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备急千金要方》中痰饮病的用药规律探讨

 觉金 2013-03-07
《备急千金要方》中痰饮病的用药规律探讨
《备急千金要方》中有四十一首治痰饮病方剂。其方既宗经旨, 又有创新。选方用药注重实效,独具特色。兹将其治痰饮病的用药规律探析如下,供临证参考。
1 痰饮者, 温药治之 孙思邈先生遵经旨“病痰饮者, 当以温药和之”。根据痰饮病的病位及病情的轻重, 灵活运用温热药。在所有温热药中,以半夏为最常用。由于半夏具有温、燥、降之特性,与痰饮病的病机相符, 故用为治痰饮之主药。如大茯苓汤、半夏汤、大半夏汤、姜椒汤、顺流紫丸、大五饮丸、小半夏汤均以半夏为主药, 且此类方剂均以呕逆为主证。如治心腹虚冷, 游痰气上, 呕逆之小半夏汤, 即以半夏配生姜、陈皮。生姜可温胃散痰饮, 助半夏降逆止呕, 且解半夏之毒。在《千金方》中, 半夏多与生姜配伍。饮邪停阻部位不同, 温热药亦异。对于饮邪停肺, 偏于上焦者, 多用半夏、桔梗、前胡、杏仁等, 如旋复花汤、姜椒丸, 大五饮丸、中军侯黑丸等, 宣肺温通化痰饮。痰饮停于脾胃, 偏于中焦者, 多用半夏、白术、桂心、茯苓等温化渗利之品, 温脾助运化痰饮。其中茯苓、桂枝、白术、甘草即《伤寒论》中治痰饮停中焦之基础方苓桂术甘汤, 适当化裁可治疗各种痰饮病。痰饮停于胃肠, 偏于下焦者, 多以半夏、细辛、狼毒、附子(寒甚者用乌头) , 温散肾经之寒邪, 温肾助阳蠲痰饮。如旋复花汤、旋复花丸等。孙思邈根据痰饮变化多端, 随气升降, 无处不到之特点, 采用宣肺、暖脾、温肾治法, 或单用, 或数法并用, 辨证灵活, 切合病机, 效如桴鼓。
关于“病痰饮者, 当以温药和之”, 后世医家多释以“温和”之义, 临证多采用平和之药, 这就局限了痰饮病的治法。从孙思邈治疗痰饮病的方药来看, 不乏峻烈之品, 如乌头、附子、狼毒、甘遂、大戟、芫花、大黄、甚至用巴豆。故笔者认为,“病痰饮者, 当以温药和之”当理解为: 病痰饮者, 当以温药治之为妥。而非平和之义, 这样更符合临床实际。

2. 其高者, 因而越之 孙思邈治疗胸膈、心上之痰实证, 因势利导, 采用涌吐之法。常用之品有瓜蒂、赤小豆、常山等。如治疗心上结痰饮实之撩膈散, 用瓜丁、赤小豆涌吐痰实, 用人参、甘草扶助正气, 使祛邪不伤正, 并以酒冲服药末, 取其升散之性, 助药力上行。又如治胸中痰实之断膈汤(常山、瓜蒂、甘草、松萝) , 并用酒煎服, 得吐后以半夏汤(半夏、生姜、吴茱萸、附子) 以善其后。又如治膈中痰积热之松萝汤(松萝、乌梅、栀子、常山、甘草) , 以酒浸后, 水煎服。指出一服得快吐后即止, 以免过剂伤正。杜蘅汤(杜蘅、松萝、瓜丁) , 主吐百病, 老少用之亦佳。一服未吐者, 更服, 吐后即以稀糜自养以护胃气。对于痰阻不畅及体弱者, 常采用平和之吐法, 用平旦顿服蜜、醋合剂, 然后探吐之, 次日又服。此法既可祛除痰邪, 又较为稳妥。
对于胸膈中痰厥气上冲之厥头痛, 单煮茗(茶) 作饮, 二、三升许, 服后探吐, 吐毕又饮, 此法可反复多次, 直至吐出胆汁为止。此法不损人而痰可瘥,甚为妥当。孙思邈对于吐法治痰饮运用广泛, 经验丰富, 务使痰邪祛而正不伤。对后世以吐法治疗痰饮病具有指导意义。
3 其下者, 引而竭之 孙思邈治疗痰饮为患, 亦多采用峻下逐水、利湿之法, 尤其对病邪偏于下者。痰由湿生, 攻下水饮及利湿乃痰饮病治本之法。大黄、芒硝、葶苈、甘遂、大戟、芫花、巴豆为峻下水饮常用之品; 茯苓、泽泻、木防己为利湿常用之品。如治留饮脉伏之甘遂半夏汤, 即以甘遂配半夏, 峻下痰水与燥湿化饮相结合, 其功甚著。又如治实水支满之干枣汤, 是在仲景十枣汤的基础上化裁而来(由芫花、甘遂、大戟、大枣、大黄、黄芩、甘草、荛花组成) , 用量很大, 多至一两, 且不忌甘草, 空腹分4 服, 以快下为度。本方大戟、甘遂每服用量7. 5g, 芫花每服用量3. 75g, 且配以大黄,其攻逐之力甚猛。笔者在临证中用十枣汤不效者,用本方效果很好, 每以十枣汤去甘草, 代以茯苓、白术补脾利水。得快下利后以糜粥养胃。《千金方》中大五饮丸、旋复花丸、中军侯黑丸、顺流紫丸均用峻下逐水之药, 配以扶正之品, 且均为丸剂,治之以峻, 行之以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