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后汉时期‘党锢之祸’”——品读《资治通鉴》

 慧然 2013-03-07
乐水(574026607)  13:18:48
占用各位一点时间,同大家聊聊“后汉时期‘党锢之祸’”——品读《资治通鉴》

自桓帝十三年(159)至灵帝(176)近二十年期间,先后进行了四次“党人狱”,以其起于皇室高层核心、对汉室社稷及后世的深远影响,成为这一时期的一个重要历史事件。惜墨如金的司马公用了《汉纪四十七》、《汉纪四十八》至少两章予以记述。


周斌明(951497859)  13:22:36

乐水(574026607)  13:25:23
  其二,围绕皇权的政治斗争是  “党锢之祸”的幕后主因。外戚与宦官是这场政治斗争的主角。这也是历朝历代执政晚期之普遍规律。年轻皇后寻求外戚“帮忙”在先。当皇帝尚年幼之时,治理朝政,皇后一人自不能支,自然要倚仗“娘家人”,即外戚。及至皇帝长大,欲“正本清源”之时,外戚早已把持朝纲、弄权多年,根基雄厚,党羽众多,势力强大。其表现极端者,有之前伺机篡位的王莽。进而造成孤立的皇帝宠信宦官于后。外戚专权妄恣天下,自不会把皇帝周边的宦官们放在眼里,宦官们常因辱生怨;同时也有违众朝臣之心愿。于是皇帝通过宦官与朝臣“勾结”,倾力打倒外戚。这是外戚与宦官的“底牌”,是一场围绕皇权的政治斗争,而且是从“暗斗”开始。“党锢之祸”只是这场斗争发展到一定时期的爆发点而已。 

乐水(574026607)  13:27:50
  其三,志士名流自身“不成熟”让自己成为“党锢之祸”的牺牲品。桓帝时期尚名节。一些名士大夫竞相以贤德自居,相互间要么相推相褒,要么相倾相轧,名下追附弟子多者上万,以至群聚成党,即被称为党人。其中不乏朝臣。这些人是皇权政治斗争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也是“党锢之祸”的实际受害者。究其原由有三
乐水(574026607)  13:32:38
 二是崇尚声名,自视清高,傲才恃物。《资治通鉴》对此有详载,在名流之“领军人物”中,所谓“三君”、“八俊”、“八恺”、“八顾”等等,声誉之隆,充耳盈世。被延见视为“登龙门”,为驾车乃三生幸。志士名流们错把一统之东汉当作列国之东周,妄图以“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息”而自许。就连一般百姓对此尚隐眼闷心,更何况高高在上的天威皇帝。故凡有宦官上奏党人“结党营私”“祸乱朝庭”应予重刑者,均准。
乐水(574026607)  13:37:22
经过四次“党锢之祸”,朝庭上下之党人被处死、放逐、禁锢终身者,数以千计,使后汉之菁英丧失殆尽。比起明之进退有度之王阳明,清之通达权变之曾国藩,后汉之名士确有其“不成熟”之处,以此所遭至的灾祸亦遗为后世士子之活生生血的教训。
              “党锢之祸”之后之汉室乱局,终以武装斗争定格。灵帝二十二年(189)董卓率兵入洛阳,奏响军阀横行第一声,又一次拉开华夏大分裂的序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