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癌痛的诊断与治疗(20) 骨肉瘤痛
骨肉瘤是临床常见的恶性骨组织肿瘤,它是一种特殊结缔组织肉瘤。在发展过程中可以形成骨样组织和骨组织,可发生在骨的内部,也可发生在骨的表面。发生在骨表面的称皮质旁骨肉瘤。本病以疼痛、肿块、患肢活动障碍为特征。好发年龄为10-20岁,其次为21-30岁。男女患病比例为1.5:1。好发部位为四肢长骨,其中发生在膝关节上下者占50%,其次为肱骨上端。长骨发病部位多在骨干的两端,很少波及骨骺。股骨以下端最常见,而胫骨和肱骨以上端较多见。病理组织学分为硬化性骨肉瘤及溶骨性骨肉瘤。
骨肉瘤属于中医学“骨瘤”、“骨疽”等病范踌。历代医家对其发病、症状,预后都有较详细的论述。如《灵枢·刺节真邪篇》中记载:“虚邪之入于身也深,寒与热相搏,久留而内著,寒胜其热,则骨痛肉枯。”文中的骨痛肉枯与恶性骨肿瘤的疼痛,因肿瘤所致的肌肉萎缩及全身消瘦症状颇为相似。 一、骨肉瘤痛诊断要点
(一)骨肉瘤痛特征 疼痛是骨肉瘤的主要症状。早期多表现为间歇性疼痛,活动后加重。随着肿瘤的增长,呈持续性进行性加重的剧痛,患者难以忍受。疼痛在夜间加重,病人因痛而不能睡眠。疼痛部位拒按,压之痛甚。 (二)伴随症状 (1)肿块:疼痛部位出现肿块,随着肿瘤的增大和扩展,多形成偏心性纺锤状肿块。若属硬化性骨肉瘤,则肿块坚硬如石,若属溶骨性骨肉癌,肿块如橡皮,并带有弹性。肿块外面皮肤紧张光滑发亮,浅静脉怒张和扭曲。肿块局部压痛明显。(2)运动障碍:患侧肢体因肿瘤的侵犯使活动受限,功能障碍,肌肉萎缩,若发生在一侧,下肢出现跛行。 (三)辅助检查 (1)×线检查:对诊断骨肉瘤有重要意义。约50%患者单凭×线即可确诊。长管骨骨肉瘤多位于干骺端,肿瘤初起时位于一侧皮质骨下,呈偏心性。开始为局部骨质疏松,其后很快形成局限性溶骨破坏,无明显界限。其骨质破坏有时为单纯性溶骨破坏,有时在骨质破坏后,骨质密度有所增加。早期以肿瘤为中心向周围呈放射性生长的骨针,日光放射状横纹,相互平行,与肿瘤表面垂直。有时见不规则云絮状骨化影像,并可见三角形骨膜反应(Codnon三角),骨骺未闭合时亦被破坏,关节软骨下骨质遭到破坏后,关节变形。在肿瘤中心部位有象牙样肿瘤骨形成骨化,钙化时,有硬化性骨肉瘤之称。如以骨质破坏为主,肿瘤骨形成少时,则有溶骨性骨肉瘤之称。(2)实验室检查:贫血,白细胞增多,血沉加快,血清碱性磷酸酶增高。(3)活组织检查:必要时在作好充分准备手术的情况下,采取病理标本送冰冻切片检查,一经确诊,立即手术,以免扩散。 二、骨肉瘤痛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导致骨肉瘤的病因有内因与外因两方面。内因指先天禀赋不足,肾精亏损,精不生髓,骨髓空虚,骨骼失养。复因外感寒湿,湿热之邪或外伤损伤骨骼,以致邪气乘虚入里,正虚邪阻,湿毒瘀血结聚于骨骼,日久不解,腐骨蚀骼,形成骨瘤,出现进行性加重的疼痛,肿块等症状。 西医学认为在骨膜的表面嵌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并进入骨组织的孔道,骨肉瘤首先累及并挤压敏感的骨膜出现骨性疼痛,因此,骨肉瘤出现疼痛症状通常比发现肿块要早数周甚至数月。随着肿瘤的不断增大,压迫逐渐加重,疼痛更加剧烈。 三、骨肉癌痛鉴别诊断
(一)炎症 早期慢性骨髓炎及干骺端结核,有时产生与骨肉瘤类似的症状,如局部疼痛,肿胀,局部烧灼感。但炎症所致的疼痛多伴有体温升高,白细胞增多。x线检查多见骺端骨质破坏及骨膜反应。炎症产生的骨质破坏,骨膜反应较规则,抗炎治疗后疼痛减轻。 (二)尤义肉瘤:多发生在长骨干骺端,可引起疼痛,肿胀和功能障碍,但并不产生瘤性骨组织,无放射状条纹,其特点是产生一些反应性新生骨,呈平行板层,葱皮状。 其他恶性骨肿瘤:如骨纤维肉瘤、软骨肉瘤、未分化网状细胞肉瘤等在临床、x线检查上有时与骨肉瘤难于鉴别,须靠手术后的病理诊断方能明确诊断。 四、骨肉瘤痛的治疗
(一)应急治疗 1、中药外敷止痛法 (1)蜈蚣止痛膏:蜈蚣10克、全蝎10克、东丹30克、斑蟊1克、白果皮1克,生石膏10克。共研细末,撒在虎骨膏上,循经取穴后外敷于穴位上, 7天为期。 (2)蟾星膏:明矾15克,生石膏15克、天南星15克、螗酥1.5克、东丹60克、石砒2克、乳香2克、没药5克,炮山甲10克、白芷10克,肉桂45克。上药共研细末,撒在虎骨膏上,外敷患处。(3)硇砂酒:硇砂120克、冰片5克泡高粱酒内7天,外擦疼痛处,对骨肉瘤痛收效甚好。(4)加味宝珍膏外敷:取宝珍膏一张,烘热软化后用白酒1份,冰片2份调匀膏中外敷患者痛处。每2日换1次药,药膏干燥时,可再烘热软化,同时加入按上述比例配制的白酒,冰片浸液予以湿润。李氏报道用此法治疗2例骨肉瘤痛,均获良效。(5)蟾酥消肿膏:由蟾酥、细辛、生川乌、七叶一枝花、红花、冰片等20余味中草药组成,加工制成中药橡皮膏。使用前先将疼痛部位洗净,擦干,再将膏药帖在疼痛部位,一般每隔24小时调换1次。若有过敏性皮疹者,不宜继续使用。(6)散血膏:南星、防风、白芷、柴胡、土鳖虫、自然铜、桑白皮各9克、细辛、荆芥、当归、甘草各7.5克、升麻6克、续断0.5克、风藤12克、附子、遍地红、过山龙各15克、猴骨、龙骨、桂皮各18克、丹皮21克、红丹500克、黄芪39克、香油1斤。先将香油置火上煎熬,后加诸药煎枯去之,最后再加入红丹为粘稠状,离火,待温度下降后,涂布或牛皮纸上,外敷骨肉瘤疼痛处。(7)骨瘤粉:三棱、莪术、生半夏、地鳖虫、生川乌、商陆、桃仁、乳香、没药各9克、麝香0.3克、木鳖子0.9克、阿魏3克、红花6克、雄黄3克。以上各药共研细末,取适量撒敷于癌肿疼痛处,或用蜂蜜调和后涂敷,隔日1次。 2、中药鸡蛋内服法 蜈蚣1条,全蝎1只,土鳖虫1只,僵蚕1只。上药焙黄共研细末,装入1个鸡蛋内,搅匀后用纸糊口,放笼中蒸熟后,再入水中煎煮1小时,即成。每日吃1个。 以上诸法可根据患者病情选用,如使用上述方法仍不能止痛者,可配用西药止痛药。阿斯匹林对骨性疼痛有较好的止痛作用,每次500-600毫克,口服,每日3-4次,对于重度疼痛者,可选用强鸦片类止痛药,如吗啡、杜冷丁、强痛定、美散痛、芬太尼、二氢埃托啡片等。 目前,对骨肉瘤的治疗仍是首选截肢术及关节解脱术。术后配合化疗、中草药及免疫治疗。采用综合治疗方法,可使5年治愈率明显提高。 (二)辩证论治
1、毒热蕴结证 疰状:病变局部疼痛、肿胀或肿块,局部温度较高,皮色正常或青紫,肢体功能障碍,口干渴,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苔薄黄或黄厚苔,脉弦数。 治则:清热解毒,散结止痛。 方药:五味消毒饮合清营汤加减。 蒲公英30克、银花15克、野菊花15克、紫背天葵15克、地丁35克、生地15克、元参15克、丹皮12克、紫草根15克,赤芍15克、黄连9克。方中蒲公英、元参清热解毒为方中主药;银花、菊花清热散结,黄连清热燥湿,紫草根,赤芍凉血解毒以增主药之力为辅药;天葵、地丁清热止痛,生地养血凉血,丹皮清营分之热毒共为佐使药。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散结止痛之效。若身热不退者,加青蒿15克、柴胡15克、知母12克;若便秘重要,加生大黄6克(后下),芒硝12克,川朴12克;食后腹胀者,加莱菔子12克、鸡内金15克。 2、瘀血内阻证 症状:患部持续性据痛,入夜尤甚,肿块固定不移,质坚硬,表面皮肤暗紫或血管曲张,面唇晦暗无泽,舌紫暗,脉涩或弦细。 治则: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方药:身痛逐瘀汤加减。 桃仁10克、红花10克、当归15克、川芎10克、补骨脂12克、遗骨草12克、制乳香15克、制没药15克、五灵脂12克、蒲黄12克、土元12克、赤芍15克、路路通15克、威灵仙2克。方中桃仁活血化瘀为主药;当归,红花补血活血,川芎、路路通通络止痛,五灵脂、蒲黄化瘀止痛共为辅药;补骨脂朴肾充骨,制乳没温通止痛,赤芍化瘀散血,威灵仙,土元软坚散结为佐药;遗骨草引诸药入骨为使药。全方合用,具有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之功效。若胸胁满闷不舒者,加醋香附12克,郁金15克、醋青皮12克;若肿块质地坚硬不消者,加穿山甲15克,石见穿15克、僵蚕15克。 3、肾虚火郁证 症状:局部肿块疼痛,皮包暗红,疼痛剧烈,朝轻暮重,全身消瘦,头晕目眩,发热口渴,腰膝酸软,行走不便,舌暗淡,苔少或干黑。 治则:滋肾填髓,清火解毒。 方药:知柏地黄汤加减。 知母9克,黄柏9克、生地30克,山萸肉15克、女贞子30克,丹皮10克、骨碎补15克、朴骨脂15克、透骨草20克、自然铜12克,川断15克、当归15克、肿节风30克、棱桃树枝30克、寻骨风15克。方中生地、山萸肉、女贞子、丹皮、黄柏、知母滋阴降火;骨碎补、自然铜、川断补肾生精以充骨髓,并可活血祛瘀;遗骨草、肿节风、寻骨风、核桃树枝祛风活血止痛;当归补血养血。诸药合用,补肾生精,清火解毒,活血化淤,既能扶正又兼祛邪,对于骨肉痛晚期或术后复发的患者,表现有肾虚火郁症状的颇为适宜。 (三)骨肉瘤痛中成药选
1、止痛紫金丸 方中血蝎、自然铜、土鳖虫散瘀活血为君;乳香、没药、骨碎补,儿茶活血止痛以助君药之力为臣;熟大黄,红花、甘草,赤芍,当归化瘀通络,消肿止痛为佐;丁香、木香为使以行气活血。全方配伍,寒热并用,具有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之功效。对于骨肉瘤痛属于瘀血内阻证者颇为适宜。表现为患侧持续性剧痛,拒按,皮肤呈紫铜色,肿块坚硬,舌质暗,有瘀点瘀斑,脉涩。本药为蜜丸剂。每丸重6克。7岁以上小儿每服1丸,18岁以上每次服1-2丸,每日2次,温开水或黄酒送服。 2、黄连上清丸 方中黄连、黄芩、黄柏,石膏清热泻火,栀子、大黄引热从二便而出,共为主药;连翘、菊花、荆芥穗、白芷、蔓荆子,川芎、防风、薄荷疏散风热,清热解毒为辅药;旋复花降逆和中,桔梗宣肺气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诸药相合,共奏清热解毒之功效。对于骨肉瘤患者表现为患侧持续性灼痛,局部皮肤温度增高,心烦不眠,口渴,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脉弦数,辨证属于毒热内蕴证者较为适宜。对骨肉瘤已作过截肢术或关节离断术的患者出现幻肢痛,心烦易怒,夫眠,面红口渴,小便黄赤,舌尖红,脉洪数,辨证属于心火旺盛,热扰心神者也可选用本药。此药为蜜丸剂。每丸重6克;7岁以上服3克;18岁以上每次服6克,每日3次。服药期间忌食辛辣之物。 3、犀黄九 方中以百草精华凝结而成的牛黄清心、化痰、散结肿为主药;辅以麝香通经络、散结滞、辟恶毒、除秽浊。主辅相伍,相得益彰,牛黄可制麝香辛窜助火之弊,麝香增牛黄化痰散结肿之功。乳香、没药活血化瘀,消肿定痛为佐;黄米饭调胃和中,免诸药攻邪太过而伤脾胃.全方配伍,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坚肿,散痰结。对于瘀热互结的骨肉瘤痛颇为适宜。表现为患侧疼痛,痛有定处,拒按,肿块质硬,皮肤发红或紫暗,舌质红绛,脉弦。本药为糊丸。每瓶装3克,约10粒。每次服3克,每日2次。温开水或黄酒送服。 4、小金丹 方中草乌温经散寒,运化痰湿,通络止痛为主药;木鳖子化肿毒。消积块,五灵脂散瘀止痛为辅药;白胶香解毒消肿,活血止痛;地龙通利经脉,当归、麝香、乳香、没药活血散瘀,消肿开结为佐药;香墨解毒消肿,糯米养护胃气为使药。全方组合,辛温寒凉并用,甘苦咸味具投,有活血止痛,解毒消肿之功效。对于骨肉瘤患者表现患侧疼痛,入夜加重,肿块坚硬,皮色无变化,运动障碍,舌质淡暗,有瘀点,脉弦迟。辨证属于寒瘀互结者较为适宜。本药为糊丸剂。每粒0.6克,每瓶4粒;或每粒0.06克,每瓶40粒。7岁以上每次服0.3克,18岁以上每次服0.6克,服时将药捣碎,每日2次,温黄酒或温开水送下。 (四)骨肉瘤痛中草药选
对骨肉瘤痛有效的中草药为乌头、木鳖虫,黄柏、蜈蚣、全蝎、独角莲,透骨草、补骨脂、骨碎补、核桃树枝、桑枝、鬼针草、鬼箭羽、七叶一枝花、白毛藤、土茯苓、马鞭草、半枝莲,冰片、刺猬皮、血蝎,儿茶、乳香、没药,五灵脂、蒲黄、川芎,威灵仙,寻骨风、自然铜等。 (五)骨肉瘤痛验方选
1、蜂元止痛汤 土元30克,补骨脂20克、骨碎朴15克,寻骨风30克,蜂房10克、莪术10克、蜈蚣3条。水煎服,每日1剂。 2、益气化瘀止痛汤 党参9克、黄芪9克、当归尾9克,赤芍9克,白术9克、丹参9克、王不留行9克、川断12克、夏枯草12克、狗脊12克,海藻12克、海带12克、桑寄生12克、牡蛎30克,陈皮6克、炙甘草6克、全蝎粉4.5克,地龙粉4.5克(两者均吞服)、小温中丸12克(包煎)。此方对于溶骨性骨肉癌痛效果较好。 3、治疗股骨颈恶性骨肉瘤痛 (1)丹蝎散:蜈蚣、全蝎各9克、章丹30克、斑蟊、白果皮各0.6克、生石膏15克。上药共研细末。 (2)丹星散:明矾、生石膏各15克,天南星、蟾酥各1.5克、章丹60克,红砒2.4克、乳香4.5克、没药4,5克,炙甲片、白芷各9克、肉桂50克。上药共研细末。(3)莲地止痛汤:生地、石见穿、煅牡蛎各15克、元参、知母、山楂、六神曲(包煎)各9克、寒水石、地骨皮、半枝莲各30克、丹皮4.5克。首先将方(1)的药粉放在小膏药内,远离臀部,循经帖上小膏药。一周后将方(2)的药粉放在大膏药上,帖于患处臀部。方(3)为内服方,每天1剂,煎汤内服。(此方参阅天津市人民医院编写的《肿瘤临床手册》) 五、骨肉瘤痛沪理
(一)保护患侧肢体,勿使其负重,以防发生病理性骨折。一经确诊,应尽早进行截肢术或关节离断术。术后配合放、化疗、中药、免疫治疗。 (二)对于癌痛及肿块部位,切忌揉按、挤压、针剌等刺激,以免加重疼痛,且防止癌肿扩散转移。 (三)加强精神护理 骨肉瘤患者绝大多数为青少年,思想不稳定,对手术截肢造成的终生残废抱有恐惧和悲观失望的心理,这些都会使疼痛加重并增加了术后幻肢痛发生的机率与程度。医护人员在积极治疗原发病和采取有效止痛措施的同时,应针对性的做一些安抚工作,使患者能以镇定的情绪,面对现实,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医务人员作各种治疗,同时也能增强止痛药物的作用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常见癌痛的诊断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