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史铁生不必安葬的地坛

 冬天惠铃 2013-03-12

2

 

  “想念地坛,主要是想念它的安静”,在那篇《想念地坛》的开头,史铁生这样写道。后来,我也去过地坛,却没有寻找到那种想象中的沉静,甚至觉得,地坛和许多公园一样,都有些过于热闹了。

  在我心中,最安静的地坛,也就在史铁生的文字里了。有时,我会想,如果不是史铁生的那篇《我与地坛》,我应该是不会去地坛的,地坛应该可以多几份安静了。史铁生的文字,真像是抽走了地坛的魂。

  现在,史铁生的灵魂,也已经从他曾经残损的躯体上游离了两年。只是,史铁生的骨灰并未入土为安。最近,有读者提议,就将其安葬在地坛里,并且为他塑像。只不过,地坛的管理方拒绝了。

  史铁生没能长眠于地坛在,让一些人感到遗憾。而我觉得,地坛,是史铁生灵魂曾经安放的地方,但不必是他最后必需安葬的地方。

  一个高贵的灵魂,从本质上讲,更多只适合在精神层面缅怀与记忆,而不宜于在现实中进行过多置放与挪移。我甚至偏执地认为,史铁生该不该葬入地坛,地坛是否应为其塑像,这完全就是局外人操心的伪问题,对一个独立又神圣的灵魂来说,只是干扰,或者亵渎。

  当然,现实的地坛公园,也不是公墓,完全不必为史铁生留存一块墓地,更没有义务去为其塑像。不过,我更愿意换一种视角来看,是史铁生高贵的灵魂不需要一个热闹的公园,他曾经“无措的灵魂”后来也早就成为“自由的行魂”。自由,就在高远的空旷处,也没有什么比自由更适合安放史铁生的灵魂。

  也许有人会说,有很多公园也放名人塑像供人怀念,也是在传承人文精神。这话当然没错。但是,缅怀一个高贵的作家,应该有更加高贵的方式。世界上只有一个史铁生,他活过的一世,就是一个高贵作家最完整也最完美的一生。后来者对这样高贵的灵魂面前,应该多点敬畏。俗世的纪念固然包裹着一种普适的心情,但是,流俗的形式和包装,又何尝不是对史铁生精神的地坛文化在进行破坏呢?

  对史铁生来说,阅读这个人的命运,读懂生死,很多时候就能感受到自己的来处与去处。在史铁生的人生和作品中,找到一个更加独立的自己,在我看来,这才是纪念史铁生最有意义的方式。地坛已经不够安静了,增添一块史铁生的墓地,建造一座史铁生的塑像,在史铁生的生死哲学面前,也实在显得有些吊诡与荒诞。

  虽然,从地理意义看,似乎有什么地方比地坛更适合做史铁生的安葬地了。连他的妻子陈希米在近日出版的《让“死”活下去》一书中,都表露过这样矛盾心情:“一个念头又一次油然升起:我想把你的骨灰埋在地坛。没有碑,也没有墓志铭,没有痕迹,也不要什么人知道。不,我们说好的,我们不要墓地。你说过的,只要想到你,无论在何处,就都是你的墓地,你就在那儿,在每一处,在我们想你的地方。”这样穿透人心文字,让我感觉一种绵长又深邃的爱。但是,这个世界上最懂史铁生的人,也只是在想把史铁生安葬在精神的地坛。事实,在现实中,她认为,史铁生的骨灰安葬随缘。

  “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在那篇《想念地坛》的结尾,史铁生这样写道。现在,我们纪念史铁生,想到的地坛,应该懂得史铁生早就说过,“那就不必再去地坛寻找安静,莫如在安静中寻找地坛”。地坛,对于史铁生,只是一个灵魂的归宿地,不必是一个用来安葬的地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