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装逼的历史学

 谢楚军 2013-03-15

自从黄炎培先生提出“历史周期律”以后,在解释朝代更替时,历史学者们言必称历史周期律,自然而然,清朝灭亡也是历史周期律。我觉得这样研究历史不免有些机械,或者说把历史机械化,忽视了不同文明之间的纠缠,这种方法研究的结果,便是关起门来编造历史,历史进程总是伴随文明纠缠的。

上篇日志探讨了晚清社会的真面目,仅仅只讲了新闻及言论自由,其实因为洋务运动,晚清的经济成就方面也不差。网上有一篇流传很广的文章“旧中国真的是‘一穷二白’吗”,大家可以去查阅,如果那篇文章所写的属实,那么就不难看出晚清时期经过几十年的洋务运动,基本建立了工业体系的雏形,民国时期的很多建设成就,在晚清时期就奠定了基业。单纯从工业来讲,洋务运动的成就丝毫不亚于日本的明治维新。

在经济建设上可圈可点;在新闻出版及言论方面有充分的自由,可以自由办报针砭时弊;在文化方面也有相当的繁荣,出现了真正意义的大学。这样的时代,比起所谓的康乾盛世,不知道清平多少,可是还是在1911年出现了政权更替,清朝灭亡。如果用所谓的历史周期律来解释,我认为是没有说服力的。

如果实在要用所谓的历史周期律来解释朝代更替,那么我觉得清朝在康乾盛世时期就该灭亡了,有严厉文字狱的政权不该灭亡在道义上能说得过去吗?

也许有人问,为什么有严厉文字狱的政权还延续了那么久呢?我在本日志开头就说了,历史进程总是伴随文明相互纠缠的,毫无道义的推行文字狱的政权之所以延续,是因为文明的惯性。

也许有人又问,就算是文明的惯性,也不至于无限延续吧?

问得非常好!因为引出了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历史课题。那就是大家都熟悉又陌生的鸦片战争。

正在乾隆末年各地农民起义相继发生,清朝政权日益式微,离灭亡越来越近之时,鸦片战争爆发了,正是因为鸦片战争,使清朝多延续了几十年。

有一个不好听的词,装逼,意思大概是不懂装懂。不说非历史专业的,就说历史专业的,他们学过历史后,如果你去问他们,什么是封建?什么是殖民?什么是半封建半殖民?我敢保证,很多人回答不出来,我也敢保证,很多历史老师也回答不出来,但是这并不影响他们照书本宣读或背诵什么“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之类。这种装逼,一方面或许是应试教育逼出来的,也或许是因为当事人压根就不想去弄懂。

类似的装逼还有,你要是去问学过历史的人,什么是革命?什么是解放?我敢保证很多人回答不出,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把历史的条条框框背得滚瓜烂熟。

鸦片战争,几千英国远征军只经过了几次较量,把人口号称4亿的大清帝国打得乖乖地坐到谈判桌前。就那场战争本身,套用我们曾经用过的历史话语,那几千英国远征军可谓打出了英国的国威,打出了英国的军威,不知道英国佬是不是把国威、军威之类的词汇写进了他们的历史教科书。

如果把那场战争放在文明进程的框架下,就可以理解为工业文明对传统农耕文明的冲击,根据《中英南京条约》,正式开放通商口岸后,标志着这两种文明在中华大地上开始交融。也正是因为这两种文明的交融,使清朝多延缓了几十年,为什么这样说呢?

所谓的太平天国搅得大半个中国十多年不太平,如历史教科书所说的,虽然失败,但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有一个问题或许是历史研究上的空白,我不妨提出来,那就是为什么洋人组织洋枪队帮助清王朝打太平天国而不帮太平天国灭了清王朝?不是说清王朝腐朽不堪么?还有,太平天国的口号全部来自《圣经》,应该和洋人更有亲和力,为什么洋人义无反顾地把枪口指向太平天国呢?我想是因为太平天国比清王朝更腐朽更野蛮吧,尽管太平天国的口号喊得好听,但其所作所为是地地道道的反文明。我们的历史教科书还在赞扬太平天国,显然是无视文明进程的一厢情愿。

太平天国灭亡,得益于西方文明来到华夏大地,使得中国历史少了一个同样甚至更加腐朽的洪家王朝。西方文明和东方传统文明继续交融的结果,催生了中国的洋务运动,催生了中国的新闻及言论自由,催生了中国新式的教育,后来,又有了宪政改革的尝试。总之,当时的中国虽然不能说正在一步一步地从野蛮落后的农耕文明走向现代文明,但可以说存在这样的机会,用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的话说,就是前所未有之变局。

为什么说存在走向现代文明的机会而不能说一定实现呢,因为这两种文明还在相互纠缠。直到1911年,虽然清帝退位,但文明的纠缠还在继续,走向现代文明的脚步依然艰难。不过有一点,清朝最后的灭亡,不是所谓的历史周期律,而是两种文明纠缠较量的结果。至于清朝灭亡后,为什么没有顺利走向现代文明,那只能说两种文明的纠缠较量还没有结束,一方还不能以绝对优势压倒另一方。如果用我三脚猫功夫杜撰的量子历史学去解释,那就是历史是一个概率分布,只有机会而没有确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