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前辈赵绍琴--《温病浅谈》(第四章)

 太极雅韵 2013-03-08
第四章 温病治法

温病的治疗及服药方法与一般慢性病不同。温病的用药是力争时间,不是慢性病的一日两次。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说:“辛凉平剂银翘散方:连翘、银花、桔梗、薄荷、竹叶、生草、芥穗、淡豆豉、牛蒡子。上杵为散,每服六钱,鲜苇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煎。肺药(在卫分阶段)取轻清,过煎则味厚而入中焦矣。病重者,约二时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轻者三时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我们可以看出,古人对治疗急性病、热性病的服药时间是非常注意的,要三小时一次,或四小时一次。要日夜服,每日六次或每天四次等。
治疗首先是寻找致病原因,分析人体的内在因素,注意人体正气与邪气间的辨证关系,以确定治疗的基本准则,选用有效方药,驱除病邪,调整机体,改善功能的不平衡状态,恢复其机体的生理功能,从而促使病人恢复健康。
温病的病因,主要是外感温热病邪,包括病种甚多,但其总的性质可分为温热和湿热两大类。
温邪侵犯人体,是由口鼻而入,其传变规律不外卫气营血和三焦传变。温热邪气犯人,一般按卫气营血规律传变。其在卫气,为功能性障碍;一入营血,则损伤人体的营养物质。
湿热邪气犯人,其病多按三焦传变。三焦是水液运行的道路,三焦受阻,则水道不通。
温病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证候类型,但总的说来,不越卫气营血三焦辨证的内容。
清代著名的温病大师叶天士先生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大法、温热病与湿热病的区别及创立验舌、验齿、辨斑疹,白?等诊断方法。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又提出了三焦辨证。薛雪对湿热病也有发展。杨栗山进一步发展伏邪观,创立了升降散等十五个名方。叶天士在《外感温热篇》中说:“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说:“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作者认为,“在卫汗之可也”,并非应用汗法,温病忌汗,汗为心液,何以能再透汗伤津。温为热邪,邪从口鼻而入,通过喉、气管而入于肺,热邪蕴郁,热上加热,热灼津液,阴伤热更增。故叶天士说:“刻刻顾其津液”。吴鞠通在《温病条辨》银翘散方论中说:“按温病忌汗,汗之不惟不解,反生他患”;又说:“病在手经,徒伤足太阳无益”;“病自口鼻吸受而生,徒发其表亦无益也”;“且汗为心液,心阳受伤,必有神明内乱、谵语、癫狂、内闭外脱之变”;“再,误汗虽曰伤阳,汗乃五液之一,未始不伤阴也”;又说:“温病最善伤阴,用药又复伤阴,岂非为贼立帜乎?”。
金代刘河间创立了两解法,如双解散、防风通圣散等。明代吴又可通过大量的临床验证,明确了温病自口鼻吸受而来,决非风寒从皮毛而入之伤寒,首立达原饮。
温病的诊断,要早期诊断。温病发作急,来势快,变化多,传变复杂,如能早期诊断疾病的种类,对发展趋势,估计预后,及早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控制疾病的蔓延和传播等,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吴鞠通说:“治外感如将”;吴又可亦指出:“邪贵乎早逐”,强调了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重要性。
诊断要正确。确诊是诊断中最关键的一环。不难设想,没有正确的诊断就不会有正确的治疗。诊断不正确,早期诊断也是毫无意义的,甚至会误诊,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
所谓确诊,就是诊断的结论要完整无误,要能比较全面地反映出整个病情的变化。必须脉、舌、色、证的数据完整清楚,才能确切地辨证。再根据客观的发病季节、临床特点,分清四时及当地的气候环境,然后在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等温病学的理论的指导下,明确病因、病机,确定证候类型。《内经》说:“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其胜,疏其气血,令其调达,而致和平”。
温病诊断的依据,诊断过程是一个调查研究和分析判断的过程。这一过程必须建立在一定的客观依据基础之上。就温病来说,主要应了解以下几个方面:
(1)症状表现:症状是疾病的外在表现,这是诊断温病的主要依据。无论是辨四时温病,还是辨卫气营血证候阶段,都是以客观症状为依据。通过症状的分析、综合,可以在普遍性中找到其特殊性,从而认识病证的本质。在温病上,要特别注意发热、口渴、神志、二便等方面的变化。
(2)特殊体征:在温病诊断上具有普遍意义和重要价值的体征,是发热、舌苔及脉象的变化。斑疹、白?的出现也是说明温热病、湿热病的发展情况。随着病变的发展,可以看出病邪在卫气营血的不同阶段。发热的情况,来势之猛烈,体温的高低,舌苔的变化,舌质的形态,脉象的部位,包括浮中按沉,脉形的情况,都能反映出病理的阶段。再通过观察色泽、形态、神情等,可以了解病邪的浅深轻重,气血的盛衰,从而判断预后,给确定治疗提供依据。
(3)发病季节:温病的发生发展都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有四时温病之称。因此注意发病季节,对于辨别四时温病,确立病名,明确诊断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如风温病多见于春季,暑温病发于夏季,湿温病多发于长夏或秋季。雷少逸说:“时医必识时令,因时令而治时病,治时病而用时方”。


温病的治疗方法

温病的治疗方法是根据温病的病因、病机来确定的。温邪是从口鼻吸受而来,不是外受风凉,所以说不可以用解表法来求其汗。一般按卫气营血传变进行辨证。湿热之邪弥漫三焦,治疗必须分化疏调,分销走泄,以化湿邪且清其热,应从三焦传变来进行分析辨治。温病的治疗要根据病因的特点及其传变中的不同阶段、不同症状而选择不同的治法。常用的治疗方法有辛凉疏卫法、辛寒清气法、苦宣折热法、疏调升降法、宣畅三焦法、醒胃祛湿法、导滞通下法、清营养阴法、凉血散瘀法、开窍通闭法、凉肝熄风法、调节阴阳法、增液复脉法、回阳固脱法。在具体治疗上,药物的选用、煎药的时间、服药的方法(包括每小时服用多少,每日夜服几次,热饮冷服等),应以客观的症为主,推敲用药,切不可专用一方或一定数量。要注意治疗急症、温病时的特点。



一、辛凉疏卫法

本法是用于温邪初起,病在卫分阶段,有疏泄腠理,调和卫分的作用。取其具有宣通卫气作用的药物,驱除在卫分之温邪。以辛开其郁,以凉泄其热,用辛散药以疏散卫分之风邪,配清凉药以清解温热之郁热。适用于风温初起,邪在肺卫之症。代表方剂,如银翘散、桑菊饮之类。须特别注意,在温病初起,忌用辛温发汗法,因辛能助温增热,发汗复伤津液。否则伤阴耗液,可致坏病。



二、辛寒清气法

本法是用辛凉、辛寒、苦寒等药物,清泄气分热邪的一种方法。它能解热除烦,止渴生津,清热泄火,达到宣畅气机的作用。凡属邪热入里,燔灼肺胃之津,但未犯营血者,皆可用之。其中如轻清宣气,是以轻清之品,宣畅气机,透热泄邪。在温邪初入气分,未至阳明热盛,以栀子豉汤轻宣之。又如辛凉重剂或辛寒之品,大清气分邪热,是用于温邪热炽阳明气分之时,症见壮热、汗出、口渴、心烦、苔黄燥干、脉洪数或滑数等,这是邪热灼其津液,邪盛且实,故当透热达表,用白虎汤。若热郁气分,郁热化火,症见身热烦躁不安、口苦且渴、舌红苔黄、小便黄赤者,可用黄连解毒汤。但邪热未化火者,切不可用。因为苦寒之品,虽有泄火之功,如用之过早,反有化火伤阴之弊。即使应用亦当适可而止,不能太过。但亦忌早用甘寒,因为甘寒养阴滋腻,误用则必壅遏气机,邪恋不退。当然,清热与养阴,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热盛可伤阴,阴伤亦更助热;清热可以复阴,养阴亦可清热。清热重在祛邪,养阴重在扶正。在临床上一定要仔细推敲,参合舌脉,分清邪正盛衰而用之。
使用清气法时当须注意:
(1)到气才可清气,不可用之过早。若邪在卫分,误用苦寒,可致引邪入里,发生变端。
(2)若温热夹湿或湿热留恋气分,应以治湿为主,不可单用辛凉清气,以免遏抑气机,湿愈不化。
(3)若患者体制薄弱,阳气不足,或老年阳虚之人,更当慎用。



三、苦宣折热法

本法是在温邪仍在卫分而将欲化热向气分过渡的一种治疗方法。温为阳邪,本就是热,热邪虽在卫分仍即是热。若邪热未解,将欲化热入气分时,(即若用清法恐其过早)可施用本法,最为适宜。凡苦即泄,是药物之性能。栀子味苦能泄六经之邪热。栀子是宣阳上走,故有宣郁助呕之力。栀子皮又有宣解疏卫之本性,且味苦能泄六经之浮热,所以称本药既能宣解,又能泄热,是治疗温病初起邪在卫分之良药。栀子豉汤能治心中懊憹、烦躁不安。服后能吐,得吐则上焦郁热即解,故曰有宣郁功能。淡豆豉辛微温,因辛具解表、宣阳、化湿之能,既能解除表邪,又能宣郁化湿,但不是辛温发汗之药。方中加用芦根更是宣阳、疏卫、清化之药。先父治温病邪在卫分而初将化热之时,常用栀子皮6g、淡豆豉10g、芦根10g,煎汤冷服,用之取效。故名为苦宣折热法。



四、疏调升降法

本法具有疏通、解郁、调和升降等作用,即是调和升降法。凡属温邪热郁不开,不在于表,又非里结,热郁少阳,留恋三焦,或痰郁、火结,脉见沉涩、面色青暗黑浊、四肢逆冷,或热伏于募原之里等,都可使用本法。它有宣展气机,透解邪热作用。有开上、畅中、渗下之能,用以疏调升降,可将热郁展开,升降调匀,使湿郁热结之邪,通过三焦分道而去,达到宣展气机,泄化痰热的作用。如湿热阻遏,痰湿内停,气机郁滞,水道不利,症见寒热起伏、胸痞腹胀、小便短少、乏力苔腻,用温胆汤或杏朴夏苓之类。若属热郁不开,脉象弦濇、舌红干、心烦而肢厥时,必以开郁升降并用,如升降散(蝉衣、僵蚕、片姜黄、大黄)或四逆散(柴胡、芍药、枳实、甘草)之类。又可清泄少阳胆经气分邪热,兼以化痰。凡热郁胆经,郁热犯胃,因郁成痰,胃失和降,症见寒热往来、口苦胁痛、脘腹痞满、泛恶烦渴、舌红苔黄而腻、脉弦数或弦涩、沉涩等,是少阳枢机不利,气机失宣,郁热鼓动,邪正交争,胆热犯胃,治疗用蒿芩清胆汤之类。



五、宣畅三焦、醒胃祛湿法

本法具有疏畅三焦,宣通气机,醒脾开胃,通利水道等作用。根据湿邪来源,轻重之不同,祛湿方法也因之而变。如常用的有芳香化湿、苦温燥湿及淡渗利湿等,均以宣通气机,透化湿邪为主。如苦温燥湿或辛苦温与苦寒相配伍而成的辛开苦降法,是以辛温开郁燥湿,苦寒清热相合,可以开郁、燥湿、清热,治湿温之湿热并重、遏阻中阳者,使湿开热化,三焦通畅,则湿去热清。方如王氏连朴饮之类。若湿热蕴结阻于下焦,膀胱气化失司,可用通畅三焦之药加重淡渗之品,使湿从小便而去。但不可单以渗利为主,因湿阻下焦,原因较多,必须调治其本。若肺失宣畅,必以宣肺气为主;若属中阳不运,水邪停留,必当温运化湿;若是热郁,当解热郁,俟热解郁开,病必自除。



六、导滞通下法

若因食滞阻于肠道,胃肠消化受阻,影响三焦不通,舌黄口苦、脘腹胀满,必当先导胃肠之积滞。但热结肠腑,初为食滞中阻,继则积滞阻遏,腑气不能通行,成为有形之实证,就当应用下法。阳明腑热,久则燥结,多见日晡潮热、甚则谵语、申酉热甚、大便秘结、腹胀满且拒按、苔老黄根厚、或起焦黑之苔、且有芒刺、脉沉实有力者,必须通下。否则热邪上蒸,内扰神明,必见谵语神昏。用通下法,可去腑之实邪,三焦因之通畅,邪去则正复,正复则诸证悉除。食滞糟粕阻于肠间,可用导滞法,如保和丸之类。若确是肠间燥结,可考虑用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等。



七、清营养阴法

本法具有清泄营中之热,又能增液育阴以制其火。适用于热邪入营,营阴耗伤之症。但须究其原因,是否治疗失误,气分邪热未罢,或痰食积滞不清,邪无去路,逼入于里所致。在治疗时,尚须正确掌握“入营犹可透热转气”之法。如在营的同时,酌情加入轻清透泄之品,以展气机,使已入营之热。透出气分而解,就是“透热转气”。
若气分之邪未罢,营中之热又起,可用气营两清方法。气营两清,是清气泄热与清营养阴合用之法。在气分证未罢,热邪又传入营分时,症见高热、烦渴、皮肤斑点隐隐、舌形瘦而质绛、苔黄燥、脉细数,此为气分之热又入营分,气营两燔之证。当用气营两清方法,如加减玉女煎之类。
若纯属热邪入营,营热阴伤,但尚未动血者,身热夜甚、心烦不寐、斑点隐隐、舌瘦质红、脉细而数,可用清营汤。使用清营法时,亦须注意以下几点:
(1)清营药物,多为滋腻,滋腻必恋邪。邪在气分,挟有湿邪者必不可用。
(2)邪虽入营,而未动血者,用清营养阴之中,必加入宣畅气机之品,透泄营热。
(3)若已动血,直须凉血散血。但仍须顾及透热转气,以利气机畅通而达痊愈。



八、开闭通窍法
本法是治疗温病神志昏迷的方法,具有开闭通窍,苏醒神志的作用。温邪导致神昏,病情比较复杂,有气分、营分与血分,以及痰浊蒙闭等。如气分热盛,阳明腑实,郁热上蒸引起神昏,必须腑气通,积热除,才能神明得安。若湿热痰浊,蒙蔽清窍,又须清化痰浊湿热,宣窍开闭,方如菖蒲郁金汤。若属温邪灼液成痰,蒙蔽心窍,神明郁闭,热邪无以外达,郁热扰心,神昏谵语,或昏愦不语,阳气不能达于四肢,而见肢厥、舌红绛干裂、脉沉细弦滑、唇焦心烦、痰涎粘稠,必须用清心开窍方法。常用方剂为安宫牛黄丸、至宝丹或紫雪丹等。这是以热郁为主,与前者湿郁之象,有所不同。
温病开窍法,不要仅以上药为主,还必须分清卫、气、营、血及痰浊、湿郁、积滞等不同病情,根据正邪盛衰情况,辨别证候,推敲用药。


九、凉血散瘀法

本法是温邪已入血分的治疗方法。叶天士说:“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若单纯凉血,气机会被遏抑,所以要注意“散血”,就是活血祛瘀及疏调气机。否则只是凉遏静止,血因寒则凝涩不流,难以达到治愈的目的。凉血的同时,要活血散血。
这种病情是温病的最后阶段,病邪从卫分经气营又深入到血分,阴伤正衰是主要的。虽然邪气未罢,但必须以养阴分之不足和活血散血为基础,达到清热解毒的目的。凉血养阴,散血中之瘀滞,以清解血分之热毒。方中必须以咸寒、甘寒为基础,养阴增液并加活血祛瘀之品,凉解血分热毒。邪热深入血分,迫血妄行,见吐血、衄血、便血、溲血、斑疹或舌紫暗等,方用犀角地黄汤、清瘟败毒饮之类。
使用凉血法应注意:
(1)未动血者,不可过早使用凉血法。
(2)温邪虽入血分,也应考虑透热转气之理。
(3)病久体弱,除药物治疗之外,饮食宜忌也应善加调理。



十、凉肝熄风法

本法是平熄肝风,滋阴潜阳,镇惊制止痉抽的一种方法。治疗温热之邪,逆传心包,内陷足厥阴经,热极生风。症见角弓反张、筋脉拘急等。治之用凉肝熄风,如羚羊钩藤汤。在温病后期,灼伤真阴,血不涵木,肝失濡养,虚风内动,脉多虚细而弦。用育阴潜阳,方如三甲复脉汤、大定风珠、小定风珠之类。
用熄风方法应注意:
(1)实风以祛邪为主,虚风以扶正为主。但在体弱阴分不足之时,也见虚热灼阴、,脉弦有力,此时当以养阴为主,兼顾有余之热。俟热减以后,再纯用滋养。
(2)小儿温病有时因高烧引起一时性抽搐,切勿惊慌,仍宜清热透邪,热略降则抽自止。可以酌情少予凉开水饮之,以定其暂时抽搐。



十一、调节阴阳、增液复脉法

本法是滋阴养液,调节阴阳,使其相对平衡的方法。温邪久羁,阴液消耗过重,在卫分时,当以滋阴疏解;在气分时,热盛耗阴过度,津枯肠燥,糟粕内结,大便干结不下,可用增水行舟方法。如增液承气汤之类。若温邪日久,下焦真阴不足,可用填补真阴,滋补肝肾方法。如加减复脉汤或三甲复脉汤、大小定风珠等。在血分时仍先用透热转营再以透热转气或用滋阴熄风、活血祛瘀及凉血散血方法。



十二、回阳固脱法

回阳固脱法用于各种疾病中的后期,阴虚及阳或阳虚及阴,阴阳互不能固而产生虚脱时。温病的后期,阴虚及阳,气虚不能固表,致气阴俱虚,阴阳脱离,危在旦夕时,应用回阳固脱法、因汗下太过,阴液骤损,真气暴亡,阴阳离绝,可急用人参、附子、龙骨、牡蛎,以固脱护正,挽救于万一。


--第四章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