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癌症的辨病辨证与治疗05 胃癌

 学中医书馆 2013-03-20
五、胃癌
  (一)概述
    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居各种恶性肿瘤之首。我国是胃癌的高发国家之一,每年死于胃癌的达15-20万之多,几乎占全部肿瘤死亡数的1/4,且每年还有近20万以上新的胃癌患者产生,其危害程度极其严重。据日本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日本人喜食熏、腌食品与胃癌发病有密切关系。
    据统计,胃癌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大多数在中年以后,近年来由于生活节奏加快及西方饮食文化的影响,青年人的胃癌发病率有所增加,胃癌的男女之比约2:1。其产生与环境因素、遗传因素、免疫因素、饮食因素、精神因素,以及慢性胃炎、胃息肉、胃粘膜异型增生和肠上皮化生、胃溃疡、术后残胃等有一定的联系。胃癌可发生于胃的任何部位,但多见于幽门区和胃窦部;其次是胃小弯,常分为早期胃癌,中期胃癌和晚期胃癌,组织学分型又分为腺癌,粘液细胞癌,未分化癌等。胃癌的早期可以没有症状或症状轻微,常出现的症状是上腹癌、呕吐、反酸、嗳气、恶心、模糊的上腹不适及上腹胞胀感,甚至有咽下困难。黑便,上腹痛多为隐痛,以饭后为多,无间歇期,有些病人服止痛药无效,但也有部分病人服用止痛药,抗溃疡药或饮食调节后疼痛可以减轻或缓解,因此,往往忽视而未进一步就诊。胃癌引起的全身症状有不明原因的乏力,消瘦和食欲不振,有的出现发热,贫血,水肿,皮肤干燥,毛发脱落,晚期在上腹可触及质地坚硬的包块。也可引起胃出血,穿孔等并发症,若发生转移则可出现被转移器官的相应临床表现。
    中医认为胃癌的发生与精神因素,饮食不节,外邪入侵及机体的正气虚弱有密切的关系,常分为肝胃不和型,脾胃虚寒型,瘀毒内阻型,胃热伤阴型,痰湿凝结型,气血双亏型等。
  (二)分类
    胃癌一般临床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早期胃癌是指癌组织局限于胃壁的粘膜层或粘膜下层,而不论病变浸润范围的大小以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早期胃癌因无明显的临床体征和病灶直征较小,一般很难发现,仅占胃癌确诊率的20%-30%。中期胃癌是指癌肿累及胃的肌层以至浆膜层,晚期胃癌指癌肿浸润透过浆膜下层,浆膜层或浆膜外。通常把中晚期胃癌统称为进展期胃癌。中晚期胃癌病人大多出现较为明显甚至较为严重的临床症状,其临床表现与病变的性质,大小和部位有关,约90%的病人消瘦,80%病人有不同程度的上腹疼痛,腹胀及消化不良等存在。还可出现呕吐、呕血、黑便,晚期出现转移症状及体征,呈现全力衰竭,部分病人还可在上腹部触及质硬及有轻度压痛的包块,淋巴转移时可出现左锁骨上淋巴结肿大,质地坚硬,多不能移动。
    组织学分类:①腺癌:为胃癌中最多见的一型。腺癌与其他类型胃癌相比,生长较慢,手术后效果最好,预后较好。②低分化癌:包括髓样癌、单纯癌、硬癌和索状癌等。癌细胞形态不规则,胞浆少,胞核常呈异形核,细胞多呈小巢状及小索状结构,一般不形成腺管,但有形成不规则腺管和腺泡的倾向。结缔组织间质多而癌巢零星散在者为硬癌,间质少而癌细胞多,并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者为髓样癌。低分化腺癌手术效果较腺癌差,但比未分化癌效果好。③粘液癌:癌细胞多呈圆型,胞浆内和细胞外有大量粘液分泌,胞浆内大量粘液可形成印戒样细胞,故又称印戒细胞癌,此型手术后效果欠佳,预后较差。④未分化癌,癌细胞呈圆形,体积小,胞浆少,细胞弥漫成片。本型恶性程度高,预后最差。
  (三)临床表现
   1、早期信号:①上腹部饱胀不适,有一种说不清的模糊状闷胀感,往往不知是什么原因引起,但不像晚期胃癌所具有的难以缓解的腹胀,活动量大时不显,平静时可感知,饮食调节效果欠佳。②上腹部疼痛:开始为间歇性隐痛,继之逐渐加重且较持久,疼痛虽可忍受,但不易缓解或短时间缓解后卫出现。③食欲不振,反酸。嗳气,消化不良,通常找不出诱因,食欲方面表现为食欲差,继而对自己原属喜爱的食物也无兴趣,更换菜谱后效果仍欠佳,或虽略有改善又出现食欲不振,有的伴嗳酸或消化不良。④大便隐血阳性或黑便:常易误认为溃疡出血,而且出血量小时不易引起注意。⑤乏力,消瘦:患者常感全身乏力,体重逐渐下降,2-3个月内可下降3-5KG。⑥原有胃病的疼痛规律发生改变,如以前空腹痛或进食后痛的规律性明显,近期规律消失,或原来治疗有效的药物现在效果欠佳,此时应提高警惕。
    2、中晚期胃癌特征:①消瘦和贫血。有人估计90%以上病人都消瘦,往往消瘦2.5-5KG才引起重视,继之消瘦更为明显,有的可达5-15KG,约有半数的病人伴有贫血,自感乏力,轻度贫血时往往不易察觉。②上腔疼痛:中晚期胃癌病人疼癌多明显且较持久,不易缓解。程度轻重不等,可为胀癌,锐癌,钝癌,气痛等多种多样表现,进食后不缓解,且多加重。③可出现厌食、恶心、饱胀、呕吐、吞咽梗塞,并逐渐加重。④呕血,黑便或大便隐血阳性:多数病人在中晚期有癌肿破溃出血,大出血或有梗阻时可表现为呕血。⑤有些病人可有低热,晚期大多明显消瘦,营养不良,水肿,全身衰竭。⑥转移:可直按蔓延至邻近的胰腺、肝脏,横结肠等,也可经淋巴转移至胃周围淋巴结及远处淋巴结,有的在左锁骨上可触及质硬不活动的淋巴结。还可通过血液循环转移肺、大脑、骨骼、皮肤、卵巢等处。而出现相应的症状,如腹水、黄疸、肝大等,癌肿本身增大可引起梗阻,坏死,出血,胃穿孔等。
  (四)诊断要点
    前面已经介绍了胃癌的有关知识和临床表现。但是仅仅依靠临床表现难以确诊胃癌。还需要进一步检查证实或排除。常有一些病人出现症状需要作进一步检查时,却不知道选择什么检查方法对自己最为合适,有时医生建议做某项检查,又因不了解其特点而疑虑重重,现将检查胃癌的一些较为可靠的方法简要地介绍如下:
    1、上消道钡餐检查:由于胃壁和周围软组织的密度差不多,普通透视难以发现胃的病变,一般用钡剂充盈胃腔.再利用×线透过钡剂和胃壁的射线差异显示胃的形态,蠕动及粘膜的大致情况,从而诊断胃癌,同时也可拍或×片。这种方法就是人们熟悉的上消化道钡餐检查。近几年已推广低张气钡双重造影等新的钡餐检查方法,对一些较小的肿瘤也能发现,但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对粘膜的小病变显示欠佳,因此,对早期检出率较低。
    2、胃镜检查:纤维胃镜子70年代由国外引进,它的最大特点是能够直接观察胃粘膜情况,如粘膜的颜色,有无炎症.有无肿块,有无渍疡等,而且能观看胃的各个部位,没有盲区,并能在直视下取活组织做病理检查,以判断病变性质。还可以应用胃粘膜染色法,激光胃镜,电于胃镜等新方法检出微小胃癌。超声胃镜还能对粘膜下病变进行探测。因此,纤维胃镜检查是目前检查胃癌最准确和可靠的方法。
    3、胃液脱落细胞学检查:采取胃液,从胃液中取得新鲜的胃粘膜细胞,在显微镜下寻找有无癌细胞。此方法较为常用,但阳性率不高,也就是说,找到胃癌细胞可确诊,找不到也不能排除。
    4、超声检查(B超):x线钡餐和胃镜难以准确地判断肿瘤深度,但B超可以显示,而且B超检查无辐射等副作用,近2年采用禁食饮水法和检查时体位变换,能发现大多数中晚期胃癌,但对早期胃癌的发现率不如钡餐和胃镜。
    5、CT和核磁共振:这两种检查手段只有在一些大城市中能有条件进行,且对早期胃癌的检出率不高,只有在癌肿已有相当大时方可显示。但这两种检查方法对确定癌肿的大小,以及腹腔内有无淋巴转移和有无其他脏器的转移有帮助。
    6、血液化验:目前发现有1/2的胃癌病人血液中癌胚抗原(CEA)增高,可作为诊断胃癌的参考依据,由于特异性不强,尚不能作为早期诊断的手段。
    7、中医的检查诊断:在经典的中医文献中并无胃癌这一病名。但有胃癌的症状,如反酸、噎膈、反胃、胃脘瘤等,中医对胃癌的分型与西医不同,主要是根据祖国医学的特点,采用辨证分型,现将我们依据临床表现对胃瘤分型介绍如下:
    (1)肝胃不和型:胃脘胀满,时时作痛,窜及两胁,嗳气陈腐,呃逆呕吐,气逆不降,舌质淡苔薄白,脉沉或弦细。
    (2)脾胃虚寒型:胃脘隐痛,喜按喜温,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肢冷神疲,便溏浮肿.舌淡而胖,苔白滑润,脉沉缓。
    (3)瘀毒内阻型:胃脘刺痛,心下痞硬,压痛,吐血便黑,肌肢甲错,舌质紫暗,脉沉细涩。
    (4)胃热伤阴型:胃脘灼热,口干欲饮,胃脘嘈杂,食后剧痛,纳差喜凉,五心烦热,大便干燥,舌红少苔或苔黄少津,脉滑细数。
    (5)痰湿凝结型:胸闷膈满,而黄虚胖,呕吐痰涎,腹胀便溏,痰核累累,舌淡,苔滑腻,脉滑或细濡。
    (6)气血双亏型:全身乏力,心悸气短,头晕目眩,面黄无华,虚烦不寐,自汗盗汗,甚至阴阳两虚,舌淡少苔,脉沉细无力。
  (五)治疗
    胃癌治疗方法较多,但要结合每个人的实际情况选择综合性治疗方案。现将常用的治疗方法简要介绍如下:
    1、外科治疗:是治疗胃癌的首选方法,也是重要方法,根据病变的情况选择手术方式。如根治性切除,姑息性切除,短路手术等。经过近些年外科医生的努力,手术疗效较以前明显提高,大力推广的治愈性切除方法对占胃癌3/4的Ⅱ、Ⅲ期患者也有较好的效果。
    2、化疗:即选用具有抗癌作用的化学药物静脉滴注或口服,如氟尿嘧啶,丝裂霉素,优福定等,临床常采用2种以上药物联合应用。化疗不仅可用于手术前,也用于手术后消灭残存的胃癌细胞和防止胃癌复发,对于不能手术的患者则为主要的治疗方法。此外,近几年来有采用动脉插管将化疗药物直接灌注到胃癌局部,有的还同时栓塞肿瘤血管,达到使癌肿缩小和坏死的目的。
    3、放疗:放疗用于胃癌的术前和术中有一定疗效,并可提高手术效果。
    4、中医药治疗:祖国医学治疗胃癌是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采用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扶正与祛邪相结合,并可配合现代各种治疗手段以提高疗效的一种治疗方法,中医药疗法可用于胃癌的各个时期,中草药具有双重调节人体功能作用,大部分治癌中草药,既能抑制杀死癌细胞,又不损伤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既能攻逐,消除肿瘤,又不损伤正气,且安全,经济、无毒副作用,如配合手术后的恢复以及减轻放、化疗的毒副反应也有独到的显著作用。根据多年的临床实践,我们除采用祖传秘方“张氏抗癌散(6)号”治疗胃癌外,还根据病人的临床特征,采用中医的辨证分型施治,以更好的提高疗效。
    按中医辨证论治分型论述:
    (1)肝胃不和型:
    症状:胃脘胀满。时时隐痛,窜及两胁,呃逆呕吐,舌淡红,苔薄白,脉沉或弦细。
    治法:舒肝和胃,降逆止痛。
    方药:张氏抗癌散(6)号和逍遥散加减  柴胡10g  白芍10g当归10g香附12g木香6g枳壳10g厚朴10g青陈皮各10g川楝子10g降香3g旋复花10g代赭石15g法夏10g  黄连6g木瓜15g沉香3g(冲)  半枝莲30g
    上药煎煮2次,药汁混合过滤后放入张氏抗癌散(6)号1包,再煎5分钟,分3次温服,日1剂。
    (2)胃热伤阴型:
    症状:胃内灼热,口干欲饮,胃脘嘈杂,食后脘痛,五心烦热,大便干燥,食欲不振,舌红少苔或苔黄少津,脉弦细数。
    治法:清热养阴。
   方药:张氏抗癌散(6)号和麦门冬汤加减  麦冬10g  沙参15g玉竹10g石斛10g  花粉30g  知母10g  竹叶6g  石膏15g栀子10g
    上药煎煮2次,药汁过滤温合后放入张氏抗癌散(6)号1包,再煎5分钟,分3次温服,日1剂。
    (3)瘀毒内阻型:
    症状:胃脘刺痛,心下痞硬,吐血便血,肌肤甲错,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脉沉细涩。
    治法:解毒祛瘀,活血止痛。
    方药:张氏抗癌散(6)号和膈下逐瘀汤加减  当归10g  川芎6g赤芍10g挑仁10g  红花10g蒲黄10g五灵脂10g  三七粉3g(冲)  玄胡10g  金铃子10g  白芨10g  仙鹤草15g  半枝莲30g  白花蛇舌草30g  蒲公英30g大黄6g
    上药煎煮2次,药汁过滤混合后放入张氏抗癌散(6)号1包,再煎5分钟,分3次温服,日1剂。
    (4)痰湿凝结型:
    症状:胸闷膈满,面黄虚胖,呕吐痰涎,服胀便溏,痰核累累,舌淡白,苔滑腻,脉滑。
    治法:健脾燥湿,化痰散结。
    方药:张氏抗癌散(6)号和开郁二陈汤加减  陈皮10g法夏10g莱菔子15g瓜蒌10g  云苓10g浙贝母10g胆南星10g天竺黄10g夏枯球30g生牡蛎30g枳壳12g
    上药煎煮2次,药汁过滤温合后放入张氏抗癌散(6)号1包,再煎5分钟,分3次温服,日1剂。
    (5)脾胃虚寒型:
    症状:胃脘隐痛,喜温喜按,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面色苍白,神疲肢冷,便溏浮肿,舌淡胖,苔白滑润。脉沉缓或沉细。
    治法:湿中散寒,健脾和胃。
    方药:张氏抗癌散(6)号和理中汤加减  人参10g  炒白术10g  云苓10g干姜10g  附片6g  苡仁30g  法夏10g 陈皮10g砂仁6g竹茹15g代赭石30g旋复花10g
    上药煎煮2次,药计过滤温合后放入张氏抗癌散(6)号1包,再煎5分钟,分3次温服,日1剂。
    (6)气血双亏型:
    症状:全身乏力,心悸气短,头晕目眩,面色无华,虚烦不眠,自汗盗汗,舌淡苔薄,脉沉细无力。
    治法:益气补血。
    方药:张氏抗癌散(6)号和十全大补汤加减  党参15g  黄芪30g  当归10g  白术1Og茯苓10g生熟地各12g  阿胶15g(烊化)  黄精10g
    上药煎煮2次,药汁过滤温合后放入张氏抗癌散(6)号1包,再煎5分钟,分3次温服,日1剂。
   (六)预防与护理
    1、饮食预防:
    (1)避免进食粗糙食物,如玉米、高粱和麦等带有较硬外壳的粮食,进食时对上消化道粘膜有机械损伤作用,如同时伴有蛋白质和脂肪摄入不足,则使受损粘膜不能及时修复。
    (2)少吃或不吃盐腌食物,咸鱼、火腿、腊肉等含有较多的盐,有损胃粘膜的完整性,如同时有其他致癌物质存在,可促进胃癌的发生。每天进食食盐量一般应低于10g。
    (3)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多饮牛奶。这些食物富含维生素,可参与修复机体的天然防癌屏障,阻止化学致癌物质在体内的合成。
    (4)少吃烟熏,烘烤、油炸食物。鱼肉和禽类的熏炸和烘烤等工序可使3.4.苯并芘含量增加,因此,要少吃,以清炖,红烧为好。
    (5)改进饮食习惯和方式。要按时进食,避免暴饮暴食,食物不能过烫,进食不宜过快,进食时情绪愉快,不饮烈酒,不抽烟。
    2、积极正确地治疗胃部疾患:如胃溃疡,萎缩性胃炎,多发性胃息肉,恶性贫血等。
    3、积极做到“三早”:
    (1)早期发现:加强基层医疗单位的建设是早期发现的关键,应熟悉和掌握胃癌危险人群,尤其对有胃癌家族史,40岁以上胃病久治不愈者,应定期观察。
    (2)早期诊断:通过气钡双层造影,纤维胃镜检查和胃粘膜活检对胃粘膜异型增生,不完全型结肠肠化生等高危疾人进行检查,一般胃癌均可获得早期诊断。
    (3)早期治疗:胃癌一旦确诊,应及早争取手术治疗,术后根据病情进行恰当的综合治疗。
    4、护理:
    (1)首先应给胃癌患者一个清静、温馨的生活环境,忌喧哗、躁扰;家属应与患者保持良好的情感思想交流,及时发现和排除患者各种烦恼;帮助病人戒除烟酒及其他不良生活习惯。
    (2)患者的饮食应有规律,宜清香可口,富于均衡营养而又易于消化。早晚到户外适当活动身体,还可练书法,听音乐,种花草,养鱼鸟,以使生活更富有情趣。亦可适当练一练气功,但不可学练大运动量气功,不可操之过急以免走火入魔。
    (3)积极配合化疗,注意化疗期间的副反应,呕吐,脘腹疼痛者,可按摩,针刺足三里,内关等穴位。午后潮热,应多饮开水,也可用消炎痛栓半粒塞肛,并发呕血时,宜让病人平卧,头侧向一边,可加服云南白药1g或三七粉1.5g,随时注意脉搏、呼吸、血压,皮肤弹性,体温,神志等的变化,及时请医生处理。对大量腹水、恶病质病人,需加强饮食调理,适当增加营养,多吃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类食品,还可服食甲鱼、胎盘等。长期卧床病人,注意被压部位的褥疮的防治,要帮病人经常翻动身体,受压部位可用气垫或棉垫,保持局部干燥。如褥疮形成,则每天用红外线灯局部照射。
   (七)病案举例
    例1:张某某,女,29岁,大冶钢厂,1992年2月2日初诊。
    患者于1991年11月23日经黄石市某人民医院确诊为胃癌,即收入院治疗,先行胃癌切除术,胃体切除3/5,术后进行化疗,化疗至1992年2月,因白血球过低被迫停止化疗,患者前来我处要求中医中药治疗。初诊时,而色萎黄,头晕乏力,口干,纳差,食入即吐,日进食不足200g,胃脘胀满疼痛牵及腰背部。头发枯槁脱落,舌质紫暗,苔灰白,脉沉细。此乃中阳不足,气阴两伤,予以益气养阴,温中培元。处方:
    炙黄芪20g  炒白术10g  党参10g麦冬10g生地12g  当归10g枣皮10g  女贞子10g  枸杞10g  五妹子10g  补骨脂10g云苓10g  川楝子10g  广木香10g  炒山楂10g  炒神曲10g鸡内金10g  柴胡3g升麻5g  甘草5g
    张氏抗癌散(6)号,每日1包。
    2胃13日复诊:服上方10剂后,病情明显好转,思食,日进食半斤左右,无呕吐,精神较好,胃脘胀痛减轻,守方续服。
    原方随证加减和张氏抗痛散(6)号共服80余剂,诸症消失,患者神旺,面色红润,体重增加,能从事一般家务劳动。又服张氏抗癌散(6)号3个月,患者恢复了半日制工作,嘱继续以张氏抗痛散(6)号巩面治疗,跟踪追访4年,患者身体健康,已恢复全日制工作。
    例2:李某某,男,59岁,1992年4月18日初诊。
    患者1991年10月出现脘腹胀满,暖气吞酸,纳差,1992年2月发现左上腹肿块,质地较硬,经省肿痛医脘胃镜检查,诊断为胃癌,建议手术切除及化疗,病人不愿配合,经人介绍求治于余。初诊:形瘦如柴,眼眶深陷,两目无神,脘腹胀痛牵及两胁,纳呆,食后即吐,性情急躁,手足厥冷,大便干燥,舌质红边有瘀斑,苔薄少津,脉沉细弦。证属肝胃不和。气滞血瘀,治当疏肝调胃,行气化瘀消癥。处方:
    北柴胡10g郁金10g杭白芍10g炒枳壳10g旋覆花10g代赭石20g法半夏10g浙贝10g  广陈皮6g  炒山楂10g  炒神曲10g粉丹参15g  石见穿15g  黄药子15g  干蟾皮3g  生水蛭10g川大黄6g麦冬10g甘草6g
    张氏抗痛散(6)号,每日1包。
    4月29日复诊,上方服4剂,患者脘腹胀满疼痛减轻,腹10剂,诸症状均明显减轻,脘腹胀痛已可忍受,思食,不呕吐,大便通畅,精神较前好转,脉沉细。上方去旋覆花、代赭石、大黄,加蛇舌草20g,半枝莲2Og,生地30g,玄参15g,嘱患者每日饮食除主食外,多饮牛奶,雪梨汁,甘蔗汁,蜂蜜等。
    上方随证加减和张氏抗癌散(6)号治疗半年,患者临床症状消失,精神好,面色红润,体重恢复如初,经原检查医院复查,左上腹肿块消失,胃镜复查病灶消失,追访至今,仍健在。
    例3:彭某某,男,36岁,武汉市建筑市场.1997年10月23日初诊。
    患者2月前自觉左腹部隐痛,食欲不振,到协和医院经胃镜检查,诊断为胃癌淋巴转移。9月19日行胃癌切除术,术后化疗1个疗程,因不能耐受化疗反应,求治于中医药治疗。初诊时见,形体瘦削,面容干枯,低热,时有咳嗽,食欲差,大便干结,舌淡苔薄少津,脉细数。此系毒热内结,胃阴耗伤,治拟健脾益胃,解毒散结。处方:
    竹叶10g石膏30g  麦冬12g  党参10g  五味子6g  法夏6g  苡仁20g玄参10g茯苓10g  白术10g川楝子10g延胡索10g五灵脂10g蒲黄10g  白芨10g桃仁10g丹皮10g杏仁10g桔梗6g 夏枯草20g  蛇舌草20g  半枝莲20g  陈皮10g甘草6g。
    张氏抗癌散(6)号,每日2包。
    二诊:服上方15剂后,患者精神好转,食欲可,大便通畅,仍偶咳白痰,上方去丹皮。桔梗,加前期10g,贝母10g,继服1月。
    三诊:患者咳嗽消失,唯觉腹部隐痛,进食后腹胀,初诊方加枳壳10g,行骨风20g,继服1月,张氏抗癌散(6)号减为每日一包。
    原方随证加减和张氏抗癌散(6)号治疗8月余,患者临床症状完全消失,面色转荣,体重增加,饮食,睡眠均好。此后多次复查,患者健康如常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