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经史篇 《易经》《圣经》《道德经》 1、《易经》可用几句总结:第一,自天佑之,吉无不利;老天只会帮助努力的人,吉凶也是完全取决于自己。第二,顺天应人;顺天势就是借助外在而达到自己的目的。第三,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凡事情到了极点、临界,就会变,以便出路。 2、在传统思维、经典思维中,人们看到的是因果串联的世界;在现代量子思维、在中华古人的思维中,人们看到的可能是情景汇聚的并联世界。在这种同时、同步、汇聚的并联世界中,当事人要通过努力争取好的巧合,有所准备防止坏的巧合。俗话常说,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另一种说法是,不可算命,天机不可泄漏。因为巧合与否有其规律,但不可预测;巧合是否发生,不简单的因为人为的因素所控制,但人的内心会不自觉等被巧合的预期所扰动,反而带来不可预测的后果。 3、心理学上的延迟满足与即时享受的例子,最能反映大多数人在阅读《道德经》时的反应,凡是具有延迟满足的习惯或者能力的读者,会比较容易理解《道德经》的内涵,也会参照其执行。 4、老子推崇的是自然而多样的个人才能表现,鼓励从不耻处开始,在被讥笑处做起,从不信和失信中善于发现信,以至于:“为无为”,即,举重若轻,做事像没有做事一样,但实现了作为;“事无事”,即,事情做成了,似乎轻松得像未做但自然而成,事情完结也没有后遗症;“味无味”,即,从淡而无味中,能品尝出五味;“学不学”,即,学习别人所不学,学习难以得见的绝学;教无言,即,无声的教育,身体力行,贵言践行。有道的人,大巧无巧,恪守自然,不拘一格,多面通达。 5、在劝说为人的部分/层次,《道德经》与《圣经》互通;在论述自然世界的部分/层次,《道德经》与量子论互通;在治理竞争的层次,《道德经》与《孙子兵法》互通。 6、在老子的论述中,自然是与人为相对立的,自然是不同于人为、但高于人为的状态,是事物按照自身的内在本质规律和运行规则而自我生长、自我成熟、自我衰亡、自我凋亡的全过程。 7、道法自然,是老子关于自然及其与道关系的根本论断:道的运行法则是自然。尽管老子的自然并非单指自然界或者自然现象,但自然界和自然现象给予老子源源不断的灵感,故其书大量使用了天、地、水、万物等自然名词作比喻,来阐述深奥的道理。 8、“自然”与“无为”是既相关又区分的两个概念,前者指道的自有运行状态,后者指人们应有的运行状态。如果说自然是自然而然的话,那么遵从自然而然的言行,就是“无为”,如此“自然”与“无为”紧密相连。不强加人为而任其自然的状态,是《道德经》中心思想“无为”的另一种描述方法。“自然”和“无为”,都是道的内在核心本质的呈现,透露出道的深奥与玄妙。 9、老子认为,世界和任何人事物都不是简单、静止的“有”或“无”,而是“有”和“无”两种相反运动的相互交织转化的状态。人事物的存在、转化与超越可以同时并存,且具有同等地位。 10、老子认为,如不道法自然,也就是不刻意追求正面的东西,实际上就在无声地助长反面的东西,一旦偏执追求起来,还会令人误入歧途,因为正反是相互依存相生的。许多事情即使怀着善良的本意去做,由于方向错误一旦实施就会变味。 11、道法自然。自然至少有两个层面,一个是有,即宇宙天地万物的自然;另一个是无,即规律精神意识层面的自然。不要把自然仅仅简单僵化理解为我们所看到的、所触摸到的具体世界。 12、无为=不妄为。老子并不否定“有、高、傲、上、刚、强、智”等意识存在的必要,但开导人们,更要善于从“无、低、谦、下、柔、弱、愚”的角度看待人事物并去适度把控。通过“无”才能实现“有”,若要保持最大程度的“有”,就要保留一定程度的“无”来作保护伞。这就是道,这就是自然。 13、老子教导我们,教,行不言之教;治,无为无不治;兵,善战者不怒;疑,美言不可信;思,外照和内明;德,不显德露德;学,学不学学绝学;言,诚守诺不轻言;政,绝圣弃智利民;善,无弃物无弃人;能,行无迹言无疵;研,以天下观天下。 14、《道德经》强调:慎用激烈而难续的强力,多用细微永续弱力;慎用难续的强动,多用持续的弱动,常用冥想的静动。遵道而行,因势而为,自然而成,是德。明德需要:绝圣弃智、修身厚重、以静制动;明德就是:正治奇胜、慎露锋芒、以无而成,明德必须:大智若愚、纯朴包容、祸福相依。 15、包容多变、玄通无痕、修德超能,就是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即是善;留有余地、进退有度,就能善;反借它力、柔胜刚、弱胜强,是善成;知人知己、淳厚守实,是智信;从无入事、从无到有、无所不为,即是无为。 16、人脑在构成和功能上,就最大程度地体现了老子“三生万物”视角:大脑由左、右、胼胝体三部分组成,左主要对应于逻辑思维的科学技术,右对应于形象思维的人文艺术,胼胝体则代表着系统整合,这表明大脑是一个“是左也右,非左非右,超越左右的认知宇宙”。 17、《道德经》怀疑与警惕一切价值的偏执与过激,走向自然而然的本性复归。一切无为而无不为,帮助你清除心灵上的垃圾,达到宠辱不惊的境界。“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就是说失去了自然而然的大道即本性,就不得不强调价值观念;价值观念不管用了,就得搞爱心教育;爱心缺失了,就得讲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也搞下去了,只剩搞形式主义。 |
|
来自: 新用户49272060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