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流传苏州民间的歇后语

 苏迷 2013-03-13

苏州方言不但音韵优美,而且表达丰富。特别是苏州民间的歇后语,富含智慧、诙谐幽默,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能在令人会心一笑之余,更深切地体会到吴地文化的浓厚。例如苏州这句“老太婆吃海蜇”,后半句就是“嘴浪(上)闹猛”,形象而生动。老太婆一般没了牙,那海蜇却偏偏需要咀嚼,于是在老太嘴里横嚼竖嚼,“嗤噗、嗤噗”空闹猛,嚼不烂又咽不下。延伸其意是指有些人只会嘴上讲讲,不落实到行动上。

苏州歇后语大都诙谐有趣,表现技巧灵活多变。其构成形式是:在说完前半句后,有一短暂停顿,让听者顺着前半句话延伸思路,像猜谜一般做出某种猜测、形成某种期待。这里试解几例与读者探讨。

“城头浪出棺材——远兜远转。”语出于《清稗类钞·苏州方言》:城头浪出棺材,浪即上,柩须出自城门,今由城上出之,则必纡道绕越,喻人之赴事迂远也。旧时苏州城,四周都是城头。城里死了人要埋到城外墓地,为避晦气,出棺材时只能兜点远路,登上城门沿城头走。此语是形容人与人交流时,不马上将意思讲清楚,喜欢远兜远转。与之相反,这句“弄堂里掮木头——直来直去”,却是形容脾气梗直、办事爽快之人,含有褒意。“掮”,吴语“扛”之意。苏州巷弄大都横平竖直,所扛木头也是直的,当然是直来直去了。而苏州另一句关于木头的歇后语就含有贬意可:“烂木头氽勒一浜里——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专指那些在一起白相、不学无术又游手好闲的懒人。

“六月里穿棉鞋——热脚难过”,因苏州方言“日子”与“热脚”谐音。农历六月,正是炎热天气,脚上穿棉鞋,脚阿要热得难受?“热脚难过”,十分形象。同样形容日子难过还有“六月里格日头——慢娘格拳头”(苏州方言中“的”基本念“格”音),慢娘即继母,亦作“晚娘”。六月里的太阳是毒辣的,这句歇后语之意就是形容继母对继子态度,往往手段毒辣。而另一句歇后语“慢娘格拳头——早晚一顿”,基本亦是此意。当然这是过去,当今社会的继母,倒是大部分怕继子继女的。

苏州紧靠太湖,因而有了“太湖里啸马桶——野豁豁” 歇后语。“啸”为旋转洗刷之意,这里之所以用“啸”代替,个人觉得刷马桶之声非常吵闹,那竹条扎成的“马桶豁洗”,在马桶内用力搅动,有的还会在马桶内加几把蚬壳,洗时“啸”声巨大。以前苏州的清晨,常能从河边传来声势浩大的马桶回声。此句专门形容那些说话不托牢下巴、做事不着边际的人

苏州一些与动物有关歇后语,都是吴人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创作而出,虽然土得掉渣,但如同去吃农家菜,似俚俗,实有雅致。这些通俗易懂、鲜活有趣的歇后语,既可调味生活、活跃气氛,又能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化平淡为生动。譬如:猢狲拾着姜——吃吃辣蓬蓬、笃(丢)脱勿舍得;老虫钻在风箱里——两头受气;乌龟爬门槛——就看这一番;乌龟掼石板——硬碰硬;蚂蝗叮螺蛳——叮牢不放;羊妈妈千跟斗——角蹩(各别,与众不同之意)仙鹤千跟斗——蹩嘴(别致之意)猢狲戴帽子——个人猪八烂脚丫——猪罗湿气;飞机浪钓大闸蟹——悬空八只脚指头捏田螺——稳拿

还有“鸭吃砻糠——空欢喜”。苏州水乡盛产水稻,又大量饲养鸭子,故会有这句江南风情十足歇后语。砻糠是稻谷碾米时分离出来的稻谷壳,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木质素,并无多少营养价值,不适合作鸭饲料的。但是鸭子它不懂啊,你给它吃,就以为是营养米糠,很欢喜地大吃特吃。这句歇后语形容那些不明真相的人,上了空口许诺人的当,空欢喜一场。

对于某些将真心帮他者拒之千里、甚至不识好歹反咬一口的人,这句“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最适合。八仙中的吕洞宾,苏州人最熟悉,他乐善好施,经常帮助穷苦人做好事。据说有一次,吕洞宾路过一条河,见一男子淹死河里,就将死尸捞上来,并且杀了路边一条狗,挖狗心救活了男子。没想到该男子一醒来就破口大骂:“我本想死,为何要救我?你害我啊!”吕洞宾又用泥土捏个心脏,填在狗胸膛里救活了狗,却被活转来的狗追咬——狗见了吕洞宾这样做善事的好人也咬,真把好心当成驴肝肺了。

“汤罐里笃鸭——独出张嘴”(亦作“突出一张嘴”),苏州直一带又说成是“汤罐里鏖鸭”。叶圣陶先生的作品中曾有这句家乡话:“先生以为我真个能写出什么像样的字来么?不知道我也不过是汤罐里鏖鸭罢了。”汤罐,是老式三眼灶上,一种利用火道余热温水的罐子,容积不是很大,所以若是真放只鸭子笃汤,那长长的鸭头颈和鸭嘴,就只能放在罐外“独出一张嘴”了,故常用来嘲笑那些能说会道、却不会做实际工作的人。此句歇后语比太湖对面流传出来的“宜兴夜壶——独出一张嘴”,要雅致的多。臭烘烘的夜壶,岂可登堂入室,成为桌上笑谈?

流传苏州民间的歇后语,还有不少源于节令习俗的。譬如这句“路头菩萨——得罪不起”就源自吴地习俗“接路头”。路头菩萨是吴人所信奉的一位财神,每年正月初五要祭祀迎接,图来年吉利,财源茂盛。这样的菩萨谁敢得罪?此语常用来形容过去那些大好佬。

“端午节卖年历——过时哉”,端午已近年中,再卖年历当然是过时了。这句“雷斋素期满——开荤”,而今已不大能听到,相传农历六月廿四是雷尊(雷公)生日,旧时老苏州人有吃“雷斋素”习俗,据说可消灾避瘟,斋期一般从六月初一至雷尊生日止,要吃满斋期方可开荤。那句“上方山格阴债——还勿清”,就有故事好讲了:苏州上方山上原来有座五通神庙,每年农历八月十八前后,吴地善男信女便蜂拥而至,焚香膜拜“借阴债”。所谓借阴债,并非真从五通神庙中借到了钱,而是指神会在暗中相助,使你日后财运亨通,发家致富。借了阴债后,如真发了迹,每逢初一、月半,都要在家烧香拜神,每年农历八月十八前后还须到上方山去烧香。如本人死了,子孙仍需继续清偿,所以会有这么一句歇后语。这种借阴债活动当然是荒诞的,有后来“汤斌大破五通神”这一壮举——此乃题外话——还有 廿五送灶——七颠八倒”,吴地习俗本是腊月廿送灶王爷,此句之意指做事情乱了套。

苏州有些歇后语,是属于奇思妙想,现实生活中并不可能发生的。如:盐钵头里出蛆——勿可能;脚炉盖当镜子——看穿;老寿星插草标——卖老;老太婆举石担——硬撑;棺材里伸手——死要铜钿;橄榄核垫台脚——活里活络;额角头浪搁扁担——头挑;一粒米笃粥——米气也呒不还有靠谐音双关作成的歇后语,含蓄巧妙,幽默效果也很强。如:鼻头浪挂鲞鱼——嗅鲞(休想);牵仔胡须过河——谦虚(牵须)过度(渡);台子底下打拳——出手勿高;墙头浪刷石灰水——白刷(说);镰刀挂了屁股——作屎(死);肉骨头敲鼓——荤(昏)咚咚;江西人钉碗——吱咕吱(自顾自);三角白糖——一蘸(赞)就光;棉花店里死老板——勿弹(谈);麻将掉了水里——牌潮(下流、不知耻);六月里结婚——勿要棉被(面皮)等等。

苏州方言中的歇后语,由于受特定环境及习俗的影响,闪现着吴语文化精华、充溢着吴地百姓之智慧,有着无比强大的生命力,相信会一直流传下去。至于民间流传的那些含有贬低和嘲笑他人之意的、以及低俗下流的歇后语,虽也有一定幽默效果,但会影响社会稳定,不利于精神文明,不提为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