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惊叹!亲历传统而神秘的雍和宫“打鬼”

 智者1111 2013-03-15



  说起雍和宫的“打鬼”,老北京人几乎无人不晓。在每年农历的正月底,雍和宫内人头攒动,争睹这一“打鬼”的场面。其实,“打鬼” 乃京城百姓的俗称,藏语称“羌姆”,蒙古语称“布扎克”,学名叫“金刚驱魔神舞”。它是在西藏土风舞的基础上,吸取了本教仪轨和印度瑜伽宗面具舞的某种形式而成,为藏传佛教的一种密乘仪式舞蹈。





  “打鬼”的历史悠久,公元八世纪初,印度高僧莲花生应吐蕃赞普(即国王)赤松德赞的邀请,入藏弘法,倡建桑耶寺,教授藏族弟子学习翻译之学。从那时起,此仪式即在雪域弘传。关于其来历,还有一段趣闻:话说唐代开成三年(838年),吐蕃朗达玛杀了其兄贤王,后自立为赞普,并一反其兄所为,大兴灭佛之事,毁寺院、杀僧侣、焚经典,强迫僧众还俗。后来,吐蕃有一名叫拉隆巴勒道尔吉的僧人,决心要除掉朗达玛。此僧先将一匹白马用木炭涂成黑色,身着白里黑面的舞衣,暗藏袖箭,前往拉萨。在朗达玛观赏舞蹈时接近其身,将其射死,然后乘马出逃。当马涉水过河时,身上的炭色脱落现出白色,拉隆巴勒道尔吉又将舞衣反穿,白里朝外,黑人黑马顿时消失,追赶的武士被迷,只好作罢。由于此僧人当时跳舞身着黑衣,故称黑衣舞。为纪念他刺杀朗达玛以振兴佛教,西藏、青海等地的寺院都要举行“善愿日”,并跳黑衣舞以示庆祝。至公元十五世纪,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为弘扬佛法,在拉萨法会上将原黑衣舞改编完善后成为祈愿法会的一大仪式,并延续下来。明朝末年传到北京。至清代,皇宫中正殿和许多藏传佛教寺院每年均要举行这一仪式,旨在驱除邪恶,祈愿天下太平。




  在清代,雍和宫“打鬼”的扮饰者不全是本寺的僧人,还有京城各藏传佛教寺院中挑选出来的僧人。至大愿祈祷法会前,由雍和宫扎萨克喇嘛行文“喇嘛印务处”,再通知各寺院派僧人到雍和宫练习。那时,此舞共跳三日。第一日为“排练”。第二日是正日子,第三日为“绕寺”。因为“排练”和“绕寺”的时间太早,故很少有人观看,只有第二日,雍和宫内外人山人海。正如清《燕京岁时记》载:“打鬼本西域佛法,并非怪异,即古者九门观傩之遗风,亦所以根除不祥也。每至打鬼,各喇嘛僧等扮演诸天神将以驱逐邪魔,都人观者甚众,有万家空巷之风。”那时,官署的蓝布帐幕,搭满了昭泰门内外,雍和宫牌楼前卖大糖葫芦、风车和京味小吃的比比皆是,叫卖声此起彼伏。“法舞”的坛场即设在雍和门庭院,石阶之上搭有红栏杆看台,上置金漆桌椅。即时,众高僧及身着礼服、项挂朝珠的官员人等依序入座,两侧有乐队侍立。清代“法舞”的服装均由皇宫专门定制。现今雍和宫珍藏有数套这类服装,其上满饰龙纹、八宝纹、云海纹,做工精美。时至1957年,雍和宫“打鬼”的规模甚大。那日,一万多人冒着大雪前来观看,其中还有众多外宾。后一度中断。1987年,这一古老的宗教舞蹈重现雍和宫。如今,每至此日,红墙黄瓦的雍和宫门前;悬挂着“永保护法”、“吉祥天母”、“地狱主”三幅大唐卡画,院内还搭起了舞台,上铺红色地毯。台下中外游客熙熙攘攘,等着一睹“打鬼”的风采。舞台前方,置一用大红纸和高粱秸糊制的三角架。此架称“巴凌”,藏语称“朵玛”,待舞蹈结束后,向邪祟抛掷朵玛咒时用。即时,随着铿锵有力的鼓乐声,身着金色盔甲的四大天王出场,立于舞台四隅。布袋僧和六名小童至台前坐定,形成六子戏弥勒造型,给观者以喜庆祥和的气氛。如此,“法舞”开始,其意是要为驱魔除障(主要指人世间的烦恼)而尽兴狂舞。





  对贵宾席和大喇嘛的专座做细致的检查




  表演者(喇嘛)进入会场




  小师傅真帅





  大喇嘛驾到




  大喇嘛面前的法器




  “打鬼”仪式开始




  关于法舞的动作,有严格的要求,《金刚驱魔神舞缘起》一文载:“上身犹如狮子,腰部如盘绕,关节像幻轮、肌肉当放松,血脉似沸腾,举止应尊严,作舞亦缓慢,膝盖要弯曲,骨骼现安乐,皆勇显威猛。”




























  上“刑场”之前的小鬼




  舞毕,抛掷除祟朵玛咒仪式开始,俗称送祟。鼓乐声中,众僧经长长的甬道至牌楼院。此院内备置了以干高梁秸搭起的柴堆。但见住持带领众僧诵经,随后,将巴凌尖端对外,猛地投入点燃的熊熊烈火中,意为将“我执”投入火中燃烧,使之达到圆融无碍的大自在境地,或者说恶魔被彻底歼灭,从此天下太平。














  僧人记录仪式过程




  将小鬼扔进高粱秸柴堆





  这火还真有点儿小鬼的身形

 



  “打鬼”的内涵:“打鬼”时,要戴着藏传佛教具有象征意义的面具,随着鼓、钹、号等乐器的节拍,跳着抑扬进退、疾徐有序的舞蹈。这面具一部分是清代雍和宫遗留下来的,还有是1957年北京市盔头和宫灯生产合作社制作的。可以看出,作为充溢着民族信息的一种文化,面具、服装受到人们的喜爱。我看到,面具的用色与藏、蒙民族的传统绘画用色一致,讲究绚丽、浓重对比度强烈而又和谐,而面具造型的夸张和多样性,是以世俗的情感揭示人世间的美好与丑恶,使真善美和假恶丑得到了直观的表现。从中可以看出藏、蒙民族的审美心理和丰富的想象力与卓越的创造力。可以说,每尊面具蕴涵着震撼人心的精神力度,而舞蹈之意是以圣者及众多护法的身份,翩翩起舞弘法利生,消除魔障,保护百姓安居乐业。跳舞时,舞者结手印、执法器,口诵真言,心观本尊。就此舞本意来讲,所谓邪祟、魔障,主要指人类本身的弱点和恶念,包括贪、嗔、痴等烦恼。从佛教理论上来讲,舞蹈本身是“上求菩提、下化众生”的菩提行。表演者翩翩起舞,以示真理与谬误的搏斗交锋,破除人们的无明之障,人天皆大欢喜。如今,对京城百姓来说,看“打鬼”犹如逛庙会一样,是新春的民间习俗。从中可以看到僧众反对邪恶,祝福天下太平,百姓吉祥幸福的心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