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前文—— 有一说一,前朝后宫虽然被桓帝搞得一塌糊涂,不过在他统治期间,对外战争方面还是可圈可点的。汉桓帝任命的将领,先后平定了西北北匈奴的反复作乱(此时鲜卑崛起,匈奴已经成了西北地区的边缘部落),东北的鲜卑、乌桓崛起,西部的羌族作乱。 ![]() 这些战争虽然规模都不算大,但再要算上桓帝奢靡的生活,这钱粮耗费就海了去了!致使本就空虚的东汉国库,雪上加霜。以至于后来爆发的黄巾之乱,国家根本拿不出钱,不得不使地方政权自行募兵平叛,间接导致了军阀割据,加速了东汉王朝的覆灭! ![]() 话题扯远了,重新聊回汉桓帝,他对将领的选拔,还算知人善用——西北的匈奴被班勇平定,使西域重新安定下来。同时刘志还提拔了著名的“凉州三明”——段颎、张奂、黄甫规(东汉末年三国之前,最为著名的将领)。 ![]() 有这帮大将出马,终桓帝一朝,这些边患始终就停留在边患阶段,丝毫没动摇大汉王朝的统治。国家值此内忧外患之时,还能如此轻描淡写地吊打周边各族,所以为什么两汉时期被称之为强汉,现在诸公知道原因了吧! 即使军事上取得一定的成就,也无法掩盖桓帝的平庸,同样也无法阻止东汉王朝的进一步衰落。观汉桓帝行径,他绝非昏庸无能之辈,也算不上昏君,宦官朝臣皆在其股掌之中,帝王权术亦被他轻易玩转,他的境况跟明朝嘉靖帝朱厚熜极为相似。二人都是极其聪慧的人精,且同样的懒惰。 他们能把事情安排得妥妥帖帖,只要不触及自己的底线,管他洪水滔天!一个喜好女人,一个妄想想长生,但就是不想管苍生! 俗话说得好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前文提到过,桓帝的第二任皇后窦妙,一直不受宠,但她忍辱负重的性情不输乃夫——汉桓帝能忍11年才干掉梁冀,她窦妙也能忍到桓帝驾崩,才动手将他的宠妃田氏干掉(够隐忍、够狠毒)!刘志自己擅长阴谋诡计,他的后宫亦不遑多让! ![]() 大概是窦妙的颜值不给力吧 当一个皇帝,无论处在前朝后宫,每天都生活在这种勾心斗角中的环境里,试问还怎么可能治理好国家? 皇帝做了20年,前面11年做傀儡,后面11年贪图享乐,国家被他治理得不好也不坏,百姓生活还算过得去,但他也给后人留下了一个烂摊子——空虚的国库,暗流涌动的朝堂,这为第二次党锢之祸遗留了祸根。 汉桓帝在位22年,36岁崩,这两项记录在东汉皇帝里都算名列前茅的。因桓帝无子嗣,窦太后立刘氏宗亲刘宏为帝(刘家人就是多,不愁无后),是为桓灵二帝中的汉灵帝,太后窦妙临朝称制。 这位窦太后在后宫制霸,但在前朝,其水平就不够看了。为了更好地把持朝政,窦妙将老爹窦武封为大将军,协助其管理朝政。可没过多久,父女俩就产生了分歧—— ![]() 窦妙身处后宫,亲信自然都是宦官宫女,窦妙十分信重这些人。而在前朝,窦武接触的都是朝臣清流,自然倾向于清流一派。于是,窦武就向女儿晋言罢黜宦官。对此,窦妙当然不会同意,身处后宫的她,还得依靠这些宦官,才能更好地控制前朝,若是将他们废了,自己这个太后不就成吉祥物了吗! 是以,窦氏父女才更掌权,就因为这个原因,莫名其妙地产生了裂痕。窦武也是个大老粗,见规劝没用,便来硬的,纠集一帮军士就准备开干,但不知怎么地走漏了风声,被宦官们先下手为强,假传圣旨骗过了窦武的兵士,将其干掉了(这都是什么事儿)! ![]() 而太后窦妙则被宦官软禁,由此可见,窦氏父女都不是搞政治的料(想搞政治,情商智商二者缺一不可)。而后,年仅12岁,继位还不到一年的汉灵帝刘宏,就这样莫名其妙地扫清了外戚势力,成功亲政(遥想之前的少年皇帝们,想要亲政都是何等困难哪!若和帝、桓帝在天有灵,尽皆哭晕在厕所)! 但要说这次政变,灵帝是躺赢的话,鄙人是绝对不相信的。从之后处理第二次党锢,以及镇压黄巾军的手段来看,灵帝能坐稳天下,绝不是一句运气好,就能解释得了的。 反正不管怎样,汉灵帝大权在握,跟他的前任桓帝面临的情况一样,朝臣跟清流紧密联系在一起,处处跟他提意见,跟他过不去。这种情况皇帝不重用宦官,难道要由着他们把自己架空吗? 历代史书,总是批判皇帝重用宦官祸乱朝纲。但若易地而处,替灵帝想想——大臣都不听他的,还什么都跟他对着干,这让皇帝怎么选择!可以说皇帝重用宦官,都是被这帮人给逼的!可一旦皇帝用了宦官,就会被后世冠以昏君的名头,因为话语权总在读书人那里! ![]() 言归正传,因为汉灵帝的重用,宦官的势力在灵帝一朝,达到了东汉时期的顶峰。又因为桓帝时期对“党锢之祸”的处理不彻底,抓了上百人,只杀了十几人,算是高高举起轻轻放下。 这回清流们趁着灵帝刚亲政,年龄尚幼,权利还不稳固,再次向宦官集团发起了冲击。看到这里大概有人会问了,为什么这些清流非咬着这帮太监,不松口呢?他们到底有什么深仇大恨呢? ![]() 东汉时期的清流,还没沦落到魏晋时期那么颓废,但一些失势的士子,已经开始服用五石散,来缓解郁闷的心情了 其实原因不外乎两点,一是权利之争,当时的朝廷没了外戚势力的干预,主要势力就剩下了清流和宦官,他们不掐对方,难道要对付皇帝吗?虽然清流的终极目标就是皇帝,但也不能明着来不是!那么,对付皇帝的走狗——太监,就成了最佳选择。 ![]() 二是君子与小人之别,儒家出身的清流士人,自是身怀浩然之气,皆以君子自居。而太监——身体残缺,一介废人,奴才般的存在,自然天生就是小人,岂能跟君子共襄庙堂!所以,太监和清流简直就是天然存在的敌人! ![]() 所以,理所当然地爆发了第二次“党锢之祸”!这回的导火索原因更奇葩——一个回乡祭祖的太监,被当地官员弹劾,说其回乡的时候扰民,还把这个太监的祖坟给刨了! 这就是这帮读书人干的事儿!被刨了祖坟的太监岂能罢休,立马纠结起其余的太监向灵帝进谗言,将清流一派在地方上的嚣张跋扈,添油加醋地说了一通。 ![]() 汉灵帝也不含糊,对待清流可比汉桓帝狠心多了。这次党锢之祸,持续了近10年,这次“党锢之祸”诛杀清流的行动,一直持续到黄巾起义的爆发,才停止。 前后一共杀戮清流人士近千人,其余未死之人也尽皆逃散,不敢在京城露面。这一回的较量宦官集团可谓大获全胜,领头的十个人被称作“十常侍”…… ![]() 待续…… |
|
来自: 金色年华554 > 《历史中的大人物系列/默默无闻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