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血压我们常犯四个错

 浪迹天涯的秋子 2013-03-19

高血压是个常见病、多发病,目前我国有超过2亿的高血压病人。应该说,高血压并不是难治奇症,但是,仍然有很多医生,甚至是心血管科的医生,都看不好高血压病。
  这其中的原因,和人们对血压常犯的四个错误有密切关系。

  第一错 医生量的血压才是准确的
  病人和医生都容易犯这个错,就是“迷信”医生量出来的血压值(也称诊室血压)。一旦出现诊室血压和家里(平时)量的血压数值不一,就会想当然地认为家里量的血压不准确,不能作为病人血压情况的参考。
  殊不知,诊室血压测量值和家庭自测的血压值,其重要性是同等的,是不能相互替代的。
  有些人,平时的血压一直很正常,但是一到医院(诊室),就会特别紧张,量出来的血压比平时明显要高得多(超过正常值范围),这就是俗称的白大衣性高血压;另外一些人则相反,他们在医院检查时,血压值是正常的,但在家里测量时,血压却经常超过正常值范围,这种人就属于隐匿性高血压。
  据统计,在所有高血压病人当中,约有20%的人是白大衣性高血压;而在正常人群中,则有10%~20%患了隐匿性高血压。
  因此,诊室血压只是病人某一个时间点的血压值,它有时间、空间的局限性,是不能代表病人总体的血压情况的。
  某一次的诊室血压正常,并不意味着病人的血压控制得很好(或者没有高血压);同样道理,某一次的诊室血压值很高,也并不意味着病人的血压没有控制好。
  要想正确判断病人的血压情况,必须同时参考多次的家庭自测血压值和诊室血压值。光凭诊室血压来判断病人的血压情况,无疑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做法。
  家庭自测血压,不仅可以避免给白大衣性高血压的人进行降压治疗,还可以及时发现隐匿性高血压,使其得到治疗,有效降低其心血管风险。
  第二错 看不到血压的盲区
  在医院里,常能看到一些脑中风病人,他们的门诊病历上,记录的多次血压值都是非常漂亮的。
  既然血压正常,为何他们还会发生脑中风?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门诊病历记录的几乎都是他们白天的血压情况(一般都是白天看病)。那么,这些病人夜晚的血压如何?无人知晓。
  但是,判断一个病人的血压控制得好不好,不光要看其白天的血压情况,还得看大家忽视的一个时间段——夜间的血压。
  其实,不仅仅夜间血压是血压的盲区。在诊治高血压病人时,大多数医生也只看到病人某几天、某几次的血压测量值。可以说,除了那几个点以外的血压情况,医生和病人都不清楚。
  因此,诊室血压值和家庭自测血压值也不能全面反映病人的血压状况。要想全面了解病人的血压状况,还得给病人作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
  初诊高血压和血压控制不理想的病人,尤其有必要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
  第三错 每次测压,只量一次
  绝大部分人,不管是医护人员,还是寻常百姓,测血压都是一次搞定。
  除非测出来的血压值高得离奇,或是低得说不过去,不然都不会进行第二次测量。
  这种“一锤定音”的血压测量方法,可能会得到一个和实际血压偏差很大的数值。
  学过物理的人都知道,每次测量,都会有误差,因此,要想减少误差,得出更为准确的数值,就要进行多次测量,取其平均值。
  量血压也是测量的一种,要想得到正确的血压值,就要运用物理学知识,多次测量取均值。
  正确的做法是:选固定一侧的手臂,每次量2~3次血压,每次间隔约1分钟,然后取血压值的平均数。
  第四错 对“0”有偏好
  130/80毫米汞柱、120/70毫米汞柱、150/90毫米汞柱……
  病人的病历上(或是自己的血压记录本),几乎都是以“0”结尾的血压值,甚少出现以“2”“4”“6”“8”结尾的数值。
  这种喜欢“四舍五入”的血压值记录法,怎能反映病人真实的血压情况?
  比方说,一个138/86毫米汞柱的血压,如果被记录成140/90毫米汞柱,那就成了高血压;但如果如实记录,这个血压值就属于正常值范围,病人最终很可能就不会被归类为高血压病人。
  血压记录不准确,如何判断病人的诊治是否合理,医生又如何能给出有效的治疗方案?
  因此,无论病人还是医生,都应该把测出的血压值如实记录下来。
  理论上讲,血压值尾数出现“0”的机会,和“2”“4”“6”“8”出现的机会大致是一样的。大家不妨检查一下自己的血压记录情况,如果不是这样,就要改改对“0”偏好的习惯了。
  “降压治疗是千里之路,始于手下准确测量。”杨天伦教授如此总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