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二节 佛家功法述要

 傲雪寒梅503 2013-03-06
  •  添加时间:2008-05-14 发表时间:2008-05-14 人气:369
  • 本文章共6558字,分2页,当前第1页,快速翻页:
  • 第二节 佛家功法述要
        道佛两家气功修炼的目的不同。道家练功是为了健康长寿,他们从精、气、神入手练,使身体健康从低层次进入高层次;佛家练功是为了离开人这具“臭皮囊”,在充满疾苦的五浊恶世中得到解脱。他们练功从精神入手,使有形进入无形,练功达到一定程度,感到到所谓真如法界便要圆寂,也就是要离开人世去死。因此有人认为道家重命功,佛家重性功。我们认为性与命不能截然分开。性功练好了,命功便会发生变化,没有性功的修炼,命功不容易练好。练好命功对于性功的关系也如此。道、佛两家要进入练功的高层次都不能只修命而不修性,或只修性而不修命。因此佛家重性功不重命功,道家重命功不重性功的说法是不确切的。它们只是入手方法不同而已,道家从命功入手,所以对精、气、神有许多具体的练法;佛家从性功入手,功法不可能像道家那样具体。尤其是大乘功法重无形,从意识入手练,意识非常抽象,练功方法 不可能很具体,练一点具体功法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意识问题,所以大乘功法主要从理上走。佛家功有很深奥的理论,像禅宗、止观等门宗的理决非几个课时所能讲清楚。因此对佛家功更是只能着重介绍一下它的实质了。
        由于佛家功主要从精神入手,故传授方法 主要是公开讲道理,把道理领会了就能很好地运用意识,不像道家功那样强调传授功法。佛家功的师徒传授,较早的时候主要是摩顶受戒(以后称开顶、灌顶)。老师给摩顶,把受戒人头顶的气路打通,把信息传进去,受戒人练功就比较容易往较高层次走。每个人头顶的动点具体位置不完全相同,老师要亲自给单独查找来摩顶发气。佛家功的单独传授一般地就在于此。佛家功在传授上很重视在高层次的意识互相印证。老师怎样把徒弟教下去,师徒之间双方意识接触达到什么层次,都靠意识印证,此即所谓心心相印。
        佛家功主要内容是戒、定、慧三学。“依戒生定,依定发慧,依慧断除妄惑,显发真理。”“戒”是守戒,古人称戒是佛身。对哪些事是坏事,不能做,哪些是好事,要去做都有规定。用现代语言讲属于涵养道德范畴。经常涵养道德,心安一处,便能因戒生定。“定”指“禅定”。“禅”按梵文音译为“三摩地黑”或“三昧”,音译为思维修或静虑。“定”是心注一境离散乱之意。禅定两词合起来就是于一心安静入定程度就可以生慧,“慧”指认识自身生命活动和周围客观世界,出现神通。佛家功有大乘功和小乘功,大乘功里又有不同门宗。门派虽异,最根本的功法是禅定。有所谓四禅八定。“四禅”指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八定”其实是四定,指空处定、识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而后再进入灭尽定就达到出世间法了。关于四禅八定的内容,在第二章中已作了叙述,这里仅将其实质作一分析。有人把道家练卦爻周天过程所出现的活子时、采药、结丹、停止呼吸来比拟佛家功的四禅。其实两者根本不同。道家功炼精化气,意守命门,使肾阳发动出现活子时,然后采药运周天,结小丹时出现呼吸停止,结大丹时出现心跳停止。佛家的禅定是从精神空寂入手,修得一分性,保得一分命,通过修性使体内气机发生变化而周身出现活动子时的舒服感,这种活子时的舒服感没有性的冲动,与出现性兴奋而引起全身兴奋的活子时的舒服是完全不相同的。停止呼吸要在四视野才出现。
    ZN315.com
        练功出现呼吸停止而且对形体的感觉没有了,但生命并没有离开形体,生命运动的感觉并非完全没有。这时练功要注重“空”,意识守虚空,做到意念与虚空相结合,空空荡荡,一无所有,就叫空处定。但空也没有处所,因此也叫空无处定,意念与虚空结合以后,又反过来体察意识是怎样放出去的。这时身体感觉功能已比较强化,对事物的感知比较细致,可以感觉到意念活动之动处。这就从守空进入守意识本身,称为识处定。但意识是无形无象的,我们讲过意元体无形无象,同流六虚,充满宇宙,无边无际,因此也叫识无定处。按佛理讲四大皆空,意识也是空的,所以心定在什么地方也模糊了,称为无所有处定。意识上有了守的念头,就是意识上有了念头,不能有这个念头。但意识上有不要念头这个念头,也还是有念头。所以应该不想也不不想,称为非想非非想念处定。我们认为守虚空与守意识很近似,二者都不占有虚空,而且互相无碍,但二者并不等同。当意识守虚空时,是守身外一景,有主观与客观之别。当守意识时,能守这个主体与所守这个客体都是意识,本身已合为一体,就可以达到高级境界了。但佛理讲空,把意识也要看成空的,不能使能想与所想合一,便走上无所有处定、非想非想处定,理论上有了缺陷便不能圆满了。智能气功的混元气理论认为意元体与原始混元气有一定的同一性,从无形无象的原始混元气进入有形之物的混元气,经过很多层次的演变而发展为意元体,意元体又回复到无形无象的状态,但它并不等同于原始混元气,而是一种螺旋式上升的运动。古人不懂这个道理,练功目的要求返还先天就认为是要回归大自然。于是证到四禅八定之后,还必须再进入灭尽定。这种定应该是意识活动达到一种状态,但宗教徒至此时由于意识作用会出现天国、佛国的景象,便要去死,称为圆寂、涅 ,这是宗教的悲剧。如果练到四禅之后,能从理上解决心体等同虚空的问题,便可直入高级层次。所谓返还先天并不是完全回复原始混元气状态,而是使虚灵的意识与混元气相结合,进入身体每一个细小的组织,达到意识混元,人的身心健康层次便大大提高了。这个道理在《智能气功科学精义》的《运用意识》和《修养意识》两章中都已经讲过。不过佛家功在其发展过程中,在这一方面已有所进步。发展至出现密宗金刚乘,便提出即身即佛的理论,不是死了才成佛,而是活着就可以成佛,不去追求死了。
        one.小乘功法
        小乘功法主要是戒、定、慧,从有形入手练,最后达到四禅八定。主要有以下几种入门功法。
        一、修遍
        有十遍行的修炼方法,即地遍、风遍、水遍、火遍、青遍、赤遍、灵遍、白遍、光明遍、限定虚空空遍。
        二、守呼吸
        呼吸之梵文音译为安般。小乘经典有《安般守意经》,阐述了入定的调息方法。古佛家功的呼吸法有很大优越性,与道家功守人中玄关颇相类,即把意念放在鼻孔,守鼻孔,呼吸时感到气一出一入。这种守呼吸法最易安静,也不会出现弊病,不像深呼吸法练不好易出现胸憋等弊病,通过守呼吸入静后练四禅八定。有的人光用守呼吸法,不经四禅八定便玄关窍开直入虚空。
        三、对治
        对不符合练功要求的精神活动采取不同的具体对治方法。介绍几个主要对治方法:
        (一)贪。贪为练功之大弊,以不净观对治,叫多贪众生不净观,即观人世间尤其是人之不净。
        小乘功法比较具体,因人与周围事物都是有形之物,故从有形入手去练,然后从有形之进入无形之意识。但从有形入手,往往容易使“有”的念头越练越强,而不能往“空”上走,意识层次的修练就少,落于俗谛,离佛教认为万物皆空的教理越远,我们认为大乘佛教之创立正是出于要改变这一状况。但从练功角度而言,从有形之体入手去认识自身生命活动和周围世界正是小乘功法优越性之所在。
        two.大乘功法
        大乘功法从精神入手,重智慧,主要修六波罗密。波罗密为梵语音译,意译为到彼岸。六波罗密为:布施波罗密(音译澶波罗密)、持戒波罗密(音译尸罗波罗密)、忍辱波罗密(音译忏提波罗密)、精进波罗密(音译毗梨波罗密)、禅定波罗密(音译禅那波罗密)、智慧波罗密(音译般若波罗密)。通过修六波罗密达到断烦恼得智慧,证得智慧就是证得佛性了。大乘佛教有十大门宗,我们主要介绍以下几个门宗的功法。
        一、禅宗
        关于禅宗南派与北派在功法方面之不同及其实质在《中国气功发展简史》中已有介绍。这里主要进一步介绍惠能禅宗功法的实质。
        佛教来源于印度,禅宗之初祖称印度之达摩,但禅宗之真正创立实始于六祖惠能。在惠能之前只有修禅,而无禅宗。禅宗分南、北两派。北派以神秀为代表,所倡“置心一处”的功法,与小乘之修禅相类,以意念专注一境,从而引发智慧。它与古禅不同之处是用智慧分辨事物之物质性是因缘和合而非实有,从这方面走禅。南派以惠能为代表,主张“即心是佛”。他认为“世人性本自净,万法在自性”,只要去掉妄念,内外明澈,就以顿见真如本性而自成佛。因此其修炼方法是“直指人心”,明心见性,完全直精神,而不讲四禅八定。对于精神的虚灵和无处所不但要感觉到,还要征得。而要征得它就必须精神十分宁静,意识内向,集中于一点,使之深入进去体察自我意识的运动状态。意识运动是意元体内信息运动的过程,当感知到意识运动,就是使意识活动返还于意识自身。这就是禅宗修炼的高级境界,也就是进入华藏世界了。在讲四禅八定时讲过,当从空处定到识处定时,意识从守虚空进而守意识、体察意识活动时,如果守与所守合一,即意识活动返还意识自身,然后让意识充斥身体每一个部位,身体的变化就达到高层次了。惠能的南派就是这样修炼,直指人心,直接去感知意元体,所以不需走四禅八定。惠能虽不识字,但融通佛理,讲经自心性出,用现代语言讲是通过组场传递信息,往往可使听经者顿悟而认知意元体。
        二、止观(天台宗)
        止观是佛教是影响最大的修练方法。这里只是对其功法的实质作简单介绍。
        止观是由慧文读印度龙树著作有悟,而创立“一心之观”。止观理论虽溯源于龙树之中观论,但早在《阿含经》中就有中道之说。传至第四代智 把佛教中观论、禅定理论和道家功结合,正式创立止观门宗。“止”是把念头止于一处而入静,“观”是用佛教中道论的道理和真正的智慧来观察自身生命活动和周围客观世界,要不住于俗谛的有,亦不住于真谛的空,将真俗二谛统一起来观察现象,既要看到它的空,又要看到它的假有,即有非实有,空而非空,非有非空,空中妙有。这样慢慢地去练,就可以认识到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的一致性了。这就要求意识不与形相合,但又要合而不着。它的实质是用意元体特异功能的感知方法与一般感觉器官的感知方法结合在一起去观察事物。 智 的止观著作,有《摩诃止观》,称圆顿止观,修习初后不二,无前后深浅之分,为悟性高之人修炼;有《禅波罗蜜法门》,称次第止观,有由浅入深之次第;有《童蒙止观》,称小止观,为初习止观之入门。还有《六妙门》,称不定止观。不定止观是一种真俗圆融法门,“更前更后,互浅互深”,前后深浅不定,可以练俗谛,亦可进入真谛。它通过数息、随息、止息、观息、正息、净息六种调息方法达到调心的目的,从数息入手,逐步进入佛家要求的精神境界。数、随、止、观、正、净六种方法都有修与证两方面内容。任何一种方法皆可引发禅定。可以六种功法依次逐步练,也可只择其中一法练,非常灵活。不管何种调息方法,关键全在于意识的运用。譬如练数息,如果执着于数息,从一到十着于数,就是练俗谛,即练有形。如果领会到数本无象,着意于无,便是练真谛,即练无形。《六妙门》是从有象数息入手修至无象,虽其无象,但有数之意识在此以有一心之观修到无心,从有为入无为,最后达到圆明空净的境界即达于中道。
        正是从上述止观的佛理出发,止观功法虽然与很多道家功一样要求心注一境,把意念守在某一事物上,但其练法与机理并不相同。以守肚脐为例,不少道家功要意守肚脐,止观亦有止于脐下三寸,似乎相同,实则相异。道家功的意守肚脐是始终把意念守在肚脐部位,除了可收以一念代万念而有助于入静之效外,其机理还在于可增强意守部位的气。止观的守肚脐是先认真地看清楚自己的肚脐之后,在练功时意念想着脑子里肚脐的形象,而不量想肚脐本身,完全是练精神。从中亦可窥见道、佛两家练功之异。智 认为佛教诸宗修炼方法虽然多,但概括起来,主要不外止、观二法。我们认为不仅佛家功如此,其它门宗的功法也大多如此。练智能气功的形神庄意念专注于做动作便是“止”,精神集中,杂念自除。当练功有了气感之后,精神集中于体内气机变化的感觉,便是“观”。
        三、净土宗
        净土宗的修持方法是念佛法门。据说传问自印度的《楞严经》中写有26种圆通,其中就有念佛法门。《楞严经》在中国有译本,在印度却未见其书,佛教史亦无此书之记载,故对此书之真伪存疑。不过《华严经》之81品也有导归极乐之旨。 净土宗的修持方法,不像禅宗和止观需明了佛理,依理修行,断惑证真才能有成就,而是男女老幼、上智下愚都可以修,只要“信、愿、行”地坚持念佛,就可以往生净土,故信奉者众。念佛法门要求念时“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所谓都摄六根就是将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都集中念佛;所谓净念相继是指念佛开始出声念,以后默念,进而心念(称金刚念),做到念而不念,不念而念,心中念念相继,字字分明。所谓得三摩地就是达到引发禅定。念佛的作用是舍诸乱意,收摄散念,使心系于佛名,它与禅宗北派反观宗心注一境之实质为以一念代万念,精神终日十分宁静,整个生命活动也就发生变化了。
        四、密宗
        密宗是在释迦牟尼死后七百年才兴起的一个门宗。于唐朝传入我国中原地带,盛于唐,断于明。中国密宗的另一重要支派为藏密,亦传入于唐,在西藏等地传播,一直流传至今。密宗以佛教大乘理论为基础,吸收了婆罗门教的一些理论,传入我国后又结合了道教的符咒、男女双修等功法。禅、观、净诸宗都是从精神入手练无形。密宗的教义是“即身是佛”,故练功身心并重,并以身为基础。其功法内容比较多,包括:1.外八密,主要是动功,通过动作练筋骨、气脉、意志。2.内八密,即身密、口密、意密,现在通行的是持咒、观想、结印,而主要练功内涵则是修炼中脉。3.秘八密,即男女双修修法,至于具体的功法,一般包括练气修脉之宝瓶气,四轮三脉(或五轮以至七轮)拙炎定、大手印、双身法(即男女双修)等,此外还有各种法术。这里只着重从实质上介绍其灌顶和练气修脉的一些方法。
        密宗有传授上非常强调灌顶,有严格的程序和仪轨,而且因修炼的功法层次不同又有不同的灌顶方法。具体方法虽然不同,其主要实质是相同的。
        密宗称修命功为修命力,主要从练气脉入手。观想四轮三脉(或五轮三脉、六轮三脉、七轮三脉)是其重要内容。从人体的会阴到头顶有喉、心、脐等若干个部位(几轮便是几个部位),练功时从会阴逐个部位往上观想,在每一个部位都想像有莲花瓣,花瓣上有字,还连着很多脉,越向上花瓣和字越多。三脉是指从头顶到会阴一条脉管,叫中脉。中脉左右又各有一条较细的脉管,左右二脉分别通左右鼻孔,三脉于脐下相合。三之粗细与色泽说法不一。练功时一心安静,精神集中去观想四轮(以至七轮)三脉,至观想之物像清亮明晰之后,便用宝瓶气法,配合呼吸。呼吸的方法不是两个鼻孔同时呼吸,要先用手指按住左侧鼻孔,用右鼻孔吸气,气沿右侧脉管下行于脐下,进入中脉,上升至喉,再下降于脐下,循左侧脉管上升,于右鼻孔呼出。然后于另一侧鼻孔循同样路线呼吸。吸气后要求尽量憋住气,使瓶气散遍全身。不练功的人不出现中脉,密宗这种练气修脉方法的实质,是用意识结合身体作假想,配合呼吸引发体内气变化,加强中脉,使生理发生显著变化,从而在健康长寿方面达到超出常人的水平。在此基础上修炼,便可进入“即身成佛”的高级境界。
    智能气功网HXZNG.COM
        佛家修炼方法很多,对此,《楞严经》与《圆觉经》中有着详细阐述,鉴于原文难于理解,故将南怀瑾先生的《圆觉经略论》、《楞严大义今释》录于附录十一、十二。在密宗,特别是藏密宗,气功的理论和方法尤其丰富,由于该内容专业性较强,故不赘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