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人处世,历尽千辛,须知修心必先修德,养身须先制怒

 智軒的小屋 2013-03-15
        为人处世,历尽千辛,须知修心修心必先修德,养身须先制怒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脾气粗暴,动不动就大发雷霆。有些人则慈眉善目,忍辱礼让,有一副谦恭待人的好气度。真是的应该为人处世,历尽千辛万苦,不能不想到,人人都要修心必先修德,养身须先制怒。这样也许有人会说,喜怒哀乐是人之常情,生活在充满矛盾的世界上,谁不曾遇到过生气别扭、令人气愤发怒的事呢? 然而,生气发怒无论从人体养生还是修心养性上讲,都是有百害无一利的。古人云:“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一个人如果能做到宽怀大度,忍辱不辩,自然就能远离是非,无忧无虑,优哉游哉度过一个逍遥自在的人生。
    《论语卫灵公》中说:“小不忍,则乱大谋”;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小不忍害大义”;民间也有“忍能生百福,和可致千祥”、“一勤天下无难事,百忍堂中养太和”的谚语。唐代张公艺写的《百忍歌》中说:“仁者忍人所难忍,智者忍人所不忍。思前想后忍之方,装聋作哑忍之准。忍字可以走天下,忍字可以结邻近。忍得淡泊可养神,忍得饥寒可立品。忍得勤苦有余积,忍得荒淫无疾病。”      曾经在一篇文章里看到,清朝钦差大臣林则徐的大堂上也曾高悬着“制怒”的警言,这说明中国的古人们对发怒的危害性早有认识。林则徐官至两广总督,一次他在处理公务时无法克制,盛怒之下把一只茶杯摔得粉碎。当他抬起头,看到自己的座右铭“制怒”二字,意识到自己的老毛病又犯了,因此立即谢绝了仆人的代劳,自己动手打扫摔碎的茶杯,表示悔过。     与人相处时,不分是非曲直、话不投机动辄发火,这是一种没有涵养的表现。火气太大的人,也应该像林则徐那样,时时刻刻要有自知之明,不断地加强自身修养,注意“制怒”,心平气和,以理服人,颐养天年,不可放纵心头无名之火,否则既伤害他人又伤害自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