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学】我为什么要做诗歌的“每月推荐”

 4U 2013-03-14

我为什么要做诗歌的“每月推荐”

(2013-03-12 21:34:44)
标签:

文化

我为什么要做诗歌的“每月推荐”

——《21世纪诗歌精选之4·每月推荐专辑》后记

 

李少君

 

     自2010年6月以来在我个人新浪博客推选的“每月推荐好诗选”诗歌选本终于出版了,不能不感谢田禾和沉河两位诗歌兄弟。
     自“每月推荐好诗选”这一工作开始之初,我就承诺要出版,但随着所选诗歌越来越多,我就有了畏难情绪。好在田禾兄答应在我每月推荐的基础上,由他来再精选一次。田禾兄本身是优秀的诗人,早已成名,有着自己独特的眼光和判断力,他再精选一次,说明这些选出来的好诗是某种共识了。沉河兄则是著名的诗歌编辑,也是公认的好编辑,获得过众多编辑奖。他对选本的编排、体例等方面提出了中肯的意见。所以,到最后我其实是坐享他们辛苦劳动的成果。
     跟某些舆论认为当代诗歌乏善可陈相反,我一直认为,当代诗歌正处于新诗诞生以来最好的时期,当代诗歌不是没有好诗,而是缺乏诗歌精选工作,把那些真正的好诗选出来,并传播出去。而这一工作如此艰巨,不亚于大海捞针,沙里淘金。
     但我很愿意来做这样的一些工作,这也与我一直从事编辑工作有关。我最早编的一些诗选,是从1996年开始编《天涯》诗歌栏目累积下来的。因为喜欢读诗,我的诗歌阅读量是比较大的,这样就可以比较,就可以优中选优,所以《天涯》的“诗歌精选”栏目虽然每年只有一期,很有些影响,是从各种民刊和公开刊物里再精选出来的。比如1997年推出过一个“多多专辑”,是从黄灿然编的民刊《声音》里再选出来的。《天涯》办了几年后,觉得还应该被更多的人看到,就开始编诗歌选集。因为编的顺了,经常有人约我编,就编了不少。后来就开始使用博客,可以说又进入编诗的一个新时期。
   其实起初是无意识地,因为每年为《天涯》编一辑“诗歌精选”,我是一个精益求精的人,总希望自己选出来的是最好的诗,这就工作量很大,把自己弄得也很累,尤其在专辑要出来前一两个月,每天看大量的诗歌,从各种途径选诗,自然来稿、民刊或公开刊物上发表过的,还有诗人朋友的推荐。后来又有了诗歌论坛、博客,好诗隐藏在网络的汪洋大海之中,要在短时间内从网上淘到好诗,我每天上网浏览,很辛苦。后来我想改变一下办法,一看到好诗就先留下来,慢慢累积,这样可以轻松一些,这样还分解工作量和压力。我是一个阅读量比较大的人,只要有诗歌我就会瞥一眼,有时无意中也会看到很多好诗。但即使这样,每个月选出来的诗歌就不少了。正好新浪给我开了博客,我想要是我把每个月选出来的诗贴博客上,别的诗人也可以看到,可以让大家分享,是一件多好的事啊。另外我也可以看看我自己选的诗歌别人反应如何,最后再精选一次还可以发《天涯》,还可以编诗集,何乐而不为呢?就这样,选诗变成了一个系统工程。自2009年8月起,我每月推出“每月推荐好诗选”,读的人越来越多,新浪也觉得很有意思,就每期都推荐,读者越来越多。我经常开玩笑,我的每月推荐的读者已经超过很多公开诗刊了。
   后来又有了“中国好诗歌”的推出,在形式上受了娱乐节目“中国好声音”的启发,但目的还是为了更好地推荐诗歌。“中国好声音”的成功之处,我觉得是两点:一是海选,二是专家认可。海选不用说了,超女快男就已证明很有效,但那是娱乐,大家对选手的水平还是半信半疑的,还只是把他们当成流行歌手而已。专家认可就又不一样了,就不仅是娱乐,还是专业了,那英、刘欢等四大导师看中的,可能就不是等闲之辈,是有希望成为真正的歌手的。这样一结合,“中国好声音”就很有生命力,也很有权威性。再说,我做了三年的诗歌推荐,读者不少,可别的诗人们究竟觉得如何,我还是不清楚的,我虽然对自己判断力很自信,但我觉得也应该听听其他优秀诗人的意见。就这样,我邀请了雷平阳、臧棣、潘维、陈先发四位诗人来参与,让他们也参与推荐,然后在我综合的基础上,他们再每人每月推荐一首诗歌。这四个人的选择我也是有所考虑的,一是四个人诗歌风格本就不同,二是四个人的搭配也很有意思,臧棣有学院背景,是北大的教授,自己又写诗;雷平阳比较民间化,如今正是名声日隆;潘维是江南才子,特别讲究语言;陈先发是大学时代就很著名,拥有很多诗歌纷丝,又有复旦背景,游离于学院与民间之间。我和他们一说,也都立马答应,可见大家有时候想法差不多。现在看来,选这四个搭配最合适,“中国好诗歌”第一期一出来,就有出版社专门来电话敲定以后要出版。
   这些事情,我后来从理论上也进行了一些思考,就变得有意识和自觉性了。中国文学史历史上其实是一个“选本文学史”,是围绕选本来展开的。比如《花间集》、《全唐诗》等等。而我们的现当代文学史,受西方文学影响太深,过于重视思潮、流派和事件,而不是强调作品本身。而且这样的文学史写作,无论左派还是右派,都很容易被观念和意识形态主导,本质上是一样的,容易政治先行,政治第一,这也是很多文学史读来索然无味的原因。这也是当代诗歌始终不能被广泛接受、不能得到广泛传播、也无法深入人心的原因,很多诗歌史里的那些作品就让人觉得写得一般成就不高,而这又鼓励了诗歌界热衷制造流派事件而非专注诗歌本身。当然我希望的文学史写作我自己无力完成,所以就做些资料工作、作品挑选工作,期待既有理论素养又立足诗歌现场关注作品本身的真正行家。
   
   这些年来,我主编过的诗歌选本累计有不少,但“二十一世纪诗歌精选”这个系列,我一直很看重。这个系列强调专题形式,注重捕捉诗歌趋势、风气和潮流。每一个专题的确定,都经过反复思考。目前已先后推出过“草根诗歌特辑”、“诗歌群落大展”和“新红颜写作诗歌档案”。这个系列一直是和长江文艺出版社准确地说是和沉河合作的,是我们双方友谊和交流的结果,出版后很受欢迎,已有一些品牌效应。所以“每月推荐好诗选”放在这个系列里,也显示出一种诗歌史的价值。我们的想法还是每两年左右出一辑,希望得到诗人朋友们的支持。最后,感谢所有关心当代诗歌的朋友们。
   
   (《21世纪诗歌精选之4·每月推荐专辑》即将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