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教略谈》

 京西桃源 2013-03-15
《道教略谈》
  
   出处:作者惠赐    作者:穷诗书   


    上一次,我们略谈了道家,今天谈谈道教。按照通常的看法,早期道教开始于东汉末年,但如果从东汉末年讲起,似乎有些突然。所以,我们还是从道教源流开始讲起,并简述与道家的关系。
        一、 道教源流
    (一) 、先秦时期
    我们说过,道的思想与中国上古时期巫史文化紧密相连,颛顼帝“绝地天通”,黄帝“乘龙升天”,“河图洛书”的出现,“易”流传等,是对那时社会的真实反映。殷周之时,学在官府,史官的职责是主占卜,存图腾,备咨询。凡天道、鬼神、灾祥、卜筮、释梦之类皆须史官记录解答,而这类事在当时关系到兴兵、灭国、立君的重大政治问题。用现在的话讲,就是神权和政权是融为一体的。
    1898年,在河南安阳小屯村发现的殷王宫殿、墓地的遗迹至今,已出土了几十万件用于卜筮的龟甲和牛骨,我们现在还不能确定这是一种什麽方法的卜筮,是《归藏》易的一种?还是其他失传了的方法?但周代的《周易》保留下来,给我们研究上古史的巫史文化,提供了科学的判断。虽然夏代正在探索中,缺乏古文献的佐证,但我们由殷周情况,同样可以判断出夏代的情况。
    春秋时期,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比如孔子等人,可以在各地讲授私学。巫史的地位降低,开始由官府走向民间。可以说,一方面,老子继承了巫史之学,创造了道家思想;另一方面,上古时期流传下来的巫史文化,并非只为老子一人所掌握,那时的神仙术、阴阳术、易、杂家、术数、五行在社会各处流行。战国时齐人好怪迂,秦人信神仙,楚越多巫鬼。老子之后,许多人继承了老子关于道的思想,在各地形成了若干学派。现介绍几种主要学派。
    1、 楚越关尹一派
    道家在荆楚、吴越地区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关尹、列御寇是南方道家的传人。关尹的著作《关尹子》系伪书,他的思想片断,保留在《吕氏春秋》、《庄子》中,其主要思想:提出了“常无”“常有”,将“太一”(就是老子所说的道)作为万物的根本;以濡弱谦下作为外在的行为准则,内心空灵虚静,与万物和谐相处;顺应自然,,因势利导,静处平静不杂;不为人先,与老子“不敢为天下先”相似。
    还有一个人物需要介绍一下,这个人就是越国的范蠡。范蠡功成身退,黄老思想浓厚,曾到齐国,与齐国黄老有许多渊源。
    2、 稷下黄老学派
    道家思想在北方的发展,形成了稷下黄老学派。当时齐国田氏在都城稷门外设立学宫,“招致贤人而尊宠之”,田氏将黄帝认作自己祖先,而老子又是田氏故国陈国的人,老子与黄帝便结合为黄老之学。据古籍记载,楚国环渊、彭蒙等在此为学者。黄老派对于老子的道,进行了具体描述;在治国问题上,对老子的南面之术予以继承;探讨养生之道。
    3、 庄子学派
    庄子学派继承了老子思想,也是道家各派的综合者。它更多发展了老子思想。故后世将二人合称为老庄。我们不是在进行学术谈论,故简介一下便可。
    通天下一气的宇宙论;逍遥、齐物的自由境界;至仁无亲、贵真的伦理主张;虚静无为的社会管理;共利共给的经济要求。
    4、 杨朱学派
    杨朱是北方道家代表之一,他的思想还兼有法家、名家的因素。
    (二)、秦汉时期
    秦汉,各地道家门派林立,开始在上层社会活动,形成了庞大的方士阶层,史称“方仙道”。还有一些人掌握了服食、行气、房中等方术,形成了以神仙方术谋生的集团。《汉书·郊祀志》云:“秦始皇初并天下,甘心于神仙之道,遣徐福、韩终之属多赍童男童女入海求仙药”,书中还记载了汉初大量求仙药的情况,元封之际,“燕赵方士以万数”。
    秦国代吕不韦,汉代淮南王刘安,都曾大规模养士。《吕氏春秋》、《淮南子》的著作中,大量反映了道家思想。刘安本人,就是一个狂热的修道者。他们的手下,形成了庞大的方士集团。
    秦汉方士完成了创立道教以前必要的准备工作,包括创作道书,传播完善神仙说,将黄老之学宗教化,这使得中国的道教不像国外有些宗教那样,是由某一教主在短期内创立的,而是宗教素质不断提高的演变过程。
    汉代方士们创作了《黄帝九鼎神丹经》、《太清金液神丹经》、王莽时期大量的谶纬书籍。汉初黄老术本是人君南面之术,西汉末成为了养生术,进而演变为神仙术。《河上公章句》、《老子想尔注》、《老子内节解》等不断以神仙方术解《道德经》,逐渐,道家思想逐渐出现了宗教色彩。
      二、 道教的创立
    综上所述,先秦、秦汉时期道家宗教色彩,为道教的创立打下了基础。早期道教主要对象,是社会下层百姓,其特征为:劝善救穷,治病消灾解除疾苦;反对道家思想以外其他具有宗教色彩的思想;逐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宗教组织;形成了教主教义,宗教礼仪和职业者。东汉初就有民间道教结社存在,这样,汉末形成了可以与政权相对抗的社会力量。
    公元142年,张陵创立天师道,标志着道教的创立,之后延续不衰,演变为中国道教的正宗。张陵,沛国丰人,自称张良九世孙,本为太学生,得《黄帝九鼎丹经》及长生之术,广聚弟子,住鹤鸣山(成都大邑县)。占,其子、孙为张衡、张鲁。
    张角随后立太平道,因起事被镇压。张修原为天师道,参加黄巾起义,后回到四川依附天师道,创立五斗米教。
      三、 魏晋时期神仙道教与天师道
    (一)、神仙道教
    黄巾起义失败后,太平道教无立足之地,五斗米教也离开中原地区。统治者采取了限制与利用的政策。刘备入川,对道教防备甚严,而曹操将大批独立修道的方仙道、黄老道招致麾下,聚而禁之,他们到达京城,连曹操都学习养生术,许多士族官僚信者甚众。我们看到的《三国演义》中,便有小霸王孙策怒杀神仙道人于吉的情节,十分真实,而孙权却结交仙道、黄老道。这样,形成了上层氏族社会天师道与神仙道结合,下层巫鬼道同民间道教融合的局面。
    魏晋神仙道教继承了战国神仙术,通过黄老、方仙转变成的。其特点为:坚信神仙实有,长生可学;教团大都以招收家族成员和门生为主,隐秘山林修炼仙术;具备了宗教特征。
    葛洪成为魏晋时期神仙道教理论奠基人。葛洪自号抱朴子,晋代丹阳人,其祖葛玄为东吴黄老道士,葛洪师葛玄弟子郑隐,得《灵宝五符经》《三皇文》等道书和金丹术等仙术,作《抱朴子内篇》。他的提出了“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义为本”的思想融合了道教与儒家的关系,曾强了道教社会教化的作用,改革了一些弊端,及神仙思想于大成。
    (二)、天师道
    张鲁死后,天师道继续在各地活动,不断改革,以适应社会的发展。东晋南北朝时期,新道派相继出现,北方寇谦之假托太上老君之命,重新建立了天师道。上层天师道走向神仙道教,下层天师教也普遍建立了长生成仙信仰。
    (三)、其他道教
    李家道、帛家道、干君道、上清派、灵宝派等
      四、 隋唐五代道教
    道教经过唐代国教化的阶段,道教同上层建筑融为一体;宫观的形式最后完善;玄学流行;道教的哲学思想逐步深化;出现了道教音乐、舞蹈、建筑、文学。
      五、 宋辽金元时期全国道派
    宋辽金元时期,儒道释已成为文化的主要内容。这一时期道派分四类:一是神仙道教和禅宗融合而成的内丹派,如全真道南宗北宗。二是传统的符箓派(茅山、上清等)。三是内丹、符箓融合而成的诸道,如神霄、武当、天心等派。四是儒家道教融合产生的新道派。
      六、 明清道教
    这一时期,道教开始衰落,走向世俗化,许多道士一改清修苦行的风气,开始占卜算命,疗病消灾。诸教派之间出现了相互融合的趋势。
    清代以后,道教的经济基础被革命所摧毁,随一蹶不振。改革开放后,宗教政策得以落实,道教思想也在向世界传播,道教教团在台湾较为活跃,学术界正在深入研究道教历史及哲学思想,对于道教以后的发展方向,提供了借鉴。
(顺便说一句,在下前一段时间途径北京大学哲学系,那里已改名为宗教系,许多道士、和尚、尼姑在学习)
      七、 道教定义,与道家关系
    道教是中国上古时期原始宗教在演变过程中,综合进古老的巫史文化、鬼神信仰、民俗传统、各类方技术数,以道家黄老之学为旗帜和理论支柱,囊括儒、道、墨、医、阴阳、神仙诸家学说中的修炼思想、功夫境界、信仰成份和伦理观念,在度世救人、长生求仙进而追求体道合真的总目标下神学化、方术化为多层次的宗教体系。它是在汉代及以后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不断汲取佛教的宗教形式,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母体中孕育和成熟的以“道”为最高信仰的具有中国民众文化特色的宗教。
    我们可以看出,道教的目标是度世救人,长生成仙,合道通神。
    道家是以春秋时老子著《道德经》为代表创立的以道为理论基础的学派;道教则是汉末张陵首创的以道为信仰的宗教,二者皆以老子的道为根基,道家是道教的哲学支柱,道教是道家的宗教形式。
    今天我所谈的道教,只是简述,并未从其哲学理论上分析,一些历史上道学思想浓厚的人,如赤松子、诸葛亮等没有介绍,像孙思邈、丘处机这样的道士更未介绍。道家思想的现代意义没有谈。道家、道教线索太多,在下功底不够,只可如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