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补益法阴虚类

 月亮湖568 2013-03-15

一、滋阴解表法

滋阴解表法,是针对阴液不足而兼表证而设。阴液不足,其证易趋化热,临床除有头痛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一般表证外,多有咽干咳嗽,心烦口渴,舌苔薄干,或舌光赤,脉细数等特点。

阴液不足,汗源不充,感受外邪,不能作汗达邪,治必养阴以充汗源,发汗透邪以解外邪,若专事发表,强行发汗,不仅邪不为汗解,反而更伤阴液,导致汗多亡阴之害。因此,必须采取两全之法,养阴发汗并用,邪正两顾,达到解表而不伤其正,发汗而不伤阴,是本法之要旨。临床以玉竹、地黄、麦冬、葱白、豆豉、葛根等同用。代表方如《通俗伤寒论》的葳蕤rui汤(葳蕤(玉竹)白薇、独活、麻黄、杏仁、川芎、青木香、甘草)《外台秘要》的七味葱白饮(葱白、豆豉、葛根、生姜、麦冬、生地)

二、滋阴退热法

滋阴退热法,是为阴虚发热而设。阴虚发热一般多指肝肾阴虚,虚火偏亢而言。临床以肌骨之间蒸蒸发热为特点。此种发热多在午后,自觉骨蒸潮热,常伴盗汗梦遗,两颧发红,口燥咽干,腰膝酸软,小便黄赤,舌红少苔,脉细数。这种虚热是在阴虚的基础上,因阴不制阳而产生,故必须在滋补阴精的基础上清其虚热。常用养阴的鳖甲、生地、知母和清虚热的地骨皮、银柴胡、白薇、青蒿等组成方剂。临床上常用的清骨散(地骨皮、胡黄连、秦艽、鳖甲、银柴胡、青蒿、知母、甘草)

阴虚发热,虽以肝肾为主,然它脏阴虚也可见之。《内经》所指的五脏者主藏精,不可伤,伤则失守而阴虚,即此之意。可见,阴虚不独肝肾两脏,亦可出于心,脾,肺阴虚。因此,使用本法时,要分清楚虚在何脏,有无兼证,然后分别选方择药。选《医醇剩义》方剂供参考。

雪乳汤:由生地、熟地、天冬、玉竹、五味子、当归、白芍、山药、人乳、藕汁组成。适用于阴血亏虚,脏腑皆燥,火亦随生之身热咽干,肌肤枯槁,毛发衰脱之证。

加减扶伤饮:由熟地、党归、白芍、川芎、木瓜、枣仁、牡蛎、茯苓、陈皮、甘草、狗脊、续断、桑枝组成。适用于肝劳,阳气怫逆,阴气亏损,身热胁痛,头眩耳鸣,筋节弛纵等症。

来苏汤:天冬、麦冬、生地、熟地、南沙参、北沙参、白芍、赤芍、潼蒺藜、川贝母、磁石、杜仲、茜草根、牛膝、杏仁、莲子组成。适用于肾劳,真阴久亏,或房室太过,水竭于下,火炎于上,身热腰痛,咽干口燥,甚则咳嗽吐血之证。

保肺济生丹:由天冬、麦冬、生地、人参、沙参、龟板、玉竹、石斛、茜草根、瓜蒌皮、山药、川贝母、杏仁、竹叶、鸡蛋清、鲜藕组成。适用于肺虚而咳,火升体赢,咳嗽失血,咽破失音之证。

此外,热病末期,热邪深伏下焦阴分,证见暮热朝凉,热退无汗,舌红,脉虚细而数者,又宜在养阴的基础上,加清热透邪的青蒿,以清虚热。如青蒿鳖甲汤(鳖甲、青蒿、知母、生地、丹皮)和治肺阴虚发热的秦艽扶赢汤都不离本法的范围。

三、滋阴降火法

滋阴降火法,是针对真阴亏损,阴虚火旺而设。其证强中,遗精,心烦失眠。口干咽燥,口舌糜烂,目赤耳鸣,舌红,脉细数。法当滋其不足之阴,直折其过旺之虚火,在补养肾阴的基础上,加丹皮、知母、黄柏之类以清泻虚火,补中寓泻。所谓的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皆此之意也。真阴得固,虚火收敛,病有不愈者焉。代表方如知柏地黄汤(知母、黄柏、生地黄、枣皮、泽泻、茯苓、山药、丹皮)。又如《杂病源流犀烛》中治疗阴虚火旺,唾血鲜红的滋阴降火汤,以生地、熟地、麦冬、白芍、当归等滋其阴,盐水炒知母,盐水炒黄柏清其火,也是按照这种配伍原则组合成方的。

四、滋阴凉血法

滋阴凉血法,盖血者,属阴也。热入血分,不仅伤阴耗液,出现口干,舌绛起刺,脉细而数;若耗血动血,可见发斑,出血,衄血,便血等血证。此时不滋其阴则火不灭,不清其热则血不宁,不散其血则瘀血停留,故当养阴凉血散瘀为法,以消除出血之因,以滋其阴伤之本,以杜绝瘀血为患。方如《千金要方》的犀角地黄汤(犀角(水牛角代)生地、丹皮、赤芍)之类。

五、养阴通络法

养阴通络法,是针对阴虚痹证而设。痹者,闭塞不通也,风寒湿三气杂至是谓痹。邪犯经络,久则化热,热伤阴液,关节失养,以致关节疼痛,昼轻夜重,得热则甚,皮肤干燥,唇舌俱红,脉细数。此时若用温补,则伤津更甚,其证愈重,故宜甘寒之品,佐以通络之属,以清热复津,通痹。可用吴恒平经验方:滋阴养液汤(生地、麦冬、玄参、石斛、当归、海桐皮、桑枝、牛膝、杜仲、狗脊、草决明、钩藤)痛甚加乳香、没药。或《滋阴论》的甘寒通络饮(生地、玄参、白芍、石斛、知母、石膏、丹皮、麦冬、花粉、桑枝、忍冬藤、生甘草)也体现了这一配伍原则,临床可随证加减使用。

六、养阴利湿法

养阴利湿法,是针对阴虚湿热。阴液损伤,或伤寒之邪,传入阳明或少阴化而为热,与水搏结,热伤阴液而设。其证以小便不利,或涩痛点滴而出,渴欲饮水,心烦不眠或心腹胀满作痛为其特点。此时若纯以利湿,则恐伤阴,单一清热,则湿滞不去。养阴利湿法,取其两相兼顾,使水湿去则热消,阴液复则烦除,实为妥贴之法。试观《伤寒论》猪苓汤,用猪苓、茯苓、泽泻,淡渗而利其水;阿胶滋其真阴;滑石清热利水通淋。五药互相协同,从而体现了既具养阴又利湿的特有功效。但应指出的是专为阴虚湿热而设,若水湿内滞,而无阴虚征象时,又非本法所适宜。盖滋阴之品,多滋腻厚味,易恋浊湿。

七、滋阴润燥法

本法是根据燥者濡之的原则立法。盖燥之为病,有内外之分。外者多指秋季感受燥气,或久干无雨,气候干燥所发生的疾病证。由于燥邪有温与凉之别,人体的素质又不尽相同,感邪后所表现的症状也各有差异,因此,有凉燥,温燥之分。凉燥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正为合拍。温燥者,以辛凉甘润之方,气燥自平而愈。吴鞠通以杏苏散与桑杏汤,分证而治。内燥者,则属于内脏津液亏损的病证,从其发病的部位来看,有上燥,中燥,下燥之别。在上者,肺燥伤津也,干咳少痰,甚则咳血咯血,治宜清燥润肺,用养阴清肺汤(生地、麦冬、白芍、甘草、玄参、薄荷、贝母、丹皮)或百合固金汤(百合、生地、熟地、玄参、麦冬、甘草、贝母、桔梗、白芍、当归)。在中者,胃燥伤阴也,易饥烦渴,甚则噎膈,治宜生津养胃,用益胃汤(麦冬、生地、玉竹、沙参、冰糖)麦门冬汤(麦冬、人参、半夏、大枣,甘草,粳米)。在下者,肾燥阴伤也,消渴咽干,津枯便秘,治宜养阴滋肾,润肠通便,用六味丸(生地、山药、茯苓、山茱萸、泽泻、丹皮)增液汤(生地、玄参、麦冬)。

燥之为病,虽有内、外、上、中,下之分,但总不离《内经》燥胜则干。因为人体内外,脏腑之间是互相联系的,如燥邪之感于外者,除有发热,头痛,皮肌干涩等表症,有时还可伤及肺阴,而见咽喉燥痛,咳痰少粘稠等肺燥津伤之燥证。

燥邪易于化热,热病又易伤津化燥,若于润燥中佐以甘寒清热养津之品,则疗效更好。此外,滋阴润燥剂中,多由滋腻的药物组成,易于阻碍脾胃,影响气机升降,故宜在润燥剂中,稍佐疏滞之品,则疗效更佳。必须指出,过份辛香必耗津伤液,过份苦寒易损脾胃之气,此点在方剂配伍时尤当重视。

八、滋阴润肠法

滋阴润肠法,即润肠通便法。是针对老年,产后,阴血虚弱,导致大便秘结等证而设。盖大便秘结不通,虽实热所致者居多,但津液不足,大肠传导失常时同样可引起便秘一证。此类证候,切忌猛攻,免伤阴液,否则,变证丛生。朱丹溪强调:老人,虚人津液少而秘者宜滑之,用胡麻,麻仁,阿胶等是也,如妄以峻药逐之,则津液走,气血耗,虽渐通而即秘矣,必变它证。确为经验之谈。方如五仁丸(柏子仁、陈皮、桃仁、杏仁、松子仁、郁李仁)及润肠丸(麻仁,桃仁、枳壳、当归、生地)此两方皆有桃仁,有祛瘀行瘀之力,故孕妇便秘者宜慎用,或去桃仁加瓜蒌仁,并改丸为汤,方为稳妥。

九、养阴柔肝法

养阴柔肝法,是针对肝阴不足,阴血亏虚而设。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其性苦急,肝阴不足,常表现为头昏目眩,烦躁易怒,脉弦细数等证。刚则以柔制之,急宜甘以缓之,养阴能滋其体,柔其刚,顺其性,其证可除。《医宗金鉴》的补肝汤(当归、熟地、白芍、川芎、杏仁、麦冬、甘草)及《医宗已任篇》的滋水清肝饮(六味地黄丸加柴胡、栀子、当归、白芍)便是实例。

十、养阴疏肝法

养阴疏肝法,是根据肝阴虚兼郁而设。盖肝主疏泄而恶抑郁,肝阴不足,郁而不舒,则咽干口燥,舌赤乏津,脉弦细,胸胁疼痛,胸腹胀满。临床上阴虚肝郁,忌用辛温香燥之品,若用之,则更伤肝阴,以致阴愈伤而郁愈甚,郁甚则胁肋疼痛尤剧。唯以养阴柔肝,以复其受伤之阴,俾阴血充盈,则阴能涵阳,阴体得养,肝木柔和。因此,在养阴柔肝的基础上,必须兼疏其郁,才是正确的治疗方法。《柳州医话》之一贯煎(当归、生地、沙参、杞子、麦冬、川楝子、甘草)便是范例。临证时可以加白芍、玄参以增强养阴柔肝之力。

十一、滋阴潜阳法

滋阴潜阳法,是针对阴虚阳亢而设。阴虚者,肝肾阴虚也,阳亢者,阴虚阳盛也。盖肾藏精。乃人体一身阴液之根本,肝藏血乃全身阴血调节之总司,不足则水不涵木,肝肾阴虚势必导致阴虚阳亢,头昏头痛,耳鸣耳聋,心烦易怒,面部烘热,肢节颤摇,失眠多梦,口燥咽干,脉弦而细,舌红苔黄之证。本证阴虚是本,阳亢是标,是其病理特点。因此,其组方原则当用滋阴的生地、白芍、龟板、玄参、天冬与潜阳的牡蛎,龙骨等配伍,以滋其阴虚之本,制其阳亢之标,阴平阳秘,则阴虚阳亢自然平熄。临床上常用的张锡纯镇肝熄风汤(白芍、天冬、玄参、龙骨、牡蛎、代赭石、茵陈、麦芽、龟板、牛膝、川楝子、甘草)和《谦斋医学讲稿》的滋生清阳汤(欠)为常用代表方。

十二、滋阴熄风法

滋阴熄风法,是以滋阴为主,消除因阴虚而风动的一种治疗方法。适用于温热病晚期,阴伤液耗,以致阴血不能养肝,导致虚风内动,筋脉拘急,手足颤动,口燥唇焦,舌绛少苔,脉细数者。常用阿胶、地黄、白芍、鸡子黄等滋阴养血药物为主,配伍龟板、鳖甲等潜阳熄风的药物组成方剂。常用方如《通俗伤寒论》的阿胶鸡子黄汤(阿胶、鸡子黄、生地、白芍、丹皮、钩藤、炙甘草、石决明、络石藤、茯神)和《温病条辨》的大定风珠(牡蛎、龟板、鳖甲、白芍、生地、阿胶、胡麻仁、五味子、麦冬、炙甘草、鸡子黄)小定风珠(阿胶、龟板、鸡子黄、淡菜、童便)之类。

十三、滋阴润肺法

滋阴润肺法,是针对各种原因导致以肺阴虚为主要表现而设。因为肺阴虚的证型,并不单纯是肺阴虚,实际上常兼有其它脏腑阴虚。如肺肾阴虚,肺胃阴虚等。因此,临床既有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口咽干燥,又有潮热盗汗,形体消瘦,失眠多梦,男子遗精,女子月经不调,舌红,脉细数等证。治疗一方面要滋阴,补肺,清热,另一方面又当止咳,化痰,止血。大凡滋阴润肺常以天门冬、麦门冬、阿胶、生地、山药、石斛、玉竹为主;清热以地骨皮、知母、玄参、白薇之属;止咳化痰用百合、紫菀、冬花、川贝母;止血常以白芨、三七、血余炭。选用时要根据其病理,证候,脉舌,适当配伍。如肺肾阴虚为主的月华丸(天冬、麦冬、熟地、生地、水獭ta肝、贝母、山药、百部、沙参、阿胶、茯苓、桑叶、菊花、三七)肺胃阴虚为主的麦门冬汤(麦冬、人参、半夏、大枣、竹叶、粳米)等是临床常用之剂。

十四、滋养胃阴法

滋养胃阴法,是针对胃阴不足而设。胃阴不足,常见于温热病后期劫伤胃津,或平素胃阴亏虚,或医源性损伤所致。胃阴虚,其证常见口干,口渴,咽燥,胃中灼痛,舌苔干燥等,皆可用本法治疗。临床上常以沙参、石斛、玉竹、生地、玄参、知母、梨汁、藕汁等组成方剂。如五汁饮(鲜藕汁、生梨汁、荸bi荠qi汁、麦冬汁、芦根汁)益胃汤(麦冬、生地、玉竹、沙参、冰糖)。若胃阴不足兼有虚热者,又宜养阴与清热之品配伍,如王氏清暑益气汤(西洋参、知母、石斛、麦冬、竹叶、黄连、西瓜翠衣、荷梗、甘草、粳米)是其代表方。兼挟湿热的,当养阴与清热利湿之品并用,方如甘露消毒饮(欠)之类。这种配伍方式,虽不是典型的滋养胃阴之方,但对于治疗胃阴不足之证很有启迪作用。

十五、滋养脾阴法

滋养脾阴法,是针对脾阴虚而设。本法的组方原则是以甘淡之品为特点,常用茯苓、山药、苡仁、黄精、莲子、芡实、扁豆之类组成方剂。临床上若是食后腹胀,手足烦热,口干而不欲饮,肌肉消瘦,舌淡少苔,脉细或细数之脾阴虚者,皆可应用。方如《苍生司命》的脾劳方(莲子、苡仁、山药、扁豆、白术、茯苓、人参、石斛)以及索延昌的滋脾饮(沙参、山药、茯苓、石斛、麦冬、白芍、莲子、陈皮、扁豆、炒山楂、炒谷芽、炙甘草)临证均可以选用。

十六、滋养心阴法

心阴,心的营血阴液是也。心阴不足,当立滋养心阴,补养心血。凡临床上出现的心悸,失眠,健忘,多梦等任何一证,兼见口燥,咽干,舌红,心烦,脉细数等,一般都是心之阴血不足,心失所养的表现。可选用生地、熟地、阿胶、麦冬、枣仁、玄参、柏子仁等组成滋阴养心之剂。临床常用方有天王补心丹(柏子仁、酸枣仁、人参、丹参、玄参、天冬、麦冬、生地、当归、茯苓、远志、桔梗、五味子、朱砂)或补心汤(欠)等。

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之阴血不足,心神势必失养,临床见到的主证往往是心悸,失眠,多梦等。方剂配伍原则当在滋补心阴,心血的基础上,加入补气安神之品,如人参、枣仁、柏子仁,以及镇心安神的龙骨、牡蛎,清心安神的辰砂,紫贝齿、芯草、竹叶心、琥珀等药配伍是针对心之阴血不足,心神失养这一病理特点而设。

阴与阳是相对平衡的,心阴不足,心火多呈偏亢状态,因此,组方中常配以清火之品。如黄连阿胶汤中的黄连、黄芩;酸枣仁汤中的知母;珍珠母丸中的犀牛角等等,以补其不足之阴,泻其有余之火,俾阴不虚,阳必不亢。如此配伍,具养阴清热,清心安神之功。此也前热所谓补心体,泻心用之意。

十七、滋养肝阴法

滋养肝阴法,是针对肝阴虚的特点而设。肝阴是指肝的阴液,营血不足之谓。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肝阴不足,多呈阴虚阳亢之象,而见眩晕,头痛,胁痛,脉弦细数等证。常以菟丝子、杞子、枣仁、芝麻、潼蒺藜、白芍、当归、生地等补肝血,肝阴的基础上,佐以敛汗的乌梅、五味子、木瓜。近代名医秦伯未有肝主藏血,虚则宜用滋润补养,故曰补,曰养,曰滋。”“血虚阳不潜化,化风上扰,在滋养中佐以酸收,使阴充则阳自敛,风自熄,故曰敛。之留言。补、养、滋、敛四者均为肝阴不足的重要治法。试观《谦斋医学讲稿》的涵木养营汤用(生地、熟地、人参、五味子、麦冬、当归、白芍、枣仁、秦艽、木瓜、桑枝、大枣)便是根据以上法度所拟之剂。

十八、滋养肾阴法

滋养肾阴法,是针对肾阴不足而设。肾为先天之本,内寓元阴,元阳,肾阴与肾阳,相对是平衡的。若房事不节,久病及肾等原因,使元阴亏损,阴阳失去相对平衡,就会发生遗精,腰痛,不孕,盗汗,耳鸣,耳聋,眩晕,脉细等诸证。这类阴虚精亏之证,宜用熟地、首乌、旱莲草、女贞子、杞子、龟板、猪脊髓等药物组成补肾填精之剂,才能使阴精充盛,达到阴平阳秘之目的。临床上常用的有左归饮(枣皮、熟地、山药、茯苓、杞子、炙甘草)及河车大造丸(紫河车、牛膝、苁蓉、熟地、生地、麦冬、天冬、杜仲、黄柏、五味子、锁阳、当归、杞子)等著名方剂。

由于肾为水火之宅,肾阴不足,相火偏亢,易成阴虚阳亢之证。此时,又宜在滋补肾阴的基础上加丹皮、知母、黄柏之类,制其亢盛之阳,泻其虚火,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就是指此而言。如知柏地黄丸(知母、黄柏、熟地、山药、茯苓、泽泻、枣皮、丹皮)及大补阴丸(知母、黄柏、熟地、龟板、蜂蜜、猪脊髓)这类方剂适用于阳强易举,失眠,盗汗,遗精,脉细数等证。

十九、清养肺胃法

清养肺胃法,是专为肺胃阴虚特点而设。此类证型,临床较为常见。在五行中,肺属燥金为脏,胃属燥土属腑。胃阴受损,阴虚津乏,土不生金,可致肺阴津亏;肺阴不足,津亏失养,又可子盗母气,伤及胃阴。此种肺胃阴虚之证,常见于温病后期,热病伤阴,或因平素胃阴不足和其它脏腑伤及肺胃津液所致。肺胃津伤见证:口干咽燥,咳唾白沫,喘咳短气,舌红少苔,脉细而数。当清养肺胃之阴,宜选用沙参、麦冬、糯米、生地、冰糖、玉竹等甘寒养阴之品组成方剂,以生津润燥,肺胃同治。代表方如沙参麦门冬汤(沙参、玉竹、甘草、桑叶、天花粉、生扁豆、麦冬)以及《温病条辨》的五汁饮,后者养阴而不滋腻,为滋阴良方。

二十、滋养肺肾法

滋养肺肾法,是针对肺肾阴虚病机特点而设。肺之与肾,乃相生关系,金能生水,水能润金是也。肺阴不足,不能金水相生,则肾阴虚,肾乃一身阴液的根本,肾阴虚,不能上滋肺阴,则肺家燥热内生。若虚火灼肺,则咳血,气喘,失音。因此,凡肺肾阴虚者,皆可用本法治疗。如肾阴不足,阴虚阳浮,而呈现劳嗽气喘,肾不纳气之证,宜在补肾阴的基础上,配五味子、山茱萸之类,以收敛虚火,摄纳肾气,七味都气丸(熟地、山药、茯苓、泽泻、丹皮、枣皮、五味子)便是常用之剂。又如肺肾阴虚,水泛为痰者,又宜在祛湿化痰的基础上,酌配当归、熟地、如张景岳的金水六君煎(陈皮、半夏、炙甘草、茯苓、党归、熟地)最为适宜。但脾肾两虚,运化无权所致者,则本方便不相宜了。

二十一、滋养肝肾法

滋养肝肾法,是针对肝肾阴虚而设。肝肾之间关系密切。肝藏血,肾藏精,肝血赖以肾精的涵养,肾精又赖以肝血的充滋。所谓精血同源就是这个意思。由于肝肾之间着这种相生关系,因此,在病理演变过程中,两脏常可相互影响,肾病可涉及肝,肝病可累及肾,而出现头晕耳鸣,腰腿酸软,视物模糊,舌红少苔,脉细而数等证,都可以采用滋养肝肾的原则来拟定方剂。如《证治准绳》的驻景丸,用熟地滋肾,养血调肝;菟丝子补肝肾之虚;车前子明目,利水而泻肝肾邪热。(《别录》)治疗肝肾阴虚,目力不佳,视物昏花之证,上方则是这一法度的体现。

由于肝肾阴虚,阴不制阳,每易出现口燥咽干,两颧发赤,潮热盗汗,腰膝酸软,阳强梦遗,或妇人月经先期,舌红少苔,脉弦细数等阴虚火旺之证。此当在滋养肝肾的基础上,加知母、黄柏、丹皮、地骨皮、胡黄连之类,以滋阴降火,清退虚热;或加入龟板、牡蛎、鳖甲等,以滋阴潜阳。如两地汤(生地、地骨皮、麦冬、阿胶、玄参、白芍)清骨散(地骨皮、胡黄连、秦艽、鳖甲、银柴胡、青蒿、知母、甘草)。若单纯滋阴,不降其火,则猖獗之势难以控制;反之,只降虚火,不滋其阴,则热势虽能暂时缓解,过后又会复升,唯两者配合,以滋阴为基础,兼清其虚火,方可收到相得益彰之效。

此外,肝肾阴虚,虚火亢盛而致筋痿者,又宜在滋阴降火的基础上,加虎骨、牛膝、锁阳之品,以强筋壮骨。常用的代表方如健步虎潜丸(龟胶、鹿胶、虎径骨(狗骨代)何首乌、川牛膝、杜仲、锁阳、当归、熟地、威灵仙、黄柏、人参、羌活、白芍、白术、大川附子、蜜为丸)。

二十二、交通心肾法

交通心肾法,是针对心肾不交而设。心主一身之火,肾主一身之水,在正常情况下,心火宜下交于肾以温肾水,肾水宜上济于心,水火相济,阴阳协调,才能维持正常生命活动。如过这种水火相济的关系失调,便会发生心悸,失眠,遗精等种种心肾不交之证,宜交通心肾,使水火相济,病庶可解。如《辨证录》的心肾两交汤它如黄连阿胶汤(黄连、黄芩、白芍、鸡子黄、阿胶)育阴清热,养心安神等方,都是最好例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