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山仰止(下)

 红瓦屋图书馆 2013-03-17
高山仰止(下)
——读壶记之三十九
徐 风
  徐  风

  紫砂壶有光器、花器、筋囊器之分。顾景舟以紫砂“光器”成家,他虽然没有在记述的文字里鄙薄“花器”,但在许多人的回忆里,他是不大看得起“花器”的。2006年,笔者在写作《花非花——紫砂艺人蒋蓉传》时,对蒋蓉老人进行详细采访,其间,蒋蓉多次讲到她与顾景舟的恩怨,主要是在艺术观念方面的分歧。在顾景舟看来,紫砂光器是文人壶,主张以简洁替代繁复,以神似替代形似;而紫砂花器则缺乏想象力,媚俗花哨;顾景舟常常半开玩笑地指着蒋蓉的花器壶说:“瘌痢头花!”

  顾景舟的讥讽并无恶意,说到底他性格里还有手艺人的成分。但由于他的一言九鼎,蒋蓉们在当时的环境下坚持紫砂花器创作,很不容易。在相当长的岁月里,以顾景舟为代表的光器和以蒋蓉为代表的花器相互砥砺,共写了当代紫砂的历史篇章。

  每一个时代、每一个行业都有自己的领军人物。紫砂到了20世纪,一直在呼唤它的领军出世。顾景舟的出现,虽有机缘巧合,但确是天降大任,是紫砂发展承前启后峰回路转的必然结果。

  顾景舟的作品,每一件都可圈可点。如《僧帽壶》,原是元代景德镇青白釉瓷器,明代永乐、宣德及清康熙年间,均有僧帽瓷壶出品。紫砂僧帽壶当从此出。原本是传统的造型,到了他的手里,却集各家之大成,开创了简朴大度、协调秀美的风格。《僧帽壶》曲把平嘴,六方壶体;僧帽为莲花块面组合,壶摘为莲心,静穆中不失盎然之趣。是行欲方、智欲圆、刚柔相济、方圆互见的砂壶珍品。

  他的代表作之一《提璧壶》,是上世纪50年代,与当时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高庄合作的作品。该壶堪称当代紫砂壶中表现材质美、工艺美、形式美、内容美、功能美等“五美”境界的绝品。1979年邓颖超访问日本时,该壶曾作为国礼赠送给日本首相。《如意仿古壶》则是顾景舟在传统仿古扁壶的造型上加饰如意筋纹、使作品的气韵更加生动。壶的形、气、神融为一体,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雪华壶》,是顾景舟在上世纪70年代后期的创作。

  这时候的顾景舟,历尽“文革”沧桑,在紫砂界,已经确立了掌门地位。他弟子颇多,或为官,或成名,桃李满园,夫复何求?严冬过尽,春声可闻;他的心态应该是非常平和、愉快的。内心里,那些一生的积累,已经到了井喷的境界。或许,他要营造一座紫砂的楼宇,或是构造一座紫砂的宝塔。它应该有巍峨的器宇,是简洁的繁复;是严密的疏朗,是细微的宏伟。不,他心里的紫砂,可能还不止是那样的分量。他选择了雪花,六角形,自天边飘来,一片片,似有若无;世界上还有比雪花更轻盈、更莹洁的东西吗?但他就是要用这雪花之轻,来表现乾坤之重。

  顾景舟性情,于一片雪花,便窥见一斑。

  一层一叠,团团如盖;六层之塔,大慈大悲;这是顾景舟理想中的美妙世界:凉台静室、明窗松风、晏坐行吟、清谈把卷;天地山川、星河灿烂、白云为盖,流水作琴……壶把,如满弓,蓄势待发;壶嘴,窈窕娉婷,如美人水袖,一拂处,令江湖失色。

  本山绿泥,自黄龙山出;龙窑烧出嫩金黄,温润如玉。壶胎,饱满如鼓。雪之花,尘之梦;冰清玉洁,晶纹可触。微笑,雪花的微笑,平和,宁静,包容。那分明是景舟大师之心怀。

  口与盖,严合适度;壶嘴出水,一注如虹,盈尺而不浮花;无论赏玩、实用,都非常相宜。

  据说,雪华壶出窑后,一直搁在顾景舟案头。弟子们发现,他时常将其珍赏于掌上。弟子问何故?乃笑而不答。

  弟子们以前总是问,顾辅导,制壶有秘笈吗?

  只见他慈祥的眼睛,特别晶莹透亮,那眼波深处,但见一派山川坦荡、万籁萧萧。

  现在他们仿佛明白了,何等心境,即何等胸怀;而秘笈,则如莲心,藏之莲蓬,出于污泥,一尘无染;彻悟者,即秘笈全解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