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的身上还能找出多少真性情?

 我爱恋恋 2013-03-11

活在这个失真和失乐的年代

鲁迅说过:“中国是一个文字的游戏国,中国多是些做戏的虚无党。”“世上如果还有真要活下去的人们,就先该敢说、敢笑、敢哭、敢怒、敢骂、敢打。” 百余年来,中国人似乎并无太多改观。

在中国,伪情者往往大行其道,因为他们精通“为人处世”的规则,善于左右逢源捋你的胡须,自然地做得个老好人。尽管为君子所不齿。人家确是活得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被社会规范化的“伪情”变成了规则:说者口是心非,听者心知肚明,以致谎言与真话殊途同归——这听起来像句喜剧台词,但背后潜藏的是中国社会的文化悲剧。

真性情是隐藏在人内心深处,不为任何身外之物,世俗观念羁绊,束缚的人性的自然流露。而惟有至情至性至真的性情,才是人性中最美的感情,遗憾的是现实中并没有多少人敢放纵自己的真性情。

没了真性情没什么不得了的,而没有了真性情的“土壤”,这才是大问题。

鲁迅在《论天才与土壤》里说“不但产生天才难,单是有培养天才的泥土也难。我想,天才大半是天赋的;独有这培养天才的泥土,似乎大家都可以做。做土的功效,比要求天才还切近;否则,纵有成千成百的天才,也因为没有泥土,不能发达,要像一碟子绿豆芽。”

我们还是牢记这“做土的功效”,留些培植真性情的丰厚土壤。


面具文化:我们生产谎言并伪装相信

中国人是虚伪的,正如鲁迅所说:“中国人最大的缺点就是不肯研究自己”。总喜欢用完美的面具来掩饰自己内部丑陋的面容。正如披着羊皮的狼,当羊皮揭露下来的那一刻,原本凶恶的嘴脸便显露无疑,再无可遁形。

中国人,伴着面具文化度过了几千年,古人时候,就有所谓“天下不喜戴高帽如吾师者几何哉”的戏谑。那人曾说:“吾备有高帽一百,如今仅剩九十九矣。”可是,对于很多人而言,“高帽一百”算是什么呢?!恐怕送给一个人都不够。如此算来,那人需要多少顶高帽呢?!如果要顺当的送出这些高帽,那他又需要多少张面具呢?再到后来,面对外族的入侵,中国皇族竟然还可以“处变不惊”的说什么“天恩浩荡”,简直是把面具文化演绎到了极致。

谎言是另一种形式的面具,这是可以掩盖一切的遮羞布。于是,因为尝到了甜头,人们开始一次次撒谎,而且面不改色。

或许为了迎合,或许为了自身的利益,我们戴上一个个冠冕堂皇的面具,然后出现在不同的人的面前——是哭,是笑已无所谓,反正不会有人看到了。


假性情的土壤:深陷其中身不由己

我们的孩子一个个天真无邪,待到明事理了,又一个个变得老于世故。哪来的“假性情”?是我们为他们提供了成长“假性情”的土壤,才使这些本可成为“柑橘”的却长成了“涩枳”。

后生们在父母面前还敢表达不同观点,但迫于生计在这些掌权者或者可以端掉他们饭碗的前辈们面前只能洗耳恭听,惟命是从。长此以往,就成长为一个个传声筒、复读机、复制器。

孔子就善于给他的学徒提供说真话的土壤,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里,他的弟子各言其志。孔子先用“你们不要因为我年纪大一点就不说了。”消除学生的顾虑。子路率尔而对“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这个弟子未免有点狂妄,但孔子只是微微一笑。

其他两位为弟子的观点孔子也不是完全赞同,但也没有当面提出反对意见,只是在与曽皙的对话中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他常用“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引导学生说真话。这位古代教育家收徒几千,成名者有七十二人,与他这种教人求真的育人方向不无关系。


心无涵养:只有批评没有雅量

当今以“真性情”面目出现的所谓人不可谓不多。但他们似乎都天生拥有了一股绝然无疑的“真气”,可以任意挥舞道德刀仗砍杀自己看着不顺眼的对手,却惟独难以容忍对方的批评,或一遇对方的批评动辄恶言相向,势如仇雠,好像只有自己才有资格吸饱了“真气”,不怕资源耗尽地挥霍无度了。

因为人天生喜欢自己正确,那种“我指点江山、别人附和”的感觉才爽。而批评是在不停地向你耳朵里灌进去“你是错的”。人在听到“你是错的”之后,生理上都会发生反应——一般是血气直冲脑门、全身发抖。这时候如果不能用“涵养”压制自己,则会对对手产生恶感,先是出讥讽之语,然后很快发展成辱骂,最后很可能就是动手打架。

钱学森和他的教授冯·卡门常常为了一个问题争得面红耳赤,最后闹个不欢而散,但有时候,等不住天亮,就有一方屈服,但不是屈服于权威,而是屈服于真理。真性情的教授培养出了真性情的学者。

中国文化中,经常把褊狭、固执、粗鲁、无知、大男子主义等说成是有个性、真汉子、像爷们。在这种文化熏陶下,中国人的审美能力出现偏差,看不到温和辩论之美,却能忍受粗暴野蛮之丑,甚至以丑为美。


结语:做一个至情至性的人

一个人在衡量任何事物时,看重的是它们在自己生活中的意义,而不是它们能给自己带来多少实际利益,这样一种生活态度就是真性情。

一个人活在世上,必须有自己真正爱好的事情,才会活得有意思。这爱好完全是出于他的真性情的,而不是为了某种外在的利益,例如为了金钱、名声之类。他喜欢做这件事情,只是因为他觉得事情本身非常美好,他被事情的美好所吸引。世上有味之事,包括诗,酒,哲学,爱情,往往无用。吟无用之诗,醉无用之酒,读无用之书,钟无用之情,终于成一无用之人,却因此活得有滋有味。

你说,得活出个样儿来。我说,得活出个味儿来。名声地位是衣裳,不妨弄件穿穿。可是,衣裳换来换去,我还是我。我惟愿保持住一份生命的本色,一份能够安静聆听别的生命也使别的生命愿意安静聆听的纯真,此中的快乐远非浮华功名可比。(周国平)

我们吐槽别人装腔、假面、虚伪,反观自己又何尝不是。说这是社会规则,也算是借口吧。做到至情至性或许真的很难,但是尝试着偶尔做回自己,也未尝不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