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的精髓是什么

 宋大山 2019-10-20

《道德经》又名《老子》,是春秋时期李耳所著,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一部奇书,寓意深刻而深远。其内容包括宇宙观、世界观、人生观,将宇宙人生真理诠释其中。老子的“道“论显然把握住了这个高度,高屋建瓴,抓住了宇宙本源、人类本源这个核心主题,是中华文化重要源流。
《道德经〉的精髓是什么

01

道法自然思维

第一,“道法自然”是《道德经》总纲,道之一字,就包罗万象寓意深刻,《道德经》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是太极;一生二,二是阴阳;二生三,三是阴阳配合;三生万物,万物是万事万物。法是效法,参照的意思,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句话,可以理解为,人按照大地的规律,大地万物按照天的规律,天遵循道的规律,道效法自然的法则,自然无为,无不为,这就是道法自然。自然二字,也不仅仅是简单的自然存在,是万事忍让的无为而治,而应该是有时天晴有时雨的自然“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是包含相对立的白天黑夜的自然,是同时包含所谓无为和有为的自然!第二,“道法自然”是李耳哲学思想的精髓,是他哲学思想的总结和升华,是一种相对应用面很广的通行哲理。

《道德经〉的精髓是什么

02

对立统一的思维

老子指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即事物都是相反相成的,各以其对立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实际上高下,美丑,前后,祸福这些都是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甚至在某种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这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辩证法思想,让我们看到对立物之间的真实关系。

03

反向思维

向思维法贯穿于老子道德经中几乎所有的章节,它反映老子阐述自己哲学理念的一种独特的视角,是老子智慧绽放的最耀眼的一面。“反者道之动”,道及其反向运转的规律,决定了反向思维法在老子道论中的重要地位。老子在《道德经》中站在“道”这个无法超越的哲学高度,也即站在人类哲学的至高点上,重新审视并剖析当时的各种社会理念,包括治国之道、人性修养、处世哲学、养生之道等等。如“治大国若烹小鲜”,“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正复为奇,善复为妖”,“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等等。他依据相反相成的事物发展规律,对旧理念进行一种逆向梳理,彻底颠覆了常规思维中形成的一系列世俗理念,创造了道学思想体系的无限拓展空间。我们这个时代需要老子的反向思维法,老子在2500年前就看到了许多无形无象的东西,并用这种宇宙观来解释天下一切事物,无坚不摧,无往而不胜。我们看到理论的力量、哲学的力量是巨大的,它本身也是一种无形力量。学会老子的反向思维法能够帮助我们找回丢失的另一半世界。

《道德经〉的精髓是什么

04

不争思维

老子曰:“唯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不争在 《老子》 中共出现 8 次, 分布在 7 章之中, 其中第八章出现 2 次。按 《老子》通行本的章次逐一作简要分析。不争,是老子对君王的告诫。

是你的不必争,不是你的不用争。老子认为,聪明人能在最恰当的时候示弱隐强,做出退让。老子一向的主张是:退、守、弱、柔。不争,才能保全自己,才能立足不败之地。

《老子》 关于不争 的思想和论述来看,不争 主要反映了作为道的化身的圣人的情况, 也反映了老子对诸侯王族等统治者的希望和要求, 因而限于上层或统治阶级内部。那么对于受压迫和受剥削的广大劳动人民, 老子是否主张他们不争 呢? 非也。对此, 《老子》 也有某些相关的论述可以佐证。比如第五十三章说:大道甚夷, 而人好径。朝甚除, 田甚芜, 仓甚虚; 服文采, 带利剑, 厌饮食, 财货有余, 是谓盗夸。非道也哉! 这是对无道的诸侯王族等统治者和剥削者痛快淋漓的揭露和抨击。第七十五章说:民之饥, 以其上食税之多, 是以饥; 民之难治, 以其上之有为, 是以难治; 民之轻死, 以其上求生之厚, 是以轻死。这是对广大劳动人民之所以饥寒交迫原因的深刻揭示, 是对忍无可忍、奋起反抗的劳动人民的深切理解和同情。第七十二章说:民不畏威, 则大威至。 第七十四章说:民不畏死, 奈何以死惧之? 显然, 这是对统治者提出的严正警告, 亦是对敢于铤而走险的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支持。从以上的论述中不可能得出老子要受压迫剥削的广大劳动人民不争 的结论, 相反, 却可以看出他对敢于斗争、奋起反抗的劳动人民的比较正确的立场和态度; 我们从老子对劳动人民啼饥号寒原因的深刻揭示中, 以及对诸侯王族等统治者和剥削者的无情揭露中, 似乎也可以依稀看出他对忍气吞声、缺乏反抗精神的劳动人民带有启发觉悟的意旨。

05

利他思维

老子说,水善利万物。老子之所以推崇水,很重要一个原因就是水包含了利他精神。这个世界上,什么才是真正的无敌?儒家说,仁者无敌。这与老子有相通之处。只有利他的人,才是无敌的。

只有利他的人,才会有精神上的大格局,有灵魂上的高度。反之,如果只是为自己的私欲所蒙蔽,看问题、做事情始终离不开自己的欲望,那永远只能是井底之蛙。

《老子·第六十七章》。慈:慈心。俭;节俭。大意是:我有三种法宝,掌握并保持它:第一是“慈爱”;第二是“节检”;第三是“不敢为天下先”。

《道德经〉的精髓是什么

06

战胜自己的思维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老子认为,能了解别人的称为机智,能认识自己的才叫有智慧和通达;同样地,能战胜别人的只能说明这个人有能力,而只有那些战胜自己的人才可以称作强者。

07

守柔贵雌的智慧

老子推崇柔弱的智慧。他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人活著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了以后身体就变得僵硬。柔弱的东西,更懂得变化。譬如一棵树,有生命的时候,都是有韧性的,风来了可以随风摇摆。而一棵枯死的树,就变得坚硬了,风来了就吹断了。

08

要重视“无”的价值

老子指出,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老子告诫我们:不管是做人还是做事,一定要看到“无”的价值。盆子、杯子等器具内部是“无”的,所以能装东西;人建造的房子内部是“无”的,所以能住人。人们很容易看到眼见的实物,却忽略了“无”的价值。

09

守正出奇的思维

老子说: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意思是说,治国要用“正”,带兵打仗要用“奇”,取得天下要通过“无事”。

正代表了原则性的东西,奇则代表了打破规则。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懂得守正出奇的思维,首先要尊重规则,有些事一定要名正言顺、有条不紊,但又要懂得打破规则,懂得变通创新方式。

《道德经〉的精髓是什么

010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思维

意思就是:“行百里者半九十”,如果能始终如一,持之以恒,不忘初心,到最后还像开始的时候那么严格要求自己,那么他的一生就很平安,没有败事可言。

编筐编篓,贵在收口;善始善终,须久久为功。收官阶段,最考验人的品质、素质和能力。越是接近目标,越应上紧发条,绝不能“一篙松劲”;越是抵近终点,越应坚持不懈,而不能“鸣金收兵”。成功往往来之不易,但丧失取得的成果,却轻而易举。“从善如登,从恶如崩”。闯关夺隘、行稳致远,解决前进道路上的难题,根本要靠坚持不懈地抓常、抓细、抓长。从一辈接着一辈干的愚公精神,到一锤接着一锤敲的钉钉子精神,都提醒我们:目标不变、方向不偏、干劲不减,是打通“最后一公里”、成就“天堑变通途”的关键。

****************************************************************************************************

《道德经〉的精髓是什么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3.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4.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6.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7.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8.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9.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10.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11.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12.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13.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14.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15.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16.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17.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18.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19.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20.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21.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22.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23.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24.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25.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26.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7.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28.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29.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30.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31.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32.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33.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3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35.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36.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37.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38.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39.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40.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41.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42.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43.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44.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45.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46.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47.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48.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49.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50.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