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瓶颈和梦境效应

 联合参谋学院 2013-03-18

好吧,我承认我在办公室等数据很无聊,突然想起一些东西随便打打,不管做什么我们常常都会碰到瓶颈,那是很难过的过程,无论怎么努力好像都差了一点难以到位,不过有时候会突然开窍,然后就一路高歌猛进水准狂升,突破的方式有很多,有的是厚积薄发突然找到了规律,有的是习惯成自然,当然还有一种最玄妙的就是做梦之后突然领会一些本源的律动或突然想明白了很多事,有了新的灵感。由于梦境中的时间和现实是不同的,所以有时有一梦十年功的说法,颇有天上一日世上千年之慨。

我记得以前小时候看武侠小说电影有门奇葩的武功叫睡梦罗汉拳,即使不是超一流的功夫也是顶尖那种,这不是关键,关键是练这个比较奇葩要在发梦的状态下练,发功时候也要在半梦半醒中打,且不论真假和威力,我怀疑创造的人是不是学过人类意识行为学和神经学,人的技能学习过程是一个很玄妙的过程,可能很多人没有意识到,以下部分来说明一个简单的过程,

波士顿大学的神经系统学家渡多边健男说,尽管脑部的神经结构决定着人类能否看到其它2物体上类似面孔的图案,但人们日前看到大量像人脸的东西,原因之一就是“圣母玛利亚面包”现象在作怪。渡曾对大脑的学习过程作过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受到外界刺激后,人脸会持续感知到这种刺激,哪怕这种刺激物并不存在。

    为了显示这一效果,渡让受试者在电脑屏幕前,一连串的模糊圆点从屏幕上飞快闪过。起初受试者不能弄清圆点的移动方向。然后他们进行了其它几轮试验,在试验中,要求他们识别出圆点在屏幕上移动时附加的字母。

    接下来,研究人员在受试者面前放了一块黑色屏幕并要求他们描述看到的内容,一件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受试者不仅坚程看到了圆点,而且还说这些原点正在朝先前的方向移动。杜说:“由于反复看到这些圆点,受试者对圆点的敏感度大大增加。这样的高度的敏感似的他们即使在圆点不存在的情况下,仍然感觉看到了它们。”

    他还强调说,因为面孔在人类的视觉世界占了相当多的部分,与试验中的圆点属于同一范畴:因为人们已经习惯于面孔无处不在,对各种面孔的高度敏感度足以不断地使人们作出各种错误的认识。

杜说:“举个例子,如果人类生活在远古,那么他们可能觉得老虎无处不在。”

可以得出一些简单的结论:

1,人类大脑存在对外部形象(最典型的,如人脸)的识别系统,有猕猴实验参照,功能部位在额叶。

    2,计算机模拟得知,人脑与电脑一样,全面地处理图象,像一幅完整的图景(而非一次观察一项特征)。

    3,人脑像电脑一样,尝试设立某种结构规律以建构一事物的物象的模板(即一事物外观的若干重要关联)。

    4,尽管脑部神经结构起决定作用,但如反复受刺激,该刺激物不出现,人脑也会敏感到它的存在。

    5,第4点,是人脑的学习功能的表现(尽管有时会犯错误),可以设想,人类是社会的动物,所以对同伴的脸的识别能力是最强的,模式识别能力的产生(或许从远祖类人猿处已继承基因)与进化也从这里开始。尔后是对危害自身的兽类的识别,对渔猎对象的识别,对采集的植物(含草药)的识别,对常见物的抽象的几何形式的识别,以至对美感形式的识别,对游戏中的棋局的识别,对科学中的几何(以致更复杂的想象中的数学模型)图形的识别(决不仅是人脸、宗教人物的脸之类,也不仅是老虎之属),先天的大脑结构加上起决定作用的后天学习(尽管学习的脑内机制几同于猴类、计算机可以模仿出来、甚至在机械观点看更优越)。

    6,更重要的人脑不同于电脑处,在于人脑在按模板识别时,还有理解力、感悟力、直觉力、科学知识与理念。艺术修养与美感等全部素养,同时起作用(这里最鲜明的例证是民族心理对人的模式的深刻印痕:中国人观松树,对迎客松最敏感;观流水喜其曲曲弯弯,望山峰,则似见天柱、香炉之属,甚至可见令为物欲所累者“息心”的冥冥之中的想象的山峰···都与民族文化积淀、文化偏好息息相关)。

    7,此项科研成果,对于教育的意义就在于:持续刺激可以提高人脑相应部位的功能,提高模式识别能力,潜力非常大。就是说,在某人的专业范围内,有必要的话,是可以练出从面包上认出人脸的高度敏感来的。对于青少年的教育,观察能力是心智发蒙的第一课,以后随科学与艺术的学习,发展与各学科及各专项能力相应的观察能力(并发展为想象、联想的能力),模式识别能力将会积极地掺入人的直觉活动中去,建立在科学智慧的基础上的科学直觉乃是人类的最高智慧,可以成功地防止上文所说的大脑学习过程中发生的错误,却创造出优异的成果。

    8,观察能力以至想象能力的培养,重在抓取物象、图景、形象若干主要特征,迅速而准确地把握对象的整体形象,观察力当然以细致为尚,更要有建构意识,即发现若干主要的关联点形成完整的图景的意图(这里有关知识可起到有力的指导作用),两相结合,才产生高强的观察力(想象力)。语文写作教学当中,描写强调抓特征,是合乎脑生理规律的。


古人用灵魂与肉体的关系来说明心理活动的种种性质,以猜想的形式萌发了古代的神经心理学思想。亚里士多德通过观察分析曾把心理过程分为感觉、知觉、幻想、注意、记忆、认识活动等多种;C.加伦在公元2世纪则提出精神活动的“气体学说”;公元4世纪末,耐美思林斯和A.奥古斯丁在这两种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脑室学说。认为,人的脑室分为前、中、后3室。并认为知觉和表象定位在前室,而思维和记忆则定位在中室和后室。这一学说经由中世纪统治学界达1200年之久。1543年A.维萨里以其具有说服力的资料启发人们摆脱脑室学说,而去努力寻找脑实体中的某种"单个器官"作为精神活动的住所。但是,由于这时期的学者只依靠主观推测,所以,在否定了脑室学说之后的大约200年左右,关于心理与脑的关系问题没有更深刻地得到说明。 1543年A.维萨里以其具有说服力的资料启发人们摆脱脑室学说,而去努力寻找脑实体中的某种"单个器官"作为精神活动的住所。但是,由于这时期的学者只依靠主观推测,所以,在否定了脑室学说之后的大约200年左右,关于心理与脑的关系问题没有更深刻地得到说明。 

 

人类学习技能的神经学传导简单来说和突触传导相关,高等动物脑内的可塑性突触主要有三种类型,即 突触传递长时程增加( long term potentiation, LTP ),突触前纤维和芽( sprouting ) 。突触的可塑性与学习记忆的研究中,许多学者在实验中证明了 LTP 与学习记忆密切相关。这与在条件反射形成中,在相应联系的神经元胞体附近形成新的突触有关。运动技能的学习属于内隐性学习,是一种反射性学习。运动技能的学习必需饮食新的运动环节的形成,需要形成新的突触通路或对已存在的神经通路进行改造

条件反射学说认为运动技能的学习过程是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 

 ( )作操性条件反射的形成:条件反射学说认为,运动技能的形成是通过建立操作性条件反射来实现的。 

( )条件反射形成的机制:反射活动是刺激作用于感受器,通过中枢引起的效应器规律性反应。非条件反射的神经通路是机体生来就已接接的固有联系。条件反射是以非条件反射为基础形成的。条件反射的形成是非条件刺激的皮质兴奋灶与条件刺激的皮质兴奋灶之间产生的暂时联系。 

 ( )建立条件反射的条件:建立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是无关刺激(条件刺激)与非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结合,这称为强化。 

 条件反射的抑制 

 ( )非条件性抑制:非条件性抑制是先天性的。是不需要训练就具有的。可区分为外抑制和超限抑制两种。①外抑制 ②超限抑制 

 ( )条件性抑制 条件抑制是后天获得的,它需要逐渐训练使之形成和巩固。

 
好了回归正题,由此可以简单的概括人学习技能的过程是一种后天条件反射的养成,是一种机体不断重复动作达到后天神经性惯性的过程,而达到或接近目标效用的过程被肯定强化保留,偏离的错误信号被否定摒弃,这种信号判断由大脑做出,但这种摒弃错误信号的行为本身具有惯性和反身性,因此会产生诸如瓶颈的反馈,俺们协会那边也有一帮家伙天天研究微小动作行为改变和养成以及摒弃产生的生物电信号的不同,那个比较复杂这里就不说了,至于人类的行为究竟取决于记忆还是一种本能惯性衍生出的第三中枢目前还没有定论,所谓第三中枢即不被本能意识感知到存在与逻辑本身的基础,这个描述或许很难理解,也许这也是逻辑本身的序列机制决定,这里就不细说了。再来说关于梦境,为什么说梦神奇呢,因为人其实每时每刻都在做梦,无论是清醒状态还是睡眠状态,只不过是有没有刻意去感知,大部分梦境是不被感知的,而被感知的部分常常是睡眠状态下,介于深度睡眠和表层睡眠的混沌状态下感知到,在醒来后会有部分梦境留存或只是感到自己做梦了却忘了做了什么梦,这块可以称为虚假记忆,有人说梦可能是第三中枢衍化出的意识假设,也有很多宗教的说法,诸如梦于我孰真之类,这块目前还很难探索,我只是想说一种方式,梦境是可以在被控制情况下感知的,在这种情况下学习技能的效率会相当高,至于怎么控制梦境需要一些训练,这里暂时不说,为什么说高效呢,因为梦境有几个特点它常常不是单个存在,而是多线程片段无序发展,只有被感知的那一块会开始朝着日常行为的部分做有序延生,也只有这个部分是可以被用来作技能加强,这个过程你类似造物主的视角却无力干涉一些发展,但不妨碍你做一些试错尝试,对,这就是神奇的地方,由于时间维度的不同,你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做不同的试错尝试,假设情境,即使只是假设但在贴近现实的情况下你有了很多的机会去试错知道有某些假设结果和反馈,这块的训练会在醒来后保留,会有一些灵感或已形成的后天反射的种子,你只需要加强就好了。我突然不想打了,以前写了本书一直没改完,有些东西探索的越深发现自己越蠢,还是简单点好,就当作纯吐槽吧,看得懂就看看不懂也没什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