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齐一呼吸法

 耳邊緣 2013-03-07

齐一呼吸法

  【注音】qíyīhūxīfǎ

  【释义】齐一呼吸法是一种人们静养时使用的呼吸方法,即在晚上睡眠之前、早上醒来之后或午间休息时,使用的一种呼吸方法。从传统健身、保健方法来说,就是调息(注释:有调和、调整、调理之意。指呼吸。),可以理解为调整呼吸。这种调整呼吸的方法,是有助于人们心平气和地休息,或起到平和心态的作用。因为,练习时它可以将呼吸运动的频繁变化降到最低,且将呼吸的效率提到很高。所以,长期练习,又是养生保健、延年益寿的方法。

[编辑本段]

一、齐一呼吸法简介:

  齐一呼吸法是在保持松静自然的基础上,对呼吸的速度、力度和深度,这三度有明确要求,都给出一个标准,用于控制呼吸的一种方法。即古人所说的导引吐呐方面,有特别要求。

  所谓呼吸的速度、力度和深度,在这里各指的是什么?简单说,速度就是呼吸的快慢,比如说一分钟呼吸多少次;力度就是呼吸时用多大的力量、呼吸时如何用力?比如说吸气时,用力要均匀、平缓;深度就是吸气时吸气的运动达到什么位置,比如说吸到腹部。显而易见,这三度(呼吸的速度、力度和深度的简称)实际上都是我们呼吸时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或者说重要条件。

  自古以来,我国就有调息等说法和功法,然而至今我们还没有看到一种呼吸方法这样明确地,将人呼吸的速度、力度和深度这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如此规定的呼吸方法。从这点讲,齐一呼吸法是一种创新,并且是采用、吸取了现代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知识的一种呼吸方法或者说呼吸方式。

[编辑本段]

二、具体要求:

  初学者练习时,最好在环境安静、空气新鲜的地方。要平躺仰卧、全身放松、排除杂念、闭目塞耳,尽可能地平心静气,顺其自然地调整呼吸。然后,开始逐步地对呼吸的速度、力度和深度进行调整。

  1、呼吸的速度要求。

  对初学者来讲,要反复地在心中默默地数:“123223123223......“123时,吸气;数“223时,呼气,以此来控制呼吸的速度。就这样“123223......”地不断重复默数下去,按照此节奏不断地重复呼吸。这样就将自己呼吸的速度控制住了。

  要注意:默数“123223是根据你自己的脉搏(正常人的脉搏和心率是一致的,因为初学者按照脉搏调整呼吸易于操作,所以在这里多用脉搏。)跳动的速度来数,即你自己的脉搏每跳动一下,数一个数。就是说,每次“123223要数6下。其中吸气时3下,呼气时3下。每6下,正好完成一次呼吸。吸气和呼气都是3下,说明吸气和呼气所占用的时间,看上去是一样长的。只不过呼气的3下中,包括每次呼吸转换的暂短停歇

  2、呼吸的力度要求。

  首先,吸气和呼气的力度是不一样的。根据呼吸的速度要求,数“123是吸气,数“223”时是呼气,这一吸一呼所用的力是不一样的。数“123的吸气,力度要求要平缓、平稳;数“223”时的呼气,力度要求相比吸气的平缓、平稳,看上去要稍微有力。并且,“123 223......”的反复呼吸,每一次呼吸在力度的掌握上,要尽可能保持一致。

  要注意,吸气力度要求要平缓、平稳,是指默数“123的全过程,几乎是一样的平缓、平稳。而呼气是前一半用力,后一半几乎停歇,即大约默数“22时用力,默数到“3”时,气呼完了,形成一个暂短的自然停歇。尤其注意的是,呼气时前一半(即多一半,占2/3,数“22”时)用力,是自然放松的力,有些象自由落体;后一半(即少一半,占1/3,数“3”时)几乎停歇,是一种暂短的自然停歇,正好是两次呼吸间转换的过程,或说衔接过程。(参见示意图)。

  3、呼吸的深度要求。

  呼吸的深度往往是取决于吸气时的深度。我们要求吸气时,每一次都要经过胸部吸到腹部,类似人们常说的腹式呼吸。也就是说,呼吸的支点在腹部,即呼吸的支点在人们常说的丹田(注释:下丹田所在说法不一,有说下丹田在脐内一寸三分,有说脐下二寸,有说脐下一寸半。我们取其中,脐下一寸半。)在脐下约一寸半的位置。

  要注意,吸气时要求每一次都要吸到腹部。且每一次呼吸的动作幅度,要尽可能同样大小。尤其注意的是,在每一次呼吸的过程中,利用呼吸的动作去按摩五脏六腑,或者说是起到一个按摩五脏六腑的作用,哪怕是非常轻微的。

  以上三点,对呼吸的速度、力度和深度的要求,都要注意尽可能自然、放松。要想掌握好,只有慢慢地去体会、去感悟。

[编辑本段]

三、简介齐一呼吸法的提出和科学依据:

  人体所有的动作、运动中,唯一不能停止的运动,是呼吸运动。可见呼吸运动的特殊性。呼吸运动是不可或缺的、最平常的、持续不断的需要。

  现代医学已经证明,心率的变化直接受呼吸运动的影响,即心电图上的曲线,随呼吸运动的变化而变化;改变呼吸运动(比如由均匀的慢吸慢呼,变为快吸快呼),可以改变被试心率活动的形式。显而易见,如果我们的呼吸出了问题,会影响到心脏。我们认为还会或多或少、或快或慢地影响到其他脏器。

  然而,这种情况有时我们可能察觉不到。我们知道,人体每日食物摄入的能量不足,机体会运用自身储备的能量甚至消耗自身的组织以满足生命活动的能量需要。人长期处于饥饿状态,在一定时期内,机体会出现基础代谢降低、体力活动减少和体重下降,以减少能量的消耗,使机体产生对于能量摄入不足的适应状态,此时,能量代谢由负平衡达到新的低水平上的平衡。

  呼吸也是一样,人长期处于呼吸不足的状态,在一定时期内机体会出现微妙调整,活力削减、精力降低,以减少能量的消耗,使机体产生对于呼吸摄入不足的适应状态。此时,能量代谢由负平衡达到新的低水平上的平衡。

  问题是,出现这样一些变化,我们可能根本察觉不到,或没有感觉。正如,长期透支体力的人们当中,有些人就算明显感觉体力愈来愈差,但是仍然都能维持身体的正常运转,并没有立即出现严重疾病的症状。没有严重疾病的症状,往往透支体力等问题就容易被忽视。

  另外,我们身体的能量仅来源于食物吗?呼吸的吐故纳新没有摄入能量、产生能量吗?呼吸的吐故纳新在摄入能量、产生能量的过程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这些问题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我们说,不错,能量主要来源于食物,但是其他方面的来源和辅助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尤其是我们不间断的、始终进行着的呼吸。它的许多作用往往被忽视。

  由于我们可能根本察觉不到,由于我们不够重视,或者呼吸的作用被大大忽视,所以说,我们的呼吸还存在意料不到的问题。 

  那么,我们怎样调整呼吸?我们从哪里着手考虑问题呢?

  齐一呼吸法吸收了现代科学思想、科学方法,首先是系统科学,将人的整个机体看做一个整体。从这里下手研究如何调整呼吸。

  我们知道,一个整体的各个要素或部份之间,应该是相互关联的、相互作用的、相互依存的,或者说是互相合作的、互相促进的、互相配合的。即将人的整个机体作为一个大系统,而作为这个整体、这个大系统的各个子系统,具体讲肝、胃、小肠、大肠、肺、心脏、肾脏、膀胱等等,它们之间也是相互关联的、相互作用的、相互依存的。

  一个系统总是由若干子系统组成的,该系统本身又可看作是更大的系统的一个子系统,这就构成了系统的层次性。象T.米尔索姆就曾把人类系统划分为11个层次之多。不同层次上的系统运动有其特殊性。在研究复杂系统时要从较大的系统出发,考虑到系统所处的上下左右关系。

  其实,自古以来人们就认识到,人的全身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这个整体是有层次的,并用于实践。经络学说就是最好的证明。从上看:任、督两脉和经、络(注释:任、督两脉是一个闭合的圆,一目了然;经、络相连又是一个更大的闭合的圆。这也是经络学说之奥妙所在。真是自圆其说。)之间就是相关系统。也有层次之分。各个经、络都是子系统,包括12经、15络,这也是从线上看问题。穴位就是各个子系统(包括12经、15络)的子系统,就是把:任、督两脉和经络上的各个关键点找出来,即361穴,正是各个。于是点、线、面的层次分明。这对我们是很好的经验和启示。

  从系统的观点来讲,关联性是指系统与其子系统之间、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和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和相互关联的关系。正如对某个穴位的刺激,可以调整相应经络及涉及相应器官的运动一样。离开关联性就不能揭示复杂系统的本质。例如,人在发病时,呼吸和脉搏也是关联的。象窦性心律不齐中最常见的一种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其发生机理是由于在呼吸过程中,体内迷走神经与交感神经的张力发生变化,使窦房结自律性也因之发生周期性、规律性改变。吸气时交感神经张力增高,心率增快,呼气时迷走神经张力增高,心率变慢。心率快慢变化的周期恰等于一个呼吸周期,停止呼吸时心律转为规整。其心电图特点中有,心率的快慢随呼吸变化而变化,吸气时心率增快,呼气时心率减慢,其快慢变化的周期恰等于一个呼吸周期。更重要的是,人体这个大系统的各个器官,它们之间的关联的本质应该是和谐的。

  齐一呼吸法首先从人体这个大系统考虑问题,从呼吸系统关系最密切的循环系统的关联性入手,用脉率(脉搏的频率)来调整呼吸,寻求呼吸运动和脉搏两者变化的良性循环。

  而为什么我们要从呼吸入手呢?因为,呼吸运动离不开肺,肺的运动又是五脏六腑中,我们主观意念最容易控制的运动,尤其它的变化,直接影响到脉搏的变化。而为什么我们又要从呼吸与脉搏的关系切入呢?这是因为,呼吸系统与循环系统的关系十分密切,以至于在现实生活中,往往被人们列在一起,甚至排在首位,可见它们之间关系的重要性。例如,人在昏迷时的抢救,也是心肺复苏术;观察人是否死亡,首先也是看其有否呼吸和脉搏。

  看上去,齐一呼吸法中,呼吸的快慢由脉率决定,实际上呼吸与脉搏是相辅相成的。呼吸将反作用于脉搏,这一点早已被证实。在我们练习时,呼吸——脉搏——呼吸——脉搏......,即我们的呼吸首先是随着脉率,按照16的比例进行,但是,呼吸和脉搏它们是代表两个子系统,这两个子系统是相互作用的。从形式上讲,呼吸的均匀、流畅、平和,又反过来影响着脉搏;而脉搏在呼吸均匀、流畅、平和的影响下,会越跳越有力,越有节奏、越轻松,又会反过来影响到呼吸,使呼吸更稳定;呼吸稳定、氧气充足,自然又反作用于脉搏,这样形成一种和谐的、协调一致的良性循环。在练习中,就是要保持呼吸和脉搏之间(频率变化)的良性循环,或者叫一种动平衡。

  人所共知的常识:心脏在工作时,全身的动脉也在工作,由心脏和动脉将血液输送到全身。我们认为,心脏和动脉没有能力将全身的静脉血吸回到心脏,那么是什么力量让全身的血液又回到心脏,进行周而复始的循环呢?答案是,主要靠运动,包括五脏六腑和四肢的运动,也包括呼吸运动等。

  呼吸和其它运动一样,是血液循环不可缺少的运动。同时,各项运动也要适度,不可过量。因为,只有当所有运动相和谐匹配时,人身体的健康状况才能达到最佳。如果说有奇迹,那么这时才可能发生、出现。

  如若考虑所有运动相和谐匹配,这不能不涉及系统的整体功能。系统是由各要素或子系统组成的,但系统的整体性能,可以大于各要素或子系统的性能之和。因此在处理系统问题时,要注意研究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重视提高系统的整体功能。任何要素或子系统一旦离开系统整体,就不再具有它在系统中所能发挥的功能。

  事实也是这样。现在,人们爱用系统概括人体的各个部分,例如有八大系统之说,包括: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运动系统、泌尿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其实还要加上骨肌系统、外皮系统,另外还有免疫系统。这些系统是互关联的、相互作用的、相互依存的。当然,如何划分系统,至今还存在争议。例如有的学者认为,还应加一个能量供给系统,也有人认为人体的能量供给系统,就是消化系统加上造血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及呼吸系统。

  然而,这些系统加起来,还不足以构成一个人,因为还有人的思维活动、人的思想、感情、智力、情绪、记忆、认知、意志、意识、智慧、思考、智能、语言等精神生活、内心世界。而这些也将影响各个要素或子系统,包括肝、胃、小肠、大肠、肺、心脏、肾脏、膀胱等等。例如,人在紧张状态,呼吸和脉搏都会加快,这已成为常识,说明了精神的作用,人的思维活动、人的思想等方面的作用。所有这些,与人体大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分不开的。

  显而易见,齐一呼吸法是从人的思维活动开始的。具体来说,是从数123开始的。首先调整呼吸系统,肺和心脏的和谐,进而促进循环系统的工作,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等,都会逐步得到调整。最终使人体各个系统共同进入一种良性循环,提高人体的整体功能,达到整体最佳。

  系统科学提示我们,每一个人,平时都有最适合自己的呼吸速度。在不同的运动变化中,每一个人也都会有最适合自己的呼吸速度的变化。呼吸的速度(呼吸频率)根据你自己的脉率来定,这种速度应该是最适合你的一种调整。可以说,最适合自己的调整呼吸速度的标准,应该是自己脉搏的跳动速度(脉率),而不是别人的脉搏跳动速度(脉率)。一般地说,根据你自己的脉率,掌握自己的呼吸速度,可以适应自己所有不同的时间、不同的运动的变化。

  

齐一呼吸法速度、力度、深度的选择

 

  

1、呼吸的速度问题:

 

  其实,呼吸的速度(呼吸频率)与脉率,历来受人们的重视。中医早就有离经脉之说。离经脉是指某些过快或过慢的脉,即离其经常数之脉。《难经》把脉搏与正常呼吸比例多于六(大约相当於每分钟超过 108 次)及少於二(大约相当于每分钟不足 36 次)的称离经脉。出现离经脉,一定是身体出现变化,例如孕妇分娩期间,脉搏会变快、加速,亦称离经脉。按照中医的多于六少於二之说,为最佳,即正常呼吸与脉搏比例为约14

  现在,人们很少听到离经脉这词,不过人们的呼吸和脉搏出现很快的时候还是常被提到。例如,运动员在竞赛活动中,快的时候心率可以达到180/分钟(而运动员早晨醒来时仅有50/分钟左右)。可是,一般人心率到140/分钟就感觉不适应了。初生婴儿例外,为140次/分。一般来说,活动后、饭后、精神兴奋时,脉率可能大于100次/分,发烧、贫血、疼痛、甲状腺机能亢进、心衰、心肌炎等时心率也会增加。脉率减慢(小于60次/分钟)见于睡眠及某些疾病时,如颅内压增高、阻塞性黄疸、高血压、缓慢性心律失常、甲状腺功能减退等。

  那么,正常成人的呼吸和脉搏的比例应是多少呢?按照现代医学,呼吸与脉搏的正常指标被定为:正常成人呼吸应为:16 - 20/分钟。 正常成人男性脉搏应为60 - 80/分钟,女性应为70 - 90/分钟。呼吸与脉搏之比,约为14

  可见,从古代中医到现代医学,都认为呼吸与脉搏之比,约为14。但是,要注意,这是指的人在正常状态下,或者说是工作状态下。而齐一呼吸法是在静养状态下,或者说是平躺、仰卧休息的状态下。我们可以计算一下:取正常指标60 – 90(次/分钟)的中间75。如果一个人每分钟脉搏75次,按14算,每分钟应该呼吸18次半强。我们在静养时,这种呼吸方法会感到呼吸的深度不够,即很难充分做好腹式呼吸,及充分体会呼吸对五脏六腑的按摩作用。

  那么,呼吸与脉搏的比例是多少最适合呢?实践证明,我们在静养时1614更放松。如果一个人每分钟脉搏75次,按16算,每分钟应该呼吸约13次。每分钟呼吸13次,(根据2005年的标准,人工呼吸大概每五秒钟要做一次。每分钟只有10-12次。)从呼吸的深度来讲,较1418次半强,更放松,更容易做好腹式呼吸,且更好掌握。现在,网上有人主张,训练腹式呼吸:每分钟7—8次,每天锻炼两次,每次10—20分钟。我们说,为什么每次只有10—20分钟?就是因为消耗体力较大。并且7-8/分,比16的速度更为缓慢。还有人认为,正常的胸式呼吸一次约10-15秒。按照这样计算,每分钟不过6-4次,可以说是极为缓慢。

  同时,呼吸与脉搏的比例为16,也是我们有意适当地放慢了呼吸的节奏。这是参考了传统气功的观点,呼吸要缓慢、平缓、平稳,绵绵而深长的观点。实践证明,这有益于平心静气、进行练习,可适应更多的练习者。

  那么,再慢些,比如说18。我们说18也未尝不可,如果说16的呼吸已经练习较长时间了,且身体条件比较好的,也可以试练。但是,从越接近自然越省体力的观点讲,16肯定比18要节省体力,因为16更接近自然状态的约14。越自然越省体力,反之越远离自然,越费体力。是不是越慢越好呢?应该说,2的倍数都是好掌握的,比如说110,吸5下,呼5下,好分配。但是,人们有过这样的经验,由于过于控制呼吸,造成急性缺氧。当然,运动员可能呼吸次数略少,但有学者提醒我们,普通人一般少于10/分会造成缺氧。

  根据我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中不偏,庸不易(《三字经》),我们应该选择那种能持久的,即长久、永恒的,而不是走极端方法。也就是说,即不要太快,也不要太慢,取适中的速度。

  所以,我们选择呼吸与脉搏16的比例。因为这个比例较接近常态,从越接近常态越安全的观点来看,16是容易控制的呼吸方法中,最接近14的,也是最接近常态的。可以说,16的比例是比较安全的。此外,16的比例,也是齐一呼吸法首推的比例。

  在这里,13151719的比例,似乎都难于掌握。因为,要把这些比例的呼气和吸气的时间均分,不易掌握。而把呼气和吸气的时间,不等长划分,即有长有短,又需要额外记忆。同时,这些比例如何划分为最佳,现在没有找到根据。

  可以看出,每呼吸一次,和你脉搏的比是16的呼吸方法,是与其他比例相比较后,优选得到的。因为其他比例,都不如16更有益于平心静气、进行练习,且接近自然,节省体力,便于记忆和掌握。因此,初学者以16为宜。

  总之,速度问题方面,我们要求呼吸速度与自己的脉搏相当。很明显这是有节奏的、变化的,而呼吸需要有节奏和变化。这种节奏和变化,体现了呼气和吸气之间,呼吸与呼吸之间的和谐。

  

2、呼吸的力度问题:

 

  呼吸时,一吸、一呼所表现的力度是不一样的。所以讲呼吸时,呼气和吸气可分开讲,这样便于人们理解。吸气时,力度要求要平缓,均匀而缓慢,即绵绵而深长;呼气时,力度要求相比吸气的平缓,要稍微带点儿力。根据物理学、力学的知识,这样呼吸至少有两点好处,一是便于将肺部的一些污垢清理出去,因为呼气时,向外的力,大一些,有一个冲力,会逐步把污垢向外推,最终推出去。二是能够使体外的空气流动起来,因为只有呼气时有力,才能将肺部的浊气吹远些,不至于刚呼出去的浊气又被吸了进来。反之,如果呼气和吸气的力量相同,不仅不容易将肺部的一些污垢清理出去,反而还容易重复呼吸体外(身边)的同一部分空气,而不利于氧气的吸收。

  就是说,呼气要有力,但不要刻意去用力,应该象自由落体的运动一样,要自然用力。这种力,不仅能够将肺部的废气和污垢干净利落地排出体外,还有助于空气的对流,使我们吸到更多的新鲜空气。

  具体地说,呼气,是前一半儿用力,后一半几乎停歇。(见图)前一半儿、后一半指的是时间,就是说可以将呼气所用的时间“223”分成两部分。这两部分我们主张是按照21的分法。数“22时呼气,数“3”时停歇,正好作为每一次呼吸之间转换的一个缓冲,使呼吸和下一次呼吸的衔接更加流畅、自然。一定要注意,尽可能自然。这样的呼吸能为身体提供更多的氧气,且有利于二氧化碳排出。从这点来讲,呼吸是更新和代谢的力量。

  细心的人会发现,呼和吸的时间实际上是不一样长的。为什么实际上呼和吸的时间会不一样长?这是因为,呼气时用力稍大,单位时间气流量大,所以要比吸气时实际所用时间要短。就是说,如果每次呼吸按6拍算,大约是:吸气占3拍,呼气占2拍,停歇占1拍。

  总之,力度问题方面,呼和吸用力不同,尤其呼气,用的是自然的力。

  

3、呼吸的深度问题:

 

  科学家们研究发现:人的肺平均有两个足球那么大,但大多数人在一生中只使用了其中三分之一的能力。美国健康学家的一项最新调查显示:不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中至少有一半以上的人呼吸方式不正确。很多人的呼吸太短促,往往在吸入的新鲜空气尚未深入肺叶下端时,便匆匆地呼气了,这样等于没有吸收到新鲜空气中的有益成分。其中严重者,氧气的吸收不足,且氧气就不能充分地被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时间长了,我们身体的各个器官就会有不同程度的缺氧状况,很多慢性疾病就因此而生。

  呼吸的深度要求,不仅在于矫正呼吸太短促的问题,还体现了齐一呼吸法对传统气功的继承和发扬,也是呼吸自身的需要。传统气功的腹式呼吸法,正是我们呼吸深度所要求的问题,我们把它延伸到五赃六腑的按摩

  呼吸对五脏六腑的按摩,不是让你额外用力,而是你呼吸时要想到五脏六腑,尤其是,当吸气时,吸到什么部位了,心里要想着。说是按摩,也不同于用手去按摩,其实就是一种感觉上有规律的挤压。

  利用呼吸的运动,按摩五赃六腑,哪怕是轻微的按摩,也是加强了不受意识控制的内脏活动(现代生理学知识表明,植物神经系统主宰不受意识控制的内脏活动。)。按摩五脏六腑,可能仅仅是给五脏六腑加了一点点压力。而这一点点压力至少有两点作用,一是能够调节五赃六腑自身运动,提高各个脏器的功能;二还可以帮助血液循环,助使静脉血流入心脏。长此下去,会收到成效的。

  据报道,气功提高网状内皮系统机能,增强抵抗力,也与内脏按摩改善脾脏血液循环有关。有5例入静良好者,其白细胞吞噬能力提高了40%,吞噬指数增加了99.3%。外周血红细胞的增多,则与按摩肝脏有关。

  这佐证了呼吸到腹部,才能有效地按摩五脏六腑,可以改善不受意识控制的内脏活动。且呼吸深度问题方面,呼吸时气体经过胸部自然到腹部(实际上类似人们所说腹式呼吸),体现了呼吸的效率。

  呼吸对五脏六腑的按摩作用,有助于五脏六腑的运动和血液的循环、流动。可见,呼吸不仅仅是肺部换气,还关系到气体在体内的运输和交换、血液的流动、五脏六腑的运动等等。这也是从人体大系统的整体功能来看问题。

  总而言之,现代科学思想、科学理论、科学研究等都确信,合理的调吸是科学的,作用是显著的。现代科学证明,调整呼吸或者说调吸,对身体健康的作用是明显的。现代科技已经揭示了,人的肺部有大约3亿个肺泡。在一般呼吸的时候,其中有许多肺泡没有充分调动和工作起来。而齐一呼吸法对呼吸深度的要求,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

  没有深度,就没有效率。但是有深度,也要恰到好处,并不是说一味地使劲吸气,要清楚呼吸的支点在哪里,要注意呼气和吸气要自然、和谐。

[编辑本段]

四、注意事项:

  初学者练习时,为什么最好在环境安静、空气新鲜的地方?因为,练习时比较怕声响,尤其是突然间出现的声响,会使人受到惊吓,影响练习效果。空气新鲜,是为了得到充分的氧气。另外,开放系统与环境之间有物质、能量或信息的交流,开放系统的稳态是一种动态平衡。开放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保持系统的稳定性也有一定的限度。从某种意义上讲,肺部的呼吸活动就是一个开放系统,所以我们要找一个安静、舒适、空气新鲜的地方,为的是保持稳定的一种状态。

  平躺仰卧、全身放松非常重要。初学者最好采用仰卧的姿势练习,这种姿势最利于放松。为什么要提放松?只有放松才能持久;也只有放松时,你的感觉最灵敏,才能体会自己脉搏的跳动,有利于慢慢地去体会、去感悟。

  根据有关报道,练坐功者,耗氧量下降,大体相当于基础代谢水平;练卧功者,较功前静卧耗氧量显着下降,低于基础代谢水平。唯独练站桩者,耗氧量明显增加。皮肤温度也有相应变化,均较功前明显升高,以坐功最显着,卧功次之,站桩最少。在5例7次练静功中发现,代谢率平均较基础代谢低19%,最好的一例低37%,这与放松入静使交感神经趋向抑制有关。哈佛大学本森教授的松弛反应疗法类似松静功,这不同于睡眠或静坐,所以能有效地对抗某些有害的心理——生理反应,使失调的机能恢复动态平衡,从而预防和治疗许多心身疾病。可见平躺仰卧耗氧量下降,代谢率较基础代谢低。

  排除杂念、闭目塞耳,也叫闭目塞听、闭目塞聪。就是,不要想其他事,听到周围的声音,也装没听到。古代人们就很看重这一点,汉·王充《论衡·自纪》有:闭目塞聪,爱精自保。的记载。

  现代科学已经证实,调整呼吸能促进血液循环,预防和治疗许多心身疾病。根据有关报道,气功调身既不增加心脏负担,又能促进血液循环,更适合康复医疗。调整骨骼肌的松紧变化,也能影响血液循环和血液分配,从而调整内脏功能。练松静功者,血管趋向舒张,而练站桩功者,产生血管收缩反应。

  其实,一般地说,齐一呼吸法只是将呼吸放慢,拉长一点点,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干什么都讲究质量,对呼吸做一点小小的调整,就能够大大地提高呼吸的质量,是事半功倍的事。初学者要尽可能地平心静气,顺其自然调整呼吸。然后,开始逐步地对呼吸的速度、力度和深度进行调整。呼吸做到位,可使副交感神经兴奋,增加肠鸣次数,利于消化吸收......

  练习时有几点要注意:

  、把全身作为一个整体来想。

  练习呼吸时,随时把自己的身体作为一个整体看待。如果做不好,可以腿脚、手和臂膀、头部、五脏六腑轮流去想,慢慢就可以同时去想,把各个部份联系在一起。就是说,呼吸时不要只想着肺部的运动、脉搏的跳动,要随时注意全身。

  、练习时,尽可能不动,不要有动作,象脸皮搔痒、眼睛流泪等出现时,能不动就不要去理会。但是咽唾沫、打哈气是可以的。

  、要领方面,本法继承、参考了传统气功知识,有几点要注意:气功有种说法叫舌柱上腭,心注一境,我们可以舌抵上腭,但要似抵非抵。就是说,要自然,不要紧张,挨着就行。气功有种说法叫意守丹田,我们不会做的,可以收腹,但要似收非收。就是说,要自然,不要紧张。气功有种说法叫提肛,但要似提非提,不要象大便时那样放松。就是说,要自然,不要紧张。

  、虽说数“123223......”但是呼吸不要间断,要自然、连贯、流畅、平滑。

  、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循序渐进,劳逸结合。齐一呼吸法赞成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都要不断地去摸索,去探讨、研究。比如说练习的时间可长可短,一般一小时左右为宜,有的人就可长些,有的就短些。在呼吸方面每个人都会找到适合于自己的方式、途径,完全相同的方式、途径是不存在的。另外,还要结合其它有痒运动。国际卫生组织提出一个标准,就是每人每天至少要坚持半个小时的有氧运动,这是最基本的要求。

  、该法适合脉搏78/分钟左右,且没有其它疾病的成年人。

  、有精神病、大出血、高热、各种急性病及急性传染病的人不宜练。

  、对呼吸的速度、力度和深度强调自然。自然是最重要的。开始时,不能自然的,也要向自然靠近,要逐步走向自然。最初可能不太自然,但始终追求的是自然。

  、重要的是感觉、感受,要自己去感悟。比如,处理好呼吸的速度、力度和深度这三个方面,虽然并不复杂,但是需要长时间的锻炼、磨合,逐步地去体会、去实践、去感悟。

  大、小便等事项解决好再练习。

[编辑本段]

五、齐一呼吸法的特点:

  、人们为什么使用阿拉伯数字,就是因为简单实用。我们知道,衡量一个功法好不好,最重要的一点,也是要看这种功法是否简单实用、易于掌握。而齐一呼吸法正符合这一点,简单实用、易于掌握:好记,一听就记住;好懂,不过是通常上学所学过的知识;好学,会数“123”调整呼吸,就能学;好掌握,能摸到脉搏就行。

  、对环境要求简单,无需器械,对时间要求宽松。

  对呼吸的三度有要求,且都选择最适中的方式,有速度要求:呼吸与脉搏的匹配为16有力度要求,且呼气和吸气力的大小不同。有深度要求,吸气到腹部,类似腹式呼吸

  、不仅继承了古代中医、气功的精髓,还结合与利用了现代科学思想、方法、知识。

  、呼吸放慢,调整到最接近常态的状态下。我们说,最安全的呼吸方式也应该是最自然的呼吸方式。齐一呼吸法是易于掌握最接近常态的呼吸方法,所以是安全的,同时是节省体力的。

  、如果说该法是一种技术或技巧,不如说是一种艺术,好比跳三步舞,连贯自如。有节奏,有起伏。

  、追求自然,是齐一呼吸法的特点。该法以为,只有自然的东西才是长久的,也只有自然的东西才能够持久。所以,在练习时要尽可能自然、放松。

  、齐一呼呼吸法是和谐振荡功的组成部分。从呼吸开始,首先是心肺的和谐,然后是各个器官的和谐,可逐步进入和谐振荡功法的练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