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诊断”可在患者本人尚未发现有主观感觉之前,进行诊断。故此,可用于防病,早诊。早治是穴位诊断的特点。
人体健康时(机能状态、生理功能),经络运行正常,穴位是处于潜伏状态,穴位反应呈(-);病邪侵入人体时,人体的正气与病邪进行斗争 (经络系统的自调功能),表现为人体抗病能力。
穴位的病理信息变化如:酸痛反应是中医的“气滞”,“刺痛”反应是中医的“血淤”,“快点”反应是内脏器官的功能变化。“结节”反应是内脏器质性改变,穴位肌肉张力低下反应,是内脏功能不足或脏器下垂。这些症状在病愈之后大约两周,穴位反应即逐渐消失。倘若治疗不彻底,穴位反应可残留很长时间。上述的各种反应都说明,穴位是体表通向机体的窗口。
根据36个“俞”、“募”、“郄”穴为代表进行“病位分经”具体方法如下:
第一,先按着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逐条检查。一是反应数量多的代表“病经”。穴位反应最明显代表主要病经。
第二,在三十六穴中。再区分主要病经是属表经病,还是里经病,还是表、里同病。
第三,再查看俞、募、郄穴反应,进行比较,因为“俞穴”多反应脏病,“募穴”多反应腑病,“郄穴”多反应急性病。
总之,通过三十六穴反应,首先检查该患者主要病经及其属性以提示,脏病、腑病、急性病或慢性病。
系统辨病是中、西结合的关键,也是穴位诊断法辨病的核心。为此,穴位诊断是以现代“疾病”为主体,着眼于“穴位反应”,观察各病种与经脉分布和穴位反应变化规律,从而探索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时的穴位变化。这就是从概念到具体,由局部及整体,由整体到局部,有一因多证,由多证到一因。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出来“定位穴”与“定性定”的配穴(定位穴+定性穴)诊断法。才能由中医的辨证诊断发展成为西医的辨病诊断。只要掌握诊断规律,曲运匠心,辨析周详,就可以果敢判断。
第一,定位穴: 凡是能指示发病部位的穴位,统称定位穴。如胸腹部的中府、中腕、天枢、带脉等穴,背部的十二经俞、肺俞、神堂、厥阴俞、肝俞、脾俞、肾俞、大肠俞、心肠俞、三焦俞、胆俞、胃俞、膀脱俞等。新增的定位穴有颈二、颈三、颈四。颈五、项肌失衡、结核穴、血压点、食管下俞、膈俞、胰俞、肩井穴、大抒、生殖点、次髎穴等。
第二,定性穴:凡是能指示疾病性质的穴位,并与定位穴相配,做出现代疾病诊断的穴位。统称为定性穴。
“盖氏穴位诊断法”的主要特点是:用穴位检查法,检测穴位的“病理信息”的量变程度,然后进行综合分析。也就是通过对“定位穴”。“定性穴”的分析做出西医的明确诊断结果。这种诊断方法对诊断一般常见病。多发病和一些疑难病等的诊断是一个捷径,它不需要任何特殊设备和高昂的经费,而且在数分钟内迅速完成诊断“对患者无痛苦”。无副作用,还有点穴治疗作用。准确率比较高。特别是对于肿瘤的诊断,如果配合GAI盖氏穴位信息肿瘤诊断机,不仅可以达到早期发现的目的,还可以达到定位、定性的理想效果。
“新大郄穴”位于足太阳膀胱经上,承扶穴与委中穴联线的中点的外开五分(同身寸),下五分(同身寸)为恶性肿瘤“癌瘤”反应点。
“新内郄穴”位于足太阳膀胱经上,承扶穴与委中穴联线的中点的内开五分(同身寸),下五分(同身寸)为良性肿瘤“普瘤”反应点。
在临床穴诊中,定性穴位反应阴性时(一)说明,该患者没有肿瘤病,无须进行定位穴的检查。如果定性穴反应“阳性”(十)无论是良恶都必需进行“定位穴”检查。
1、姿式:先让患者仰卧在检查床上,露出胸部,以檀中穴为中心点,上下左右“试压”,用同样指力让病人体会穴位压痛与非穴位区分,以便客观反应情况。再让病人将长裤退至膝下,取腹卧位,露出承扶穴与委中穴,一定要摆正姿式,不能紧张,肌肉要放松,讲明穴位检查,没疼痛和付作用等。
2、取穴:先定臀横纹中点承扶穴。后定委中穴。两穴联线中点向外五分,再下五分(同身寸),是新大郄穴;向内五分,在下五分(同身寸),是新内郄穴。
3、穴位检查:用双手拇指指腹在两侧同时进行“对比”观察,要特别注意,双手指力要一致,才能比较出局部反应和指感。只有指感与病人的反应一致,才能准确判定是那一侧穴位反应及其“十”等级。
肿瘤是病大多是慢性病,因此,穴位病理信息常以“征象”的形式表现,所以我门要掌握无痛诊断,才能提高诊断率。
4、检查结果:
(1)正常时:新大郄穴与新内郄穴,均出现阴性(一)反性(包括穴位压痛及阳性反应物)。
(2)新内郄穴:双侧对比结果一侧穴位病理信息反应,压在“(++)符号”以上或出现“肉塾”或“结节”等即可诊断患者为“良性肿瘤”。
(3)新大郄穴:双穴对比结果一侧穴位病理信息反应,压在“(++)符号”以上或出现“肉塾”或“结节”等即可诊断患者为“恶性肿瘤”。
(4)新内郄穴与新大郄穴:两组穴位各组均出现“阳性反应”时,则两组在进行对比(新内郄穴与新大郄穴)可诊断为“交界瘤”(良性恶变)。
(5)定性穴与定位穴:凡是定性穴出现阳性结果时,无论是“良性”瘤或“恶性”瘤,都必须按着配穴原则,做进一步检查,做出明确的部位和性质的诊断。
5、穴位反应与肿瘤病的对应关系
穴位病理信息反应与肿瘤病的对应关系,在临床诊断中有很重要的意义。穴位反应(一)说明,穴位处于“潜伏状态”身体正常;穴位反应(十)说明身体处于异常状态,其中显示表现为“酸胀”为气滞,“刺痛”为血瘀,“肉塾样阳性反应物”为肿瘤形成。“结节样阳性反应物”为肿瘤在发展。“为点状硬结样阳性反应物”周围肌肉松软,为肿瘤晚期,病情垂危。
6、利用穴位反应早于自觉症状的这一特点做定期穴位检查是可意义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的。(摘自盖国才教授的穴位诊断学)
新内郄穴,有压痛提示可能是良性肿瘤;如果有酸痛提示是气滞。
穴位压痛评级:分为四级,一般压痛为“+”,明显压痛为“++”,皱眉呼痛为“+++”,疼痛拒按者为“++++”。
详细检查结果:
(1)正常时:新大郄穴与新内郄穴,均出现阴性(一)反应(包括穴位压痛及阳性反应物)。
(2)新内郄穴:双侧对比结果,一侧穴位病理信息反应,压在(++)符号以上,或出现肉垫或结节等,即可诊断患者为良性肿瘤。
(3)新大郄穴:双穴对比结果,一侧穴位病理信息反应,压在(++)符号以上,或出现肉垫或结节等,即可诊断患者为恶性肿瘤。
(4)新内郄穴与新大郄穴:两组穴位各组均出现阳性反应时,则两组在进行对比(新内郄穴与新大郄穴)可诊断为交界瘤(良性恶变)。
(5)定性穴与定位穴:凡是定性穴出现阳性结果时,无论是良性瘤或恶性瘤,都必须按着配穴原则,做进一步检查,做出明确的部位和性质的诊断。
新大郄穴出现压痛时,只能说明患者有癌症,但还不能做出定位诊断,只有配穴才能做出定位诊断。如新大郄穴配食管下俞诊断食道癌,配肺俞诊断肺癌,配肝俞诊断肝癌,配中脘、承满诊断胃癌,配胰俞、地机诊断胰腺癌,配生殖点诊断前列腺癌,配次髎、带脉诊断子宫癌,配天枢、大肠俞诊断直肠癌。详情如下图:
盖氏新大郄穴快速诊断癌症方法
位置描述:如上图,新大郄穴位于大腿后侧承扶穴与委中穴连线中点,外开5 分下5 分(同身寸)处;新内郄穴位于承扶穴与委中穴连线中点,内开5 分,下5 分(同身寸)处。 由于这一对穴对诊断癌症和肿瘤有很大的帮助,因而又被称为“盖氏穴”。
穴位发现者:这一对穴位,是由盖国才老师发现的。盖国才,男,1926年生。北京盖国才诊所副主任医师。毕业于华北医科大学。原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零四医院门诊部主任副主任医师。
盖国才和“盖氏穴位诊断法”唯一继承人赵志芹
主要贡献:在中医经络学说指导下结合现代医学知识,以穴位病理反应为客观指标对依现代病与“穴位反应”进行 了大量调查,树立了现代病与穴位反应的对应关系:制定出“定位穴”、“定性穴”、应用临床,经过临床验证和试诊都受到了很好诊断效果。从而发明了一整套新型的中西医相结合的快捷诊断技术,即“穴位诊断法”。
为了实现穴位诊断法现代化,1982年开始运用电子技术,利用穴位生物电原理,进行采穴,利用双穴对比方法测温,以穴位温差值进行疾病诊断 并依微机显示。研制成功“盖氏穴位肿瘤诊断机”。该项研究曾获得全军科技二等奖,第二 四届国际发明展览会荣誉奖和中国中医药文化博会银奖。主要著述:穴位压痛辨病诊断法, 穴位诊断法,中国穴位诊断学。
定性穴目前只是用于诊断,偶有敲打此部位排毒的介绍,未见针炙治疗案例。
细胞分裂速度快了不行,慢了也不行,平衡才好。癌细胞就是分裂速度过快的细胞,它本身就是生病的细胞,并将疾病遗传给下一代,形成了所谓的癌症。治疗癌症的思路首先是为癌细胞治病,它的病好了癌症就好了,而不要一味想着如何消灭它。武疯子提刀乱砍,威胁他人生命安全,是因为他得了精神病,治好他的精神病,他就不再是一个危险人物。但精神病与癌症一样,都是世纪玩症,问题出在医学研究的指导思想上。平衡机制是宇宙规律的核心机制,有总体和局部的、绝对和相对的,理应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指导思想。佛家的中观心法、道家的阴阳五行和儒家的中庸之道,都不约而同的体现了这个指导思想。面对强大的敌人,迫不得已才大动干戈,同时己方也将付出惨重的代价,若能不战而屈人之兵,则是两全其美的上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