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换思维方式,改善心智模式

 山花烂漫 2013-03-12

心智模式是影响思考的固化的思维习惯和方式。这是智慧的主要体现,是人与人之间一种根本上的区别。有人批评现今不少人“有文凭没文化”。文化分为三种形态:物态文化、精神产品和方式文化。“方式文化”中的“方式”指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与人交往的方式等。评价一个人有没有文化,主要不是指有没有文凭,而是指有没有方式文化的涵养。其涵养的核心是思维方式。如今,许多学校重视培训,但往往将培训的重点放在传授知识、习得技巧上,其实比这更重要的应是改变思维方式。我们学校在日常的工作、学习、对话中,注重倡导和培养以下三种思维方式。

一是务实思维。

我们学校坚持“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际”,倡导务实的思维,要求教师要有“实质性贡献”的思维方式,就是说一切工作措施都要从我们学校的实际出发,都要能为学校的发展作出实质性的贡献。一切表面上的、形式化的、不能推动学校发展的事,我们都要尽可能少做,努力不做。学校的发展不是一句空洞的话,其价值追求是“为每一个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为每一个教师的幸福人生服务”。这个价值追求正在逐渐成为每一个教职员工思维的原点、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务实思维也是一种原点思维。学校和教师所有职业行为的目标指向应始终是学校的价值追求,而非其它。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努力排除干扰,抵制诱惑,不断追求做事的意义,追求办真正的教育,不仅能正确地做事,而且积极做正确的事。学校的这样一种过程和氛围,持续地激励教师发挥自身潜能,活出生命的意义。

二是主体思维。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主客体关系的界定来看,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应是教师和学生,客体是学习的对象——知识。目前基础教育界,普遍存在着而且严重地存在着教师的主体性缺失的现象。在与学生的关系上,我们的日常话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一直误导着教师和教育。“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主体”。教师在工作中,获得人生的成长,实现人生的价值,享受人生的幸福,绝非仅仅为了学生。教师绝不是学生成长的工具。教育过程中教师不是主体,就抹杀了教师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就成了课程标准、教材、教参的活工具,教师没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创造,没有自己的声音和话语。许多上过大学的人都觉得自己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是在大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大学形成了独立的思考能力与研究能力。大学教师与中小学教师的根本区别可能就在于,大学教师更具有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只有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学生。以往我们强调所谓的启发式教学,过多地停留在形式层面。启发并没有什么问题,关键是拿什么来启发,靠什么来启发。真正的启发是思想的碰撞。启发的前提是教师要有思想,没有思想的启发是对学生思想的戕害。许多大学教师在课堂上似乎没有采用启发的形式,他们主要用讲述法阐发自己的观点,但他们的讲述却极具启发意义。启发不在形式,而在内容,就像我们读好书也能获得极大的启发一样。而这种独立的思想、深刻的创见,就是主体性的体现。没有主体性的教师,就培育不出具有主体性的学生。在与校长的关系上,我们的日常话语“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也一直在误导着教师和教育。其背后深层次地隐藏着一个问题,没有将教师视为学校发展的主体。诚然,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但我深以为每个教师都是学校发展的主体,都应该是思想者,都应该具有自己的思想。在一个学校,特别是一个较大规模的学校中,绝不应该只有校长一个人的思想。教师主体思维方式的形成,需要教师充分认识自我的使命,具有较高的价值意识水平,对生活具有创造性的反应而不仅仅是对制度、命令的服从;需要教师具有强烈的学习需求。学习应成为其除了吃饭睡觉之外的第一需求。这是学习型学校的本质特征。没有这种内因的驱动,学校的培训,学校要求其读书、研究、写文章,都难以见效。主体思维方式、教育的智慧、人的思想力不可能从外面灌输进去,而只能从教师自身的内心生长出来,其长势取决于土壤的肥沃程度,他们的文化底蕴、学识修养、心性修养、精神修养。倡导主体思维的策略首先是校长自己具有主体思维方式,成为一个学习者、思想者。这具有示范、引领价值。然后是要在学校营造一种学习、思考的氛围。这种氛围倡导学习、鼓励创新、尊重思想。在这种氛围中,不学习的人就会有一种无形的压力。这种氛围能熏陶出更多的学习者、思想者。为鼓励创新,我们在行政组、在教师大会上提倡这样一种理念:“不听校长的话,是不对的;只听校长的话,更是不对的。”

三是系统思考。

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提出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是: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体学习和系统思考。系统思考是第五项修炼,对前面四项修炼具有整合作用,是学习型组织建设的关键的一项修炼。倡导系统思考,第一要倡导整体思维,关键是谋划工作要着眼长远,胸怀全局。时下,倡导整体思维要避免两种倾向:一是以教师健康为代价换取学校发展。学校应确立绿色绩效的理念。现代组织的绩效应是一种绿色绩效。绿色绩效等于工作绩效加身体绩效。以教师健康为代价的发展不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发展应是渐进的,而非跨越式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应背离其自身的规律,学校也莫能外。校长应对教师职业人生的幸福持终极关怀之心,万不可一味追求发展,而置教师的身心健康于不顾。二是将学生发展的可能性都转为现实性。时下,基础教育有个致命的弱点,紧紧盯住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忽略合理性,导致学生学业负担过重。教育主要考虑的应是合理性、尊重差异。“可能的”不等于就是要求做,否则就不可能可持续发展。有的孩子为什么没有后劲?因为他把可能的都做了。倡导系统思考,第二要倡导弹力思考。弹力思考是戴尔·卡耐基的《我努力,我成功》一书的核心理念。它教导组织和个人,无论处于顺境还是逆境,都要能面对现实,冷静沉着地发挥优势,回避劣势,不断获得新的成长。弹力思考无疑对组织和个人发展皆具助推力。一次,我校教师在辛苦辅导了某一项市级比赛后,而未能如愿获奖,我敏锐地发现了她的沮丧和气馁,便约她交谈。我这样说:“不要企求每一次努力都有回报,要学会自己激励自己,不要放弃。一个人努力一天两天或许不见效,努力一年两年必然初见成效,努力三年五年必定大见成效,努力一辈子必定成才。”我的话就体现了一种弹力思考,引导教师获得了一种逆境回升的能力。第三要倡导整合能力。学校工作千头万绪,要善于归类整合,以简驭繁,使教职员工的精力能专注于实质性的工作,不致浪费时间。要善于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抓重点,抓关键,抓主要矛盾,抓矛盾的主要方面,80%的精力要用在20%的主要工作上,以收事半功倍之效。学校各部门开展工作要横向多协调、多调整,免于重复。

四是创新思维。

创新是组织发展的持续的动力源泉。有无创新思维意识和能力是一个人核心素质高下的分水岭。学校中的创新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要独立思考,不迷信书本,不盲从领导,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努力追求教育的真义。二是开展工作要富有创意。学校中的创新并不是要求中小学教师在理论上具有独创性的建树,或搞出重大发明创造,而侧重指在工作中要善于以新观念研究新情况,以新思路落实新任务,以新办法解决新问题,以新举措开创新局面,要多进行逆向思维,学会反弹琵琶,善于另辟蹊径,善于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推进事业的发展。

注:此文曾发表于《中小学校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