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末名人名联墨迹选

 啸海楼 2013-03-19

清末名人名联墨迹选

軍隊
  

 DSC07852.jpg

      2013年2月23日上午,携民国出版《楹联墨迹大观》到文殊坊,与周锡光先生同观

古人喜欢做对子,对子须工整,讲平仄,而且字数上下联要相等。《文心雕龙》云:“造化赋行,支体必双,神体为用,事不孤立。”,万事万物,一阴一阳,相对应而生,相呼应而存。好对子如好诗:有节奏、有平仄、有音韵、有景有情甚至还有声有色。 清末大家,大多是书法高手,同时也是对对联的高手,2013年2月23日上午,携民国出版《楹联墨迹大观》到文殊坊,与周锡光先生同观,同时听周先生讲解其中部分名人对联以及对联背后的故事,回来后整理成文。

DSC07860.jpg

曲园居士俞樾:“通人无方,不为玉不为石;修士有则,亦如锡亦如金”字体为泰山《金刚经》大字体。俞樾(1821-1906),字荫甫,号曲园居士,浙江德清人,俞平伯祖父,道光庚年进士,当过河南学政。这幅对联是他将自己当年游历泰山的感受发挥起兴而作,并送给一位叫哲文的朋友。周锡光先生解道:“曲园先生是大儒,精通《周易》,深知做人要外园内方,故上联说:通达之人虽然没有羁縻,但也并非顽固不化的,那些一根筋的家伙,往往搞得玉石俱焚,两败俱伤。下联说:修道之士肯定是有内在原则的,但是他们知道什么时候进,也知道什么时候退,能曲能伸嘛。”

DSC07861.jpg

曾国荃:“传家有道惟存厚,处世无奇但率真”。曾国荃(1824-1890),字沅浦,号叔纯,曾国藩九弟。“世讲”,过去指祖上有共同讲学的经历,后来“朋友的后辈”皆称为“世讲”。周锡光先生讲:“过去,我们说‘诗礼传家’或‘诗书传家’,指一个家族有文化,这幅对联的落脚点在‘率真’二字,坦率和真诚才是对人处世之基本方法。”

DSC07862.jpg

赵之谦:“不拘乎山水之形,云阵皆山,月光皆水;有得酒诗之意,花酣也酒,鸟笑也诗。”。赵之谦(1829-1884),字撝叔,号悲庵。清代著名的书画家、篆刻家。 周锡光先生解曰:“古人高士,不在乎外形,无须真山真水之形,惟以心感受这个世界,心情好了,眼中浓云亦山,目中月光即水;同样,看繁花如美酒,听鸟鸣如诗咏,何等洒脱不束之境界耶!有此意境足矣。”

DSC07863.jpg

翁同龢:“回观佛骨青螺髻,更著仙人紫衣裘。”。翁同龢(1830—1904),字叔平,号松禅,江苏常熟人,先后担任同治、光绪两代帝师。前句取东坡《宝山新开径》诗中句:“回观佛骨青螺髻,踏遍仙人碧玉壶。”;下一联取明代杨基《雪中登黄鹤楼》中句:“更看仙人紫衣裘,卧听吕岩吹铁笛。”,信手拈来古人名句,对得甚为工整,堪称绝对,亦需要极好的手艺。

DSC07864.jpg

谭钟麟:“万卷藏书宜子弟,千章杞梓荫云天”。谭钟麟(1822—1905),字云觐,号文卿,湖南茶陵人,清咸丰元年(1851)进士,官至陕西巡抚、两广总督,谭延闿的父亲。“杞梓”原指两种良木,在此比喻优秀人才。

DSC07865.jpg

潘祖荫:“竹阴在地清于水,兰气当春静若人。”潘祖荫还有一幅对联,“梅花绕屋番成海,兰气当春静若人。”潘祖荫,(1830—1890)字在钟,号伯寅,江苏吴县人,咸丰二年(1852)进士第一甲第三名“探花”,清代著名藏书家、书法家、金石考椐大家。周锡光先生道:“兰花在春天里静静开放,静若处子,人也应如兰花一般高洁且清静,一点不招惹人。在这个燥动的时代,能静下来犹为可贵。”

DSC07866.jpg

吴大澂:“桥边红药为春瘦,竹外疏花带月香。”吴大徵(1835-1902),江苏吴县人,清代著名金石考椐家书法家学者,著《古籀补》、《愙斋诗文集》。“桥边红药”指二十四桥边开放的红色芍药花,出姜夔《杨州慢》词:“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为春瘦”亦出姜夔之《角招》第一句:“为春瘦,何堪更,绕西湖尽是垂柳”。姜夔,号白石道人,南宋著名词人。

DSC07867.jpg

陈宝琛:“应须江海寄旷快,自有豪俊相追攀。”陈宝琛,(1848—1935)字伯潜,号弢庵、陶庵,福州人,同治戊辰年(1868)进士,当过宣统帝师,辞官后长期在老家从事教育工作,他的老家在福州三坊七巷,去年夏天我去参观过。他写这幅对联就要鼓励后辈晓生,多参加社会实践,在人生的大台上、在人生的大海洋中历经风雨,就会变得旷达快意,自然有长江后浪推前浪,你追我赶。祖国太需要不拘一格降人才。后此联为孙中山先生引用和书写。

DSC07869.jpg

杨守敬:“画悬古木棲鸦影,琴谱平沙落雁声”,杨守敬(1839—1915)湖北宜都人,字敬斋,任驻日钦使随员时,在日本广收中国流失在日本的古籍文献,出版《古逸丛书》。此联意境极美,有图画、有音乐、有诗意。我们活生生看到一幅《古木棲鸦图》,听到古琴演奏《平沙落雁》曲。周锡光先生评道:“此古代读书人之雅事:琴、棋、书、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还有音乐,岂不妙哉?”

DSC07870.jpg

王懿荣:“困学昔惟王伯厚;日知近有顾亭林。”王懿荣(1845—1900),字正儒,一字廉生,山东福山人。中国近代金石学家、最早发现甲骨文者。王伯厚就是王应麟,南宋著名学者,他有学术专著《困学纪闻》,内容涉及到传统学术的各个方面,其中以论述经学为重点;顾亭林即顾炎武先生,古代著名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代表作即《日知录》。

DSC07871.jpg

吴昌硕:“求诸已,老复丁”。吴昌硕(1844—1927),字昌硕,别号缶庐,浙江安吉人。近现代诗书画印四绝的一代宗师。“求诸己”出于《论语》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凡事求之于己,首先从自己方面来要求,这是中国古代提倡的待人处事的基本原则;“老复丁”出于《急就篇》:“长乐无极老复丁”谓年老而复壮盛,犹言返老还童。虽然在意思上并不搭界,但对仗工整有趣。

DSC07872.jpg

冯文蔚:“术气芝香黏甕榼,兰汀橘岛暎亭台。”冯文蔚(1814—1896),字联堂,号修庵,浙江乌程人。清光绪二年(1876)丙子恩科第一甲第三名“探花”。上联出贯休大师的《上缙云段使君》:“术气芝香粘瓮榼,云痕翠点满旌旗。”;下联出方干“兰汀橘岛映亭台,不是经心即手栽。”。

DSC07873.jpg

端方:“云尽独看晴塞雁,秋来倍忆武昌鱼。”端方(1861—1911),字午桥,号陶斋,清末大臣,金石学家,著有《陶斋吉金录》。上联写秋景,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下联写自己在武昌为官时的得意心情,可惜不久端午桥便被武汉新军砍杀于四川资阳道上,所带文物散落民间。

DSC07874.jpg

梁鼎芬:“江山如画堪宜酒,草木无情可似谁。”梁鼎芬(1859—1919)晚清学者、藏书家。字星海,光绪六年(1880)进士,授编修。历任知府、按察使、布政使,曾因弹劾李鸿章名震朝野。用暗喻让人联想,

DSC078740.jpg

王闿运:“四时最好是三月,万里方思访十洲。”王闿运(1833—1916),字壬秋,又字壬父,号湘绮,世称湘绮先生。晚清经学家、文学家。咸丰二年(1852)举人,曾任肃顺家庭教师,后入曾国藩幕府。1880年入川,主持成都尊经书院。人生最宝贵的是青春岁月,万万不能虚度,趁此大好时光,同学们要努力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