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绍琴老亲授温病治疗十二大法(纯干货 收藏!)

 学苑中医 2020-11-09

中医学苑

xyzych1988

本文选自学苑出版社《赵绍琴内科心法与温病浅谈》,欲知详情,点击文末左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赵绍琴温病治疗方法(纯干货 收藏!)

赵绍琴

温病的治疗方法是根据温病的病因、病机来确定的。温邪是从口鼻吸受而来,不是外受风凉,所以说不可以用解表法以求其汗,一般按卫、气、营、血传变进行辨证;湿热之邪弥漫三焦,治疗必须分化疏调,分消走泄,以化湿邪且清其热,应从三焦传变进行分析辨治。温病的治疗要根据病因的特点及其传变中的不同阶段、不同症状而选择不同的治法。常用的治疗方法有辛凉疏卫法、辛寒清气法、苦宣折热法、疏调升降法、宣畅三焦醒胃祛湿法、导滞通下法、清营养阴法、凉血散瘀法、开闭通窍法、凉肝熄风法、调节阴阳增液复脉法、回阳固脱法。在具体治疗上,药物的选用、煎药的时间、服药的方法(包括每几小时服用多少,每日夜服几次,热饮凉服等)应以客观的症为主,推敲用药,切不可专用一方或一定数量,要注意治疗急症,温病时的特点。

一、辛凉疏卫法

本法是用于温邪初起,病在卫分阶段,有疏泄腠理,调和卫分的作用。取其具有宣通卫气作用的药物,驱除在卫分之温邪。以辛开其郁,以凉泄其热,用辛散药以疏散卫分之风邪,配清凉药以清解温热之郁热。适用于风温初起,邪在肺卫之症。代表方剂,如银翘散、桑菊饮之类。须特别注意,在温病初起,忌用辛温发汗法,因辛能助温增热,发汗复伤津液。否则伤阴耗液,可致坏病。

发热

二、辛寒清气法

本法是用辛凉、辛寒、苦寒等药物,清泄气分热邪的一种方法。它能解热除烦,止渴生津,清热泄火,达到宣畅气机的作用。凡属邪热入里,燔灼肺胃之津,但未犯营血者,皆可用之。其中如轻清宣气,是以轻清之品,宣畅气机,透热泄邪。在温邪初入气分,未至阳明热盛,以栀子豉汤轻宣之。又如辛凉重剂或辛寒之品,大清气分邪热,是用于温邪热炽阳明气分之时。症见壮热,汗出,口渴,心烦,苔黄燥干,脉洪数或滑数等,这是邪热灼其津液,邪盛且实,故当透热达表,用白虎汤。若热郁气分,郁热化火,症见身热烦躁不安,口苦且渴,舌红苔黄,小便黄赤者,可以用黄连解毒汤;但邪热未化火者,切不可用。因为苦寒之品。虽有泄火之功,如用之过早,反有化火伤阴之弊,即使应用亦当适可而止,不能太过。但亦忌早用甘寒,因为甘寒养阴滋腻,误用则必壅遏气机,邪恋不退。当然,清热与养阴,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热盛可伤阴,阴伤亦更增热;清热可以复阴,养阴亦可清热。清热重在祛邪,养阴重在扶正,在临床上一定要仔细推敲,参合舌脉,分清邪正盛衰而用之。

使用清气法时当须注意:①到气才可清气,不可用之过早。若邪在卫分,误用苦寒,可致引邪入里,发生变端。②若温热夹湿或湿热留恋气分,应以治湿为主,不可单用辛凉清气,以免遏抑气机,湿愈不化。③如患者体质薄弱,阳气不足,或老年阳虚之人,更当慎用。

温病条辨

三、苦宣折热法

本法是在温邪仍在卫分而将欲化热向气分过渡的一种治疗方法。温为阳邪,本就是热,热邪虽在卫分仍即是热,若邪热未解,将欲化热入气分时(即若用清法恐其过早),可施用本法,最为适宜。凡苦即泄,是药物之性能,栀子味苦能泄六经之邪热,栀子是宣阳上走,故有宣郁助呕之力。栀子皮又有宣解疏卫之本性,且味苦能泄六经之浮热,所以称本药既能宣解,又能泄热,是治疗温病初起邪在卫分之良药。栀子豉汤能治心中懊 ,烦躁不安,服后能吐,得吐则上焦郁热即解,故曰有宣郁功能。淡豆豉辛微温,因辛具解表、宣阳、化湿之能,既能解除表邪,又能宣郁化湿,但不是辛温发汗之药。方中加用芦根更是宣阳、疏卫、清化之药。先父治温病邪在卫分而初将化热之时,常用栀子皮6克、淡豆豉10克、芦根10克,煎汤冷饮,用之取效,故名为苦宣折热法。

四、疏调升降法

本法具有疏通、解郁、调和升降等作用,即是调和升降法。凡属温邪热郁不开,不在于表,又非里结,热郁少阳,留恋三焦,或痰郁、火结,脉见沉涩,面色青黯黑浊,四肢逆冷,或热伏于募原之里等,都可使用本法。它有宣展气机,透解邪热作用。有开上、畅中、渗下之能,用以疏调升降,可将热郁展开,升降调均,使湿郁热结之邪,通过三焦分道而去,达到宣展气机,泄化痰热的作用。如湿热阻遏,痰湿内停,气机郁滞,水道不利,症见寒热起伏,胸痞腹胀,小便短少,乏力苔腻,用温胆汤或杏朴夏苓之类。若属热郁不开,脉象弦,舌红干,心烦而肢厥时,必以开郁升降并用,如升降散(蝉衣、僵蚕、片姜黄、大黄)或四逆散(柴胡、芍药、枳实、甘草)之类。又可清泄少阳胆经气分邪热,兼以化痰。凡热郁胆经,郁热犯胃,因郁成痰,胃失和降,症见寒热往来,口苦胁痛,脘腹痞满,泛恶烦渴,舌红苔黄而腻,脉弦数或弦涩、沉涩等,是少阳枢机不利,气机失宣,郁热鼓动,邪正交争,胆热犯胃,治疗用蒿芩清胆汤之类。

热郁少阳

五、宣畅三焦、醒胃祛湿法

本法具有疏畅三焦,宣通气机,醒脾开胃,通利水道等作用。根据湿邪来源,轻重之不同,祛湿方法也因之而变。如常用的有芳香化湿、苦温燥湿及淡渗利湿等,均以宣通气机,透化湿邪为主。如苦温燥湿法或辛苦温与苦寒相配伍而成的辛开苦降法,是以辛温开郁燥湿,苦寒清热相合,可以开郁、燥湿、清热,治湿温之湿热并重、遏阻中阳者,使湿开热化,三焦通畅则湿去热清,方如王氏连朴饮之类。若湿热蕴结阻于下焦,膀胱气化失司,可用通畅三焦之药加重淡渗之品,使湿从小便而去;但不可单以渗利为主,因湿阻下焦,原因较多,必须调治其本。若肺失宣畅,必以宣肺气为主;若属中阳不运,水邪停留,必当温运化湿;若是热郁,当解热郁,俟热解郁开,病必自除。

六、导滞通下法

若因食滞阻于肠道,胃肠消化受阻,影响三焦不通,舌黄口苦,脘腹胀满,必当先导胃肠之积滞;但热结肠腑,初为食滞中阻,继则积滞阻遏,腑气不能运行,成为有形之实证,就当应用下法。阳明腑热,久则燥结,多见日晡潮热,甚则谵语,申酉热盛,大便秘结,腹胀满且拒按,苔老黄根厚,或起焦黑之苔,且有芒刺,脉沉实有力者,必须通下,否则热邪上蒸,内扰神明,必见谵语神昏。用通下法,可去腑之实邪,三焦因之通畅,邪去则正复,正复则诸证悉除。食滞糟粕阻于肠间,可用导滞法,如保和丸之类。若确是肠间燥结,可考虑用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等。

热结肠腑

七、清营养阴法

      本法具有清泄营中之热,又能增液育阴以制其火。适用于热邪入营,营阴耗伤之症。但须究其原因,是否治疗失误,气分之邪热未罢,或痰食积滞不清,邪无去路,逼入于里所致。在治疗时,尚须正确掌握“入营犹可透热转气”之法。如在清营的同时,酌情加入轻清透泄之品,以展气机,使已入营之热,透出气分而解,是“透热转气”。

若气分之邪未罢,营中之热又起,可用气营两清方法。气营两清,是清气泄热与清营养阴合用之法。在气分证未罢,热邪又传入营分时,症见高热、烦渴,皮肤斑点隐隐,舌形瘦而质绛,苔黄燥,脉细数,此为气分之热又入营分,气营两燔之证,当用气营两清方法,如加减玉女煎之类。

      若纯属热邪入营,营热阴伤,但尚未动血者,身热夜甚,心烦不寐,斑点隐隐,舌瘦质红,脉细而数,可用清营汤。使用清营法时,亦须注意以下几点:①清营药物,多为滋腻,滋腻必恋邪。邪在气分,挟有湿邪者必不可用。②邪虽入营,而未动血者,用清营养阴之中,必加入宣畅气机之品,透泄营热。③若已动血,直须凉血散血,但仍须顾及透热转气,以利气机畅通而达痊愈。

八、开闭通窍法

本法是治疗温病神志昏迷的方法,具有开闭通窍,苏醒神志的作用。温邪导致神昏,病情比较复杂,有气分、营分与血分,以及痰浊蒙闭等。如气分热盛,阳明腑实,郁热上蒸引起神昏,必须腑气通,积热除,才能神明得安。若湿热痰浊,蒙蔽清窍。又须清化湿浊痰热,宣窍开闭,方如菖蒲郁金汤。若属温邪灼液成痰,蒙蔽心窍,神明郁闭,热邪无以外达,郁热扰心,神昏谵语,或昏愦不语,阳气不能达于四肢,而见肢厥,舌红绛干裂,脉沉细弦滑,唇焦心烦,痰涎黏稠,必须用清心开窍方法。常用方剂为牛黄丸、至宝丹或紫雪丹等。这是以热郁为主,与前者湿郁之象,有所不同。

温病开窍法,不要仅以上药为主,还必须分清卫、气、营、血及痰浊、湿郁、积滞等不同病情,根据正邪盛衰情况,辨别证候,推敲用药。

九、凉血散瘀法

本法是温邪已入血分的治疗方法。叶天士说:“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若单纯凉血,气机会被遏抑,所以要注意“散血”,就是活血祛瘀及疏调气机。否则只是凉遏静止,血因寒则凝涩不流,难以达到治愈的目的。凉血的同时,要活血散血。

这种病情是温病的最后阶段,病邪从卫分经气营又深入到血分,阴伤正衰是主要的,虽然邪气未罢,但必须以养阴分之不足和活血散血为基础,达到清热解毒的目的。凉血养阴,散血中之瘀滞,以清解血分之热毒。方中必须以咸寒、甘寒为基础,养阴增液并加活血祛瘀之品,凉解血分热毒。邪热深入血分,迫血妄行,见吐血、衄血、便血、溲血、斑疹或舌紫暗等,方用犀角地黄汤、清瘟败毒饮之类。使用凉血法应注意:①未动血者,不可过早使用凉血法。②温邪虽入血分,也应当考虑透热转气之理。③病久体弱,除药物治疗之外,饮食宜忌也应善加调理。

邪入血分

十、凉肝熄风法

 本法是平熄肝风、滋阴潜阳、镇惊制止痉抽的一种方法。治疗温热之邪,逆传心包,内陷足厥阴经,热极生风。症见角弓反张、筋脉拘急等,治之用凉肝熄风,如羚羊钩藤汤。在温病后期,灼伤真阴,血不涵木,肝失濡养,虚风内动,脉多虚细而弦,用育阴潜阳,方如三甲复脉汤、大定风珠、小定风珠之类。

用熄风方法应注意:①实风以祛邪为主,虚风以扶正为主。但在体弱阴分不足之时,也见虚热灼阴,脉弦有力,此时当以养阴为主,兼顾有余之热,俟热减以后,再纯用滋养。②小儿温病有时因高烧引起一时性抽搐,切勿惊慌,仍宜清热透邪,热略降则抽自止,可以酌情少予凉开水饮之,以定其暂时抽搐。

十一、调节阴阳、增液复脉法

本法是滋阴养液,调节阴阳,使其相对平衡的方法。温邪久羁,阴液消耗过重,在卫分时,当以滋阴疏解;在气分时,热盛耗阴过度,津枯肠燥,糟粕内结,大便干结不下,可用增水行舟方法,如增液承气汤之类。若温邪日久,下焦真阴不足,可用填补真阴,滋补肝肾方法,如加减复脉汤或三甲复脉汤、大小定风珠等。在血分时仍先用透热转营再以透热转气或用滋阴熄风、活血祛疾及凉血散血方法。

十二、回阳固脱法

回阳固脱法用于各种疾病中的后期,阴虚及阳或阳虚及阴,阴阳互不能固而产生虚脱时。温病的后期,阴虚及阳,气虚不能固表,致气阴俱虚,阴阳脱离,危在旦夕时,应用回阳固脱法。因汗下太过,阴液骤损,真气暴亡,阴阳离绝,可急用人参、附子、龙骨、牡蛎,以固脱护正,挽救于万一。

学苑书友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