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缺德”

 天天要数米 2013-03-18
                                                                                                                                                                                                                     文:博客心境
 
 
    “缺德”是骂人呢?还是损人呢?其实,我理解,这倒是一句警醒。
德:来源于自然,于万物生谓之德。老李先生把“道”和“德”作为自然的本理,循环在世间,取法道然,兴于德然,德以经为著,遍行天下。成我中华传统文化之瑰宝。德行,大道,是我们在效法自然的同时,顺应社会,发展社会,道之无形在于大象,而德于众生在于心形。所以,心的驱使本性为德,而德驱之是道的显性。

    有人常说德为先,无德即无本,本立而道生,没有这个德我们就无法去做事,做事的先决条件与基础心态的反映是缺憾,我们的“缺”即反映了这样的一种现实,因为“缺德”,所以事情失去了本来的自然规律,那以你做的事就可能就出现了一定的偏颇,一种程度上缺乏别人的认可和共同利益点。“缺德”我认为是一种规劝,是一种警醒,是别人还能够开口对我们所说的告诫,如果连“缺德”都听不到的话。我想,你的终极也就出现了。

    人的德首先是自然的,是顺应的,人可能会有迷途的存在。任何一个人无法做到完人,也无法做到完美,相互之间,取长补短。这也正是所谓的斯不善矣或是斯不恶矣吧!事情总有两面性,对或错,好或坏,这样一种衡量的标准也自然而生。人们根据道德的标准而形成长久的文化力量,这种力量植根于文化的存在。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中以孝为主,以“仁”为主,强调“善行”,反对邪恶,强调宽容,注重忍让。一些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正是由于这些道德标准的存在,使我们判断事物有了一定的方向。说简单就是是非,人们认为事情都有因果关系,这就是“德”所存在的根本。
    
    生活中,我们要孝敬父母、夫妻和睦、子优学仕、立志为民,这些根本的利益的存在归结为了儒、道、佛三种宗教文化在中国的普及程度。我们说人缺“德”,实际上即讲这个人没有按照标准在行事,缺乏广大的认同感。对于这一类人,我们相应的还是在采取规劝的态度,进行训导,强化思想与舆论的作用,让其接受我们固定的标准。可是,如果在接受劝告的同量,一类缺乏基本“道德”的人还是一意孤行,违背大多数的意愿而去行事。这种行为,人们就不会再说了,可能这种“恶行”在发展是自取灭亡,因为在一定程度上不义的、不顺应自然的结果必然会形成一种失败。“多行不义必自毙”首先也是自“缺德”开始的,这说明“德”是重要的,说你“缺德”倒不是在骂你,实为一种劝诫,应该去认真思考自己的所为。如果没人说你“缺德”,那么你也就开始很危险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