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性解冻60年

 欧阳思韵 2013-03-19

      过去,在中国,性就像一个被丢掉的婴孩,不受宠爱。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关于性的话题又重新变得坦然。当婚前性行为、试婚、婚外恋、未婚生子等等这些与“性解放”密切联系的现象屡见不鲜的时候,人们终于发现,60的光景,中国人的性观念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生育”到“快乐”

 中国人真正感受到性观念变革是在改革开放以后。1980年,新《婚姻法》的公布和提倡并推行独生子女政策,让每个家庭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两个看起来和性并不直接相关的事件改变了中国人此前性是为了生育的观念。人们逐渐地感悟出,原来性也可以用来表达爱情和寻求身心快乐。

社会学家说,社会“性开放”的尺度,不在于男性,而在于女性,因为在“男权本位主义”的社会里,男性本来相对就是“开放”的。这话只说对了一半。过去,“男女授受不亲”的成规一直都让中国人对性有一种谨慎的戒防。尽管在历史的长河中,不乏汉、唐开放的年岁,但大多数时候,人们的观念和身体仍被保守思想禁锢着。尤其在改革开放前,“性”乃最大禁区之一。中国性学会副理事长、著名性学专家马晓年在回顾解放初那会儿的感受时十分感慨,“最初对于性哪有像现在这么多的遐想,性对于当时的大多数人来说,不过是为了传宗接代罢了。”

对于性,“前30年控制得很厉害”。那一时期性总是与“生育”、“卫生”、“健康”等字眼相联系的,人们对于生育以外的性知识几乎无从了解。从1949年到1977年的这个阶段被看作中国性教育的禁闭阶段。

然而,也有人企图冲破禁忌。1955年,由北京的王文彬、赵志一和谭铭勋三位医生联合编写的《性的知识》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这是1949年以后,我国出版的第一本性科学专著。 

从“性格不合”到“性不和”

  一位社会学家说,一个社会“性开放”的尺度,不在于男性,而主要在于女性,因为在“男权本位主义”的社会里,男性本来相对就是“开放”的。

这话只说对了一半。

   女人对性的禁忌不只是因为社会的属性,也因为生理的属性。于是,独生子女政策对女性性观念的改变显然更为明显。2009年3月,由中国妇女儿童事业发展中心、中国人口协会共同发布的《中国女性性福指数调查报告》中,对自己性生活感到满意的女性只占32%,而这也大大给女性的工作、生活,尤其是家庭带来了影响。其中,有63.9%的女性认为影响很大,认为不太大的女性仅占比13.1%。有专家指出,女性对于婚姻中性的期望、祈求和评估标准已经开始超过男性,她们的感知更为敏感和细腻,因此,女性的失落、不满和改变也开始超过男性。

最严重的后果是以离婚的方式进行表达。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离婚率在不断提高,离婚对数从1985年的45.8万,扶摇直上到2005年的178.5万。根据《2008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显示,2008年全国共有226.9万对夫妻办理离婚手续,比上年增加17.1万对,增长幅度达8.1%。

“这么多人会离婚,原因很多,虽然更多的理由都是夫妻性格不合之类的,但私下去调查了解,有很多都是因为性问题而分开的,比例很高。”马晓年表示。对此,很多学者都持相似的见解。有调查显示,在分析原因时,性的因素占到第一位,占35%。也有学者认为离婚的主要原因来自婚外情,但更多的学者认为婚外情也是性问题,是配偶和他人的性关系问题。

 

“从性中解放”还是“让性解放”

在中国人的性观念已颇为开放的今天,也许借用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从性中解放”与“让性解放”的概念来理解当下中国人婚姻中的某些问题,不失为适。

西方国家在上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先后经历了两次“性革命”。第一次“性革命”的特点是大量的性交与乱交,第二次则注重保持对性的热情与兴趣。

对此,有评论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西方的第一次性革命是性的解放,而第二次性革命却是从性中解放出来。按照福柯的思路,我们所需要的不是把某种与生俱来的生理或心理欲望解放出来,而是从这些所谓‘欲望’中解放出来。”

在中国,人们“从性中解放”及其“让性解放”的进程似乎是同时进行的。

1993年4月,中国第一家性用品店“亚当夏娃保健中心”在北京开业。据说最初来这里买东西的人大多都是立领、口罩、大墨镜的打扮,而开店人也不得不承受类似“淫店”、“流氓”的责骂。

但是今天,人们在面对已属常见的性用品店时再无半点惊讶,因为开发“性”的愉悦和保健功能早已成为中国人眼中天经地义的事。

有关婚外情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经历过或渴望婚外恋”的男性为60.8%,女性为47.9%——这样的事实也许可以证明中国人在朝着“让性解放”的方向已走出很远了。

但是,在人性与制度的关系趋于紧张时,人性时常也会在人本主义的呵护下获得某种正确性。于是,婚外性行为的大量增加,被视作人“从性中解放”的深刻表现。然而,以此为名的婚外性行为,以及以挑战制度的方式“让性解放”,至少目前还无法获得社会的认同,因为也难免成为对社会道德底线的挑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