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位性皮炎
异位性皮炎又称遗传过敏性皮炎或特应性皮炎,是一种与遗传因素有关的慢性、复发性、瘙痒性、炎症性皮肤病。大多由婴儿期开始发病,时轻时重,延续到成年。多数在婴儿期自愈,平均有10%移行至成人期,年长患者较少见。过冷、过热、出汗、情绪变化、毛织品等均可激发瘙痒。 有哪些症状?
1.婴儿期:皮损为典型的湿疹发作,表现为红斑、丘疹、水疱、糜烂、流滋、结痂、脱屑,头皮皮损常附有黄色脂溢性痂皮,酷似脂溢性皮炎。 本病最早在出生后1个月或更早些发病,但大多发生在出生后2个月以后,好发于面部,特别是两颊和额部,重者可累及头皮,甚至波及躯干、四肢。 病程慢性,时轻时重,部分患儿在2岁以内缓解,部分患儿反复,发作,迁延至成人期。 2. 儿童期:皮损为干燥带有鳞屑的丘疹,融合成为边界清楚的苔藓样斑片,有抓痕、脱屑、血痂,少数可表现为米粒到黄豆大小的棕褐色或正常肤色的丘疹,初起较大,颜色潮红,日久变硬,色褐。皮损呈局限性、对称性分布。 儿童期患者大多在婴儿期缓解1-2年后再发病,少数自婴儿期延续而来,也有到儿童期才发生的。 好发于肘窝、腘窝及四肢伸侧,常伴有大腿内侧淋巴结对称性肿大。 病程慢性,部分患儿经治疗后缓解,少数持续不遇,反复发作,延至成人期。 3.成人期:皮损类似播散性神经性皮炎,表现为多数密集的小丘疹,常融合成片,苔藓样变明显,其上有细薄的鳞屑,也有少数到成年人才开始发病。 病变好发于颈部、四肢,眼周围,自觉剧烈瘙痒,部分患者伴有消瘦、便溏、食欲不振、乏力等全身症状。 如何治疗?
基本方一 桑叶6克,黄菊花6克,牛蒡子9克,荆芥6克,防风6克,白鲜皮15克,地肤子9克,蝉蜕6克,银花12克,生甘草6克。 *大便干结,加生大黄6克。 水煎,分2次服用,每日1剂。 外用药:用青黛散麻油调成糊状外搽,每日2次。
用于婴儿期异位性皮炎。 基本方二
生地30克,赤芍9克,丹皮9克,白鲜皮30克,地肤子9克,苦参9克,车前草30克,黄芩9克,生甘草6克。 *皮损肥厚,加夏枯草30克,僵蚕9克; 球便溏,加焦白术9克,白扁豆9克。 水煎,分2次服用,每日1剂。 外用药:1%薄荷三黄洗剂外搽,每日3次。
用于儿童期异位性皮炎。 基本方三
当归9克,鸡血藤30克,丹参30克,制首乌30兜,土茯苓30克,苦参9克,白花蛇舌草30克,蒲公英30克,珍珠母(先煎)30克,炙地龙9克,生甘草6克。 *便秘,加焦白术9克,白扁豆9克,去白花蛇舌草; *头晕腰酸,发育不良,加菟丝子9克,仙灵脾12克,肉苁蓉9克。 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 外用药:1%薄荷三黄洗剂外搽,每日3次。
用于成人期异位性皮炎。 有哪些单验方?
1. 山药50克,生薏苡仁20克,赤小豆20克,莲子12克,红枣仁10克,蝉蜕(包)12克,生黄芪(包)12克,同入锅,水煎至豆烂,捞去黄芪、蝉蜕布包,放入糯米或梗米50克,煎煮成粥,加白糖适量,即成药粥,2日1剂,随意口服,一般可用5-7剂。用于婴儿期皮炎。 2.白鲜皮3克,地肤子3克,枯矾3克,青黛1克,研细末,加雪花膏100克,调匀外用。用于婴儿期皮炎红斑丘疹型。 3.赤小豆30克,当归30克,水煎服。用于儿童期或成人期腐烂渗出型。 4. 蛤粉20克,五倍子15克,煅石膏15克,共研细末,加凡十林配成20%软膏,外搽。用于肥厚苔藓型。 5.生黄连粉15克,炉甘石粉15克,苦参粉20克,煅牡蛎粉20克,蛇床子粉10克,冰片10克,共研极细末,调匀,菜油调糊,外搽。用于结痂鳞屑型。 6.没药50克,银花50克,煎水做冷湿敷,用于糜烂渗出型。 特别提示
1. 禁食鱼腥、牛羊肉及海味等食物。 2.尽量避免抓搔和摩擦,不宜穿化纤衣物和羊毛衣裤。 3.均应禁忌种牛痘,也应避免接触新种牛痘和单纯疱疹病人。 4.局部清洁时,不可烫洗或用肥皂洗涤。有结痂时宜先用香油湿润,然后轻轻去痂。 5.避免过度紧张劳累,保持精神愉快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皮肤科病诊治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