸雾,其刺激作用比二氧化硫增强约1倍。

这次事件曾轰动一时,虽然日后类似这样的烟雾污染事件在世界很多地方都发生过,但马斯河谷烟雾事件却是20世纪最早记录下的大气污染惨案。

值得注意的是,马斯河谷事件发生后的第二年即有人指出:“如果这一现象在伦敦发生,伦敦公务局可能要对3200人的突然死亡负责”。不幸而言中,22年后,伦敦果然发生了4000人死亡的严重烟雾事件。同时这也说明了造成以后各次烟雾事件的某些因素是具有共同性的。

2、美国多诺拉烟雾事件 

 

多诺拉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一个小镇,位于匹兹堡市南边30公里处,有居民1.4万多人。多诺拉镇坐落在一个马蹄形河湾内侧,两边高约120米的山丘把小镇夹在山谷中。多诺拉镇是硫酸厂、钢铁厂、炼锌厂的集中地,多年来,这些工厂的烟囱不断向空中喷烟吐雾,以致多诺拉镇的居民们对空气中的怪味都习以为常了。

1948年10月26~31日,持续的雾天使多诺拉镇看上去格外昏暗。气候潮湿寒冷,天空阴云密布,一丝风都没有,空气失去了上下的垂直移动,出现逆温现象。在这种死风状态下,工厂的烟囱却没有停止排放,就像要冲破凝住了的大气层一样,不停地喷吐着烟雾。

两天过去了,天气没有变化,只是在大气中的烟雾越来越厚重,工厂排出的大量烟雾被封闭在山谷中。空气中散发着刺鼻的二氧化硫气味,令人作呕。空气能见度极低,除了烟囱之外,工厂都消失在烟雾中。

随之而来的是小镇6000人突然发病,症状为眼病、咽喉痛、流鼻涕、咳嗽、头痛、四肢乏力、胸闷、呕吐、腹泻等,其中有20人很快死亡。死者年龄多在65岁以上,大都原来就患有心脏病或呼吸系统疾病,情况与当年的马斯河谷事件相似。

这次烟雾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小镇上的工厂排放的二氧化硫等有毒有害气体及金属微粒在气候反常的情况下聚集在山谷中积存不散,这些毒害物质附着在悬浮颗粒物上,严重污染了大气。人们在短时间内大量吸入这些有毒害的气体,引起各种症状,以致暴病成灾。

多诺拉烟雾事件和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以及多次发生的伦敦烟雾事件,1959年墨西哥的波萨里卡事件一样,都是由于工业排放烟雾造成的大气污染公害事件。

大气中的污染物主要来自煤、石油等燃料的燃烧,以及汽车等交通工具在行使中排放的有害物质。全世界每年排入大气的有害物质总量为5.6亿吨,其中一氧化碳(CO)2.7亿吨,二氧化碳(CO2)1.46亿吨,碳氢化合物(CH)0.88亿吨,二氧化氮(NO2)0.53亿吨。美国每年因大气污染死亡人数达5.3万多人,其中仅纽约市就有1万多人。大气污染能引起各种呼吸系统疾病,由于城市燃煤煤烟的排放,城市居民肺部煤粉尘沉积程度比农村居民严重得多。

3、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 

 
 

195212月5~8日,一场灾难降临了英国伦敦。地处泰晤士河河谷地带的伦敦城市上空处于高压中心,一连几日无风,风速表读数为零。大雾笼罩着伦敦城,又值城市冬季大量燃煤,排放的煤烟粉尘在无风状态下蓄积不散,烟和湿气积聚在大气层中,致使城市上空连续四五天烟雾弥漫,能见度极低。在这种气候条件下,飞机被迫取消航班,汽车即便白天行驶也须打开车灯,行人走路都极为困难,只能沿着人行道摸索前行。

由于大气中的污染物不断积蓄,不能扩散,许多人都感到呼吸困难,眼睛刺痛,流泪不止。许多人出现胸闷、窒息等不适感,发病率和死亡率急剧增加。伦敦医院由于呼吸道疾病患者剧增而一时爆满,伦敦城内到处都可以听到咳嗽声。仅仅4天时间,死亡人数达4000多人。就连当时举办的一场盛大的得奖牛展览中的350头牛也惨遭劫难。一头牛当场死亡,52头严重中毒,其中14头奄奄待毙。2个月后,又有8O00多人陆续丧生。此次事件被称为“伦敦烟雾事件”,成为20世纪十大环境公害事件之一。

酿成伦敦烟雾事件主要的凶手有两个,冬季取暖燃煤和工业排放的烟雾是元凶,逆温层现象是帮凶。伦敦工业燃料及居民冬季取暖使用煤炭,煤炭在燃烧时,会生成水(H2O)、二氧化碳(CO2)、一氧化碳(CO)、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和碳氢化合物(CH)等物质。这些物质排放到大气中后,会附着在飘尘上,凝聚在雾气上,进入人的呼吸系统后会诱发支气管炎、肺炎、心脏病。当时持续几天的“逆温”现象,加上不断排放的烟雾,使伦敦上空大气中烟尘浓度比平时高 10倍,二氧化硫的浓度是以往的6倍,整个伦敦城犹如一个令人窒息的毒气室一样。

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发生后,英国人开始反思空气污染造成的苦果。此后,英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规措施整治环境:

治理工业污染出台空气污染防治法案

英国人开始反思空气污染造成的苦果,并催生了世界上第一部空气污染防治法案《清洁空气法》的出台。法律规定在伦敦城内的电厂都必须关闭,只能在大伦敦区重建。要求工业企业建造高大的烟囱,加强疏散大气污染物。还包括要求大规模改造城市居民的传统炉灶,减少煤炭用量,逐步实现居民生活天然气化;冬季采取集中供暖。

1968年以后,英国又出台了一系列的空气污染防控法案,这些法案针对各种废气排放进行了严格约束,并制定了明确的处罚措施,有效减少了烟尘和颗粒物。到了1975年,伦敦的雾日已由每年几十天减少到了15天,1980年则进一步降到5天。

防治交通污染大力发展公共交通

80年代后,交通污染取代工业污染成为伦敦空气质量的首要威胁。为此,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来抑制交通污染。包括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网络、抑制私车发展,以及减少汽车尾气排放、整治交通拥堵等等。

伦敦有着强大的公共交通系统。有140多年历史的地铁是大多伦敦人出行首选。11条线路,全城270多个站点,每天300万人次搭乘地铁出行。市中心的地铁站之间都步行可达,密如蛛网的线路覆盖整个伦敦。除了地下铁,还有城市火车、港区轻轨和几百条公交线路分流路面人群。发达的公众交通以及政府对非公交系统用车的高压手段,让公众更乐意选择地铁或公交系统出行。

英国除对汽车本身和燃料等做出种种规定和管制外,一直致力于控制市区内的汽车数量,在2003年更是用收取交通堵塞费的手段限制私家车进入市区。到2008年2月,伦敦针对大排量汽车的进城费已升至25英镑/天,折合人民币350元/天。这大笔收入都花在了公共交通上面。对拥堵费制度虽然抱怨挺多,但事实是收费地区交通拥堵程度减少了30%。伦敦正计划在今后20年里,把伦敦的私车流量减少9%。

高科技来帮忙新型胶水“粘”住污染物

此外,上世纪80年代,伦敦市在城市外围建有大型环形绿地面积达4434平方公里。政府决定尝试在街道使用一种钙基粘合剂治理空气污染。这种粘合剂类似胶水,可吸附空气中的尘埃。街道清扫工已将这种新产品用于人口嘈杂、污染严重的城区,目前监测结果称这些区域的微粒已经下降了14%。英国民众也可以通过网络查询每日空气质量的发布情况。

可悲的是,烟雾事件在伦敦出现并不是独此一次,相隔10年后又发生了一次类似的烟雾事件,造成1200人的非正常死亡。直到70年代后,伦敦市内改用煤气和电力,并把火电站迁出城外,使城市大气污染程度降低了80%,骇人的烟雾事件才没在伦敦再度发生。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伦敦的雾天从19世纪末期每年90天左右减少至不到10天,如今只有偶尔在冬季或初春的早晨才能看到一层薄薄的白色雾霭。从滚滚毒雾到蓝天白云,伦敦经历了血的教训,半个多世纪的铁腕治污,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经验。

附录:

欧盟空气质量标准过低被吐槽

郝倩

本周,欧洲多个城市都出现让人难以忍受的雾霾,巴塞罗那并非孤案,英国的伦敦,甚至瑞士的日内瓦也都被雾霾天气困扰。灰蒙蒙的雾气经日不散,这在一向重视治理环境污染的欧洲而言并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 

  

这是201312月中旬的伦敦

现在伦敦诸多繁忙的道路超过了欧盟对于二氧化氮的控制标准,而且至少12年内,伦敦的空气质量都很难合乎欧盟的标准。(图片来源:Evening Standard)

在被有毒灰色雾霾连续笼罩四日之后,昨日(20131211)西班牙巴塞罗那市政厅发布了空气污染警报。这一历史名城是欧洲机动车最扎堆的城市之一,又四周环山,污染气体往往很难散去。

加泰罗尼亚(Catalonia)地区政府发言人解释说,城市的高气压以及少风让污染气体在城市里越积越多。124日以来,巴塞罗那空气中有毒二氧化氮的水平已达到欧盟法定标准的7倍。

连日雾霾不散,让拥有发达旅游业的巴塞罗那十分尴尬。该地区政府已在采取多项举措防止事态继续恶化,其中包括调低最高交通限速,要求市民多乘坐公共交通,而工厂则被要求减少生产。

与此同时,为了安稳人心,巴塞罗那政府发言人强调说,雾霾并不会威胁人们健康。

无独有偶,就在巴塞罗那官方称雾霾无害人体健康时,一份几乎同时发布的医学报告却用实证说明雾霾不仅有害健康,而且可能引发早逝。

这份发布在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The Lancet)上的报告,证实长期暴露在被污染的空气中有致死的风险——即使空气本身符合欧盟PM2.5年均每立方米25微克的环境标准,该报告由此质疑欧盟空气质量标准太低。

PM2.5浓度增加导致早逝

这一由荷兰乌得勒支大学(Utrecht)开展的调查,采用了欧洲空气污染效用队列研究(ESCAPE)的数据,庞大的数据库涉及13个欧洲国家36.7万余人。在持续追踪观测者36.7万人的13.9年后,科学家发现其中有2.9万人的死亡与自然环境直接相关。

这项研究综合了多项因素,除了区域内温室气体排放,还细化到吸烟等生活习惯和被研究者体重。研究团队得出结论:造成这些人早逝的问题根源便是PM2.5,即直径小于2.5微米的颗粒物。

这项新研究报告显示,每立方米PM2.5的含量每增加5微克,身处其中的人群早逝几率就会上升7%。简单来说,城市间一条繁华的街道和不受机动车打搅的僻静之处,PM2.5的含量就相差5微克。

通常,欧洲的空气质量标准是年均每立方米25微克,但是研究显示即使是在15微克以下,也同样对人体健康存在风险。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空气质量控制基准线是每立方米10微克以下。所以,各方业内专家开始游说欧盟应当提升空气质量标准,向世界卫生组织靠齐。

对比来看,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实时数据显示,12月初开始数日,上海全市PM2.5每小时深度都在400微克以上,最高深度超过500微克,到本月6日上午11点,上海空气质量指数一度飙升到416微克,此浓度是欧盟标准的16.6倍,也是上海空气质量指数发布以来的历史最高值。

当天,上海成为最新一个拉响污染警报的中国城市。同样深受雾霾之害的还有北京市,127日,北京城区的PM2.5浓度每立方米平均超过400微克。

越来越重要的PM2.5

本周,欧洲多个城市都出现让人难以忍受的雾霾,巴塞罗那并非孤案,英国的伦敦,甚至瑞士的日内瓦也都被雾霾天气困扰。灰蒙蒙的雾气经日不散,这在一向重视治理环境污染的欧洲而言并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与国内饱受工业污染的情况有些不同,在一些欧洲大陆发达国家,汽车尾气是城市空气污染的罪魁祸首。

根据瑞士联邦外交部公布的结果,汽车尾气不仅本身产出有害气体,还在将有害颗粒物翻搅起来,这让其产生的危害更加严重。而空气质量标准在欧洲大陆十分领先的瑞士,一直在谴责“邻居们”——例如意大利,向他们国家输入了起码一半的有害颗粒物。而瑞士的智囊团则认为,每年这些有害颗粒物让3700名瑞士人早逝,给瑞士额外增加了34亿美元的医疗费用。

目前,瑞士设定PM10标准为每立方米20微克,每年仅允许有连续24小时超过50微克。在诸多瑞士城市,尤其是在冬天,PM10浓度经常会突破这一上限。同时,根据监控,瑞士高原PM2.5的浓度大概在每立方米1020微克之间。

在法国东部与瑞士交界之处,为了减少阿尔卑斯山周边的空气污染,高速路上24小时可见LED提醒,鼓励司机们控制时速为110公里,而不是最高限速的130公里,理由是时速减少20公里,可以减少尾气污染。

英国也同样被空气质量所困扰,其中伦敦的情况相较其他城市又更严重。

在人口最为密集的东伦敦,由基础设施建和交通带来的空气污染在英国最为严重,这成为老年人和年轻人的呼吸系统以及心脏疾病的直接诱因。据一些环境组织的估计,空气污染在伦敦已经造成每年4000人的早逝。伦敦的空气污染主要来自家用汽车,卡车和公交,其中,有90%大概来自于柴油车。

伦敦一位“地球朋友”环境组织的工作人员预计称,现在伦敦诸多繁忙的道路超过了欧盟对于二氧化氮的控制标准,而且至少12年内,伦敦的空气质量都很难合乎欧盟的标准。

11月,英国健康署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在伦敦33个区中,有15个区的空气污染导致死亡死亡案例出现增长。其中,伦敦城的情况在英国最为严重——2011年有8.94%的死亡率与PM2.5有关。在2010年,这个数字为9%。而大伦敦管理局(GLA)的统计数据则显示:2008年,大伦敦区有4267人的死亡与可吸入颗粒物有关。幼儿和老人是最直接的受害人,同时,居住在繁忙公路旁边的老弱群体受影响最大。

针对社会各界对伦敦市的环境问题的各种吐槽,伦敦市长发言人今年9月份曾解释说,2008年以来,伦敦二氧化氮的排放约减少了两成,PM2.5排放则减少了15%。这主要是因为大规模采用低排放的混合动力公交车,淘汰老的出租车,并对货车制定更加严厉的排放标准。

对此,伦敦国王学院环境健康专家Frank Kelly教授也评论说,最新公布的一些数据显示美国每年有20万例早逝都与污染气体相关,所以政策措施对于创建一个更为清洁且健康的环境至关重要。(本文作者是新浪财经欧洲站站长。工作10年,从社会新闻到财经新闻,从上海到伦敦,从第一财经日报到新浪财经。) 20131212

4、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洛杉矾位于美国西南海岸,西面临海,三面环山,是个阳光明媚,气候温暖,风景宜人的地方。早期金矿、石油和运河的开发,加之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它很快成为了一个商业、旅游业都很发达的港口城市。洛杉矾市很快就变得空前繁荣,著名的电影业中心好莱坞和美国第一个“迪斯尼乐园”都建在了这里。城市的繁荣又使洛杉矾人口剧增。白天,纵横交错的城市高速公路上拥挤着数百万辆汽车,整个城市仿佛一个庞大的蚁穴。

然而好景不长,从40年代初开始,人们就发现这座城市一改以往的温柔,变得“疯狂”起来。每年从夏季至早秋,只要是晴朗的日子,城市上空就会出现一种弥漫天空的浅蓝色烟雾,使整座城市上空变得浑浊不清。这种烟雾使人眼睛发红,咽喉疼痛,呼吸憋闷、头昏、头痛。1943年以后,烟雾更加肆虐,以致远离城市100千米以外的海拔2000米高山上的大片松林也因此枯死,柑橘减产。仅1950~1951年,美国因大气污染造成的损失就达15亿美元。1955年,因呼吸系统衰竭死亡的65岁以上的老人达400多人;1970年,约有75%以上的市民患上了红眼病。这就是最早出现的新型大气污染事件——光化学烟雾污染。

光化学烟雾是由于汽车尾气和工业废气排放造成的,一般发生在湿度低、气温在24-32℃度的夏季晴天的中午或午后。汽车尾气中的烯烃类碳氢化合物和二氧化氮(NO2)被排放到大气中后,在强烈的阳光紫外线照射下,会吸收太阳光所具有的能量。这些物质的分子在吸收了太阳光的能量后,会变得不稳定起来,原有的化学链遭到破坏,形成新的物质。这种化学反应被称为光化学反应,其产物为含剧毒的光化学烟雾。

洛杉矾在40年代就拥有250万辆汽车,每天大约消耗1100吨汽油,排出1000多吨碳氢(CH)化合物,3O0多吨氮氧(NOx)化合物,700多吨一氧化碳(CO)。另外,还有炼油厂、供油站等其他石油燃烧排放,这些化合物被排放到阳光明媚的洛杉矶上空,不啻制造了一个毒烟雾工厂。

光化学烟雾可以说是工业发达、汽车拥挤的大城市的一个隐患。5O年代以来,世界上很多城市都木断发生过光化学烟雾事件。光化学烟雾的形成机理十分复杂,其主要污染物来自汽车尾气。因此,目前人们主要在改善城市交通结构、改进汽车燃料、安装汽车排气系统催化装置等方面做着积极的努力,以防患于未然。

附录:

洛杉矶雾霾之战

周恒星

1943726清晨,当美国洛杉矶的居民从睡梦中醒来,眼前的景象让他们以为受到了日本人化学武器的攻击:空气中弥漫着浅蓝色的浓雾,走在路上的人们闻到了刺鼻的气味,很多人把汽车停在路旁擦拭不断流泪的眼睛。政府很快出来辟谣,这不是日本人的毒气,而是大气中生成了某种不明的有毒物质。 

一位女士正擦拭不断流泪的眼睛……

1958年,洛杉矶。连续3 天雾霾之后,一位女士正擦拭不断流泪的眼睛。她准备呼吸一瓶由城外采集的新鲜空气。瓶身上写着“如水晶般透明的空气”

这是洛杉矶有史以来第一次遭受到雾霾的攻击,这里的居民们以为这只是偶然的天气现象,他们不知道他们面对的将是一场长达半个世纪的雾霾战争。

奇普·雅各布(Chip Jacobs)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洛杉矶人。他告诉《中国企业家》记者,从童年时代开始,他的记忆里就不断出现雾蒙蒙的天空以及空气中弥漫着的刺鼻气味。此后的几十年他见证了这座城市的人们在雾霾中挣扎和抗争最终胜利的全过程。2008年,通过数年的资料搜集和采访,他出版了《雾霾之城——洛杉矶雾霾史》一书,在书中他记载了这一段生动的历史。

1943年那次突如其来的雾霾之后,情况变得越来越糟,出现雾霾的天数越来越频繁,居民中开始出现恐慌。洛杉矶市长弗彻·布朗(Fetcher Bowron)信誓旦旦地宣称四个月内一定永久消除雾霾。很快政府关闭了市内一家化工厂,他们认定化工厂排出的丁二烯是污染源。但之后雾霾并没有缓解;此后政府又宣布全市30万焚烧炉是罪魁祸首,居民们被禁止在后院使用焚烧炉焚烧垃圾。可是这些措施出台后雾霾没有减少,反而越来越频繁了。政府立刻失语了。在那些雾霾严重的日子里,学校停课,工厂停工,人们涌向医院接受治疗。医生们普遍怀疑雾霾是这些疾病的根源。

普通市民怨声载道,却也无能为力。而身处洛杉矶的好莱坞明星们用另一种方式表达自己的不满。当时一个演员想出了一个“雾霾罐头”的点子,并设计了一段广告词:“这个罐头里装着好莱坞影星们使用的有毒空气。你有敌人吗?有的话省下买刀的钱,把这个罐头送给他吧——众多好莱坞影星力荐。”这种罐头标价35美分,在游客众多的商店里出售。 

 

1950年代有85%的雾霾来自汽车尾气

1950年代,一位洛杉矶居民正在启动他的汽车。洛杉矶环保部门表示有85%的雾霾来自汽车尾气。

最先站出来的是洛杉矶当地最大的媒体《洛杉矶时报》,他们雇用了一个空气污染专家就雾霾展开调查,专家得出的结论是空气中的大部分污染物来自汽车尾气中没有燃烧完全的汽油,只有一小部分来自工厂的废气以及焚烧炉。这一结论很快受到了反驳。美国最大的汽车制造商福特公司的工程师宣称汽车尾气会立刻消散在大气中不可能制造雾霾。

可他们没有想到一名住在洛杉矶的科学家通过实验揭示了真相。

加州理工学院的荷兰科学家阿里·哈根斯米特(Arie Haagen-Smit)通过分析空气中的成分发现,雾霾的罪魁祸首实际上是汽车尾气。汽车尾气中的碳氢化合物和二氧化氮被排放到大气中后,在阳光紫外线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产生含剧毒的光化学烟雾。

当时的情况是,太平洋战争的爆发让洛杉矶及其周边变得空前繁荣,大量工厂和人口的涌入让这座城市成为全美汽车数量最多的地区。洛杉矶在1940年代就拥有250万辆汽车,每天大约消耗1100吨汽油。

“这是洛杉矶人第一次意识到,原来给他们带来威胁的雾霾就出自自己心爱的汽车里,他们每个人自己就是污染源。”雅各布说。

哈根斯米特研究结果公布后,政府并没有采取行动,只是建议居民尽可能地少用汽车出行来减少尾气排放。

19559月洛杉矶发生了最严重的光化学烟雾污染事件,两天内因呼吸系统衰竭死亡的65岁以上的老人达400多人。这时政府才开始意识到雾霾的严重性。加州州长奈特(Goodwin J. Knight)于是指派一名专家巴克曼(Arnold O. Beckman)成立一个委员会负责空气治理。

在经过一系列调查后,巴克曼的委员会提出了六条建议,其中包括放缓重污染行业的增长,建立高效公交系统,逐步淘汰使用柴油车等。在此后的几年,洛杉矶政府开始着手解决污染问题,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成果有限,这一情况直到1970年《清洁空气法案》(Clean Air Act)的出台才改变。

1970年的《清洁空气法案》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在这之前洛杉矶的监管者在面对全国性的汽车和石油巨头时往往有心无力,但《清洁空气法》的出台标志着全国范围内污染标准的制定成为可能。”雅各布说。

实际上《清洁空气法案》的出台并非一帆风顺。美国国会最早在1967年就通过了最早的《清洁空气法案》。这部法案的主要内容是扩展了联邦政府在环保方面的职能,但没有制定检测标准和强制措施,最终它被证明是一部失败的法案。

到了1960年代末,随着美国民权和反战运动的高涨,越来越多的普通人也开始关注环境问题。1970422日这一天,2000万民众在全美各地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呼吁保护环境。这一草根行动最终直达国会山,立法机构开始意识到环境保护的迫切性。后来这一天被美国政府定为“地球日”。

民众的努力促成了1970年《清洁空气法》修正案。这部新的法律在后来的环境保护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新《清洁空气法》将大气污染物分为基准空气污染物和有害空气污染物两类,并第一次界定了空气污染物的组成。在法律草拟过程中,洛杉矶在整治环境污染方面的众多经验被拿来参考。同一年国会还授权政府组建了环保局(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来负责监督法案的实施。

通过长达十余年的努力,洛杉矶的空气开始慢慢转好。根据环保部门的统计,洛杉矶一级污染警报(非常不健康)的天数从1977年的121天下降到198954天,而到了1999年这个数字已经降为了0。蓝天白云重新出现在洛杉矶的上空,城区的人们大部分时候都可以清楚地看到70公里外的巴迪山(Mt. Baldy),而做客洛杉矶道奇球场(Dodger Stadium)的客队球员也不再需要氧气罐完成比赛。

“治理雾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洛杉矶从1943年第一次雾霾的出现到1970年《清洁空气法案》的出台经历了整整27年。在这过程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阻力,来自汽车公司,来自石油公司,此外还有政府和立法者的不作为,”雅各布说,“如果你回过头去看,你会发现真正推动这项事业的是那些普通的民众,想象一下如果没有《洛杉矶时报》,没有哈根斯米特,没有'地球日’上的示威群众,我们今天肯定还会生活在雾霾当中。”

今天雅各布与妻子和两个孩子依然居住在洛杉矶,作为一名环境专家,他还非常关心目前中国的雾霾危机。

“现在的中国局部地区和几十年前的洛杉矶非常相似。人们应该尽快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勇敢地发出自己的声音。”(《雾霾之城》Smogtown:The Lung-Burning History of Pollution in Los Angeles一书由Overlook出版社于2008年出版,本文部分资料摘自书中)(2013年第5期《中国企业家》

5、日本水俣病事件 

 

日本熊本县水俣湾外围的“不知火海”是被九州本土和天草诸岛围起来的内海,那里海产丰富,是渔民们赖以生存的主要渔场。水俣镇是水俣湾东部的一个小镇,有4万多人居住,周围的村庄还居住着1万多农民和渔民。“不知火海”丰富的渔产使小镇格外兴旺。

1925年,日本氮肥公司在这里建厂,后又开设了合成醋酸厂。1949年后,这个公司开始生产氯乙烯(C2H5Cl),年产量不断提高,1956年超过6000吨。与此同时,工厂把没有经过任何处理的废水排放到水俣湾中。

1950年,在水俣湾的小渔村中,发现了一种奇怪的病。这种病症最初出现在猫身上,被称为“猫舞蹈症”。病猫步态不稳,抽搐、麻痹,甚至跳海死去,被称为“自杀猫”。但无人深究此事。1953年,在水俣镇发生了一些生怪病的人,开始时口齿不清,走路不稳,面部痴呆,进而眼瞎耳聋,全身麻痹,最后精神失常,一会儿甜睡,一会儿兴奋异常,身体弯弓高喊而死。1954年4月,一名6岁女孩因同样症状入院,但仍未引起重视。5月又有4名同样的病人住院治疗。后经调查,尚未入院的患者还有50多人。这才引起当地熊本大学医学院的重视。它们与市医师会和医院组成水俣怪病对策委员会,专门开展调查。在调查中把猫和人病死的各种症状联想起来分析,找到了吃鱼中毒这一共同的受害根源。1959年2月,日本食物中毒委员会经过研究认为,水俣病与重金属中毒有关,尤其是汞的可能性最大。后经熊本大学调查,从病死者、鱼体和日本氮肥厂排污管道出口附近都发现了有毒的甲基汞。这才揭开了水俣病的秘密。原来,日本氮肥厂把大量含汞的废水排放到水俣湾和不知大海,汞被鱼吸收之后在体内累积形成甲基汞,人和猫吃了这种毒鱼后致病死亡。事实上,日本氮肥厂医院用猫进行的实验也已经完全证明水俣病与氮肥厂排出的废水有关。

日后轰动世界的“水俣病”,是最早出现的由于工业废水排放污染造成的公害病。“水俣病”的罪魁祸首是当时处于世界化工业尖端技术的氮(N)生产企业。氮用于肥皂、化学调味料等日用品以及醋酸(CH3C00H)、硫酸(H2SO4)等工业用品的制造上。日本的氮产业始创于1906年,其后由于化学肥料的大量使用而使化肥制造业飞速发展,甚至有人说“氮的历史就是日本化学工业的历史”,日本的经济成长是“在以氮为首的化学工业的支撑下完成的”。然而,这个“先驱产业”肆意的发展,却给当地居民及其生存环境带来了无尽的灾难。

氯乙烯和醋酸乙烯在制造过程中要使用含汞(Hg)的催化剂,这使排放的废水含有大量的汞。当汞在水中被水生物食用后,会转化成甲基汞(CH3HgCl)。这种剧毒物质只要有挖耳勺的一半大小就可以致人于死命,而当时由于氮的持续生产已使水俣湾的甲基汞含量达到了足以毒死回本全国人口2次都有余的程度。水俣湾由于常年的工业废水排放而被严重污染了,水俣湾里的鱼虾类也由此被污染了。这些被污染的鱼虾通过食物链又进入了动物和人类的体内。甲基汞通过鱼虾进入人体,被肠胃吸收,侵害脑部和身体其他部分。进入脑部的甲基汞会使脑萎缩,侵害神经细胞,破坏掌握身体平衡的小脑和知觉系统。据统计,有数十万人食用了水俣湾中被甲基汞污染的鱼虾。

早在多年前,就屡屡有过关于“不知火海”的鱼、乌、猫等生物异变的报道,有的地方甚至连猫都绝迹了。“水俣病”危害了当地人的健康和家庭幸福,使很多人身心受到摧残,经济上受到沉重的打击,甚至家破人亡。更可悲的是,由于甲基汞污染,水俣湾的鱼虾不能再捕捞食用,当地渔民的生活失去了依赖,很多家庭陷于贫困之中。“不知火海”失去了生命力,伴随它的是无期的萧索。

尽管当时已经真相大白,但是氮肥厂也责令该厂医院的试验者严加保密并拒绝承认事实,加之当时政府只注重发展经济,完全没有考虑环境保护和居民的安全,地方政府极力反对公开事实的真相。以至于从1956年发现水俣病的病因,到1968年日本氮肥厂停止排放含汞废水,期间共拖延了整整12年的时间,使水俣病在当地不断蔓延。

目前已知水俣镇的受害老人数多达1万人,死亡人数超过1000人。到1997年5月,水俣病的赔偿金才全部到位。共10355人得到赔偿,氮肥厂为此而支付的赔偿金额和医疗费。生活费等费用累计超过300亿日元。另一方面,为了恢复水俣湾的生态环境,日本政府花了14年的时间,投入485亿日元,将水俣湾深挖4米才把含汞底泥全部清除。同时,在水俣湾入口处设立隔离网,将海湾内被污染的鱼统统捕获进行填埋。在整个水俣病公害中,日本政府和企业至少花费了800亿日元。

日本在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复苏,工业飞速发展,但由于当时没有相应的环境保护和公害治理措施,致使工业污染和各种公害病随之泛滥成灾。除了“水俣病”外,四日市哮喘病、富山“痛痛病”等都是在这一时期出现的。日本的工业发展虽然使经济获利不菲,但难以挽回的生态环境的破坏和贻害无穷的公害病使日本政府和企业日后为此付出了极其昂贵的治理、治疗和赔偿的代价。至今为止,因水俣病而提起的旷日持久的法庭诉讼仍然没有完结。

6、日本富山骨痛病事件 

 

富山县位于日本中部地区,在富饶的富山平原上,流淌着一条名叫“神通川”的河流。这条河贯穿富山平原,注入富山湾,不仅是居住在河流两岸人们世世代代的饮用水源,也灌溉着两岸肥沃的土地,使之成为日本主要粮食基地的命脉水源。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多年后,这条命脉水源竟成了“夺命”水源。

20世纪初期开始,人们发现该地区的水稻普遍生长不良。1931年又出现了一种怪病,患者大多是妇女,病症表现为腰、手、脚等关节疼痛。病症持续几年后,患者全身各部位会发生神经痛、骨痛现象,行动困难,甚至呼吸都会带来难以忍受的痛苦。到了患病后期,患者骨骼软化、萎缩,四肢弯曲,脊柱变形,骨质松脆,就连咳嗽都能引起骨折。患者不能进食,疼痛无比,常常大叫“痛死了!”“痛死了!”有的人因无法忍受痛苦而自杀。这种病由此得名为“骨癌病”或“痛痛病”(Itai-Itai Disease)。

1946~1960年,日本医学界从事综合临床、病理、流行病学、动物实验和分析化学的人员经过长期研究后发现,“骨痛病”是由于神通川上游的神冈矿山废水引起的镉(Cd)中毒。

据记载,由于工业的发展,富山县神通川上游的神冈矿山从19世纪80年代成为日本铝矿、锌矿的生产基地。神通川流域从1913年开始炼锌,“骨痛病”正是由于炼锌厂排放的含镉废水污染了周围的耕地和水源而引起的。

镉是重金属,是对人体有害的物质。人体中的镉主要是由于被污染的水、食物、空气通过消化道与呼吸道摄入体内的,大量积蓄就会造成镉中毒。神冈的矿产企业长期将没有处理的废水排放注入神通川,致使高浓度的含镉废水污染了水源。用这种含镉的水浇灌农田,稻秧生长不良,生产出来的稻米成为“镉米”。“镉米”和“镉水”把神通川两岸的人们带进了“骨痛病”的阴霾中。

1961年,富山县成立了“富山县地方特殊病对策委员会”,开始了国家级的调查研究。1967年研究小组发表联合报告,表明“骨痛病”主要是由于重金属尤其是镉中毒引起的。1968年开始,患者及其家属对金属矿业公司提出民事诉讼,1971年审判原告胜诉。被告不服上诉,1972年再次判决原告胜诉。

7、日本四日市哮喘病事件 

 

四日市是日本本州中南部伊势湾岸工业城市。属三重县。人口26.3万人(1986)。原为农渔村。1470年筑城。为市场村。每月逢四集市,故名。1897年设市。1899年开港。原以纺织和陶瓷工业为主。现为全国大型石油化工基地之一,有石油、石油化学两大联合企业。化学工业产值占市工业总产值48%(1983),还有食品、机械、纺织、陶瓷等。郊区有茶、桑、蔬菜和温室园艺。商业与海陆运输业发达。中京工业地带的一环。

由于四日市临海,交通方便,很快成为发展石油工业的窗口。1955年,四日市的第一座炼油厂建成后,其他一些相关企业纷纷上马,石油联合企业逐渐形成规模。1957年,昭石石油公司所属的四日市炼油厂投资186亿日元,1959年,这个石油公司中心企业开始投产,四日市很快发展成为一个“石油联合企业城”。然而,正当人们对这个即将带来滚滚财源的大型企业艳羡不已时,可怕的公害病却已悄然潜入了人们的生活中。

从1959年开始,昔日洁净的城市上空变得污浊起来。每到春天,在邻近石油联合企业的盐滨地区,居民住宅周围弥漫着恶臭,甚至在炎热的夏天也不能开窗通风换气。由于工业废水排入伊势湾,水产发臭不能食用;石油冶炼产生的废气使天空终年烟雾弥漫。全市平均每月每平方千米降尘量为14吨(最多达30吨),大气二氧化硫含量浓度超过标准5—6倍,大气中烟雾厚达500米,其中漂浮着多种有毒有害气体和金属粉尘,很多人出现头疼、咽喉疼、眼睛疼、呕吐等症状,患哮喘病的人剧增。1964年,该市有3无烟雾不散,致使一些哮喘病患者痛苦死去。1967年,又有一些哮喘病患者因不堪忍受疾病的折磨而自杀。1970年,哮喘病患者人数达500多人。1972年,达817人,死亡10余人。到1979年10月底,确认患有大气污染性疾病的患者人数为775491人。

化石燃料(煤、石油等)在燃烧时会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硫,当其在大气中的浓度达到10%以上时就会强烈地刺激和腐蚀人的呼吸器官,引起气管和支气管的反射性挛缩,使管腔缩小,黏膜分泌物过多,呼吸阻力增加,换气量减少。严重时会造成喉痉挛,甚至使人窒息死亡。特别是当大气中的二氧化硫吸附在漂浮的金属粉尘中时,就能随粉尘侵入人体的肺泡。

四日市的居民长年累月地吸入这种被二氧化流及各种金属粉尘污染的空气,呼吸器官受到损害,很多人患有呼吸系统疾病,如支气管炎、哮喘、肺气肿、肺癌等。由于四日市呼吸系统病症患者大多一离开大气污染环境,病症就会得到缓解,所以把这种病统称为“四日市哮喘病”。

8、日本米糠油事件

1968年3月,日本的九州、四国等地区的几十万只鸡突然死亡。经调查,发现是饲料中毒,但因当时没有弄清毒物的来源,也就没有对此进行追究。然而,事情并没有就此完结,当年6~10月,有4家门人因患原因不明的皮肤病到九州大学附属医院就诊,患者初期症状为痤疮样皮疹,指甲发黑,皮肤色素沉着,眼结膜充血等。此后3个月内,又确诊了112个家庭325名患者,之后在全国各地仍不断出现。至1977年,因此病死亡人数达十余人,1978年,确诊患者累计达1684人。

这一事件引起了日本卫生部门的重视,通过尸体解剖,在死者五脏和皮下脂肪中发现了多氯联苯,这是一种化学性质极为稳定的脂溶性化合物,可以通过食物链而富集于动物体内。多氯联苯被人畜食用后,多积蓄在肝脏等多脂肪的组织中,损害皮肤和肝脏,引起中毒。初期症状为眼皮肿胀,手掌出汗,全身起红疹,其后症状转为肝功能下降,全身肌肉疼痛,咳嗽不止,重者发生急性肝坏死、肝昏迷等,以至死亡。

专家从病症的家族多发性了解到食用油的使用情况,怀疑与米糠油有关。经过对患者共同食用的米糠油进行追踪调查,发现九州一个食用油厂在生产米糠油时,因管理不善,操作失误,致使米糠油中混入了在脱臭工艺中使用的热载体多氯联苯,造成食物油污染。由于被污染了的米糠油中的黑油被用做了饲料,还造成数十万只家禽的死亡。这一事件的发生在当时震惊了世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最初10年可以说是日本的经济复苏时期。在这个时期,日本对追赶欧美趋之若骛,发展重工业、化学工业,跨入世界经济大国行列成为全体日本国民的兴奋点。然而,日本人在陶醉于日渐成为东方经济大国的同时,却没有多少人想到肆虐环境将带来的灭顶之灾。正是由于这种急功近利的态度,20世纪初期发生的世界8件重大公害事件中,日本就占了4件,足见日本当时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人类应该认识到自己是幸运的,因种种可遇而不可求的天佑机缘而得以在地球的怀抱中降生,并得天独厚地在地球上生存。但是如果我们不能平心静气地反省大自然给予的恩惠并珍重它,而是执泥于杀鸡取卵地发展经济的话,总有一天,维系我们生存的地球会土崩瓦解,那时人类的去向是现在连想象都无法预见的。

9、印度博帕尔事件 

 

1984年12月3日凌晨,印度中部博帕尔市北郊的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印度公司的农药厂,突然传出几声尖利刺耳的汽笛声,紧接着在一声巨响声中,一股巨大的气柱冲向天空,形成一个蘑菇状气团,并很快扩散开来。这不是一般的爆炸,而是农药厂发生的严重毒气泄漏事故。

博帕尔农药厂是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于1969年在印度博帕尔市建起来的,用于生产西维因、滴灭威等农药。制造这些农药的原料是一种叫做异氰酸甲酯(MIC)的剧毒气体。这种气体只要有极少量短时间停留在空气中,就会使人感到眼睛疼痛,若浓度稍大,就会使人窒息。二战期间德国法西斯正是用这种毒气杀害过大批关在集中营的犹太人。在博帕尔农药厂,这种令人毛骨惊然的剧毒化合物被冷却成液态后,贮存在一个地下不锈钢储藏罐里,达45吨之多。

12月2日晚,博帕尔农药厂工人发现异氰酸甲酯的储槽压力上升,午夜零时56分,液态异氰酸甲酯以气态从出现漏缝的保安阀中溢出,并迅速向四周扩散。毒气的泄漏犹如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虽然农药厂在毒气泄漏后几分钟就关闭了设备,但已有30吨毒气化作浓重的烟雾以5千米/小时的速度迅速四处弥漫,很快就笼罩了25平方公里的地区,数百人在睡梦中就被悄然夺走了性命,几天之内有2500多人毙命。当毒气泄漏的消息传开后,农药厂附近的人们纷纷逃离家园。他们利用各种交通工具向四处奔逃,只希望能走到没有受污染的空气中去。很多人被毒气弄瞎了眼睛,只能一路上摸索着前行。一些人在逃命的途中死去,尸体堆积在路旁。至1984年底,该地区有2万多人死亡,20万人受到波及,附近的3000头牲畜也未能幸免于难。在侥幸逃生的受害者中,孕妇大多流产或产下死婴,有5万人可能永久失明或终生残疾,余生将苦日无尽。

博帕尔事件是发达国家将高污染及高危害企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一个典型恶果。事故发生后,美印双方就谁是主要责任者问题展开了唇枪舌剑的争论。最后,这桩案子以美国的巨额赔款了结。其实,无论双方怎样争辩,人们只要把博帕尔农药厂的安全装置和美国本土西弗吉尼亚的工厂在环境安全的维护措施方面,采取的是“双重标准”,美国本土的这类工厂都设有先进的电脑报警装置,并大都远离人口稠密区,而博帕尔农药厂只有一般性的安全措施,周围还有成千上万的居民。

20世纪后半叶,公害问题在发达国家得到广泛关注,人们对此谈虎色变,十分敏感。由于对此制定的环境标准越来越高,致使很多企业都把目标转向了环境标准相对不高的发展中国家。这些企业利用一些发展中国家为获取较大的经济利益热衷于吸引外资,重视技术和设备,忽视安全和环境保护,把一些发达国家几乎不允许设立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这就是所谓的“工业的重新布局”——把污染企业从受控制区域向不受控制区域转移,被称为“污染天堂”理论。这种理论认为:贫困、工业缺乏和对环境服务要求不高,表现为倾废设施经济价格不高。一个国家如有丰富的“自净”能力的资源,有足够的自净潜力,“精洁”工业就会相对不发达;如果“咱净”能力枯竭,则“肮脏”工业衰竭,而“清洁”工业发达。目前,这种“污染天堂”战略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和环保组织的尖锐批评。

10、北美死湖酸雨事件

20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东北部及加拿大东南部地区的湖泊开始变质,水质酸化,PH一度低到1.4,污染程度较弱的湖泊PH值仍有3.5,依然带有极强的酸性。这样的情况使得动植物纷纷不堪忍受,大面积湖泊停止了呼吸,可谓一潭死水,实属惨不忍睹。

此地区的工业高速发达,代价自然就是“高度发达”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年平均2500多万吨。这样的污染程度由雨水带到陆地,可不能认为是在补给人类缺水的事实。相反的,约3.6万平方公里的大面积酸雨区出现了,大约55%(9400平方公里)的湖泊被污染而酸化变质。可这次并不是由于空气的停留而导致,相反这些污染气体在北美的上空飘一会儿继而跑到加拿大的上空飘一会儿,然后循环往复,最终导致最强的酸雨降在弗吉尼亚洲。另外,据纽约州的阿迪龙达克山区数据记载,1930年那里只有4%的湖泊无鱼,1975年就有50%的湖泊无鱼,其中200个都已成为是死湖,可见酸雨的破坏性。

北美遭到了破坏,加拿大的情况也不好过,其受酸雨影响的水域达5.2万平方公里,5000多个湖泊明显酸化。多伦多1979年平均PH值为3.5,安大略省萨德伯里周围1500多个湖泊池塘中也总是漂浮死鱼,湖滨树木已然枯萎。

附:德国森林枯死事件

另外,不光湖泊受害,森林也抵挡不了酸雨的袭击,毕竟如果有森林做抵挡的话,酸雨着陆前还是会先沾到树木。因为酸雨的缘故,到1983年,德国(原联邦德国地区)原有的740万公顷森林有34%染上枯死病,每年树木的死亡率占新生率的21%。原来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一去不复返,换来的只是“黑森林”般的衰败。此刻的黑森林并不美味,人类吃下的只有心痛与懊悔。

酸雨与烟雾是一对孪生兄妹,接下来,您将看到美国的一座著名城市遭受的烟雾影响。

11、1977年美国腊夫运河事件

腊夫运河(Love Canal)位于美国加里福尼亚州,是一个世纪前为修建水电站挖成的一条运河,20世纪40年代就已干涸而被废弃不用了。1942年,美国一家电化学公司购买了这条大约1000米长的废弃运河,当作垃圾仓库来倾倒工业废弃物。这家电化学公司在11年的时间里,向河道内倾倒的各种废弃物达800万吨,倾倒的致癌废弃物达4.3万吨。1953年,这条已被各种有毒废弃物填满的运河被公司填埋覆盖好后转赠给了当地的教育机构。此后,纽约市政府在这片土地上陆续开发了房地产,盖起了大量的住宅和一所学校。厄运从此降临在居住在这些建筑于昔日运河之上的建筑物中的人们身上。

从1977年开始,这里的居民不断发生各种怪病,孕妇流产,儿童夭折,婴儿畸形,癫痫、直肠出血等病症也频频发生。1987年,这里的地面开始渗出一种黑色液体,引起了人们的恐慌。经有关部门检验,这种黑色污液中含有氯仿(CHCl3)、三氯酚(C6H3Cl3O)、二溴甲烷(CH2Br2)等多种有毒物质,对人体健康会产生极大的危害。这件事激起了当地居民的愤慨,当时的美国总统卡特宣布封闭当地住宅,关闭学校,并将居民撤离。事出之后,当地居民纷纷起诉,但因当时尚无相应的法律规定,该公司又在多年前就已将运河转让,诉讼失败。直到20世纪80年代,环境对策补偿责任法在美国议院通过后,这一事件才被盖棺定论,以前的电化学公司和纽约政府被认定为加害方,共赔偿受害居民经济损失和健康损失费达30亿美元。

腊夫运河事件是典型的固体废弃物无控填埋污染事件。固体废弃物主要来源于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是指被丢弃的固体和泥状物质,包括从废水、废气中分离出来的固体颗粒。固体废弃物可对环境造成多方面的污染,其危害从腊夫运河事件可见一斑。如果把固体废弃物直接倾倒入江河湖诲,会造成对水体的污染;如果露天堆放固体废弃物遇到刮风,其尘粒就会随风飞扬,污染大气;固体废弃物在焚化时也会散发含有二嗯叹等有毒致癌物的毒气和臭气污染大气环境;堆放或填埋的固体废弃物及其渗出液会污染土壤,并通过土壤和水体在植物机体内积存,进而进入食物链,影响人类健康。

20世纪后,工业发展推动了城市化,城市垃圾问题也开始时刻困扰着人们的生活。垃圾是固体废弃物的一种。目前,全世界的垃圾生产量在不断增长着,每年产生的垃圾约达100亿吨,相当于全世界粮食产量的6倍,钢产量的14倍。美国近20年来的垃圾的增长曲线甚至超过了人口增长曲线。城市垃圾不仅是生产量增长,而且在成分上也与过去有着质的变化。除了大规模的工业废弃物污染以外,生活垃圾中的有毒废弃物污染在20世纪中期也是屡见不鲜的。这种早期的污染物排放即便停止了,有毒物质也会长期滞留于环境中,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造成威胁,对生态环境的自净循环系统造成破坏。

如何消除不断出现、并且越来越多的垃圾成为最令人头疼的事情。除了有机垃圾可以进行发酵堆肥以外,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方式一般为填埋和焚烧。填埋会占用大量的土地,美国在本世纪初曾自恃土地广博而占用了大量土地来填埋垃圾。然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到了无处可埋的地步,只好寻求垃圾出口,甚至企图把垃圾卸到南极,由此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公愤。另外,填埋过垃圾的土地是不宜利用的,因为垃圾中的各种有毒有害物质会随着雨水渗入地下,污染土地和水源。如果填埋不当,垃圾内部产生的甲烷气还易引起爆炸。

目前普遍认为用焚烧炉焚烧垃圾是较先进的办法。的确,焚烧场占地面积小,解决了大量占用土地和远途运送垃圾的交通运输问题;垃圾焚烧过程中产生的热能可以利用,焚烧后产生的垃圾灰还可以制作建筑材料等。然而,建设垃圾焚烧设备一次性投资较大,焚烧炉工艺复杂,操作技术要求也十分严格,如果焚烧设施或技术不过关,焚烧过程中会释放出有毒有害气体,造成严重的二次污染。近年国外报道的垃圾焚烧厂工人血液中二阳唤含量超标事件,更增加了对焚烧炉的设备以及原本就很复杂严格的焚烧工艺和技术操作的要求,加大了建设垃圾焚烧厂的难度。

填埋、焚烧、堆肥都是垃圾的最后处理手段,无论那种办法都应在垃圾分类的基础上进行才是最有效的。虽然很多国家的垃圾分类办法不一,但对分类后的垃圾中的可再生物都要进行回收再造处理,以达到节约资源、减少垃圾量的目的。近年来,人们已逐渐认识到高消费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垃圾过剩,节制消费才是减少垃圾产生的最佳手段。

12、1980年欧洲“黑三角地带”事件

1980年,一场异常的寒流袭击了欧洲。在德国、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接壤处苏台德山脉的“黑三角地带”,大片早已被酸雨侵蚀得表皮剥离的枯黑林木终于没能耐受住这场寒流,像一盘骨牌般纷纷倒下,使这里成为“森林的墓地”。

这片三角地带曾是炼钢厂、煤矿、化工厂集中的地方,由于工业废弃物和硫酸化合物的高浓度排放,这里的降水比正常pH值的酸度高出十几倍,是酸雨侵害最为严重的地方之一。由于林木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这里没有鸟鸣,没有花香,酸雨给这片曾经每年可接待600万观光客的国立公园带来的损失无以计量。

酸雨被称为“空中死神”,是大气污染的一种表现。“酸雨”是通俗性名称,其准确叫法应为酸性沉降,既包括酸雪、酸雾、酸冰雹等酸性降水,又包括空中的污染物以干物质的形式降落到地面后,与水分作用生成的酸。就是说,即便不发生降水,浮游在云中的微小气溶胶也能连续不断降落,广义的酸雨也包括这种“酸性于沉降”。

酸雨的发生和浓度与大气污染程度成正比。煤炭等石化燃料燃烧时,排放的二氧化硫(SO2)和氮氧化物(NOx)等污染物与大气中的水蒸气结合,生成硫酸和硝酸。当这些污染物随着降水落下时,就会形成低 pH酸雨、酸雪。酸雨的 pH值为5.6以下。pH值是氢离子浓度指数,显示的是溶液的酸、碱度。中性蒸馏水的pH值是7,大于7的呈碱性,小于7的呈酸性。电池的pH值是1,食醋的pH值是2.9。酸雨的发生和浓度与大气污染程度成正比。酸雨有固定发生源和移动发生源。火力发电工业及民用锅炉、焚烧炉等都是酸雨的固定发生源,汽车尾气的排放则是酸雨的移动发生源。

酸雨会严重地破坏生态环境,使土壤酸化,农作物减产,林木枯死;使湖泊河流的水质酸化,水中的水生物死亡。酸雨还会腐蚀各种建筑物,使钢铁锈蚀,使水泥或大理石溶解,使各种历史遗迹受到不可弥补的损坏。据调查,在欧洲,除了“黑三角地带”80%的森林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以外,瑞典约有450O个湖泊里的鱼由于酸雨的影响而绝迹了,雅典有名的重要文物巴合农神庙也受到了酸雨的损害。中国四川峨嵋山的林木有80%也遭到了酸雨的损害,著名的四川乐山大佛也因酸雨而“遍体鳞伤”。

目前,全世界有三大酸雨区:北美地区、欧洲地区、中国南方地区。中国因大量使用煤炭燃料,南方使用的煤炭燃料又多为高硫煤,致使酸雨区的降水酸度仍在升高,面积仍在扩大,并有“北上东移”的倾向。中国每年由于酸雨造成2百万平方公里农田受害,经济损失达200亿元人民币左右。

虽然目前还不能有效地控制酸雨的发生,但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地进行着建立酸雨监测系统的工作。一些国家为拯救被酸化了的湖泊和河流,每年要花费几千万美元向水域里投放石灰。1979年,为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量,由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ECE)发起,在日内瓦签署了长距离跨边界大气污染公约。中国从20世纪7O年代开始对酸雨进行监测,并在控制燃煤,改燃煤为天然气,减烧高硫煤方面采取着行动。

13、1934年的美国“黑风暴”事件 

 

1934年5月12日,一场巨大的风暴席卷了美国东部与加拿大西部的辽阔土地。风暴从美国西部土地破坏最严重的干旱地区刮起,狂风卷着黄色的尘土,遮天蔽日,向东部横扫过去,形成一个东西长2400公里,南北宽1500公里,高3.2公里的巨大的移动尘土带,当时空气中含沙量达4O吨/立方千米。风暴持续了3天,掠过了美国2/3的大地,3亿多吨土壤被刮走,风过之处,水井、溪流干涸,牛羊死亡,人们背井离乡,一片凄凉。这就是震惊世界的“黑风暴”事件,也称沙尘暴或沙暴。

这是大自然对人类文明的一次历史性惩罚。由于开发者对土地资源的不断开垦,森林的不断砍伐,致使土壤风蚀严重,连续不断的干旱,更加大了土地沙化现象。在高空气流的作用下,尘粒沙土被卷起,股股尘埃升入高空,形成了巨大的灰黑色风暴带。《纽约时报》在当天头版头条位置刊登了专题报道。

黑风暴的袭击给美国的农牧业生产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使原已遭受旱灾的小麦大片枯萎而死,以致引起当时美国谷物市场的波动,冲击经济的发展。同时,黑色风暴一路洗劫,将肥沃的土壤表层刮走,露出贫瘠的沙质土层,使受害之地的土壤结构发生变化,严重制约灾区日后农业生产的发展。

主要是由于美国拓荒时期开垦土地造成植被破坏引起的沙尘暴,在美国发生过若干起。可悲的是人类的拓荒并没有因为沙尘暴的发生而偃旗息鼓,沙尘暴也没有因此而销声匿迹。前苏联以及南美的一些国家都因毁林垦荒、植被破坏而屡次受到过风蚀的侵袭。

近年来,沙尘暴又在中国肆行无忌,屡有发生。1993年5月,一场罕见的沙尘暴袭击了中国新疆、甘肃、宁夏和内蒙古部分地区,沙尘暴经过时最高风速为34米/秒,最大风力达12级,能见度最低时为零。这场风暴造成85人死亡,31人失踪, 264人受伤;12万头(只)牲畜死亡、丢失,73万头(只)牲畜受伤;37万公顷农作物受灾;4330间房屋倒塌,直接经济损失达7.25亿人民币。此后几年,沙尘暴就像看上这里了一样,不断地骚扰中国西北部和内蒙一带。1994年4月,河西走廊上空发生强沙尘暴;1995年3月甘肃敦煌市出现沙尘暴;1995年5月16日,沙尘暴袭击了银川市;1995年5月30日,沙尘暴又一次袭击了敦煌、金昌等10多个县市;1998年4月,沙尘暴席卷了新疆阿尔泰、塔城、昌吉、吐鲁番、哈密等地,农作物损失惨重。此外,2000年春,沙尘暴竟又12次袭击了北京。

沙尘暴一般发生于春夏交接之际,其形成与大气环流、地貌形态和气候因素有关,更与人为的生态环境破坏密不可分,它是沙漠化加剧的象征。人口的快速增长带来不合理的农垦、过度放牧、过度采樵、单一耕种,这些现象必然导致植被和地表结构的破坏,使草原萎轨土地沙化、生态系统失衡。由于这种造沙的速度远快于人们治沙的速度,无疑为沙尘暴形成提供条件。

沙风暴的发生是人口、资源和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沙尘暴的肆虐在向人类挑战,也在向人类报警;如果人类不能控制发展,如果人类的无边欲望和地球的有限资源互为抵牾,如果人类不能与大自然相濡以沫的话,最终要败在自己手下。

14、莱茵河污染事件 

 

莱茵河是一条著名的国际河流,它发源于瑞士阿尔卑斯山圣哥达峰下,自南向北流经瑞士、列支敦士登、奥地利、德国、法国和荷兰等国,于鹿特丹港附近注入北海。全长1360公里,流域面积22.4万平方公里。自古以来莱茵河就是欧洲最繁忙的水上通道,也是沿途几个国家的饮用水源。

巴塞尔位于莱茵河湾和德法两国交界处,是瑞士第二大城市,也是瑞士的化学工业中心,3大化工集团都集中在巴塞尔。1986年11月1日深夜,位于瑞士巴塞尔市的桑多兹(Sandoz)化学公司的一个化学品仓库发生火灾,装有约1250吨剧毒农药的钢罐爆炸,硫、磷、汞等有毒物质随着大量的灭火用水流入下水道,排入莱茵河。桑多兹公司事后承认,共有1246吨各种化学品被扑火用水冲入莱茵河,其中包括824吨杀虫剂、71吨除草剂、39吨除菌剂、4吨溶剂和12吨有机汞等。有毒物质形成70公里长的微红色飘带向下游流去。翌日,化工厂用塑料堵塞下水道。8天后,塞子在水的压力下脱落,几十吨有毒物质流入莱茵河后,再一次造成污染。 11月21日,德国巴登市的苯胺和苏打化学公司冷却系统故障,又使2吨农药流入莱茵河,使河水含毒量超标准200倍。这次污染使莱茵河的生态受到了严重破坏。

事故造成约160公里范围内多数鱼类死亡,约480公里范围内的井水受到污染影响不能饮用。污染事故警报传向下游瑞士、德国、法国、荷兰四国沿岸城市,沿河自来水厂全部关闭,改用汽车向居民定量供水。由于莱茵河在德国境内长达865公里,是德国最重要的河流,因而遭受损失最大。事故使德国几十年为治理莱茵河投资的210亿美元付诸东流。接近海口的荷兰,将与莱茵河相通的河闸全部关闭。法国和前西德的一些报纸将这次事件与印度博帕尔毒气泄漏事件、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事件相提并论。《科普知识》总结了20世纪世界上发生的最闻名的污染事故,莱茵河水污染事故被列为“六大污染事故”之六。

该事件发生后,法国环境部长于12月19日要求瑞士政府赔偿3800万美元,以补偿渔业和航运业所遭受的短期损失、用于恢复遭受生态破坏的生态系统的中期损失以及在莱茵河上修建水坝的开支等潜在损失。瑞士政府和桑多兹公司表示愿意解决损害赔偿问题,最后由桑多兹公司向法国渔民和法国政府支付了赔偿金。该公司还采取了一系列相关的改进措施,成立了一个“桑多兹-莱茵河基金会”以帮助恢复因这次事件而受到破坏的生态系统,向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捐款730万美元用于资助一项历时三年的恢复莱茵河动植物计划。

通过这次事件,有关国家加强了多边合作。法国、瑞士、德国共同成立了一个工作组以改进和完善信息交换系统和紧急联系机制,并就防止莱茵河污染事故和减轻污染损害需要采取的必要措施达成了一项协议。

从莱茵河污染事故包括后来国际上发生的一些重大水污染事故诸如多瑙河污染等,我们可以看出国际上对此类事件惯常的处理方法:一是尽快提出应急处理措施,为降低损害、损失赢得主动;二是对赔偿持谨慎态度,同时又积极地致力于防治污染长期机制的建立。

15、2000年1月多瑙河污染事件 

 

2000年1月30日 ,马尼亚西北部连降了几场大雨,该地区的大小河流和水库水位暴涨。西北部城市奥拉迪亚市附近,一座由罗马尼亚和澳大利亚联合经营的巴亚马雷金矿的污水处理池出现一个大裂口,1万多立方米含剧毒的氰化物及铅、汞等重金属污水流入附近的索莫什河,而后又冲入匈牙利境内多瑙河支流蒂萨河。污水进入匈牙利境内时,多瑙河支流蒂萨河中氰化物含量最高超标700~800倍,从索莫什河到蒂萨河,再到多瑙河。

污水流经之处,几乎所有水生生物迅速死亡,河流两岸的鸟类、野猪、狐狸等陆地动物纷纷死亡、植物渐渐枯萎,一些特有的生物物种将灭绝。本次世故还导致匈牙利、南斯拉夫等国深受其害,给多瑙河沿岸居民带来了沉重的心理打击,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蒂萨河沿岸世代靠打鱼为生的渔民丧失了生计。本次污染事故的发生,还导致了匈牙利与罗马尼亚两国之间的政治纠纷。对罗马尼亚来说,多瑙河支流蒂萨河污染事故是一起严重的环境灾难,不仅使政府可能面临巨额的国际赔偿,还意味着国际形象损害的后果难以预料。

下面是事发时媒体的报道:

毒水流进多瑙河,死神再袭巴尔干

于小青

美丽的多瑙河为音乐家斯特劳斯带来了创作的灵感,而《蓝色多瑙河》也给这条河流增添了迷人的姿色。不幸的是,由于1月31日罗马尼亚一座金矿的氰化物处理水严重泄漏,10万立方米的污染水流入了蒂萨河等多瑙河的支流,蒂萨河周围地区的生态系统遭到了严重破坏。有关专家说,至少需要20年才能恢复这里的生态平衡,被氰化物污染的蒂萨河已经变成了一条死亡之河,而蓝色的多瑙河、巴尔干半岛也正面临着灭顶之灾。

毒水杀死了蒂萨河

蒂萨河是欧洲的大河之一,流经罗马尼亚、匈牙利和南联盟,为沿岸的国家、城市和人民提供了丰富的水源、水产和优美的风景。1月31日,罗马尼亚奥拉迪亚镇“乌鲁尔金矿”的氰化物废水大坝因为积水暴涨发生了漫坝,用于生产黄金的剧毒氰化物废水漫过大坝向下游汹涌冲去,灾难就这样在风雨交加的黑夜里发生了。

2月12日夜间,这股剧毒污水流到了匈牙利。蒂萨河旁塞格德镇的河面上飘出一股强烈的腐臭味,当地人很快捞上来13吨被氰化物污水毒死的鱼,直到13日上午,这里的居民仍戴着手套、手提口袋继续收集死鱼。

蒂萨河水还是沉缓地流动着,但已经丝毫没有生气,代之的是一片肃杀之景,黑褐色的水面上,除了白花花的死鱼,只有中了毒的红嘴海鸥醉汉似的摇摇晃晃。塞格德镇的市民站在贝尔瓦洛斯特大桥上,忧心忡忡地望着桥下的河水,河边的大堤上也站着很多人,忽然一只漂亮的猎狗朝着水边跑去,尽管主人绝望地大声叫喊着,不晓得发生了什么的猎狗还是喝了两口含有氰化物的河水,不过几分钟,小狗就在几十个泪水盈盈的孩子的面前痛苦地抽搐着死去。一个天真无邪的小女孩不顾周围肃穆的气氛,竟然走到河边,蹲下去想把手伸进河水里,“你疯了吗?”女孩的父亲惊恐地叫起来,一位老奶奶赶忙走过去及时拦住了女孩,岸边的人们又恢复到不知所措的沉默中。镇上的一位老人说:“发生这种灾难,世界的末日到了。”这使得很多上了年纪的人都回忆起他们的长辈给他们讲过的“世界末日”的故事:1879年一场空前未有的大洪水吞没了塞格德镇的3200所住房,使当时塞格德镇的人们仿佛觉得世界末日到了。为纪念这场大洪水死难者的碑现在就矗立在蒂萨河的大堤上,看来塞格德镇还需要另一座碑使后世不忘这次灾难。

居民悼念死去的母亲河

愤怒、哀伤的塞格德镇居民在12日当天就举行了抗议示威游行,他们在临河建筑物的阳台上挂上了黑色的旗帜,他们把花圈扔进了河里以示悼念在这场生态灾难中死亡的生灵,人们还向河中抛投鲜花并在岸边点起了“怀念”的蜡烛。一个名叫埃里卡的大孩子对记者说:“以前这里到处是悠闲自得的钓鱼者,可以不断听到清脆的甩鱼线声,而现在这里变成了一具巨大的死尸。”塞格德大学的生物学家说,河里50%动植物的生命都被摧毁了。更为严重的是,北部两条最小的支流已经处于完全死亡的状态。现在他们更担心的是含水层的情况,尤其是深层底部也会出现死亡的现象,因为氰化物的残渣不会浮在水面,而是沉在水底层,那个地方根本看不见,所以说更危险。

蒂萨河是贯穿整个中东欧的多瑙河的一个支流,含氰化物的水流已经于13日上午当地时间8点钟到达了多瑙河主干,现在长约50公里的死亡之浪正以每小时5至6公里的速度向贝尔格莱德挺进。蒂萨河两岸的人们期望水流量是蒂萨河4倍的多瑙河会稀释有毒物,以减轻受害的程度。但也有专家指出,氰化物毒害巨大,多瑙河自身也难逃此劫。

索赔遭遇扯皮

匈牙利和南联盟政府13日已正式要求导致这起氰化物泄漏事件的责任方进行赔偿。南联盟塞尔维亚共和国环境部长布拉日奇要求对这起事故的责任人进行惩处。据南联盟方面人士说,在北约对南联盟进行的大规模空袭中,许多炼油厂和化工厂遭到严重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已经相当严峻,如今氰化物泄漏事件使得南联盟的环保形势进一步恶化。匈牙利政府官员当天也表示,蒂萨河遭到氰化物严重污染后,河内的诸多野生动物受到毁灭性打击。

据报道,由于匈牙利政府已采取了紧急措施,向蒂萨河附近居民提供清洁饮用水,因此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生人员氰化物中毒事件。但随着清理蒂萨河死鱼工作的进行,如何将成吨重的“毒鱼”安全销毁而不至于对周边环境造成二度污染已成了一件令人十分头疼的问题。此外,如何防止蒂萨河岸边的水鸟和各类动物不受这起氰化物事故的影响也是一项紧迫的任务。

污染事件发生至今,有关方面在事故的责任追究及索赔问题上仍争执不下。位于罗马尼亚境内出事金矿的控股方——澳大利亚埃斯梅里达勘探有限公司指责罗马尼亚政府的有关部门应该对这起剧毒物质泄漏事件负责,因为该公司此前已多次对事故隐患发出警告,但是罗方一直置之不理。而罗马尼亚政府则认为,这座金矿的经营者应对氰化物泄漏事故造成的损失进行赔偿。据报道,目前由匈牙利和罗马尼亚专家组成的一个联合调查委员会正在对这起剧毒物质泄漏事故所造成的损失进行评估。

毒水还在蔓延

随着缓缓的流水,灾害还在蔓延继续。位于下游的南联盟正在重复上游地区的灾难:死鱼身上的恶臭带来了空气污染,南联盟首都贝尔格莱德市也很快进入了紧急状态,而在贝尔格莱德以南90公里左右的贝塞奇大坝前面,死鱼堆积如山,如果没有及时处理,还会有更严重的自然灾难。去年北约空袭南联盟炼油厂和化工厂造成的污染对于巴尔干半岛的自然环境来说就已经是一场浩劫,这次污染无疑是雪上加霜。

“死亡”的蒂萨河,悲哀的多瑙河,多灾多难的巴尔干…… (2000年2月16日《北京青年报》 

专家认为多瑙河污染事件威胁鱼类生存

卢苏燕

在多瑙河最近受到氰化物严重污染后,法国环境专家纷纷表示,这次污染将加速该地区一些濒危鱼类的灭绝速度,多瑙河中的鱼类数量将需要许多年才能恢复到事故前水平。

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鱼类研究室负责人罗兰·比亚尔教授认为,此次污染的后果是严重的,因为多瑙河是欧洲动物资源最丰富的河流之一。他对比多瑙河与塞纳河说,多瑙河水域生活着100多种鱼类,而在巴黎的塞纳河里只生活着40多种鱼类。他说,氰化物对鱼类的威胁非常大,它只要进入鱼鳃,就会使鱼类立即停止呼吸。此前,多瑙河里已有4种鲟鱼由于滥捕而濒临灭绝,这次事故无疑将给这些鱼类带来更大灾难。比亚尔教授补充说,此次受害的第二大鱼类是西鲱鱼。目前正是西鲱鱼返回多瑙河产卵的季节,如果西鲱鱼产卵的水域也受到氰化物的污染,这种鱼将遭到灭顶之灾。

法国环境部污染预防局局长菲利普·韦瑟龙说,这次事故使多瑙河数百公里流域内的动植物受到严重影响。关于目前流传的一些过激说法,韦瑟龙局长指出,这次事故并不是唯一的,它只是近年来欧洲发生的严重河流污染事件之一。氰化物污染虽然严重,但欧洲完全有解决这种事故的经验和能力,法国将与欧盟其他国家一道,在必要的情况下,从技术等方面帮助有关国家,共同加强河流污染的预防工作。

1月30日,罗马尼亚西北部地区一座由罗马尼亚和澳大利亚联营的金矿的污水沉淀池发生泄漏事故,10多万升含有大量氰化物及铅、汞等重金属的有毒物质流入蒂萨河,毒水顺流而下,进入多瑙河。多瑙河是欧洲最长河流之一,受此次污染事件最甚的是罗马尼亚、匈牙利、南斯拉夫等下游国家。(新华社2000年2月15日 

氰化物污染案当事方各执一词

雪绘

2月14日,罗马尼亚和匈牙利两国官员就特大氰化物污染引发的赔偿损失问题开始了谈判。匈牙利国家新闻机构报道说,政府环境保护部长皮博已经飞抵罗马尼亚西北部的巴伊亚马亚与罗马尼亚水资源。林业和环境部部长伏拉德举行会晤。在这之后,两国官员和金矿负责人举行了秘密会谈,就赔偿损失问题展开了磋商。

目前,有关各方的态度差异很大。拥有金矿一半股份的那家澳大利亚矿产探测公司否认了他们应该对氰化物通过蒂萨河进入多瑙河负有的责任。他们表示已经从澳大利亚派出一个专家小组前来证明自己的清白。但是,急于加入欧盟的罗马尼亚政府却表示出了十分积极的态度。罗外长罗曼说,“罗马尼亚政府对于查清此次严重生态灾难的后果作好了一切准备。”匈牙利政府关心的则是污染造成的损失程度。匈牙利农业部负责渔业的官员平特表示,从蒂萨河里打捞上来的死鱼至少已有上百吨,而且数字只会继续增加。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附近的地区环境研究中心新闻发言人普伯表示,此次环境污染不但造成了剧毒的氰化物泄漏,而且还会释放出一些重金属,比如铅,因此对当地居民和生物造成的危害更为深远。(《江南时报》2000年02月16日第3版)

附:多瑙河和黑海的污染现状

提起多瑙河,许多人的耳边都会响起《蓝色多瑙河》的美妙旋律,脑海中也会浮现出这条流经欧洲11个国家、最终注入黑海的欧洲第一大河的美丽风光。但近日巴尔干环境委员会公布的一份最新研究报告却显示,美丽的多瑙河暗藏杀机,它甚至充当了“黑海环境杀手”的角色。该报告说,目前黑海的生态环境已经遭到严重破坏,而威胁黑海的各种污染物有一半以上来自多瑙河,多瑙河也因此成为黑海最主要的污染源。

战争、工业、生活废水污染

在最近几年,多瑙河可谓命运多舛。1999年,多瑙河遭受了科索沃战争带来的一场浩劫。北约在轰炸了南联盟的潘切沃石油化工综合企业和诺维萨德的炼油厂后,大量有毒污染物质流入多瑙河及其支流,并向下游地区扩散,对那些使用多瑙河水的许多城镇构成威胁。2000年1月30日,罗马尼亚西北部地区一座由罗马尼亚和澳大利亚联营的金矿污水沉淀池发生泄漏事故,10多万升含有大量氰化物及铅、汞等重金属的有毒物质流入多瑙河的支流蒂萨河,毒水顺流而下进入多瑙河,匈牙利、南斯拉夫、保加利亚等多瑙河下游国家深受其害。毒水流经的蒂萨河内80%的鱼类死亡,在有些河段,死鱼堵得船都开不动!

南斯拉夫的环境专家表示,这是近两年来欧洲最大的环境灾难,它不仅严重破坏了多瑙河流域的生态环境,而且将加速该地区一些濒危鱼类的灭绝速度,多瑙河中的鱼类数量将需要许多年才能恢复到事故前的水平。

除了这两大事故外,多瑙河多年来还接纳了大量的工业和生活污水。多瑙河沿岸的城镇中,每年约有1/6的工业废水和40%以上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就排入水域,多瑙河的污染正由浅层向深层发展。黑海就快变成死海。

多瑙河受了污染,作为承接多瑙河水的黑海自然难逃其害。巴尔干环境委员会的报告显示,黑海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每年由多瑙河排入黑海的污水达几十亿吨,黑海89%的海水已经遭到污染,从海面至150米深的海水中,氧气的含量微乎其微。

除了来自多瑙河以及其他入海河流的污染外,石油泄漏也对黑海环境造成很大的威胁。每年有5万多艘海轮在黑海航行,因事故在海上泄漏的石油达到11万吨,一些海域甚至四处漂浮着成片的油污,并形成薄薄的一层油膜。环境专家警告,黑海的环境污染已达临界点,而且注入黑海的淡水较少,如再不采取措施控制污染,几十年后这里将变成死海。

各国寻找应对措施

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已直接威胁到了黑海海洋生物的生存和繁衍,黑海的水生资源损失惨重,鱼类品种不断减少。目前,黑海海域的鱼类仅剩3000余种,不及地中海鱼类品种的一半。1986年,黑海的捕鱼量为90万吨,而2000年则是10万吨不到,在捕捉到的鱼中,有50%都患有各种“环境病”。此外,黑海的污染还使得居住在这里的海豹和海豚等海洋哺乳动物濒临灭绝。黑海地区原先特产一种体长仅1.8米的“侏儒”海豚,但由于黑海污染日益严重,“侏儒”海豚被迫随着其他鱼群迁移,现在在黑海反而难以见到这种稀有海豚的芳踪了。

多瑙河和黑海日趋加剧的污染,已对沿岸各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构成威胁。据巴尔干环境委员会的调查,在多瑙河和黑海沿岸国家,人们所患的各类疾病中,有10%是因为饮用水的问题而出现的。一些国家为了确保饮用水合格,不得不拿出宝贵的资金寻找新的水源。

另外,随着多瑙河和黑海渔业资源的日渐短缺,捕鱼区越来越小,不少渔村已名存实亡,近万名渔民的生活陷入困境。南斯拉夫的一位渔民曾向国家环境部门投诉说,他家世代在多瑙河里捕鱼为生,现在河里的鱼越来越少,他真不知道今后拿什么来养活一家人。

所幸的是,多瑙河和黑海的污染问题已经得到沿岸国家和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今年4月29日,首届多瑙河流域及喀尔巴阡山地区环境首脑会议在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举行,罗马尼亚总理纳斯塔塞呼吁欧洲国家立即采取紧急措施,全面治理多瑙河环境污染问题。6月,保护黑海免受污染公约委员会在土耳其首都伊斯坦布尔举行了第五次会议,会上宣布全球环境保护基金会已决定向多瑙河和黑海沿岸国家提供6000万美元的援助,以支持该地区的环保工作。

另外,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与开发计划署及世界银行制定了一个多瑙河流域环境计划,包括建立突发污染事故警报系统、加强公众意识以及支持湿地恢复等,以减少多瑙河流域及黑海的污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